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裝備有護欄的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或護理使用的床,其中至少背部底板傾斜,更特別地涉及一種裝備有護欄的床,其中在背部升起的過程中可以防止背部護欄與腿部護欄之間的干涉。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涉及裝備有護欄的床的實例包括日本國內再版號No.2003-527204(專利文件1)、日本專利No.2998841(專利文件2)、以及日本專利No.2595474(專利文件3)。
專利文件1中揭示了一種床用護欄,正如該專利文件的附圖1和2所示,其中背部護欄沿支撐背部底板的支持架(deck)升起,或腿部護欄與背部底板的上升動作聯動,沿著從背部護欄分離的方向與床框架的縱向移動,其目的是在背部底板被升起時,使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之間的間隙充分地穩定。
此外,專利文件2中揭示了一種裝備有護欄的床,如該專利文件的圖1和0007段所描述的,其中設置了位于背部底板12a一側上的側部柵欄15的柵欄部件15a和位于腿部底板12d一側的插入型側部柵欄17的柵欄部件17b,且兩者設置為在底板的寬度方向上是分開的,從而當底板12的背部和彎部(knee)升起的時候,即使背部底板12a一側上的側邊柵欄15跟隨背部底板12a,且柵欄部件15a被移動到與插入型側部柵欄17的柵欄部件17b重疊的位置,護欄也不會產生干涉。
此外,專利文件3中揭示了一種裝備有護欄的床,如該專利文件的圖3所示,其中背部底板一側上的護欄與背部底板的升起動作聯動而向上移動,同時腿部底板護欄被固定在適當的位置。
專利文件1日本國內再版號No.2003-527204專利文件2日本專利No.2998841專利文件3日本專利No.2595474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在以上描述的專利文件1中揭示的現有技術中,當背部護欄移動后,會產生下列問題。具體地,通常需要經過圍繞著前面所提到的背部護欄的區域來移除為病人注射藥物的管子、用于評估病人身體狀況的醫用設備的線纜以及其它設備等。除此之外,該背部護欄被用來系緊管子、線纜或其它類似的物體。因此,如專利文件1所揭示的現有技術中,當背部護欄被移動時,阻礙了用于注射藥物的這些管子或醫用設備線纜的移除,或者固定位置被偏移,從而產生了會削弱醫療過程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是由于背部護欄在病人圍繞著上身的區域移動,躺在床上的病人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
在專利文件1揭示的現有技術中,當腿部護欄沿著從背部護欄分離的方向移動以避免在腿部護欄與背部護欄之間產生干涉時,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之間的間隙在背部底板傾斜動作的上死點(dead center)區域打開過寬,從而帶來當腿部護欄被移動時病人的手或腿被卡在腿部護欄和背部護欄之間的空間中的風險。
此外,在專利文件2揭示的現有技術中,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在底板的寬度方向上分離以避免兩者之間的干涉。因此,會產生病人身體的某部分會卡在兩側圍欄重疊部分的風險。
此外,在專利文件3揭示的現有技術中,背部護欄被制造為可移動;因此,如上述專利文件1一樣,產生了下面的問題當用于將藥物注射進病人身體的管子或其他類似的物體通過圍繞床的背部護欄的區域被移除時,或當使用背部護欄將管子系緊時,背部護欄也移動。從而使以穩定的方式管理藥物的過程變得更為復雜。另一個問題是由于背部護欄在病人圍繞著上身的區域移動,躺在床上的病人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
本發明便是從前述問題的角度開發出來的,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裝備有護欄的床,其中,當背部底板被傾斜時,使得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之間保持盡可能均勻的間隙;阻止了由于病人身體的一部分卡在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之間而產生的危險;阻止病人從床上跌落;并且避免了各種醫療管子和線的移除與固定,而不會給病人帶來的不舒服的感覺。
