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材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裝配式保溫復合墻體板以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按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鋼結構、混凝土等裝配式建筑,具有發展節能環保新產業、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動化解過剩產能等一舉多得之效。
裝配式建筑具有以下特點:
(1)幾乎所有的建筑構件全部在生產車間完成,包括:墻板、疊合板、陽臺、空調板、樓梯、預制梁、預制柱等;
(2)現場進行裝配作業,比原始現澆作業大大減少;
(3)采用建筑、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理想狀態是裝修可隨主體施工同步進行;
(4)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且建造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節約勞動力并可提高建筑質量;
(5)設計的標準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構件越標準,生產效率越高,相應的構件成本就會下降,配合工廠的數字化管理,整個裝配式建筑的性價比會越來越高。
可見,墻板的設計與施工在裝配式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須考慮到保溫、強度、承重、內部裝修、外部裝飾以及施工環境等等因素,決定了整個建筑施工的質量與效率,而現有的墻板一般分為外墻板和內墻板,施工時進行分別吊裝;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一體墻板,也存在施工難度大、節能保溫效果差的缺陷,不符合裝配式建筑的施工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以上技術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裝配式保溫復合墻體板及其制作方法,充分考慮建筑保溫、強度、承重、內部裝修、外部裝飾以及施工環境、建筑成本等等因素,大大提高了現場吊裝施工的效率和質量,尤其適用于高度在50m以下建筑的裝配式施工。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裝配式保溫復合墻體板,包括中間保溫層和鋼絲網架,所述保溫層兩側分別設置內墻層和外墻層,所述鋼絲網架包括斜插絲和鋼絲網片,所述斜插絲貫穿保溫層延伸至內墻層和外墻層并與設置外墻層中的鋼絲網片固定連接,所述內墻層為混凝土層,混凝土中均勻設置空心管結構,所述外墻層由室內到室外方向分別設置界面劑層、保溫砂漿層、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所述保溫層內外兩側分別設置燕尾槽結構,其四周分別對應設置相互匹配的突起和凹陷;
所述鋼絲網架上焊接有裝配臂和裝配托,所述裝配臂連接鋼絲網片并延伸出內墻層,所述裝配托安裝于內墻層底部并延伸出內墻層,裝配臂和裝配托用于墻體板與建筑框架的固定連接;
所述外墻層中聚合物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外側設置外墻涂料或者外墻面磚作為裝飾層;
所述保溫層厚度為15-25cm,內墻層厚度為10-20cm,外墻層厚度為2.5-7.5cm;
所述外墻層中,界面劑層厚度為0.1-0.5cm,保溫砂漿層厚度為1-4.5cm,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厚度為0.5-2cm;
上述裝配式保溫復合墻體板的制作方法:
(1)先將保溫材料切割成塊,一般寬度為0.5-4m、高度為3m(根據樓層高度設定),再在其兩側切割上燕尾槽結構、四周切割相互匹配的突起和凹陷,完成保溫層制作;
(2)安裝斜插絲、裝配臂和裝配托,并與鋼絲網片焊接,形成鋼絲網架;
(3)將界面劑均勻噴涂到保溫材料外側以及鋼絲網架上,形成界面劑層;
(4)涂抹保溫砂漿層,所述保溫砂漿為聚苯顆粒砂漿或者玻化微珠砂漿;
所述聚苯顆粒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聚苯顆粒5-10,水泥80-120,粉煤灰10-25,半水石膏5-12,膠粉1-5,纖維素醚0.3-1.5,淀粉醚0.1-0.2;
所述玻化微珠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玻化微珠120-250,水泥80-120,粉煤灰10-25,半水石膏5-12,膠粉1-5,纖維素醚0.3-1.5,淀粉醚0.1-0.2;
(5)涂抹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
所述抹面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20-40,200目重鈣5-10,40-70目石英砂20-30,70-140目石英砂30-40,膠粉2-5,纖維素醚0.1-0.2,木纖維0.1-0.2。
(6)澆筑混凝土層,均勻混入空心管結構,并嵌入各種管線,用于電路、水路、互聯網的走線;
所述混凝土層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1,粗砂0.8-2,細砂0.8-2,減水劑0.01-0.1,增水劑0.01-0.1;
(8)涂抹外墻涂料或者安裝外墻面磚,作為裝飾層。
(9)安裝預制門窗框架,將其與保溫砂漿層固定連接。
本發明所帶來的技術效果是,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該墻體板結構設計合理,在工廠車間內機械化完成生產,現場施工無需任何加工操作;
(2)該墻體板設置保溫層、保溫砂漿層,保溫效果完全符合設計標準,無需再做外墻保溫,保溫砂漿層具有一定的強度,用于安裝預制的門窗框架;
(3)設計裝配臂和裝配托以及保溫層四周設置的凹陷和突起的相互匹配,避免冷熱橋,提高熱阻,增強保溫節能效果,現場吊裝施工作業簡單,有效縮短工期;
(4)設置混凝土層,強度高,以便于房屋內部裝修施工,承擔裝修承重;在混凝土層中加入空心管結構,有效減輕自身重量;并可以內嵌入各種線管,用于建筑電路、水路的設置施工。
附圖說明
如圖所示為本發明整體結構圖;
