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掛件,具體涉及一種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屬于模塊化建筑領域,包括掛鉤、掛套,掛鉤包括固定部、鉤部,鉤部與固定部通過承載部連接,鉤部根部設有槽部,槽部由鉤部、固定部、承載部圍成,鉤部與掛套插接配合;掛套包括側板、底板,側板分別固定在底板兩側,側板、底板圍成的空間形成接插空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掛件插接快速、準確,鎖合緊固、強度高,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一種應用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的模塊化建筑結構,包括并列的模塊化樓板,相鄰的模塊化樓板通過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模塊化建筑結構能夠實現兩相鄰的模塊化樓板自動扣合,鎖緊牢固,無需再通過螺栓擰緊,大大降低工人勞動強度。
【專利說明】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及其應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掛件,具體涉及一種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屬于模塊化建筑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模塊化建筑是一種提前在工廠內做好預制件,現場直接拼接安裝的建筑技術,模塊化建筑與傳統的建筑形式相比,具有施工周期短,用工少等特點。現有模塊化樓板一般采用立柱支撐,同層的模塊化樓板多是通過螺栓連接在一起,安裝時,需要用吊車將樓板分別吊裝到立柱上,每吊裝一塊,工人需要將其與相鄰的模塊化樓板通過螺栓緊固在一起,這種安裝方式工人勞動強度大,效率較低。另外,由于立柱數量有限,特別對于大跨度建筑,部分樓板兩端無法通過立柱支撐,因而在安裝過程中只能通過吊車吊起,工人完成螺栓緊固后才能將樓板完全放開,這樣不僅占用較多的吊車資源,操作也很繁瑣,安裝效率不高。
【發明內容】
[0003]根據以上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模塊化建筑用掛件,插接快速、準確,鎖合緊固、強度高,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0004]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應用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提供一種模塊化建筑結構,同層的模塊化樓板吊裝到位后自動緊固,無需通過螺栓擰緊,大大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節約吊車資源,提高工作效率。
[0005]本發明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包括掛鉤、掛套,掛鉤包括固定部、鉤部,鉤部與固定部通過承載部連接,鉤部根部設有槽部,槽部由鉤部、固定部、承載部圍成,鉤部與掛套插接配合;掛套包括側板、底板,側板分別固定在底板兩側,側板、底板圍成的空間形成接插空間。
[0006]掛鉤的鉤部插入掛套接插空間內,使掛鉤與掛套鎖合,掛套底板下端扣入掛鉤槽部,掛套通過側板端部固定,掛套底板及側板限制掛鉤的橫向位移,掛鉤承載部限制掛套下移,掛鉤通過固定部固定。該掛鉤與掛套配合應用,插接快速、準確,鎖合緊固、鎖合強度高,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0007]所述的鉤部橫截面為矩形,截面積沿插入方向逐步縮小。鉤部頭部截面積最小,沿頭部向下截面積變大,起到對掛套的導向作用,方便與掛套接插。
[0008]所述的鉤部上端部設有上導向部,上導向部為一弧形段,上導向部可進行接插導向,使接插準確。
[0009]所述的鉤部側面設有側導向部一、側導向部二,側導向部一沿插入方向傾斜設置,側導向部一相對面與底面垂直;側導向部二分別設置在鉤部兩側,并沿插入方向傾斜設置。側導向部一、側導向部二使接插過程順暢,避免卡住的現象。
[0010]所述的底板相應于側導向部一傾斜設置,側板相應于側導向部二傾斜設置,掛套的底板、側板與掛鉤相適應,便于配合。
[0011]所述的側板長度大于底板,側板一端與底板端部齊平,側板另一端高于底板另一端,且該側板端部為一圓角。側板圓角端為套入端,側板高于底板以留出導向距離,防止底板直接卡在掛鉤上,圓角便于套入。
[0012]使用時,將掛鉤、掛套分別通過固定部、側板端面焊接在待鎖扣的兩部件上,將掛鉤鉤部插入掛套內,使兩者鎖合,完成鎖扣過程。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掛件插接快速、準確,鎖合緊固、強度高,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設置導向部,使掛鉤與掛套接插順暢,避免卡住。
[0014]一種應用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的模塊化建筑結構,包括并列的模塊化樓板,相鄰的模塊化樓板通過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連接。
