專利名稱:多泡管發泡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泡管發泡、泡沫密度可調的高壓空氣型發泡機。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建筑節能與墻體改革的深化,泡沫砼以其輕質、保溫、隔熱、隔音、防火、 耐久、利廢、環保等特點,得到了快速發展。與之相適應,各種發泡機也應運而生,其主流產 品就是高壓空氣型發泡機。目前,市售發泡機的進液方式均為單一設置,或是用加液斗,或是用吸液管抽吸, 單一的加液方式不能很好地滿足試驗和施工現場的多種加液方式需求,而且只設置一個發 泡管,必然使發泡管內介質調整受到限制,從而使泡沫密度的調整也受到限制。現有發泡機 對氣液混合霧化的環節均沒有專門的裝置,只是普通的管路連接、輸送,其結果是導致泡沫 密度不均勻。現有的發泡機均沒有設置氣阻消除裝置,致使一旦出現氣阻現象,液泵將不能 正常送液,影響設備正常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多泡管發泡機,其具有氣阻消除裝置、泡沫均勻 性好,可采用雙送液方式、多泡管發泡、泡沫密度可調節性好,制得的泡沫泡徑均勻。95%以 上的泡沫孔徑在0. 1 0. 5mm范圍內。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所述的多泡管發泡機主要由 行走車架、加液漏斗、吸液管、氣阻消除裝置、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輸液泵、氣泵(空 壓機)、氣液混合霧化裝置、發泡管構成。其中,加液漏斗架在行走車架上半部,斗底部連接 輸液泵;吸液管固接在行走車架的底部,連接著輸液泵;氣阻消除裝置接加液斗下方,與輸 液泵并聯;輸液泵固接在行走車架上;氣泵(空壓機)固接在行走車架上;氣液混合霧化裝 置有兩個,每個裝置一頭與輸液泵和氣泵(空壓機)連接,另一頭連接著發泡管;發泡管有 兩個或兩個以上,可長短不一,為管狀裝置,與氣液混合霧化裝置連接。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原理為多管發泡機啟動后,泡沫液通過加液斗或者吸液管被 輸液泵吸入輸送管路,加液方式可自由轉換,以適應不同的需求;如果出現氣阻現象可通過 氣阻消除裝置快速解決,一旦發生氣阻,通過操作氣阻消除裝置,即可迅速降低液泵出口處 壓力,使液泵內部氣體向外移動并排出機外,氣阻隨即消除;通過控制雙回路分流裝置控制 進液流量,使用中先確定主回路流量,再根據需要使用副回路的微調流量閥門,以達到對泡 沫劑的微量調控,主要是通過調整進液量來調整氣液比(體積比),從而達到對泡沫密度 的控制,對進液量的控制越細微,就越能保證泡沫密度的準確;氣液兩相在氣液混合、霧化, 并輸送到不同狀態的發泡管中。通過對發泡管中絲狀體的密度采取嚴格量化控制技術,實 現了泡沫密度的可調節和泡沫孔徑的均一性。如附圖1、圖2、圖3、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由行走車架(1)、加液漏斗(2)、吸液管 (3)、氣阻消除裝置(4)、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輸液泵(6)、氣泵(7)、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發泡管(9)構成,其中,加液漏斗(2)架接在行走車架(1)上部;吸液管(3)固 接在行走車架(1)的底部,連接著輸液泵(6),氣阻消除裝置(4)為一個球形閥,接在加液 漏斗⑵下方,與輸液泵(6)并聯在管路上;輸液泵(6)固接在行走車架⑴的底部,氣泵固接在行走車架(1)上,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有兩個,每個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的 一頭與輸液泵(6)和氣泵(7)連接,另一頭連接著發泡管(9),發泡管(9)有兩個或兩個以 上,他們分別為管狀腔體(20),可長短不一,管狀腔體(20)中有絲狀體的發泡介質(21),發 泡管(9)的一端與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連接,上述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由進液 口 (10)主回路流量控制閥(11)、副回路微調流量控制閥(12)、球形閥(13)、出液口 (14)構 成,其中球形閥(13)接在副回路微調流量控制閥(12)與出液口(14)之間,上述氣液混合 霧化裝置是由進氣口(15)、進液口(16)、混合室(17)、曲面螺旋導向葉片(18)、氣液混合物 出口(19)構成,其中曲面螺旋導向葉片(18)在混合室(17)內。