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模塊化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530100閱讀:478來源:國知局
一種模塊化建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模塊化建筑,包括多層建筑單元;每層建筑單元包括由支撐骨架構成的墻體;支撐骨架包括多個輕鋼墻面框架和設置在相鄰兩個輕鋼墻面框架交匯處的重鋼方管;重鋼方管的頂部設有垂直于重鋼方管且連接相鄰兩個重鋼方管的重鋼支撐梁;上下相鄰的兩層建筑單元之間設有均勻鋪設在下層重鋼支撐梁上的多個輕鋼支架,輕鋼支架上鋪設有輕鋼瓦楞板,輕鋼瓦楞板上鋪設有水泥砂漿層;最頂層建筑單元的頂部設有屋頂板。本發明通過重鋼與輕鋼的組合提高了模塊化建筑的承載力;同時,其無需在建筑內部增設支撐立柱,節省了建筑的使用面積。
【專利說明】
一種模塊化建筑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建筑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塊化建筑。
【背景技術】
[0002]模塊化建筑已經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因為其制作簡單,運輸方便,安裝快捷,可以得到重復使用而得到廣泛的應用。現有的模塊化建筑采用全輕鋼的組合,其承載力有限,在多層的模塊化建筑中為了提高承載力,通常在室內設置立柱,其影響了室內空間的使用面積;現有的模塊化建筑還采用一種全重鋼的組合方式,其重鋼與重鋼之間采用全焊接方式進行連接;其不便于拆卸,同時在焊縫處易生銹,不能保證模塊化建筑穩定的承載力。

【發明內容】

[0003]針對上述問題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一種模塊化建筑。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模塊化建筑,其結構包括:多層建筑單元;
每層所述建筑單元包括由支撐骨架構成的墻體;所述支撐骨架包括多個輕鋼墻面框架和設置在相鄰兩個輕鋼墻面框架交匯處的重鋼方管;所述重鋼方管的頂部設有垂直于重鋼方管且連接相鄰兩個重鋼方管的重鋼支撐梁;
上下相鄰的兩層建筑單元之間設有均勻鋪設在下層重鋼支撐梁上的多個輕鋼支架,所述輕鋼支架上鋪設有輕鋼瓦楞板,所述輕鋼瓦楞板上鋪設有水泥砂漿層;
最頂層建筑單元的頂部設有屋頂板。
[0005]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輕鋼墻面框架包括一個或多個模塊組,所述模塊組包括一個或多個模塊單元,所述模塊單元包括由多根第一龍骨圍成的方形結構和第二龍骨,所述第二龍骨設置在方形結構的對角線上。
[0006]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模塊組內相鄰兩個模塊單元共用一根第一龍骨,且相鄰模塊單元的第二龍骨相交設置。
[0007]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重鋼支撐梁的寬度、重鋼方管的寬度和輕鋼墻面框架的寬度均相同;所述重鋼支撐梁是由兩根C型鋼通過螺栓連接形成的“工”型結構,所述重鋼支撐梁與重鋼方管之間通過L型連接件進行連接。
[0008]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相鄰兩層建筑單元的重鋼方管上下相對應設置且固定連接。
[0009]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相鄰兩個所述輕鋼支架之間的間距為300-600mm。
