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結構,包括框架柱、框架梁和樓板,所述的與框架柱連接處的框架梁端部兩側設置有貫穿樓板厚度的通縫,所述的通縫為L形或倒L形。所述的通縫的寬厚D為0.5-2mm,兩邊長度L均為500mm或1.5hb或2hb,hb為框架梁高。設有通縫的樓板范圍的縱筋與框架梁端為分離形式。設置有L形或倒L形通縫的兩根框架梁之間設置有小次梁,小次梁連接在樓板通縫范圍外的框架梁上。本實用新型由于樓板在框架梁端設縫,且該處樓板縱筋沒有錨入框架梁內,因而框架梁端兩側的樓板及其縱筋均不參與框架梁端工作,消除了框架梁端樓板及其縱筋對框架梁端抗彎承載力的貢獻,從而可實現“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抗震要求,提高框架延性與耗能。
【專利說明】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特別是一種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是通過“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強錨固弱構件”,以保證結構具有較好的延性,使結構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目前框架結構為了實現“強柱弱梁”采用了柱端彎矩增大系數,為了實現“強剪弱彎”采用了剪力增大系數,以使框架結構在大震作用下塑性鉸出現在框架梁端,形成梁鉸屈服機制,但很多地震尤其是中國汶川地震表明,很多框架結構盡管按照上述原則進行抗震設計,仍有較多柱端出現了塑性鉸,形成了“強梁弱柱”的破壞機制,不少框架結構甚至由此而發生倒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較多,但其中較重要的一點是:框架梁側的現澆樓板及樓板內縱筋參與了框架梁端的工作,增大了框架梁端的實際抗彎承載力,使框架梁端的實際抗彎承載力高于框架柱端,并形成了“強梁弱柱”的結構體系,使本應在框架梁端出現的塑性鉸轉移到了框架柱內,甚至形成了柱鉸屈服機制而發生結構整體倒塌。可見,消除現澆樓板對框架梁端抗彎承載力的貢獻,是使框架結構形成梁鉸屈服機制的一個重要措施。
[0003]現有公開的專利文獻中,申請號2010101640030名稱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節點》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鋼筋混凝土框架節點結構,該結構是在鋼筋混凝土柱和鋼筋混凝土梁的交點周圍的混凝土樓板上設有開角縫,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強柱弱梁的結構,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點:從該專利的說明書附圖可以看出,其開的角縫是三角形,根據本領域的知識可知,要獲得強柱弱梁的效果,角縫長度的較佳范圍是500 _或1.5hb或2hb,hb為框架梁高。這樣此三角形角縫的面積最小需要有0.125m2,才能實現較好的強柱弱梁的效果,相當于樓上與樓下之間形成一個較大的通洞,這種結構浪費了住房的使用面積,連通了樓上與樓下的使用空間,住戶不滿意,建設單位也不滿意,因此在實際中是不可行的。很多建筑立面要求靠近柱邊設置門窗,而柱邊樓板設置空洞,將滿足不了建筑對門窗的設置需要,因此從建筑立面考慮也不可行。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既可滿足“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抗震要求,提高框架延性與耗能的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結構,又不改變目前建筑的使用要求,并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不足之處。
[0005]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包括框架柱、框架梁和樓板,所述的與框架柱連接處的框架梁端部兩側設置有貫穿樓板厚度的通縫,所述的通縫為L形或倒L形,所述的設有通縫的樓板范圍的縱筋與框架梁端為分離形式。
[0006]所述的通縫的寬厚D為0.5_2mm。[0007]所述的通縫的兩邊長度L為500 mm或1.5hb或2hb,hb為框架梁高。
[0008]所述的設置有L形或倒L形通縫的兩根框架梁之間設置有小次梁,所述的小次梁連接在樓板通縫范圍外的框架梁上。
[0009]由于采用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之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0]本實用新型在各框架梁端塑性鉸范圍的兩側樓板中,設置貫穿板厚的通縫,且設縫范圍樓板縱筋均不錨入框架梁內,而與框架梁端分離,從而消除框架梁端兩側樓板對框架梁端抗彎承載力的貢獻,使框架塑性鉸出現在梁端,形成梁鉸屈服機制,實現“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設計要求,提高框架結構抗震能力。樓板在框架梁端設縫,在樓板設縫范圍外,可設置小次梁用以懸挑設縫范圍樓板,對該設縫范圍樓板可按懸臂板的要求配筋,并滿足相應的剛度要求。
[0011]由于樓板在框架梁端設縫,且該處樓板縱筋沒有錨入框架梁內,因而框架梁端兩側的樓板及其縱筋均不參與框架梁端工作,消除了框架梁端樓板及其縱筋對框架梁端抗彎承載力的貢獻,從而可實現“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抗震要求,提高框架延性與耗能。可見,本實用新型樓板局部設縫框架可提高結構的抗震能力。
[0012]本實用新型實施工過程簡單,不占用使用面積,不影響樓上樓下空間的正常使用。在施工過程中,可以利用某種薄的材料如防火氈貼在框架梁兩側,再澆灌混凝土形成樓板,即可形成本實用新型之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的結構。本實用新型的通縫為L形或倒L形,厚度0.5-2mm、長度L為500 mm或1.5hb或2hb,hb為框架梁高,就能實現較好的強柱弱梁效果,通縫最大的面積也不過是0.0032m2,其占用的使用面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用戶在裝修時也可以簡單采用一些隔音材料堵塞通縫后,就可以根據其需要進行裝修,此通縫不會影響樓上樓下空間的正常使用。故本實用新型具有適用范圍廣,實用性強的優點。
[001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之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的技術特征作進一步的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本實用新型之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1_框架柱,2-框架梁,3-通縫,4-小次梁,5-樓板,6-縱筋。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實施例一:一種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包括框架柱1、框架梁2和樓板5,所述的與框架柱I連接處的框架梁端部兩側設置有貫穿樓板5厚度的通縫3,所述的通縫3為L形或倒L形,通縫3的寬厚D為0.5-2mm,兩邊長度L均為500 mm或1.5hb或2hb,hb為框架梁高,通縫3兩邊長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所述的設有通縫的樓板范圍的縱筋6與框架梁端為分離形式,即設縫范圍樓板縱筋均不錨入框架梁內。所述的設置有L形或倒L形通縫的兩根框架梁2之間設置有小次梁4,小次梁4連接在樓板通縫范圍外的框架梁2上。
[0017]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通縫3兩邊長度L是根據抗震等級確定,要求抗震等級為一級時,通縫3兩邊長度L選擇500 mm和2hb中的大者;要求抗震等級為二、三、四級時,通縫3兩邊長度L選擇500 mm和1.5hb中的大者。
[0018]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變換,所述的通縫的寬厚D和兩邊長度L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權利要求】
1.一種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包括框架柱(I)、框架梁(2)和樓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與框架柱(I)連接處的框架梁(2)端部兩側設置有貫穿樓板(5)厚度的通縫(3),所述的通縫(3)為L形或倒L形,所述的設有通縫的樓板范圍的縱筋(6)與框架梁端為分離形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縫(3)的寬厚D為 0.5_2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縫(3)的兩邊長度L均為500 mm或1.5hb或2hb, hb為框架梁高。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樓板局部設縫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設置有L形或倒L形通縫的兩根框架梁(2)之間設置有小次梁(4),所述的小次梁(4)連接在樓板通縫范圍外的框架梁(2)上。
【文檔編號】E04B5/00GK203701320SQ201320809549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0日
【發明者】張敏 申請人:廣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