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加固結構的節點,特別是一種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
背景技術:
隨著三十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中國城市化的步伐越來越快,特別是近幾年來,城市的摩登時代已經到來,高層建筑像雨后春筍,隨處可見。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大,各個城市中心的土地都開始存在稀缺現象。由于歷史的發展原因,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大多為五或六層,磚體或磚混結構,少數是框架結構,抗震能力較差,不能適應現代城市發展和人居的需求。一般在舊城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方法,不但縮短建筑壽命,還浪費了大量資源,建筑垃圾無處排放會對土地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拆遷還會引起社會的不安定。采取不拆除舊有建筑進行加層的方法,能夠有效節 能減排,低碳發展城市,改善居住環境和品位。但需要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確保加層后建筑結構的安全。抗震加固已經成為保護原有建筑,舊城改造中重要的手段,目前有些框架結構,由于建造年代久遠,抗震性能不能滿足現代抗震設計的要求,在加固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對原梁和原柱進行原位加固后,還需要增設新的抗震墻提高其抗震性能,新增的抗震墻如何與加固后的梁或柱之間形成可靠的連接節點,以保證新舊混凝土在地震荷載與重力荷載作用下共同工作,又能使合乎相應抗震設計規范中對類似構件抗震設計要求,不會發生脫離現象,能有效提高整座大樓的剛性和抗震烈度,成為采取新增抗震墻這種加固措施中的難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要解決在舊建筑加固改造過程中需要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時,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的可靠連接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包括原梁、梁加固套和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所述梁加固套套箍在原梁周圍,其內設置有新增梁縱向鋼筋、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和新增梁封閉箍筋,所述梁加固套與原梁通過錨筋拉結,所述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原梁通過梁墻拉結彎鉤錨筋拉結,所述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內設置有抗震墻豎向鋼筋、抗震墻橫向鋼筋和抗震墻拉筋,所述抗震墻拉筋兩端帶彎鉤,彎鉤勾住抗震墻橫向鋼筋。所述錨筋為梁側彎鉤錨筋或貫穿梁截面的兩端帶彎鉤的錨筋,所述梁側彎鉤錨筋的一端帶有彎鉤,其平直端插入原梁邊緣的錨筋孔內,并填塞有植筋膠,其彎鉤端位于梁加固套內,所述兩端帶彎鉤的錨筋縱穿開鑿在原梁上的拉筋孔,所述拉筋孔和錨筋之間的填塞有植筋膠,且在梁加固套中央位置設置有新增梁腰筋,所述新增梁腰筋被兩端帶彎鉤的錨筋的彎鉤拉結。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的平直端插入原梁邊緣的錨筋孔內,其彎鉤端位于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內,并與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內的抗震墻豎向鋼筋搭接。所述抗震墻豎向鋼筋為貫穿原梁和樓板的直通豎向筋、彎鉤豎向筋、或直打斷豎向筋或上述組合,所述彎鉤豎向筋末端設置有彎鉤,彎鉤鉤在新增梁縱向鋼筋上,設置為直通豎向筋時,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取消,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更改為梁側彎鉤錨筋,在梁截面中央位置靠近直通豎向筋增設梁縱向構造筋,所述直斷開豎向筋與梁墻拉結直錨筋通過連接套筒連接或對焊連接。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和梁側彎鉤錨筋的一端帶有彎鉤,彎鉤的角度為90度或135 度。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與抗震墻豎向鋼筋的搭接長度不小于受拉鋼筋搭接長度 要求。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的直徑不小于A 8,與抗震墻豎向鋼筋的搭接處的直徑不小于A 16,間距不大于350mm。所述梁加固套的厚度不小于100mm。所述梁側彎鉤錨筋的直徑不小于A 8,間距不大于350mm,相對面的梁側彎鉤錨筋
位置錯開布置。所述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的肢距不小于350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
