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混凝土輸出機構。
背景技術:
工程是科學和數學的某種應用,通過這一應用,使自然界的物質和能源的特性能夠通過各種結構、機器、產品、系統和過程,是以最短的時間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將自然科學的理論應用到具體工農業生產部門中形成的各學科的總稱。
混凝土,是指由膠凝材料將集料膠結成整體的工程復合材料的統稱。通常講的混凝土一詞是指用水泥作膠凝材料,砂、石作集料;與水(可含外加劑和摻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經攪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稱普通混凝土,它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水泥、石灰、石膏等無機膠凝材料與水拌和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可塑性;進而通過化學和物理化學作用凝結硬化而產生強度。一般說來,飲用水都可滿足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要求。水中過量的酸、堿、鹽和有機物都會對混凝土產生有害的影響。集料不僅有填充作用,而且對混凝土的容重、強度和變形等性質有重要影響。
現有工程施工時,混凝土在輸出過程中阻力大,容易發生堵塞現象,有效的降低工程的施工效率,且容易發生磨損,影響壽命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混凝土輸出機構。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混凝土輸出機構,包括輸出料斗,所述輸出料斗呈喇叭狀結構,所述輸出料斗下端設置有排料孔,所述輸出料斗內部通過連接架與轉動桿相連接,所述轉動桿上設置有螺旋輸送葉片,所述轉動桿上端與從動帶輪相連接,所述從動帶輪通過皮帶與主動帶輪相連接,所述主動帶輪與驅動電機相連接,所述輸出料斗內側壁上設置有耐磨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連接架與輸出料斗之間為焊接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螺旋輸送葉片與轉動桿之間為焊接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耐磨層粘貼在輸出料斗內側壁上,且厚度為2mm~5mm。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設置轉動桿、輸送螺旋葉片與驅動電機,這樣在工作時,將混凝土加入到輸出料斗內部,此時驅動電機帶動主動帶輪旋轉,經過皮帶帶動從動帶輪旋轉,實現轉動桿旋轉,實現輸送螺旋葉片旋轉實現混凝土的噴射,避免了發生堵塞現象,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一種混凝土輸出機構,包括輸出料斗1,所述輸出料斗1呈喇叭狀結構,所述輸出料斗1下端設置有排料孔101,所述輸出料斗1內部通過連接架2與轉動桿3相連接,其中所述連接架2與輸出料斗1之間為焊接連接。所述轉動桿3上設置有螺旋輸送葉片4,其中所述螺旋輸送葉片4與轉動桿3之間為焊接連接。所述轉動桿3上端與從動帶輪5相連接,所述從動帶輪5通過皮帶6與主動帶輪7相連接,所述主動帶輪7與驅動電機8相連接,所述輸出料斗1內側壁上設置有耐磨層9,其中所述耐磨層9粘貼在輸出料斗1內側壁上,且厚度為2mm~5mm,這樣耐磨層9可以延長輸出料斗1的使用壽命。
這樣在工作時,將混凝土加入到輸出料斗1內部,此時驅動電機8帶動主動帶輪7旋轉,經過皮帶6帶動從動帶輪5旋轉,實現轉動桿3旋轉,實現輸送螺旋葉片4旋轉實現混凝土的噴射,避免了發生堵塞現象,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 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