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外墻裝飾領域,具體提供一種建筑高效太陽能外掛裝飾墻。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用于建筑外墻裝飾的材料主要有石質板材、陶瓷材料、金屬飾面板材、玻璃板(磚)材料、玻璃纖維增強水泥外掛板等。各種裝飾材料在外觀上各具特色,滿足了外墻裝飾在美觀、耐用等方面的性能需求。
現有技術對于太陽能的應用,多側重于利用集熱器集熱,并將收集的熱量轉化為熱能、電能等加以利用。現有技術還沒有將外墻裝飾與太陽能應用技術有機融合的技術公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建筑高效太陽能外掛裝飾墻。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建筑高效太陽能外掛裝飾墻,包括墻板,其特點是墻板上開有若干微孔,且其外立面噴涂有太陽能選擇性吸收涂層,若干墻板拼接后通過安裝支架固定在建筑外墻上,并與建筑外墻之間構成集熱空間。
所述墻板優選為0.5-0.8mm的金屬板。
微孔直徑優選為0.8-1.2mm,密度優選為1400-2400個/m2。
作為優選,上述裝飾墻還包括送風管道、送風機及電動排風閥,集熱空間通過送風管道與建筑內部相連通,送風機設置在送風管道內,電動排風閥設置在送風管道側壁。
為了提高進入建筑內部的空氣的潔凈程度,送風管道內送風機的進氣側可設置過濾器。
送風管道出風口處可設置電動調節閥,以調節進入室內的熱風量。
為了使相鄰墻板緊密配合,可以在墻板上邊緣設置臺階狀翻邊,且臺階狀翻邊的水平面上設置有限位凸條;墻板下邊緣彎折形成限位凹槽;相鄰墻板之間通過限位凹槽、限位凸條固定配合。
所述安裝支架優選由鋼板、支撐橫梁及支撐縱梁構成,鋼板用于與建筑外墻固定連接,支撐縱梁通過至少一根支撐橫梁與鋼板相固定,墻板與支撐縱梁固定連接。
為了加強相鄰墻板縱向接口的穩定性,本實用新型的裝飾墻還包括接口連接件,所述接口連接件由相互扣合的接口槽底座、接口槽蓋板構成,設置在墻板縱向接口處。
本實用新型的裝飾墻還可以包括門窗包條,門窗包條的橫截面為7字形,且其水平板、豎直板均為中空結構,靠近水平板的位置設置有墻板卡槽。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裝飾墻板還可以包括陽角包條,陽角包條的橫截面為L形,其兩側板的內側均設置有墻板卡槽。
還包括陰角包條,陰角包條的橫截面為L形,其兩側板的外側均設置有墻板卡槽。
本實用新型的裝飾墻板還可以包括起步條和收口條,起步條和收口條的橫截面均為J形。
本實用新型的建筑高效太陽能外掛裝飾墻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一)將太陽能應用與外墻裝飾有機的融合為一體,滿足外墻裝飾的基礎上,冬季把建筑外立面的太陽輻射能轉變成熱能用于建筑采暖;夏季利用煙筒的原理,把建筑外立面的太陽輻射能通過建筑頂端的電動排風閥釋放掉,節能舒適;
(二) 室外空氣經送風通道送入建筑物內,能夠持續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三)太陽能選擇性吸收涂層對太陽能吸收率大于90%,且具有高抗老化性和表面自清潔功能,可保持外墻裝飾長時間的清潔、美觀。
附圖說明
附圖1是建筑高效太陽能外掛裝飾墻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圖1所示裝飾墻安裝結構示意圖一;
附圖3是圖1所示裝飾墻墻板結構示意圖;
附圖4是圖3所示墻板的A-A向剖視圖;
附圖5是圖4所示墻板B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附圖6是墻板拼裝結構示意圖;
附圖7是接口連接件結構示意圖;
附圖8是接口槽底座結構示意圖;
附圖9是接口槽蓋板結構示意圖;
附圖10是陽角包條結構示意圖;
附圖11是陰角包條結構示意圖;
附圖12是起步條/收口條結構示意圖;
附圖13是門窗包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參考附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的建筑高效太陽能外掛裝飾墻主要由墻板1、安裝支架2、送風管道3、送風機4、電動排風閥5、接口連接件6、陽角包條7、陰角包條8、起步條91、收口條92構成和門窗包條10。
如附圖1、2所示,若干墻板1拼接后通過安裝支架2固定在建筑外墻上,并與建筑外墻之間構成集熱空間100。送風機4安裝在建筑物頂部,其進風口通過過濾器41與集熱空間100連通,其出風口通過送風管道3與建筑物內部連通。建筑物內部各出風口處安裝有電動調節閥31。電動排風閥5裝配在集熱空間100頂端。
安裝支架2由鋼板21、支撐橫梁22及支撐縱梁23構成。鋼板21通過膨脹螺栓與建筑外墻固定連接。支撐縱梁23通過至少一根支撐橫梁22與鋼板21相固定。墻板1通過鉆尾釘24固定在支撐縱梁22上。
如附圖3、4、5所示,所述墻板1為0.6mm厚金屬板(鋼板或鋁板),在其外立面噴涂有太陽能選擇性吸收涂層11,且墻板1上以2000個/m2的密度開有1mm的微孔12。墻板1上邊緣壓制有臺階狀翻邊13,且臺階狀翻邊13的水平面上設計有限位凸條14。墻板1下邊緣彎折形成限位凹槽15。相鄰墻板1之間通過限位凸條14、限位凹槽15固定配合。
如附圖6所示,相鄰墻板1的縱向接口處裝配有接口連接件6,陽角處安裝有陽角包條7,陰角處安裝有陰角包條8,起步和收口處分別安裝有起步條91和收口條92,窗口處安裝有門窗包條10。
如附圖7、8、9所示,所述接口連接件6由接口槽底座61、接口槽蓋板62構成。接口槽底座61和接口槽蓋板62分別置于墻板1兩側面,相互扣合后即可實現縱向接口定位連接。
如附圖10所示,所述陽角包條7的橫截面為L形,其兩側板的內側分別設計有墻板卡槽71。
如附圖11所示,所述陰角包條8的橫截面為L形,其兩側板的外側分別設計有墻板卡槽81。
如附圖12所示,起步條91和收口條92的橫截面均為J形。
如附圖13所示,門窗包條10的橫截面為7字形,且其水平板、豎直板均為中空結構。靠近水平板的位置設計有墻板卡槽101。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較優選的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的通常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