通過設置在梁頂和梁底的梁墻拉結錨筋,以及伸入梁加固套的抗震墻豎向鋼筋,形成了新增的抗震墻和梁加固套以及原梁的可靠連接。通過在梁側設置梁側彎鉤錨筋,并將其平直端插入原梁上開鑿的穿錨孔內,形成了梁加固套和原梁的可靠連接,同時,由于梁加固套內設置了繞梁的拉筋和封閉箍筋,與樓板內的樓板鋼筋一起,形成剪磨鋼筋,在新舊混凝土面上形成可靠連接。對于原梁截面較大的情況,通過將梁側一端帶彎鉤的錨筋改為兩端帶彎鉤的錨筋,并使其縱穿梁截面,同時增設腰筋,加強了原梁和梁加固套的整體性。相對面的錨筋錯位布置,避免了開設在原梁上的穿錨筋孔端部過于集中,而致使原梁內部首先發生破壞。根據設置抗震墻豎向鋼筋的不同,分別采取不同的構造措施,擴大了本發明的應用范圍。本發明可廣泛應用于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和套加固梁之間的連接。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是抗震墻和原梁截面不大于350*600的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一。圖2是抗震墻和原梁截面不大于350*600的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二。圖3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不大于350,高度大于600且不大于900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一。圖4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不大于350,高度大于600且不大于900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二。圖5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不大于350,高度大于900且不大于1200加固套梁的連
接節點一。圖6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不大于350,高度大于900且不大于1200加固套梁的連
接節點二。圖7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大于350,高度不大于600的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一。圖8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大于350,高度不大于600的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二。圖9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大于350,高度大于600且不大于900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一。圖10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大于350,高度大于600且不大于900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二。
圖11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大于350,高度大于900且不大于1200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
O圖12是抗震墻和原梁寬度大于350,高度大于900且不大于1200加固套梁的連接
節點二。附圖標記1 一原梁、2 —梁加固套、3 —樓板、4 一樓板鋼筋、5 —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6 —約束邊緣構件、7 —邊緣構件縱筋、8 —邊緣構件拉筋、9 一彎鉤豎向筋、10 —抗震墻橫向鋼筋、11 一抗震墻拉筋、12 —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3 —植筋膠、14 一新增梁縱向鋼筋、15 —梁側彎鉤錨筋、16 —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7 —新增梁封閉箍筋、18 —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9 一新增梁腰筋、20 —直斷開豎向筋、21 —連接套筒、22 —直通豎向筋、23 —錨筋孔、24 —拉筋孔、25 —梁縱向構造筋、26 —梁墻拉結直錨筋。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參見圖I和圖2所示,為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和原梁截面不大于350*600的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其結構形式可按兩種方法實施,第一種參見圖1,包括原梁I、梁加固套2和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所述梁加固套2套箍在原梁I周圍,其內設置有新增梁縱向鋼筋14、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6和新增梁封閉箍筋17,所述梁加固套2與原梁I通過錨筋拉結,所述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與原梁I通過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拉結,所述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內設置有抗震墻豎向鋼筋、抗震墻橫向鋼筋10和抗震墻 拉筋11,所述抗震墻拉筋11兩端帶彎鉤,彎鉤勾住抗震墻橫向鋼筋10。所述錨筋為梁側彎鉤錨筋15,所述梁側彎鉤錨筋15的一端帶有彎鉤,其平直端插入原梁I邊緣的錨筋孔23內,并填塞有植筋膠13,其彎鉤端位于梁加固套2內,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的平直端插入原梁I邊緣的錨筋孔23內,其彎鉤端位于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內,并與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內的抗震墻豎向鋼筋搭接。所述抗震墻豎向鋼筋為彎鉤豎向筋9,末端設置有彎鉤,彎鉤鉤在新增梁縱向鋼筋14上。原梁I和梁加固套2的接觸面做成毛邊,梁加固套2與樓板接觸面做成毛邊。在抗震墻與梁接觸位置,設置有與抗震墻現澆為一體的約束邊緣構件6,圖中標注的區段即為約束邊緣構件6,其內設置有邊緣構件縱筋7和邊緣構件拉筋8,約束邊緣構件的長度按相應設計規范選取或計算。其中,樓板3中的樓板鋼筋4兼作剪磨鋼筋與各新增鋼筋一起形成新舊混凝土面的可靠連接。
