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填充墻構造柱施工技術領域,特別是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砌體工程施工中,通常會在樓板上方砌筑磚墻,在樓板與位于樓板上方的框架梁之間澆筑構造柱。構造柱具有提高墻體的抗剪強度、提高墻體及房屋的變形能力、與磚墻形成一個整體,有效控制墻體開裂,增強墻體抗震強度的優點。特別在近幾年,為了提高墻體的抗震強度,在構造柱上會間隔設置多個馬牙槎,該設置可提高砌塊與構造柱的接觸面,進而增強了墻體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0003]傳統構造柱的模板體系是將四個方位的模板豎立安裝后形成的,與砌塊相接處模板的馬牙槎結構多是通過多塊相應的板材組裝而成。同時,每兩個相對面模板都是通過步步緊加固(步步緊是一種新型建筑用具,它是由鉤形卡桿和活動卡頭兩部分組成)。在采用步步緊加固連接模板時,需在外墻磚體上開洞,這就造成外墻整體性的破壞并增加了洞口封堵的工程量。同時,傳統的構造柱模板與其兩側的砌塊僅僅依靠水泥連接,其連接結構不夠牢固。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不用破壞外墻砌塊,安裝方便且模板與砌塊連接牢固的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它包括模板本體、設置在模板本體腔體內的鋼筋籠以及設置在模板本體兩側的砌塊,所述模板本體支立于樓板與位于樓板上方的框架梁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本體包括豎向設置在墻體外立面且橫向截面呈U形的外夾模以及設置在外夾模開口端且與外夾模形成一個封閉框狀結構的內襯模,在內襯模的上端設有一個U形缺口,在該U形缺口外設有一塊用于封閉該缺口的斗模,所述斗模的上端與內襯模的上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斗模上端中部向外凸出,形成一個進料料斗,所述進料料斗的高度不低于框架梁的梁底高度。
[0006]進一步的,為了將外夾模、內襯模以及斗模連接成一個整體,所述外夾模和內襯模、外夾模和斗模均通過多根相互平行且貫穿外夾模、內襯模以及斗模的對拉絲桿相固定,所述對拉絲桿之間相互平行,且至少設有兩列。
[0007]進一步的,在外夾模、內襯模以及斗模上均設有多個用于安裝對拉絲桿的螺紋孔,對拉絲桿可通過該螺紋孔快速的穿過外夾模和內襯模,且通過將對拉絲桿與螺紋孔中的螺紋相配合,可以有效的將外夾模和內襯模拉緊;在每根對拉絲桿的兩端均安裝有用于鎖緊對拉絲桿的螺母墊片,通過該螺母墊片,對拉絲桿可更進一步與螺母墊片上的孔相配合,旋轉的更緊。
[0008]進一步的,在外夾模的兩側板上設有多根貫穿側板并伸出側板外的拉強筋,所述拉強筋之間相互平行,并置于上下兩層砌塊之間。通過設置拉強筋,可以有效的將砌塊與構造柱連接起來,使得整個墻面的牢固性更好。
[0009]進一步的,外夾模與砌塊相鄰的側端均等間距、間隔設有多個向外凸出的凸出部,該凸出部形成了構造柱中的馬牙槎。該結構直接在外夾模上間隔設置多個凸出部,而外夾模和內襯模合圍而成的內部空腔,直接就形成了后期構造柱澆筑成型后的形狀,故上述凸出部直接就形成了構造柱上的馬牙槎,不用單獨再制作,一次成型,快速,方便,成型后形狀和效果可控。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得到的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具有如下優占.V W、.
