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物支撐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新型建筑物外墻防水墻。
背景技術:
隨著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在建筑上的大量應用,建筑物的外表通常采用外圍護結構層,這樣不僅可以對建筑物起到圍護作用,而且還能裝飾建筑物。建筑物的外圍護層有不同種類,有的自身就有防水的作用,有的則沒有,這樣就需要建立專門的防水層。根據制作防水層材料的不同,防水層可分為硬性防水層和柔性防水層。硬性防水層可以有效支撐建筑物防水層外的裝飾等結構層,但柔性防水層不可以。當建筑物的屋面或幕墻采用柔性防水層時,就必須有支撐件穿過柔性防水層為其上面的結構提供支撐。
支撐件穿越柔性防水層時,關鍵的一個問題是防水處理。如果防水處理處理的不好,就會使建筑物的維護變得很困難,尤其是大型建筑物,其屋面往往都是很復雜。常用的防水處理方法就是給穿過柔性防水層的支撐件涂上一層防水材料或在支撐件與柔性防水層相接觸的根部作防水處理,然后支撐件就可以和柔性防水層上面的屋面結構直接固定在一起,但是它們之間的安裝位置是不可調的。這樣的防水處理方法效果不好,容易產生漏水現象。另外,由于支撐件和柔性防水層上面的屋面結構之間的安裝位置不可調,給屋面的安裝帶來了不便。
為此需要一種改進的屋面支撐裝置來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種不會破防水層的屋面支撐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就是提供一種能夠進行位置調節的新型建筑物外墻防水墻。
本發明新型建筑物外墻防水墻包括支架主體,套在支架主體上的密封膠圈和位于密封膠圈的外側并固定在支架主體上的緊固件。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密封膠圈的中心向外突起,形成一個圓柱形的凹槽,并與柔性防水層形成一體。緊固件由兩個對稱的構件組成。構件的兩端是平壁,而中部向外拱起,并呈半圓形。緊固件的這兩個構件合在一起,圍住了支架主體,并通過螺栓組件固定在一起。此外,緊固件可以沿著支架主體進行上下移動和圓周方向的轉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新型建筑物外墻防水墻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本發明實施例中緊固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來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以此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特征及其優點。
本發明新型建筑物外墻防水墻,其包括支架主體,套在支架主體上的密封膠圈和位于密封膠圈的外側并固定在支架主體上的緊固件。密封膠圈可以與建筑物上的柔性防水層形成一體,而緊固件則可以在支架主體上進行上下移動和圓周方向的轉動,從而使本裝置既能實現不破防水層的效果,又能根據屋面安裝的需要調整屋面結構的安裝位置。
參考圖1,作為本發明新型建筑物外墻防水墻的一個實施例,該裝置包括支架主體21、密封膠圈22及緊固件23。如圖所示,支架主體21被固定在建筑物的主體鋼結構12上,并穿過了由pvc柔性防水卷材制成的柔性防水層11。密封膠圈22套在支架主體21上,使密封膠圈22上的圓柱形凹槽將支架主體21越過柔性防水層11的部分完全包住。因而密封膠圈22的底部邊緣部分能接觸到柔性防水層11的表面,這樣就可以用熱融焊方式將密封膠圈22固定在柔性防水層11上,并使兩者形成一個整體。緊固件23通過螺栓組件200固定在其上裝有密封膠圈22的支架主體21上。螺栓組件200沒有被擰緊之前,緊固件23可以沿著支架主體21上下的移動,也可以圍繞它進行圓周方向的旋轉。緊固件23又與屋面支撐結構的方通13固定在一起。
圖2是上述實施例中緊固件23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緊固件23由兩個相互對稱的構件231和232組成。構件231和232的中間都向外拱起,并形成半圓形。當構件231和232合在一起時,在其中間就形成一個圓柱形的通孔204,它可以包容上述支架主體21。構件231和232的兩端還各有一個平壁205和206。螺栓組件200穿過平壁205和206將構件231和232固定在一起。當緊固件23固定在上述的支架主體21上時,構件231和232之間還留有空隙201。當緊固件23與其它結構相連時,可以將其它結構上用來連接的部分插入空隙201中,這樣就可以通過螺栓組件200使緊固件與其它結構固定在一起。
在本發明新型建筑物外墻防水墻的另一個實施例中,當緊固件23與外部結構相連時,外部結構固定在緊固件23的構件231或232的外側,同樣的也用螺栓組件200將兩者固定在一起。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明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