圖中,1、保溫層 2、界面劑層 3、保溫砂漿層 4、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 5、混凝土層 6、斜插絲 7、鋼絲網片 8、突起 9、凹陷 10、裝配臂 11、裝配托 12、空心管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所示,一種裝配式保溫復合墻體板,包括中間保溫層1和鋼絲網架,所述保溫層1兩側分別設置內墻層和外墻層,所述鋼絲網架包括斜插絲6和鋼絲網片7,所述斜插絲6貫穿保溫層1延伸至內墻層和外墻層并與設置外墻層中的鋼絲網片7固定連接,所述內墻層為混凝土層5,混凝土中均勻設置空心管結構12,所述外墻層由室內到室外方向分別設置界面劑層2、保溫砂漿層3、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4,所述保溫層1內外兩側分別設置燕尾槽結構,其四周分別對應設置相互匹配的突起8和凹陷9;
所述鋼絲網架上焊接有裝配臂10和裝配托11,所述裝配臂10連接鋼絲網片7并延伸出內墻層,所述裝配托11安裝于內墻層底部并延伸出內墻層,裝配臂和裝配托用于墻體板與建筑框架的固定連接;
所述外墻層中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4外側設置外墻涂料或者外墻面磚作為裝飾層;
所述保溫層厚度為15-25cm,內墻層厚度為10-20cm,外墻層厚度為2.5-7.5cm;
優選地,保溫層厚度為10cm,內墻層厚度為15cm,外墻層厚度為5cm;
所述外墻層中,界面劑層厚度為0.1-0.5cm,保溫砂漿層厚度為1-4.5cm,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厚度為0.5-2cm;
優選地,界面劑層厚度為0.5cm,保溫砂漿層厚度為3cm,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厚度為1.5cm;
上述裝配式保溫復合墻體板的制作方法:
(1)先將保溫材料切割成塊,一般寬度為0.5-4m、高度為3m(根據樓層高度設定),再在其兩側切割上燕尾槽結構、四周切割相互匹配的突起和凹陷,完成保溫層制作;
(2)安裝斜插絲、裝配臂和裝配托,并與鋼絲網片焊接,形成鋼絲網架;
(3)將界面劑均勻噴涂到保溫材料外側以及鋼絲網架上,形成界面劑層;
(4)涂抹保溫砂漿層,所述保溫砂漿為聚苯顆粒砂漿或者玻化微珠砂漿;
所述聚苯顆粒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聚苯顆粒5-10,水泥80-120,粉煤灰10-25,半水石膏5-12,膠粉1-5,纖維素醚0.3-1.5,淀粉醚0.1-0.2;
所述玻化微珠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玻化微珠120-250,水泥80-120,粉煤灰10-25,半水石膏5-12,膠粉1-5,纖維素醚0.3-1.5,淀粉醚0.1-0.2;
(5)涂抹抹面砂漿復合網格布層;
所述抹面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20-40,200目重鈣5-10,40-70目石英砂20-30,70-140目石英砂30-40,膠粉2-5,纖維素醚0.1-0.2,木纖維0.1-0.2。
(6)澆筑混凝土層,均勻混入空心管結構并嵌入各種管線,用于電路、水路、互聯網的走線;
所述混凝土層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1,粗砂0.8-2,細砂0.8-2,減水劑0.01-0.1,增水劑0.01-0.1;
(8)涂抹外墻涂料或者安裝外墻面磚,作為裝飾層。
(9)安裝預制門窗框架,將其與保溫砂漿層固定連接。
上述裝配式保溫復合墻體板的制作方法中,聚苯顆粒砂漿、玻化微珠砂漿、抹面砂漿、混凝土層可以優選地配比分別為:
(1)所述聚苯顆粒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聚苯顆粒5,水泥80,粉煤灰10,半水石膏5,膠粉1,纖維素醚0.3,淀粉醚0.1;
所述玻化微珠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玻化微珠120,水泥80,粉煤灰10,半水石膏5,膠粉1,纖維素醚0.3,淀粉醚0.1;
所述抹面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20,200目重鈣5,40-70目石英砂20,70-140目石英砂30,膠粉2,纖維素醚0.1,木纖維0.1。
所述混凝土層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1,粗砂0.8,細砂0.8,減水劑0.01,增水劑0.01;
(2)所述聚苯顆粒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聚苯顆粒10,水泥120,粉煤灰25,半水石膏12,膠粉5,纖維素醚1.5,淀粉醚0.2;
所述玻化微珠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玻化微珠250,水泥120,粉煤灰25,半水石膏12,膠粉5,纖維素醚1.5,淀粉醚0.2;
所述抹面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40,200目重鈣10,40-70目石英砂30,70-140目石英砂40,膠粉5,纖維素醚0.2,木纖維0.2。
所述混凝土層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1,粗砂2,細砂2,減水劑0.1,增水劑0.1;
上述裝配式保溫復合墻體板的制作方法中,聚苯顆粒砂漿、玻化微珠砂漿、輕質砂漿、混合砂漿的最佳配比分別為:
所述聚苯顆粒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聚苯顆粒6,水泥100,粉煤灰20,半水石膏8,膠粉3,纖維素醚0.5,淀粉醚0.12;
所述玻化微珠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玻化微珠200,水泥110,粉煤灰20,半水石膏10,膠粉3,纖維素醚1,淀粉醚0.15;
所述抹面砂漿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35,200目重鈣6,40-70目石英砂22,70-140目石英砂35,膠粉3,纖維素醚0.15,木纖維0.15。
所述混凝土層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1,粗砂1,細砂1,減水劑0.08,增水劑0.08;
容易理解,該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以及進行的未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各種改動和變型,都應當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發明未詳細描述的技術、形狀、構造部分均為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