[0010]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水泥砂漿層內設有雙向鋼網格,所述水泥砂漿層的厚度為35?45mm。
[0011]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模塊化建筑中各結構之間均采用螺栓或螺絲進行固定連接。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模塊化建筑,采用重鋼方管與重鋼支撐梁的組合作為整體模塊化建筑的框架支撐,在重鋼方管與重鋼支撐梁圍成的框架內設有輕鋼墻面支撐;本發明通過重鋼與輕鋼的組合提高了模塊化建筑的承載力;同時,其無需在建筑內部增設支撐立柱,節省了建筑的使用面積;
本發明所述模塊化建筑中的輕鋼墻面框架、重鋼方管以及重鋼支撐梁之間的連接均采用螺栓或螺絲進行連接,全程的安裝不采用焊接;避免了在焊縫處出現銹蝕的問題,保證了模塊化建筑穩定的承載力,同時便于拆卸安裝;通過設定寬度一致的重鋼支撐梁、重鋼方管和輕鋼墻面框架,保證了墻體的厚度一致,承載力相同;
通過設置L型連接件來實現重鋼方管與重鋼支撐梁的連接,解決現有支撐梁強度不夠、支撐力差的問題;
通過在水泥砂漿層內設有雙向鋼網格,提高了水泥砂漿層的承載力,有利于減輕水泥砂漿層的厚度。
[0013]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公開的模塊化建筑的結構圖;
圖2為圖1中A的放大圖;
圖3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公開的輕鋼墻面框架分解的結構圖;
圖4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公開的重鋼方管與重鋼支撐梁連接的結構圖;
圖5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公開的雙向鋼網格的結構圖。
[0015]圖中:1、建筑單元;2、輕鋼墻面框架;3、模塊組;4、模塊單元;4-1、第一龍骨;4-2、第二龍骨;5、重鋼方管;6、重鋼支撐梁;7、輕鋼支架;8、輕鋼瓦楞板;9、水泥砂漿層;10、L型連接件;11、屋頂板。
[0016]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18]本發明提供一種模塊化建筑,其結構包括:多層建筑單元;
每層建筑單元包括由支撐骨架構成的墻體;支撐骨架包括多個輕鋼墻面框架和設置在相鄰兩個輕鋼墻面框架交匯處的重鋼方管;重鋼方管的頂部設有垂直于重鋼方管且連接相鄰兩個重鋼方管的重鋼支撐梁;
上下相鄰兩層建筑單元之間設有均勻鋪設在下層重鋼支撐梁上的多個輕鋼支架,輕鋼支架上鋪設有輕鋼瓦楞板,輕鋼瓦楞板上鋪設有水泥砂漿層;
最頂層建筑單元的頂部設有屋頂板。
[0019]進一步,輕鋼墻面框架包括一個或多個模塊組,模塊組包括一個或多個模塊單元,模塊單元包括由多根第一龍骨圍成的方形結構和第二龍骨,第二龍骨設置在方形結構的對角線上。
[0020]進一步,模塊組內相鄰兩個模塊單元共用一根第一龍骨,且相鄰模塊單元的第二龍骨相交設置。
[0021]進一步,重鋼支撐梁的寬度、重鋼方管的寬度和輕鋼墻面框架的寬度均相同;重鋼支撐梁是由兩根C型鋼通過螺栓連接形成的“工”型結構,重鋼支撐梁與重鋼方管之間通過L型連接件進行連接。
[0022]進一步,相鄰兩層建筑單元的重鋼方管上下相對應設置且固定連接。
[0023]進一步,相鄰兩個輕鋼支架之間的間距為300-600mm。
[0024]進一步,水泥砂漿層內設有雙向鋼網格,水泥砂漿層的厚度為35?45mm。
[0025]進一步,模塊化建筑中各結構之間均采用螺栓或螺絲進行固定連接。