第二種參見圖2,所述抗震墻豎向鋼筋均為貫穿原梁I和樓板3的直通豎向筋22,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6取消,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更改為梁側彎鉤錨筋15,在梁截面中央位置靠近直通豎向筋22增設梁縱向構造筋25。錨筋的埋置深度由植筋膠的粘結力決定。實施例二參見圖3和圖4,為新增抗震墻和原梁寬度不大于350,高度大于600且不大于900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其結構形式可按兩種方法實施,第一種參見圖3,與實施例一中的第一種不同的是,所述錨筋為一道貫穿梁截面的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所述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縱穿開鑿在原梁I上的拉筋孔24,所述拉筋孔和錨筋18之間的填塞有植筋膠13,且在梁加固套2中央位置設置有新增梁腰筋19,所述新增梁腰筋19被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的彎鉤拉結。第二種參見圖4,與第一種不同的是,所述抗震墻豎向鋼筋均為貫穿原梁I和樓板3的直通豎向筋22,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6取消,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更改為梁側彎鉤錨筋15,在梁截面中央位置靠近直通豎向筋22增設梁縱向構造筋25。
實施例三參見圖5和圖6,抗震墻和原梁寬度不大于350,高度大于900且不大于1200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其結構形式可按兩種方法實施,第一種參見圖5,與實施例二中的第一種不同的是,所述錨筋為兩道貫穿梁截面的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第二種參見圖6,與第一種不同的是,所述抗震墻豎向鋼筋均為貫穿原梁I和樓板3的直通豎向筋22,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6取消,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更改為梁側彎鉤錨筋15,在梁截面中央位置靠近直通豎向筋22增設梁縱向構造筋25。實施例四參見圖7和圖8,抗震墻和原梁寬度大于350,高度不大于600的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其結構形式可按兩種方法實施,第一種參見圖7,與實施例一中的第一種不同的是,
梁頂面和底面均設置兩道梁墻拉結直錨筋26,所述抗震墻的豎向鋼筋為直斷開豎向筋20,其與梁墻拉結直錨筋26通過連接套筒21連接或對焊連接。第二種參見圖8,與第一種做法不同的是,抗震墻的一側豎向鋼筋為直通豎向筋22,在梁截面中央位置靠近直通豎向筋22增設梁縱向構造筋25,另一側的豎向鋼筋為彎鉤豎向筋9,在設置彎鉤豎向筋9側的梁加固套2內設置有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6,梁頂面和底面均設置一道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梁側設置有拉結原梁I和梁加固套2的梁側彎鉤錨筋15。實施例五參見圖9和圖10,為抗震墻和原梁寬度大于350,高度大于600且不大于900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其結構形式可按兩種方法實施,第一種參見圖9,與實施例四中第一種做法不同的是,設置在梁側的拉結原梁I和梁加固套2的梁側彎鉤錨筋15改為一道貫穿梁截面的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所述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縱穿開鑿在原梁I上的拉筋孔24,所述拉筋孔和錨筋18之間的填塞有植筋膠13,且在梁加固套2中央位置設置有新增梁腰筋19,所述新增梁腰筋19被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的彎鉤拉結。第二種參見圖10,與第一種做法不同的是,抗震墻的一側豎向鋼筋為直通豎向筋22,在梁截面中央位置靠近直通豎向筋22增設梁縱向構造筋25,另一側的豎向鋼筋為彎鉤豎向筋9,在設置彎鉤豎向筋9側的梁加固套2內設置有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6,梁頂面和底面均設置一道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梁側設置有一道貫穿梁截面的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實施例六參見圖11和圖12,抗震墻和原梁寬度大于350,高度大于900且不大于1200加固套梁的連接節點,其結構形式可按兩種方法實施,第一種參見圖9,與實施例五中第一種做法不同的是,設置在梁側的拉結原梁I和梁加固套2的錨筋為兩道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每 道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的彎鉤處均增設新增梁腰筋19。