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建筑結構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包括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所述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至少包括保溫層和混凝土結構層,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的連接界面設置有防水企口,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的端部為混凝土結構,所述上外墻板的底端和下外墻板的頂端設有槽口,所述上外墻板和/或下外墻板設有注漿孔,通過所述注漿孔在所述槽口中灌注有防水漿料。本發明墻板的裝配過程中,當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落位后,通過設置在上外墻板或下外墻板中的注漿孔在所述槽口中灌注有防水漿料,形成一層豎向的防水層,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滲漏至室內,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證。
【專利說明】
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建筑結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
【背景技術】
[0002]裝配式建筑行業中,外墻板采用預制的方式進行工廠化生產,然后現場組裝,因而能實現標準化,且質量可控,高效快捷。但是,預制外墻板的現場裝配過程中,要對其拼接處進行防水處理,避免雨水沿外墻板的拼接縫滲入室內,同時如果滲水現象嚴重,將致使連接部位疏松,長期使用導致預制外墻的有效承受荷載能力下降,帶來了重大的工程隱患。傳統的外掛墻板的防水通常是在接縫處打防水膠,不僅施工的工作量大,而且防水膠隨著時間的長久會出現老化,最后導致漏水現象的發生,影響裝配式建筑的防水性能和建筑質量。[0003 ]目前,外墻板防水方式通常采用企口防水,即在墻板的連接處造型有內側高、外側低的高差防水企口,阻止室外雨水滲漏至室內,現行的外墻板應用技術規程中即采用此方式進行防水;現有技術中,專利205116466U公開了一種裝配式建筑外墻干掛節點的防水結構,該防水結構中主要也是在下預制干掛外墻板上端和上預制干掛外墻板下端的連接處造型有內側高、外側低的高差防水企口進行防水處理。但是,在外墻板上設置防水企口后,一方面不利于外墻內隔板的運輸,且在運輸或施工的過程中極易造成防水企口的破壞,且該方式并不適合外墻保溫板以及裝飾面板的裝配,對于外墻板保溫板而言,在對接的過程中極易磕壞保溫層作為企口榫頭的部分,從而影響防水效果,對于裝飾面板而言,由于開設有榫槽,裝飾面板的端部的裝飾面層割裂開來,運輸和對接過程中極易磕壞,修補困難,嚴重影響美觀。
[0004]綜上所述,亟需開發一種簡單易行,通用性強,防水效果好的外墻板防水節點。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簡單易行,通用性強,防水效果好的外墻板防水節點。
[0006]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包括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所述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至少包括保溫層和混凝土結構層,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的連接界面設置有防水企口,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的端部為混凝土結構,所述上外墻板的底端和下外墻板的頂端設有槽口,所述上外墻板和/或下外墻板設有注漿孔,通過所述注漿孔在所述槽口中灌注有防水漿料。對于保溫外墻板,將外墻板的端部全部設置成混凝土結構,即設置的防水企口處為混凝土結構,在對接的過程中不會磕壞保溫層作為企口榫頭的部分,同時也不會存在磕壞裝飾面層的問題。墻板的裝配過程中,當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落位后,通過設置在上外墻板或下外墻板中的注漿孔在所述槽口中灌注有防水漿料,形成一層豎向的防水層,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滲漏至室內,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證。所述槽口可以是在上外墻板預制的過程中預留,也可以是安裝過程中開設,針對保溫外墻板,所述槽口優選設置在保溫層,這樣裝配過程中僅需將上外墻板底部和下外墻板的頂部的保溫層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簡化施工程序,同時降低施工難度。裝配完成后,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的連接處的內、外側采用防水膠封堵。上述防水方式既可以適用于框架體系也可適用于剪力墻體系,適用于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之間的密拼結構,也適用于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之間預留拼接縫的結構,當采用第二種結構時,優選在所述拼接縫的內側和外側均設有密封件,避免防水漿料沿拼接縫外泄。本發明采用設置防水企口以及在通過灌漿形成豎向防水層的措施,綜合防治,徹底解決了外墻板的防水問題,提高了裝配式建筑的建筑質量。