[002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1:如圖1-5所示,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模塊化建筑,包括多層上下堆疊的建筑單元I;每層建筑單元I包括由支撐骨架構成的墻體;支撐骨架包括多個輕鋼墻面框架2、設置在相鄰兩個輕鋼墻面框架2交匯處的重鋼方管5、固定在輕鋼墻面框架2外側和內側的墻板和填充在輕鋼墻面框架2內的中間層,S卩:填充在外側墻板和內側墻板之間的中間層。其中:相鄰兩層建筑單元的重鋼方管可以使用同一根重鋼方管,該重鋼方管的高度為模塊化建筑的高度;相鄰兩層建筑單元的重鋼方管可以在每層建筑單元使用單獨的重鋼方管,該重鋼方管上下相對應設置且固定連接;若相鄰兩層建筑單元使用同一根重鋼方管,則根據每層建筑單元的設計要求,在對應的重鋼方管的位置處設有垂直于重鋼方管且連接相鄰兩個重鋼方管的重鋼支撐梁6;比如若需要建立形狀為正方體的建筑單元,則在正方體四個墻面交匯處設有四根垂直的重鋼方管,根據建筑單元的高度,在重鋼方管相應高度上設有四根垂直于重鋼方管且連接相鄰兩個重鋼方管的重鋼支撐梁6;若相鄰兩層建筑單元的使用單獨的重鋼方管,則在每層建筑單元的重鋼方管的頂部設有垂直于重鋼方管且連接相鄰兩個重鋼方管的重鋼支撐梁6。重鋼支撐梁6是由兩根C型鋼背靠背通過螺栓連接形成的“工”型結構,重鋼支撐梁6通過L型連接件10以及螺栓固定安裝在重鋼方管5上,通過設置L型連接件10來實現重鋼方管與重鋼支撐梁的連接,解決現有支撐梁強度不夠、支撐力差的問題。
[0027]本發明公開的輕鋼墻面框架2設置在重鋼方管5與重鋼支撐梁6圍成的框架內,其包括一個或多個模塊組3,多個模塊組3之間相互安裝形成預留出門窗或其它結構的輕鋼墻面框架2 ;模塊組3包括一個或多個模塊單元4 ;模塊單元4包括由多根第一龍骨4-1圍成的方形結構和第二龍骨4-2,第二龍骨4-2設置在方形結構的對角線上。其中,組成模塊單元4的第一龍骨4-1和第二龍骨4-2為C型結構,其材質為輕鋼材質,可選用高強度鋁鋅帶鋼,第一龍骨4-1和第二龍骨4-2的長度以及厚度根據建筑單元設計的標準在工廠進行生產和加工。第一龍骨4-1和第二龍骨4-2之間通過螺絲連接形成模塊單元4,同時需要連接的模塊單元之間、模塊組之間均通過螺栓或螺絲進行連接,可在現場對第一龍骨4-1和第二龍骨4-2進行組裝成所需要的輕鋼墻面框架2;組裝時模塊組3內相鄰兩個模塊單元共用一根第一龍骨4-1,且相鄰模塊單元的第二龍骨4-2相交設置;整個組裝過程無需焊接;
本發明公開的重鋼支撐梁6的寬度、重鋼方管5的寬度和輕鋼墻面框架2的寬度均相同;通過設定寬度一致的重鋼支撐梁6、重鋼方管5和輕鋼墻面框架2,保證了墻體的厚度一致,承載力相同;組裝時重鋼支撐梁6、重鋼方管5和輕鋼墻面框架2之間的連接采用螺栓或螺絲進行連接,整個組裝過程無需焊接; 本發明最底層建筑單元中的重鋼方管5和輕鋼墻面框架2固定在地基上;相鄰兩層建筑單元I之間設有均勻鋪設在下層重鋼支撐梁6上的輕鋼支架7,輕鋼支架7為C型結構,其材質為輕鋼材質,可選用高強度鋁鋅帶鋼;輕鋼支架7的長度以及厚度根據建筑單元設計的標準在工廠進行生產和加工。輕鋼支架7的鋪設距離根據建筑單元設計的要求進行計算,其控制的距離范圍為300-600mm;
輕鋼支架7上鋪設有輕鋼瓦楞板8,輕鋼瓦楞板8為波紋狀,其材質為輕鋼材質,可選用高強度鋁鋅帶鋼;輕鋼瓦楞板8的波紋形狀以及厚度根據建筑單元設計的標準在工廠進行生產和加工;
輕鋼瓦楞板8上鋪設有雙向鋼網格,在雙向鋼網格上澆筑有水泥砂漿層9,水泥砂漿層的厚度為35?45mm;通過設置雙向鋼網格,提高了水泥砂漿層的承載力,有利于減輕水泥砂漿層的厚度。
[0028]最頂層建筑單元的頂部設有屋頂板11,屋頂板選用輕鋼材質;同時,為了保證最頂層建筑單元的承載力,可以在最頂層建筑單元的頂部也依次鋪設有輕鋼支架7、輕鋼瓦楞板8和水泥砂漿層。為了提高模塊化建筑的保溫、防水性能,本發明可以在屋頂板上依次設有隔熱層和防水層;