[0015]掛鉤通過固定部固定在模塊化樓板上,掛套通過側板固定在相鄰的模塊化樓板上,模塊化樓板吊裝到位后,通過掛鉤與掛套的配合使兩相鄰的模塊化樓板自動扣合,鎖緊牢固,無需再通過螺栓擰緊,大大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節約吊車資源,提高工作效率。
[0016]所述的位于兩端的模塊化樓板內側分別設置掛鉤、掛套,掛鉤、掛套沿模塊化樓板縱向排列;非端部模塊化樓板兩側分別設置掛鉤、掛套,掛鉤、掛套沿模塊化樓板縱向排列。由于端部的模塊化樓板僅內側與其他模塊化樓板接觸,因此僅在該側設置掛鉤或掛套,而另一端的模塊化樓板內側相應設置掛套或掛鉤。掛套、掛鉤沿模塊化樓板縱向可設置多個,具體數量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位于兩端部之間的模塊化樓板,兩側分別設置掛鉤、掛套,掛鉤側與前一模塊化樓板掛套側配合,掛套側與后一模塊化樓板掛鉤側相配合,非端部模塊化樓板數量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
[0017]所述的兩端部的模塊化樓板內側沿縱向交替設置掛鉤、掛套;非端部模塊化樓板兩側沿縱向交替設置掛鉤、掛套。交替設置掛鉤、掛套,可使模塊化樓板受力更加均勻,連接更加緊固。
[0018]所述的掛鉤、掛套位置相對應且沿模塊化樓板縱向成品字形排列,以使掛件形成三角形結構,使連接更加牢固穩定。
[0019]安裝時,先將一端的模塊化樓板吊裝到立柱上,再吊裝中間模塊化樓板,中間模塊化樓板與端部模塊化樓板通過掛件自動扣緊,中間模塊化樓板可根據需要依次吊裝多塊,中間模塊化樓板之間通過掛件連接,最后吊裝另一端部的模塊化樓板,從而完成同層模塊化樓板安裝。
[002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模塊化建筑結構能夠實現兩相鄰的模塊化樓板自動扣合,鎖緊牢固,無需再通過螺栓擰緊,大大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現場施工速度,同時節約了吊車資源,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掛鉤、掛套交錯排列,使連接更加牢固穩定;掛鉤、掛套數量可根據需要調整,應用靈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掛鉤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掛鉤主視圖;
[0023]圖3是圖2的左視圖;
[0024]圖4是掛套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5]圖5是掛套主視圖;
[0026]圖6是圖5左視圖;
[0027]圖7是掛件工作狀態示意圖;[0028]圖8是帶掛件中間模塊化樓板結構示意圖;
[0029]圖9是帶掛件中間模塊化樓板主視圖;
[0030]圖10是圖9的后視圖;
[0031]圖11是模塊化建筑結構組裝示意圖;
[0032]圖12是實施例4組裝示意圖。
[0033]圖中:1、掛鉤;101、固定部;102、槽部;103、鉤部;103.1、側導向部一 ;103.2、上導向部;103.3、側導向部二 ;104、承載部;2、掛套;201、側板;202、底板;3、模塊化樓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做進一步描述:
[0035]實施例1:
[0036]如圖1?6所示,本發明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包括掛鉤1、掛套2,掛鉤I包括固定部101、鉤部103,鉤部103與固定部101通過承載部104連接,鉤部103根部設有槽部102,槽部102由鉤部103、固定部101、承載部104圍成;鉤部103橫截面為矩形,截面積沿插入方向逐步縮小,頭部截面積最小,有利于鉤部103插入時的導向,鉤部103上端部設有上導向部103.2,上導向部103.2為一弧形段,弧形段避免掛鉤I與掛套2接插時卡住,鉤部103側面設有側導向部一 103.1、側導向部二 103.3,側導向部一 103.1沿插入方向傾斜設置,傾斜角小于10,側導向部一 103.1相對面與底面垂直,側導向部二 103.3分別設置在鉤部103兩偵牝并沿插入方向傾斜設置,傾斜角小于10 ;固定部101用于將掛鉤I固定到部件上,固定部101上端有一圓形凸起,以形成槽部102,同時起到一定導向作用;承載部104用于與掛套2連接的部件的重量;槽部102限定掛套2的接插位。掛鉤I整體鑄造成型,制作方便,結構強度高。
[0037]掛套2包括側板201、底板202,側板201分別固定在底板202兩側,側板201、底板202圍成的空間形成接插空間,側板201側端面與部件固定連接,底板202相應于側導向部一 103.1傾斜設置,側板201相應于側導向部二 103.3傾斜設置,底板202、側板201傾斜角度分別于側導向部一 103.1、側導向部二 103.3傾斜角度相同,側板201長度大于底板202,側板201 —端與底板202端部齊平,側板201另一端高于底板202另一端,且該側板201端部為一圓角。
[0038]如圖7所示,使用時,將掛鉤1、掛套2分別通過固定部101、側板201端面焊接在待鎖扣的兩部件上,將掛鉤I鉤部103插入掛套2內,使兩者鎖合,完成鎖扣過程。
[0039]實施例2:
[0040]本實施例掛鉤I固定部101、鉤部103、承載部104為半開放的空心薄壁結構,開放側為與掛套2底板配合的一側,其余同實施例1。