與實施例五中第二種做法不同的是,設置在梁側的拉結原梁I和梁加固套2的錨筋為兩道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每道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的彎鉤處均增設新增梁腰筋19。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梁(I)、梁加固套(2)和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所述梁加固套(2)套箍在原梁(I)周圍,其內設置有新增梁縱向鋼筋(14)、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6)和新增梁封閉箍筋(17),所述梁加固套(2)與原梁(I)通過錨筋拉結,所述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與原梁(I)通過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拉結,所述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內設置有抗震墻豎向鋼筋、抗震墻橫向鋼筋(10 )和抗震墻拉筋(11),所述抗震墻拉筋(11)兩端帶彎鉤,彎鉤勾住抗震墻橫向鋼筋(10)。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錨筋為梁側彎鉤錨筋(15)或貫穿梁截面的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所述梁側彎鉤錨筋(15)的一端帶有彎鉤,其平直端插入原梁(I)邊緣的錨筋孔(23)內,并填塞有植筋膠(13),其彎鉤端位于梁加固套(2)內,所述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縱穿開鑿在原梁(I)上的拉筋孔(24),所述拉筋孔和錨筋(18)之間的填塞有植筋膠(13),且在梁加固套(2)中央位置設置有新增梁腰筋(19),所述新增梁腰筋(19)被兩端帶彎鉤的錨筋(18)的彎鉤拉結。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 )的平直端插入原梁(I)邊緣的錨筋孔(23 )內,其彎鉤端位于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內,并與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5)內的抗震墻豎向鋼筋搭接。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墻豎向鋼筋為貫穿原梁(I)和樓板(3)的直通豎向筋(22)、彎鉤豎向筋(9)、或直打斷豎向筋(20)或上述組合,所述彎鉤豎向筋(9)末端設置有彎鉤,彎鉤鉤在新增梁縱向鋼筋(14)上,設置為直通豎向筋(22)時,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6)取消,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更改為梁側彎鉤錨筋(15),在梁截面中央位置靠近直通豎向筋(22)增設梁縱向構造筋(25),所述直斷開豎向筋(20)與梁墻拉結直錨筋(26)通過連接套筒(21)連接或對焊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和梁側彎鉤錨筋(15)的一端帶有彎鉤,彎鉤的角度為90度或135 度。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與抗震墻豎向鋼筋的搭接長度不小于受拉鋼筋搭接長度要求。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墻拉結彎鉤錨筋(12)的直徑不小于A 8,與抗震墻豎向鋼筋的搭接處的直徑不小于A 16,間距不大于350mm。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加固套(2)的厚度不小于100mm。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側彎鉤錨筋(15)的直徑不小于A 8,間距不大于350mm,相對面的梁側彎鉤錨筋(15)位置錯開布置。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16)的肢距不小于350mm。
全文摘要
一種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連接節點,包括原梁、梁加固套和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所述梁加固套套箍在原梁周圍,其內設置有新增梁縱向鋼筋、新增繞過原梁的拉筋和新增梁封閉箍筋,所述梁加固套與原梁通過錨筋拉結,所述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原梁通過梁墻拉結彎鉤錨筋拉結,所述新增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內設置有抗震墻豎向鋼筋、抗震墻橫向鋼筋和抗震墻拉筋,所述抗震墻拉筋兩端帶彎鉤,彎鉤勾住抗震墻橫向鋼筋。本發明解決了在舊建筑加固改造過程中需要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時,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與套加固梁的可靠連接的技術問題。可廣泛應用于新增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和套加固梁之間的連接。
文檔編號E04B1/41GK102776955SQ201210285979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3日
發明者劉成建, 黃智輝 申請人:劉成建, 黃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