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建筑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產生沉降差,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在樓板、梁的相應位置留設后澆帶,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后澆帶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由于后澆帶的設置使原結構的受力狀態暫時改變,施工過程中后澆帶兩側模板及其鋼管支架原則上不拆除,但考慮到實際材料運輸、鋼管租賃費用等情況,部分后澆帶兩側鋼管支架需要拆除,在拆除的同時必須采取可靠的支撐措施以保證結構在施工階段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能夠在后澆帶兩側鋼管支架拆除后,支撐后澆帶兩側結構,保證后澆帶兩側結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為解決上述現有的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方案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砌筑支撐后澆帶兩側的梁板結構的磚柱至達到設計樓板的底標高并預留鋪設模板的位置;
步驟二磚柱砌筑好后,搭設支撐后澆帶兩側的梁板結構的第一鋼管模板支架和模板,然后進行梁板結構的澆筑;
步驟三待后澆帶兩側梁板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達到要求時,拆除第一鋼管模板支架,磚柱獨立承受梁板結構的荷載;
步驟四支設后澆帶部位的第二鋼管模板支架,封閉后澆帶;
步驟五待后澆帶與后澆帶兩側梁板結構連成一體且達到強度后拆除磚柱。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一中在砌筑磚柱之前,按照后澆帶每側所需支承荷載與磚柱等量的原則,確定磚柱的尺寸與間距。這樣磚柱的結構和受力會比較合理,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避免由于砌筑過量的磚柱造成浪費。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一中在砌筑磚柱之前,對磚柱的位置進行定位放線;所述步驟二中在搭設第一鋼管模板支架之前,對第一鋼管模板支架的位置進行定位放線;所述步驟四中在支設第二鋼管模板支架之前,對第二鋼管模板支架的位置進行定位放線。定位放線能更精確的對磚柱以及鋼管模板支架的位置進行定位,保證安全和工程質量。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一中在砌筑磚柱之前,在磚柱對應位置的底部鋪設第一保護層。避免磚柱拆除時對原結構造成破壞。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二中在支設第一鋼管模板支架之前、所述步驟四中在支設第二鋼管模板支架之前均在其對應位置的底部設置第二保護層。避免第一鋼管模板支架和第二鋼管模板支架對原結構造成破壞。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二中在第一鋼管模板支架上設有豎向剪刀撐,所述步驟四中在第二鋼管模板支架上設有豎向剪刀撐。使模板支架支撐更加穩固。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五中拆除磚柱時采用人工輔助小型機械設備拆除。人工輔助小型機械設備比如沖擊鉆等拆除施工比較安全。
有益效果
本發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在后澆帶兩側鋼管支架拆除后,支撐后澆帶兩側結構,保證了后澆帶兩側結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圖1為本發明的磚柱砌筑示意圖2為本發明的后澆帶兩側結構鋼管模板支架搭設示意圖3為本發明的后澆帶部位鋼管模板支架搭設示意圖4為本發明的磚柱拆除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砌筑支撐后澆帶31兩側的梁板結構32的磚柱1至達到設計樓板的底標高并預留鋪設模板4的位置;
步驟二 磚柱1砌筑好后,搭設支撐后澆帶31兩側的梁板結構32的第一鋼管模板支架21和模板4,然后進行梁板結構32的澆筑;
步驟三待后澆帶31兩側梁板結構32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達到要求時,拆除第一鋼管模板支架21,磚柱1獨立承受梁板結構32的荷載;
步驟四支設后澆帶31部位的第二鋼管模板支架22,封閉后澆帶31 ;
步驟五待后澆帶31與后澆帶31兩側梁板結構32連成一體且達到強度后拆除磚柱1。