問題的解決方法根據本發明的裝備有護欄的床包括床框架;背部底板;腿部底板;用于使背部底板相對于床框架傾斜的第一連桿機構;固定到背部底板的背部護欄;設置到腿部底板并被允許沿著床的縱向移動的腿部護欄;與第一連桿機構相連接并與背部底板的傾斜動作相聯動使腿部護欄移動的第二連桿機構;其中當背部底板由第一連桿升起時,腿部護欄由第二連桿機構向床腳端移動,并隨后退回到相對側。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連桿機構最好包括第一連桿,該第一連桿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床框架的第一位置的一端和可旋轉地連接到背部底板上的第二位置的另一端;第二連桿,該第二連桿比第一連桿短且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比床框架上的第一位置更朝向腿部底板的第三位置的一端和可旋轉地連接到比背部底板的第二位置更朝向腿部底板的第四位置的另一端;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框架上的一端的轉動體;第三連桿,該第三連桿可旋轉的連接轉動體的另一端和第一連桿、第二連桿、或背部底板;以及致動器,該致動器用于使轉動體在一個方向轉動以通過第三連桿在升起方向上施加力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并使轉動體在相反方向轉動以通過第三連桿在回復方向上施加力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上。
此外,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連桿機構最好包括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第一連桿機構的第一連桿上的一端的第四連桿;可旋轉地連接到第二連桿上的第五連桿;以及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腿部護欄上的一端的第六連桿;其中第五連桿的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第四連桿的另一端,且第五連桿的另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第六連桿的另一端。
此外,在這種情況下,當從平面看時,最好讓第一連桿機構和第二連桿機構保持在床框架以內。
更進一步,在這種情況下,腿部護欄和背部護欄最好呈矩形,而且在背部升起之前護欄之間的間距在上端和底端都相等。
本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的裝備有護欄的床,通過由第一連桿機構將背部底板升起的過程,第二連桿機構將腿部護欄向床的腿端移動,隨后在相反方向上返回。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的間隙因此不會大于必需的寬度,甚至在背部底板到達傾斜操作的上死點位置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小的寬度。因此,任何關于病人身體的一部分被卡在護欄或類似物之間的擔心被排除。此外,通過固定背部護欄以不能沿背部底板的縱向移動,不會給病人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圍繞背部護欄的區域可以用來作為各種管子或醫療設備線纜的移除位置,或者背部護欄可以被用來作為固定管子和線纜的位置。而且,第二連桿機構與第一連桿機構相關聯以作為單個整體而與第一連桿聯動。因此,不需要分離的致動器,且隨著背部底板的上升操作,腿部護欄能夠平滑的移動。
根據本發明權利要求2的裝備有護欄的床,轉動件在一個方向上轉動,第一和第二連桿通過第三連桿在上升方向上轉動;或轉動件在相反方向上轉動,第一和第二連桿通過第三連桿在回復方向上轉動。第一和第二連桿的長度差異因此能夠被用來有效地使背部底板傾斜。
另外,根據本發明權利要求3的裝備有護欄的床,第二連桿機構的第四至第六連桿以串聯的方式可旋轉地連接,第四連桿可旋轉地連接到第一連桿機構的第一連桿,第六連桿可旋轉地連接到腿部護欄,第五連桿可旋轉地連接到第一連桿機構的第二連桿。因此,當背部底板隨著第一和第二連桿的傾斜而升起的時候,第二連桿機構與使背部底板上升的第一連桿機構接合而動作,與背部底板的升起聯動,腿部護欄在床框架的縱向上朝著腿端平滑移動,且當背部底板接近上升-傾斜操作的上死點位置時,腿部護欄在反方向上回復。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之間的間隙因此通常能保持充分固定。
根據本發明權利要求4的裝備有護欄的床,第一和第二連桿機構以共面的方式被容納在床框架以內。整個裝置因此能制造的緊湊。
根據本發明權利要求5的裝備有護欄的床,腿部護欄和背部護欄呈矩形,兩者之間在上端和底端的間隙在背部升起之前是相等的。護欄的上端之間的間隙因此能被形成為比護欄的拐角呈弧形時更窄。因此可以避免在床處于平坦狀態時,病人身體的一部分卡在腿部護欄和背部護欄之間的間隙中這樣的不期望事件發生。