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達到的有益效果為無論是用在試驗室還是施工 現場,均可通過加液斗或者吸液管實現靈活加液,方便快捷;通過氣阻消除裝置消除輸液泵 的氣阻現象,使發泡機連續高效地工作;通過設置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調整氣液比可 以有效控制泡沫目標密度和均勻性;通過設置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發泡管,對發泡管中的絲 狀體介質材料及填裝密度采取嚴格量化控制技術,實現了泡沫密度的可調節和泡沫孔徑的 均勻。發泡管中的介質材料相同,但是填裝密度不同,以實現制備不同泡沫特性的要求。同 時通過氣液混合霧化裝置,氣液更好的混合、均化與霧化,使得氣液混合物以最佳狀態進入 發泡管,以利于得到泡徑均勻的泡沫。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圖。圖3為氣液混合霧化裝置圖。圖4為發泡管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由行走車架(1)、加液漏斗(2)、吸液管(3)、氣阻消除裝 置(4)、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輸液泵(6)、氣泵(7)、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發泡 管(9)構成,其中,加液漏斗(2)架接在行走車架(1)上部;吸液管(3)固接在行走車架(1) 的底部,連接著輸液泵(6),氣阻消除裝置(4)為一個球形閥,接在加液漏斗(2)下方,與輸 液泵(6)并聯在管路上;輸液泵(6)固接在行走車架(1)的底部,氣泵(7)固接在行走車架 (1)上,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有兩個,每個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的一頭與輸液泵(6)和 氣泵(7)連接,另一頭連接著發泡管(9),發泡管(9)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他們分別管狀 腔體(20),其中有絲狀體的發泡介質(21),發泡管(9)的一端與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連 接。如附圖2所示,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由進液口(10)、主回路流量控制閥(11)、 副回路微調流量控制閥(12)、球形閥(13)、出液口(14)構成,其中球形閥(13)接在副回路 微調流量控制閥門(12)與出液口 (14)之間。如附圖3所示,氣液混合霧化裝置由進氣口(15)、進液口(16)、混合室(17)、曲 面螺旋導向葉片(18)、氣液混合物出口(19)構成,其中曲面螺旋導向葉片(18)在混合室(17)內。如附圖4所示,發泡管由管狀腔體(20)和絲狀體發泡介質(21)組成。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采用加液斗(2)進行加液,啟動發泡機,泡沫劑水溶液通過加液斗被輸液泵(6)輸 送,如果發現液泵(6)出現氣阻現象,通過迅速打開、關閉氣阻消除裝置(4)的閥門消除氣 阻,同時氣泵(7)開始工作,并輸送高壓空氣,泡沫劑水溶液和高壓空氣被輸送到氣液混合 霧化裝置(8),并在該裝置中經過曲面螺旋導向葉片(15)充分混合、霧化,然后被輸送到發 泡管(9)中,通過發泡介質(21)進行發泡,得到的泡沫被輸送出發泡機外。其中,通過旋轉 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中的副回路微調流量控制閥門,控制泡沫劑水溶液流量來調 整氣液比,控制泡沫的密度大小,同時可通過調整發泡管(9)中發泡介質(21)的緊密程度 來調整泡徑的大小和均一性。發泡介質(21)填充得越緊密,泡沫的孔徑就越小。通過實驗, 本實用新型制備出的泡沫孔徑細膩均一,95%的泡沫孔徑在0. 1 0. 3mm左右。實施例2:采用吸液管(3)進行加液,啟動發泡機,泡沫劑水溶液通過加液斗被輸液泵(6)輸 送,如果發現液泵(6)出現氣阻現象,通過迅速打開、關閉氣阻消除裝置(4)的閥門消除氣 阻,同時氣泵(7)開始工作,并輸送高壓空氣,泡沫劑水溶液和高壓空氣被輸送到氣液混合 霧化裝置(8),并在該裝置中經過曲面螺旋導向葉片(15)充分混合、霧化,然后被輸送到發 泡管(9)中,通過發泡介質(21)進行發泡,得到的泡沫被輸送出發泡機外。其中,通過旋轉 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中的副回路微調流量控制閥門,控制泡沫劑水溶液流量來調 整氣液比,控制泡沫的密度大小,同時可通過調整發泡管(9)中發泡介質(21)的緊密程度 來調整泡徑的大小和均一性。發泡介質(21)填充得越緊密,泡沫的孔徑就越小。通過實驗, 本實用新型制備出的泡沫孔徑細膩均一,95%的泡沫孔徑在0. 1 0. 3mm左右。