本發明公開的上述框架結構建造完成后,進行框架結構外部和內部的裝飾施工;其中,在框架結構的外部安裝隔熱板或金屬板,并進行外墻涂層;在模塊化建筑的內部安裝石膏板或其它板材進行內部裝飾;在由輕鋼墻面框架2中填充有聚氨酯、礦棉或其它填充材料的中間層;同時,在輕鋼墻面框架2的中設有用于穿設電線電纜或水管的通孔。
[0029]實施例2: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模塊化建筑的建造方法,模塊化建筑的結構包括多層建筑單元,該方法包括:
S101:根據模塊化建筑設計的外觀以及力學性能的要求組裝每層建筑單元所需的多個輕鋼墻面框架,選擇構建輕鋼墻面框架所需的模塊組的數量,模塊組中模塊單元的數量,模塊單元中第一龍骨、第二龍骨的數量及尺寸,重鋼方管的數量及尺寸,重鋼支撐梁的數量及尺寸,輕鋼支架的數量及尺寸,輕鋼瓦楞板的數量及尺寸;第一龍骨、第二龍骨、重鋼方管、重鋼支撐梁、輕鋼支架和輕鋼瓦楞板在工廠進行預制生產并在施工現場進行無焊接組裝;其中組裝每層建筑單元所需的多個輕鋼墻面框架的方法為:
將第一龍骨和第二龍骨通過螺栓或螺絲組裝多個模塊單元;
將相鄰模塊單元之間通過螺栓或螺絲組裝多個模塊組;
將相鄰模塊組之間通過螺栓或螺絲組裝所需的輕鋼墻面框架。
[0030]S102、選取平整的地基,根據模塊化建筑設計的要求將多個重鋼方管固定在所述地基上,將最底層建筑單元所需的多個輕鋼墻面框架固定在地基上和相鄰重鋼方管之間;即:將最底層的輕鋼墻面框架設置在相鄰重鋼方管之間,并將靠近地基的輕鋼墻面框架通過螺栓或螺絲固定在地基上,將靠近重鋼方管的輕鋼墻面框架通過螺栓或螺栓固定在重鋼方管上。
[0031]S103、在輕鋼墻面框架的頂部安裝垂直于重鋼方管且連接相鄰兩個重鋼方管的重鋼支撐梁;重鋼支撐梁通過螺栓或螺絲與緊鄰的輕鋼墻面框架進行連接;其中重鋼支撐梁的寬度、重鋼方管的寬度和輕鋼墻面框架的寬度均相同;重鋼支撐梁是由兩根C型鋼通過螺栓連接形成的“工”型結構,重鋼支撐梁與重鋼方管之間通過L型連接件連接。
[0032]S104、在重鋼支撐梁上均勻鋪設多個輕鋼支架,相鄰兩個輕鋼支架鋪設的間距為300-600mm,在輕鋼支架上鋪設輕鋼瓦楞板。
[0033]S105、在輕鋼瓦楞板上鋪設雙向鋼網格,在雙向鋼網格內澆筑水泥砂漿形成水泥砂楽層,水泥砂楽層的厚度為35?45mm;完成最底層建筑單元的構建。
[0034]S106、在最底層建筑單元的水泥砂漿層上,將第二層建筑單元所需的多個輕鋼墻面框架固定在最底層建筑單元的水泥砂漿層上和相鄰重鋼方管之間;
5107、重復S103?S105,完成第二層建筑單元的構建;
5108、重復S106?S107,依次完成第三層到次頂層建筑單元的構建;
5109、在次頂層建筑單元的水泥砂漿層上,將最頂層建筑單元所需的多個輕鋼墻面框架固定在次頂層建筑單元的水泥砂漿層上和相鄰重鋼方管之間;在輕鋼墻面框架的頂部安裝垂直于重鋼方管且連接相鄰兩個重鋼方管的重鋼支撐梁,在重鋼支撐梁上安裝屋頂板,屋頂板上依次鋪設有隔熱層和防水層,完成最頂層建筑單元的構建。
[0035]S110、所有建筑單元完成后對每層建筑單元的外側和內側進行裝飾,完成模塊化建筑的整體建造,其中,在建筑單元的外部安裝隔熱板或金屬板,并進行外墻涂層;在建筑單元的內部安裝石膏板或其它板材進行內部裝飾;在由輕鋼墻面框架內填充有中間層;同時,在輕鋼墻面框架中開設有用于穿設電線電纜或水管的通孔。
[0036]進一步,模塊化建筑中各結構之間均采用螺栓或螺絲進行固定連接。