[0007]進一步,所述槽口由外墻板的端面延伸至保溫層,所述防水漿料為泡沫砂漿或泡沫混凝土。由于端部采用了混凝土結構,即沒有設置保溫層,這樣對外墻板體系的保溫效果產生不利影響,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保證本發明的節點中外墻板的熱斷橋功能。
[0008]進一步,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之間預留有拼接縫,所述拼接縫的內側和外側均設有密封件,通過所述注漿孔在所述拼接縫中灌注有防水漿料。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之間預留的拼接縫由密封件圍合,上外墻板拼裝完成后,通過設置在上外墻板或下外墻板中的注漿孔在所述拼接縫中灌注有防水漿料,形成一層水平的防水層,阻止室外雨水滲漏至室內,提高防水效果。
[0009]進一步,所述上外墻板和/或下外墻板上設有兩個以上的注漿孔。由于外墻板具有一定的寬度,一方面僅設置一個注漿孔很難將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之間的拼接縫完全填充密實,另一方面設置多個孔可同時注漿,提高施工效率。
[0010]進一步,所述上外墻板和/或下外墻板上設有排氣孔。如此設置,注漿過程中有利拼接縫中空氣的排出。
[0011]進一步,所述密封件底部涂覆有膠黏劑或設有雙面膠。如此設置,有利于密封件固定在下外墻板上,避免上墻板落位的過程中密封件位置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密封件的密封性。
[0012]進一步,所述密封件為矩形框結構,所述密封件的四邊與下外墻板的頂面相匹配。如此設置,施工簡便,同時將拼接縫的四周均圍合,提高密封性。
[0013]進一步,所述上外墻板的底面和下外墻板的頂面為粗糙面。如此設置,防水漿料與上外墻板的底部和下外墻板的頂部連接更加緊密。
[0014]進一步,所述下墻板頂部設有至少一個盲孔。如此設置,在注漿的過程中,所述盲孔中灌注有漿料,這樣,拼接縫中形成的防水層與下外墻板結構上連接更為牢固。
[0015]進一步,所述注漿孔為空心孔或預埋的空心套管。所述空心孔墻板的預制過程中抽芯形成,注漿孔優選通過預埋空心套管的方式形成,成型更為容易。
【附圖說明】
[0016]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
[0017]圖1為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墻板防水節點的剖視圖;
[0018]圖2為圖1中所涉及的外墻板防水節點的立體結構剖視圖;
[0019]圖3為本發明另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墻板防水節點的剖視圖。
[0020]圖中:
[0021]I上外墻板2下外墻板3密封件4注漿孔
[0022]5水平防水層 6高差防水企口 7榫槽8榫頭
[0023]9槽口10豎向防水層 20保溫層21混凝土結構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對本文件中實施例中以及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征進行相應組合。
[0025]本發明實施例如下,參照圖1和圖2,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包括上外墻板I和下外墻板2,所述上外墻板I和下外墻板2至少包括保溫層20和混凝土結構層21,所述上外墻板I與下外墻板2的連接界面設置有防水企口,所述上外墻板I與下外墻板2的端部為混凝土結構,所述上外墻板I的底端和下外墻板2的頂端設有槽口 9,所述上外墻板I和/或下外墻板2設有注漿孔4,通過所述注漿孔4在所述槽口 9中灌注有防水漿料。對于保溫外墻板,將外墻板的端部全部設置成混凝土結構,即設置的防水企口處為混凝土結構,在對接的過程中不會磕壞保溫層20作為企口榫頭8的部分,同時也不會存在磕壞裝飾面層的問題。墻板的裝配過程中,當上外墻板I和下外墻板2落位后,通過設置在上外墻板I或下外墻板2中的注漿孔4在所述槽口 9中灌注有防水漿料,形成一層豎向防水層10,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滲漏至室內,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證。所述槽口9可以是在上外墻板I預制的過程中預留,也可以是安裝過程中開設,針對保溫外墻板,所述槽口 9優選設置在保溫層20,這樣裝配過程中僅需將上外墻板I底部和下外墻板2的頂部的保溫層20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 9,簡化施工程序,同時降低施工難度。裝配完成后,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墻板I和下外墻板2的連接處的內、外側采用防水膠封堵。上述防水方式既可以適用于框架體系也可適用于剪力墻體系,適用于上外墻板I與下外墻板2之間的密拼結構,也適用于上外墻板I與下外墻板2之間預留拼接縫的結構,當采用第二種結構時,優選在所述拼接縫的內側和外側均設有密封件3,避免防水漿料沿拼接縫外泄。本發明采用設置防水企口以及在通過灌漿形成豎向防水層10的措施,綜合防治,徹底解決了外墻板的防水問題,提高了裝配式建筑的建筑質量。上述的防水漿料可以是膨脹砂漿或膨脹混凝土,也可以是泡沫砂漿或泡沫混凝土,當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防水材料,應當理解為任意可以適用于本發明的防水材料。
[0026]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述槽口9由外墻板的端面延伸至保溫層20,所述防水漿料為泡沫砂漿或泡沫混凝土。由于端部采用了混凝土結構,SP沒有設置保溫層20,這樣對外墻板體系的保溫效果產生不利影響,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保證本發明的節點中外墻板的熱斷橋功能。