實施例3:用一種已經配制好的泡沫劑,欲制取目標泡沫密度為50g/L的泡沫,首先要調整 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將主回路流量控制閥門(11)開啟到量程的1/3,然后將副回 路的球形閥(13)處于完全打開狀態,再將副回路微調流量控制閥(12)調整到開度的1/5 ; 使用短發泡管發泡,即打開通向短發泡管(9)的液路和氣路閥門,而關閉通向長發泡管(9) 的液路和氣路閥門;把泡沫劑倒入加液斗(2)中,首先啟動輸液泵(6),如果輸液泵(6)正 常送液,即可隨即啟動氣泵(7);如果輸液泵(6)出現氣阻,即輸液泵(6)只空轉不送液(此 時由聲音十分容易識別,送液時聲音大,有明顯振動;而不送液時則聲音小且平穩),可立 刻打開氣阻消除閥門約0.5-1秒鐘,氣阻即可消除,隨即應馬上啟動氣泵(7)。此時氣液各 自沿系統管路在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中會合,霧化后共同進入發泡管(9),并得到所需要 的泡沫。發出泡沫的泡徑均勻綿密,平均泡徑在0. 1-0. 3mm,泡沫密度為50g/L。實施例4 用一種已經配制好的泡沫劑,欲制取目標泡沫密度為70g/L的泡沫,首先應調整 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將主回路流量控制閥門(11)開啟到量程的1/2,再將副回路 的球形閥(13)處于完全打開狀態,同時將副回路微調流量控制閥(12)調整到開度的1/4 ;使用長發泡管(9),即打開通向長發泡管(9)的液路和氣路閥門,關閉通向短發泡管(9)的 液路和氣路閥門。把泡沫劑倒入加液斗,同時啟動輸液泵(6)和氣泵(7),如果沒有氣阻,即 可由發泡管軟管出口得到密度為70g/L的綿密泡徑均勻的泡沫平均泡徑在0. 1-0. 5mm。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靈活控制加液方式,適應不用的應用需求;可快 速消除輸液泵的氣阻現象,并可控制氣液比例,有效控制泡沫目標密度和均勻性;通過多泡 管和氣液混合霧化裝置,實現了泡沫密度的可調節和泡沫孔徑的均一。
權利要求1.一種多泡管發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泡管發泡機由行走車架(1)、加液漏斗 (2)、吸液管(3)、氣阻消除裝置(4)、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輸液泵(6)、氣泵(7)、氣 液混合霧化裝置(8)、發泡管(9)構成,其中,加液漏斗(2)架接在行走車架(1)上部,吸液 管(3)固接在行走車架(1)的底部,連接著輸液泵(6),氣阻消除裝置(4)為一個球形閥, 接在加液漏斗(2)下方,與輸液泵(6)并聯在管路上,輸液泵(6)固接在行走車架(1)的底 部,氣泵(7)固接在行走車架(1)上,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有兩個,每個氣液混合霧化裝 置(8)的一頭與輸液泵(6)和氣泵(7)連接,另一頭連接著發泡管(9),發泡管(9)有兩個 或兩個以上,他們分別為管狀腔體(20),管狀腔體(20)中有絲狀體的發泡介質(21),發泡 管(9)的一端與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連接,上述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由進液口 (10)、主回路流量控制閥(11)、副回路微調流量控制閥(12)、球形閥(13)、出液口 (14)構 成,其中球形閥(13)接在副回路微調流量控制閥(12)與出液口(14)之間,上述氣液混合 霧化裝置是由進氣口(15)、進液口(16)、混合室(17)、曲面螺旋導向葉片(18)、氣液混合物 出口(19)構成,其中曲面螺旋導向葉片(18)在混合室(17)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泡管發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發泡機設置了兩個或兩 個以上發泡管(9),他們分別為管狀腔體(20),可長短不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泡管發泡機,由行走車架(1)、加液漏斗(2)、吸液管(3)、氣阻消除裝置(4)、雙回路分流控制進液裝置(5)、輸液泵(6)、氣泵(7)、氣液混合霧化裝置(8)、發泡管(9)構成,其具有氣阻消除裝置、泡沫均勻性好,可采用雙送液方式、多泡管發泡、泡沫密度可調節性好,制得的泡沫泡徑均勻。95%以上的泡沫孔徑在0.1~0.5mm范圍內。
文檔編號B28B1/50GK201776824SQ20102016124
公開日2011年3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16日
發明者扈士凱, 李應權, 段策, 秦洪友, 羅寧 申請人:建筑材料工業技術監督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