[0037]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模塊化建筑,采用重鋼方管與重鋼支撐梁的組合作為整體模塊化建筑的框架支撐,在重鋼方管與重鋼支撐梁圍成的框架內設有輕鋼墻面支撐;本發明通過重鋼與輕鋼的組合提高了模塊化建筑的承載力;同時,其無需在建筑內部增設支撐立柱,節省了建筑的使用面積;本發明模塊化中輕鋼墻面框架、重鋼方管以及重鋼支撐梁之間的連接均采用螺栓或螺絲進行連接,全程的安裝不采用焊接;避免了在焊縫處出現銹蝕的問題,保證了模塊化建筑穩定的承載力,同時便于拆卸安裝;通過設定寬度一致的重鋼支撐梁、重鋼方管和輕鋼墻面框架,保證了墻體的厚度一致,承載力相同;通過設置L型連接件來實現重鋼方管與重鋼支撐梁的連接,解決現有支撐梁強度不夠、支撐力差的問題;通過在水泥砂漿層內設有雙向鋼網格,提高了水泥砂漿層的承載力,有利于減輕水泥砂漿層的厚度。
[0038]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模塊化建筑,其特征在于,其結構包括:多層建筑單元(I); 每層所述建筑單元(I)包括由支撐骨架構成的墻體;所述支撐骨架包括多個輕鋼墻面框架(2)和設置在相鄰兩個輕鋼墻面框架(2)交匯處的重鋼方管(5);所述重鋼方管(5)的頂部設有垂直于重鋼方管(5)且連接相鄰兩個重鋼方管(5)的重鋼支撐梁(6); 上下相鄰的兩層建筑單元之間設有均勻鋪設在下層重鋼支撐梁上的多個輕鋼支架(7),所述輕鋼支架(7)上鋪設有輕鋼瓦楞板(8),所述輕鋼瓦楞板(8)上鋪設有水泥砂漿層(9); 最頂層建筑單元的頂部設有屋頂板(1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輕鋼墻面框架(2)包括一個或多個模塊組(3),所述模塊組(3)包括一個或多個模塊單元(4),所述模塊單元(4)包括由多根第一龍骨(4-1)圍成的方形結構和第二龍骨(4-2),所述第二龍骨(4-2)設置在方形結構的對角線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模塊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塊組(3)內相鄰兩個模塊單元共用一根第一龍骨(4-1),且相鄰兩個模塊單元的第二龍骨(4-2)相交設置。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鋼支撐梁(6)的寬度、重鋼方管(5)的寬度和輕鋼墻面框架(2)的寬度均相同;所述重鋼支撐梁(6)是由兩根C型鋼通過螺栓連接形成的“工”型結構,所述重鋼支撐梁(6)與重鋼方管(5)之間通過L型連接件(10)連接。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化建筑,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層建筑單元的重鋼方管(5)上下相對應設置且固定連接。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化建筑,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所述輕鋼支架(7)之間的間距為 300-600mm。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砂漿層(9)內設有雙向鋼網格,所述水泥砂楽層的厚度為35?45mm。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塊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模塊化建筑中各結構之間均采用螺栓或螺絲進行固定連接。
【文檔編號】E04B1/24GK105888057SQ201610119847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日
【發明人】許仲達, 許劍路
【申請人】江蘇新思路投資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