所述步驟一中在砌筑磚柱1之前,按照后澆帶每側所需支承荷載與磚柱等量的原則,確定磚柱1的尺寸與間距。所述步驟一中在砌筑磚柱1之前,對磚柱1的位置進行定位放線;所述步驟二中在搭設第一鋼管模板支架21之前,對第一鋼管模板支架21的位置進行定位放線;所述步驟四中在支設第二鋼管模板支架22之前,對第二鋼管模板支架22的位置進行定位放線。所述步驟一中在砌筑磚柱1之前,在磚柱1對應位置的底部鋪設第一保護層51。所述步驟二中在支設第一鋼管模板支架21之前、所述步驟四中在支設第二鋼管模板支架22之前均在其對應位置的底部設置第二保護層52。所述步驟二中在第一鋼管模板支架21上設有豎向剪刀撐23,所述步驟四中在第二鋼管模板支架22上設有豎向剪刀撐23。 所述步驟五中拆除磚柱1時采用人工輔助小型機械設備拆除。
本發明中,所述第一保護層51采用油氈,第二保護層52采用50mm厚的木墊板,所述模板4采用18mm厚的膠合板,模板4和第一鋼管模板支架21、第二鋼管模板支架22之間采用規格為60X80mm的木方支撐,以上材料均可以采用其它合適的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材料代替。在第一鋼管模板支架21和第二鋼管模板支架22上加設豎向剪刀撐23能使模板支架更加穩固;一般在支架高度超過四米時按構造每隔兩步加一道水平剪刀撐。當磚柱 1高度不足時,可用水泥砂漿或其他合適的材料鋪墊。本發明能夠在后澆帶兩側鋼管支架拆除后,支撐后澆帶兩側結構,保證后澆帶兩側結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權利要求
1.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砌筑支撐后澆帶(31)兩側的梁板結構(3 的磚柱(1)至達到設計樓板的底標高并預留鋪設模板的位置;步驟二 磚柱(1)砌筑好后,搭設支撐后澆帶(31)兩側的梁板結構(32)的第一鋼管模板支架和模板G),然后進行梁板結構(32)的澆筑;步驟三待后澆帶(31)兩側梁板結構(32)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達到要求時,拆除第一鋼管模板支架(21),磚柱(1)獨立承受梁板結構(32)的荷載;步驟四支設后澆帶(31)部位的第二鋼管模板支架(22),封閉后澆帶(31);步驟五待后澆帶(31)與后澆帶(31)兩側梁板結構(3 連成一體且達到強度后拆除磚柱(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中在砌筑磚柱(1)之前,按照后澆帶每側所需支承荷載與磚柱等量的原則,確定磚柱(1)的尺寸與間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中在砌筑磚柱(1)之前,對磚柱(1)的位置進行定位放線;所述步驟二中在搭設第一鋼管模板支架之前,對第一鋼管模板支架的位置進行定位放線;所述步驟四中在支設第二鋼管模板支架0 之前,對第二鋼管模板支架0 的位置進行定位放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中在砌筑磚柱(1)之前,在磚柱(1)對應位置的底部鋪設第一保護層(51)。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二中在支設第一鋼管模板支架之前、所述步驟四中在支設第二鋼管模板支架02)之前均在其對應位置的底部設置第二保護層(52)。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二中在第一鋼管模板支架上設有豎向剪刀撐(23),所述步驟四中在第二鋼管模板支架0 上設有豎向剪刀撐03)。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五中拆除磚柱(1)時采用人工輔助小型機械設備拆除。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以磚柱支頂后澆帶兩側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砌筑支撐后澆帶兩側的梁板結構的磚柱至達到設計樓板的底標高并預留鋪設模板的位置;步驟二磚柱砌筑好后,搭設支撐后澆帶兩側的梁板結構的第一鋼管模板支架和模板,然后進行梁板結構的澆筑;步驟三待后澆帶兩側梁板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達到要求時,拆除第一鋼管模板支架,磚柱獨立承受梁板結構的荷載;步驟四支設后澆帶部位的第二鋼管模板支架,封閉后澆帶;步驟五待后澆帶與后澆帶兩側梁板結構連成一體且達到強度后拆除磚柱。本發明能在后澆帶兩側鋼管支架拆除后,支撐后澆帶兩側結構,保證后澆帶兩側結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文檔編號E04G21/00GK102561690SQ20121006382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2日
發明者華學嚴, 李小玥, 竹永良 申請人:中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