[0027]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述上外墻板I與下外墻板2之間預留有拼接縫,所述拼接縫的內側和外側均設有密封件3,通過所述注漿孔4在所述拼接縫中灌注有防水漿料。所述上外墻板I與下外墻板2之間預留的拼接縫由密封件3圍合,上外墻板I拼裝完成后,通過設置在上外墻板I或下外墻板2中的注漿孔4在所述拼接縫中灌注有防水漿料,形成一層水平防水層5,阻止室外雨水滲漏至室內,提高防水效果。
[0028]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所述上外墻板I和/或下外墻板2上設有兩個以上的注漿孔4。由于外墻板具有一定的寬度,一方面僅設置一個注漿孔4很難將上外墻板I和下外墻板2之間的拼接縫完全填充密實,另一方面設置多個孔可同時注漿,提高施工效率。
[0029]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所述上外墻板I和/或下外墻板2上設有排氣孔。如此設置,注漿過程中有利拼接縫中空氣的排出。
[0030]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所述密封件3底部涂覆有膠黏劑或設有雙面膠。如此設置,有利于密封件3固定在下外墻板2上,避免上墻板落位的過程中密封件3位置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密封件3的密封性。
[0031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所述密封件3為矩形框結構,所述密封件3的四邊與下外墻板2的頂面相匹配。如此設置,施工簡便,同時將拼接縫的四周均圍合,提高密封性。
[0032]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所述上外墻板I的底面和下外墻板2的頂面為粗糙面。如此設置,防水漿料與上外墻板I的底部和下外墻板2的頂部連接更加緊
LU O
[0033]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所述下墻板頂部設有至少一個盲孔。如此設置,在注漿的過程中,所述盲孔中灌注有漿料,這樣,拼接縫中形成的防水層與下外墻板2結構上連接更為牢固。
[0034]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述注漿孔4為空心孔或預埋的空心套管。所述空心孔墻板的預制過程中抽芯形成,注漿孔4優選通過預埋空心套管的方式形成,成型更為容易。
[0035]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述防水企口為下墻板內側高、外側低的高差防水企口。
[0036]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所述防水企口包括設置在下外墻板的榫頭8和設置在上外墻板的榫槽7,所述榫頭8伸入至所述榫槽7內。所述榫槽7可以是在上外墻板預制的過程中預留,也可以是安裝過程中開設。
[0037]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外墻板防水節點,包括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所述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至少包括保溫層和混凝土結構層,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的連接界面設置有防水企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的端部為混凝土結構,所述上外墻板的底端和下外墻板的頂端設有槽口,所述上外墻板和/或下外墻板設有注漿孔,通過所述注漿孔在所述槽口中灌注有防水漿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由外墻板的端面延伸至保溫層,所述防水漿料為泡沫砂漿或泡沫混凝土。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墻板與下外墻板之間預留有拼接縫,所述拼接縫的內側和外側均設有密封件,通過所述注漿孔在所述拼接縫中灌注有防水漿料。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墻板和/或下外墻板上設有兩個以上的注漿孔。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墻板和/或下外墻板上設有排氣孔。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底部涂覆有膠黏劑或設有雙面膠。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為矩形框結構,所述密封件的四邊與下外墻板的頂面相匹配。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墻板的底面和下外墻板的頂面為粗糙面。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墻板頂部設有至少一個盲孔。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外墻板防水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漿孔為空心孔或預埋的空心套管。
【文檔編號】E04B1/68GK105863085SQ201610377284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5月31日
【發明人】俞大有, 李昌州, 陳定球
【申請人】中民筑友科技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