[0011]1、通過采用外夾模和內襯模合圍在鋼筋籠上,并用對拉絲桿拉緊固定的方式代替了傳統的步步緊連接方式,安裝更為方便,只需要將外夾模和內襯模合圍并固定即可,且不用破壞墻體砌塊。
[0012]2、通過將外夾模的側板間隔設置多個凸出部,使得該凸出部直接形成了構造柱中的馬牙槎,使得馬牙槎結構一體成型,不會形成爆漿。
[0013]3、通過在外夾模的側板上橫向設置多根拉強筋,并將拉強筋設置在相鄰兩層砌塊之間,這就使得構造柱和砌塊連接的更為緊密,整體性更好。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實施例中模板本體的內襯模和外夾模均只設計成一塊時,模板本體與拉強筋安裝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實施例中模板本體的內襯模和外夾模分為多段時,模殼的安裝結構;^意圖;
[0016]圖3為實施例中模板本體與砌塊安裝完成后的立面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樓板1、框架梁2、外夾模4、側板41、凸出部411、內襯模5、U形缺口 51、斗模6、進料料斗61、對拉絲桿7、螺母墊片8、拉強筋9。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9]實施例:
[0020]本實施例提供的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如圖1-圖3所示,它包括模板本體、設置在模板本體腔體內的鋼筋籠以及設置在模板本體兩側的砌塊,所述模板本體支立于樓板I與位于樓板I上方的框架梁2之間;所述模板本體包括豎向設置在墻體外立面且橫向截面呈U形的外夾模4以及設置在外夾模4開口端且與外夾模4形成一個封閉框狀結構的內襯模5,在內襯模5的上端設有一個U形缺口 51,在該U形缺口 51外設有一塊用于封閉該缺口的斗模6,所述斗模6的上端與內襯模5的上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斗模6上端中部向外凸出,形成一個進料料斗61,所述進料料斗61的高度不低于框架梁2的梁底高度。本實施例中的外夾模4和內襯模5均只設置了一塊,使得各模板所承受的混凝土的擠壓力較大,在具體實施時,可根據構造柱所需的高度,將外夾模4和內襯模5分割成兩段或多段,且下面的一段或多段的豎向高度至少為構造柱整體高度的2/3,并將下面的一段或多段設計成一體成型的樣式。在本實施例中,為了防止后期澆筑混凝土到模板內部時,混凝土外漏,內襯模5的橫向寬度大于外夾模4的橫向寬度(如圖1所不)。
[0021]在具體實施時,上述外夾模4和內襯模5、外夾模4和斗模6均通過多根相互平行且貫穿外夾模4、內襯模5以及斗模6的對拉絲桿7相固定,所述對拉絲桿7之間相互平行,且至少設有兩列。
[0022]在外夾模4、內襯模5以及斗模6上均設有多個用于安裝對拉絲桿7的螺紋孔;在每根對拉絲桿7的兩端均安裝有用于鎖緊對拉絲桿7的螺母墊片8。螺母墊片8中的螺紋應一個為正絲,一個為反絲,以便同一行中,一個對拉絲桿7向左產生一個拉力,另一個對拉絲桿向右產生一個拉力,兩個拉力作用下,內夾模4、內襯模5和斗模6即被合圍成一個整體。
[0023]為了增強砌體和構造柱之間的整體性,在外夾模4的兩側板41上設有多根貫穿側板41并伸出側板41外的拉強筋9,所述拉強筋9之間相互平行,并置于上下兩層砌塊之間。
[0024]另外,本實施例中外夾模4與砌塊相鄰的側端均等間距、間隔設有向外凸出的凸出部411,該凸出部411形成了構造柱中的馬牙槎。該凸出部411的縱向高度應為一個砌塊的厚度或多個砌塊加上填充在這些砌塊之間的夾層的厚度。凸出部411之間所形成的凹部的高度應與凸出部的高度一致。
[0025]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盡管申請人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一種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它包括模板本體、設置在模板本體腔體內的鋼筋籠(3 )以及設置在模板本體兩側的砌塊,所述模板本體支立于樓板(I)與位于樓板(I)上方的框架梁(2)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本體包括豎向設置在墻體外立面且橫向截面呈U形的外夾模(4)以及設置在外夾模(4)開口端且與外夾模(4)形成一個封閉框狀結構的內襯模(5),在內襯模(5)的上端設有一個U形缺口( 51),在該U形缺口( 51)外設有一塊用于封閉該缺口的斗模(6),所述斗模(6)的上端與內襯模(5)的上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斗模(6)上端中部向外凸出,形成一個進料料斗(61),所述進料料斗(61)的高度不低于框架梁(2)的梁底高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夾模(4)和內襯模(5)、外夾模(4)和斗模(6)均通過多根相互平行且貫穿外夾模(4)、內襯模(5)以及斗模(6)的對拉絲桿(7)相固定,所述對拉絲桿(7)之間相互平行,且至少設有兩列。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外夾模(4)、內襯模(5)以及斗模(6)上均設有多個用于安裝對拉絲桿(7)的螺紋孔;在每根對拉絲桿(7)的兩端均安裝有用于鎖緊對拉絲桿(7)的螺母墊片(8)。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外夾模(4)的兩側板(41)上設有多根貫穿側板(41)并伸出側板(41)外的拉強筋(9),所述拉強筋(9)之間相互平行,并置于上下兩層砌塊之間。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外夾模(4)與砌塊相鄰的側端均等間距、間隔設有向外凸出的凸出部(411),該凸出部(411)形成了構造柱中的馬牙槎。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殼安裝結構,它包括模板本體、設置在模板本體腔體內的鋼筋籠以及設置在模板本體兩側的砌塊,所述模板本體支立于樓板與位于樓板上方的框架梁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本體包括豎向設置在墻體外立面且橫向截面呈U形的外夾模以及設置在外夾模開口端且與外夾模形成一個封閉框狀結構的內襯模,在內襯模的上端設有一個U形缺口,在該U形缺口外設有一塊用于封閉該缺口的斗模,所述斗模的上端與內襯模的上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斗模上端中部向外凸出,形成一個進料料斗,所述進料料斗的高度不低于框架梁的梁底高度。本實用新型得到的外墻中部構造柱模板不用破壞外墻砌塊,安裝方便且模板與砌塊連接牢固。
【IPC分類】E04G13/02
【公開號】CN204876554
【申請號】CN201520589608
【發明人】何儼, 楊洋, 邱長林, 張元洪
【申請人】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