[0041]實施例3:
[0042]本實施例為應用實施例1或2的模塊化建筑結構,包括并列的模塊化樓板3,相鄰的模塊化樓板3通過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連接,兩端部的模塊化樓板3內側分別設置掛鉤1、掛套2,非端部模塊化樓板3即中間模塊化樓板3兩側分別設置掛鉤1、掛套2,也可以根據需要兩側均設置掛鉤I或掛套2,掛鉤1、掛套2均沿模塊化樓板3縱向上下交錯排列,數量根據實際施工需要設置,排列形狀為品字形,掛鉤1、掛套2沿橫向位置相互對應,相鄰模塊化樓板3的配合側分別安裝掛鉤1、掛套2。掛鉤1、掛套2沿模塊化樓板3縱向均勻安裝,或沿縱向間距設置在模塊樓板3剛度較高的部位。
[0043]工作過程:
[0044]安裝時,先將內側安裝有掛鉤I的端部模塊化樓板3吊裝到立柱上,然后吊裝中間模塊化樓板3,將中間模塊化樓板3安裝有掛套2的一側與端部模塊化樓板3內側相配合,吊裝到位后,掛鉤1、掛套2相互鎖扣,再繼續吊裝中間模塊化樓板3,并使安裝有掛鉤I的一側與安裝有掛套2的一側相互配合,依次安裝需要的數量后,吊裝另一端部模塊化樓板3,該端部模塊化樓板3通過掛鉤1、掛套2配合自動與相鄰中間模塊化樓板3扣緊,完成一層模塊化樓板3的吊裝。
[0045]實施例4:
[0046]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模塊化樓板3同側同時安裝掛鉤1、掛套2,掛鉤1、掛套2沿縱向交替設置,同時掛鉤1、掛套2上下交錯,相鄰兩模塊化樓板3上相應配合位置分別安裝掛鉤1、掛套2。模塊化樓板3右側面上部安裝掛鉤1,鉤部103頭部向下,右側面下部安裝掛套2,套入端(環形截面積較大的一端)向下;模塊化樓板3左側面上部相應安裝掛套2,套入端向上,下部相應安裝掛鉤1,鉤部103頭部向上。掛鉤1、掛套2位置可互換,相應的鉤部103頭部朝向及套入端朝向做相應的變換,以適應安裝要求。
[0047]其余同實施例3。
【權利要求】
1.一種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掛鉤(I)、掛套(2),掛鉤(I)包括固定部(101)、鉤部(103),鉤部(103)與固定部(101)通過承載部(104)連接,鉤部(103)根部設有槽部(102),槽部(102)由鉤部(103)、固定部(101)、承載部(104)圍成,鉤部(103)與掛套(2 )插接配合;掛套(2 )包括側板(201)、底板(202 ),側板(201)分別固定在底板(202 )兩偵牝側板(201)、底板(202)圍成的空間形成接插空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部(103)橫截面為矩形,截面積沿插入方向逐步縮小。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部(103)上端部設有上導向部(103.2),上導向部(103.2)為一弧形段。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部(103)側面設有側導向部一(103.1)、側導向部二(103.3),側導向部一(103.1)沿插入方向傾斜設置,側導向部一(103.1)相對面與底面垂直;側導向部二( 103.3)分別設置在鉤部(103)兩側,并沿插入方向傾斜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202)相應于側導向部一(103.1)傾斜設置,側板(201)相應于側導向部二(103.3)傾斜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側板(201)長度大于底板(202),側板(201)—端與底板(202)端部齊平,側板(201)另一端高于底板(202)另一端,且該側板(201)端部為一圓角。
7.一種應用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的模塊化建筑結構,包括并列的模塊化樓板(3),其特征在于:相鄰的模塊化樓板(3)通過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用掛件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于兩端的模塊化樓板(3)內側分別設置掛鉤(I)、掛套(2),掛鉤(I)、掛套(2)沿模塊化樓板(3)縱向排列;非端部模塊化樓板(3)兩側分別設置掛鉤(I)、掛套(2),掛鉤(I)、掛套(2)沿模塊化樓板(3)縱向排列。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端部的模塊化樓板(3)內側沿縱向交替設置掛鉤(I)、掛套(2);非端部模塊化樓板(3)兩側沿縱向交替設置掛鉤(I)、掛套(2)。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模塊化建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掛鉤(I)、掛套(2)沿模塊化樓板(3)縱向成品字形排列。
【文檔編號】E04B5/02GK103498522SQ201310433134
【公開日】2014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8日
【發明者】張宏亮 申請人:山東魯帆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