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更具體的涉及一種鋼筋間距檢定桿。
背景技術:
混凝土是由膠凝材料水泥、砂子、石子和水,及摻和材料、外加劑等按一定的比例拌和而成。凝固后堅硬如石,受壓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斷裂。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充分發揮混凝土的受壓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區域內或相應部位加入一定數量的鋼筋,使兩種材料粘結成一個整體,共同承受外力。基于此,在鋼筋混凝土中鋼筋的分布對鋼筋混凝土的整體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傳統施工過程中鋼筋的綁扎精度多由人工根據經驗和感覺進行判斷或者借助簡單的工具進行把控,不能保證鋼筋綁扎的均勻性,難以達到鋼筋綁扎的精度要求,難以滿足當前大型建筑工程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所述的至少一種缺陷(不足),提供一種鋼筋間距檢定桿。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鋼筋間距檢定桿,包括檢定桿主體和內調板;所述檢定桿主體整體呈長條形,沿檢定桿主體長度方向間隔均布有多個容置間;所述內調板整體呈長條形,沿內調板長度方向間隔均布有多個調試間;所述容置間與調試間的位置相對應;所述檢定桿主體內部沿長度方向設有容置槽,所述內調板位于容置槽內,且可在容置槽內沿長度方向移動。
進一步的,所述檢定桿主體的一端設有微調齒輪,所述內調板的一端設有齒條,所述微調齒輪與齒條相嚙合。
進一步的,所述檢定桿主體上設有卡尺,所述卡尺與檢定桿主體上的容置間相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卡尺與距離微調齒輪最近的容置間相對應,且卡尺的首尾分別對應容置間的兩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可實現對多種不同直徑的鋼筋進行相應定位;(2)可對鋼筋間距進行檢測,檢查是否符合規范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的放大圖。
圖3為實施例1的檢定桿主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B的放大圖。
圖5為實施例1的內調板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品的尺寸;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標號對應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圖中描述位置關系的用語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鋼筋間距檢定桿,包括檢定桿主體1和內調板2;如圖3所示,所述檢定桿主體1整體呈長條形,沿檢定桿主體1長度方向間隔均布有多個容置間11;如圖5所示,所述內調板2整體呈長條形,沿內調板2長度方向間隔均布有多個調試間21;所述容置間11與調試間21的位置相對應;所述檢定桿主體1內部沿長度方向設有容置槽,所述內調板2位于容置槽內,且可在容置槽內沿長度方向移動;如圖2所示,所述檢定桿主體1的一端設有微調齒輪3,所述內調板2的一端設有齒條4,所述微調齒輪3與齒條4相嚙合;如圖4所示,所述檢定桿主體1上設有卡尺5,所述卡尺5與檢定桿主體1上的容置間11相對應,作為優選,本實施例中所述卡尺5與距離微調齒輪3最近的容置間11相對應,且卡尺5的首尾分別對應容置間11的兩端。
使用時, 如圖1所示,將鋼筋間距檢定桿固定在需要綁扎的鋼筋位置,將鋼筋6置于檢定桿主體1內,然后旋轉微調齒輪3,在微調齒輪3和齒條4的作用下驅動內調板2移動,將鋼筋3定位在預先設定的位置,達到精確定位鋼筋的作用;當需要定位不同直徑的鋼筋時,只需將不同直徑的鋼筋6置于檢定桿主體1內,然后旋轉微調齒輪3便可方便的實現對不同直徑鋼筋的定位。在施工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工程需要,通過卡尺5隨時監測鋼筋之間的間距,檢查其是否符合預定的規范要求。
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