圖1是顯示床升起過程的初始狀態的示意圖;圖2是與圖1相對應的側視圖;圖3是顯示床升起過程的第一階段的描述視圖;圖4是與圖3相對應的側視圖;圖5是顯示床升起過程的第二階段的描述視圖;圖6是與圖5相對應的側視圖;圖7是顯示床升起過程的第三階段的描述視圖;圖8是與圖7相對應的側視圖;圖9是顯示床升起過程的終點的描述視圖;圖10是與圖9相對應的側視圖;圖11是顯示床升起過程的初始狀態的斜視圖;
圖12顯示了沿向下的方向觀察時床的斜視圖;圖13是顯示護欄操作的示意圖。
參考數字的描述1框架2第一連桿3第二連桿4轉動件5第三連桿6聯結器(coupling)7支持架8背部護欄9腿部護欄10支撐部件11滑動部件12支撐器13致動器13a活塞桿14第四連桿15第五連桿16第六連桿17軸18支撐點20背部底板21圍欄構件22滾筒23夾具24腿部底板31縱向框架
32橫向框架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會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圖1至圖12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裝備有護欄的床的主要零件的描述視圖。圖1至圖10為顯示升起背部底板的操作的描述視圖。圖1和圖2,圖3和圖4,圖5和圖6,圖7和圖8,以及圖9和圖10為對應視圖。換句話說,圖1和圖2顯示了在背部底板升起之前的初始狀態;圖3和圖4顯示背部底板升起過程的第一階段,其中背部底板僅被少量升起;圖5和圖6顯示背部底板升起過程的第二階段,其中背部底板被進一步升起;圖7和圖8顯示背部底板升起過程的第三階段,其中背部底板被進一步升起并接近傾斜操作的上死點;圖9和圖10顯示背部底板升起的最終狀態,其中背部底板被升起到傾斜操作的上死點。此外,圖11顯示了背部底板被升起之前的初始狀態的斜視圖;圖12顯示了對角地向下觀察時,腿部護欄的滑動部件的斜視圖。
下面參考圖9和圖10對根據本發明的裝備有護欄的床進行描述,而不需要對用于升起背部底板和移動腿部護欄的整個連桿機構進行描述。在圖9中,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的下端都由水平放置的框架1可旋轉地支撐。
第一連桿2的下端可旋轉的支撐在框架1的第一位置;也就是在框架1的背部底板的端部的區域。第二連桿3的下端可旋轉的支撐在第三位置,該位置比上面描述的框架1的第一位置更朝向腿部底板;聯結器6固定在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的基端,第一連桿的上端可旋轉地連接到該聯結器6的第二位置,且第三連桿的上端可旋轉地連接到第四位置,該第四位置比第二位置更朝向腿部底板。
在轉動件4一端的下端部分1a可旋轉地支撐在固定在框架1上的支撐器12的端部,從而將轉動件4可旋轉地連接到框架1。第三連桿5的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上端部1c,該上端部1c是轉動件4的另一端。第三連桿5的另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聯結器6。
致動器13由框架1支撐以允許某種程度的振動,該致動器13的活塞桿13a可旋轉地連接到轉動件4的中間部分1b。從而當活塞桿13a前進時,致動器13能使轉動件4繞端部1a逆時針方向旋轉,且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在豎直方向上施加力。此外,當活塞桿13a回退時,致動器13能使轉動件4繞端部1a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且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受到使兩者返回其初始位置的方向的力。
背部護欄8固定到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上。腿部護欄9由沿著框架1滑動的支撐部件10固定,且該支撐部件10由框架1上的滑動部件11可滑動地支撐。腿部護欄9因此能在框架1上沿腿部底板24的端部的縱向方向滑動。
第四連桿14的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第一連桿2的中部,第四連桿14的另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第五連桿15的一端。此外,第五連桿15的另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第六連桿16的一端,第六連桿16的另一端在支撐點18可旋轉地連接到腿部護欄9上的支撐部件10。更進一步,第五連桿15和第二連桿3通過軸17相互可旋轉地連接。
在圖10中,具有指定長度的圍欄構件21被附接到對應于框架1的腿部底板的側面,而且,如圖12所示,夾具23通過一對滾筒22與圍欄構件21可滑動地接合,圖12是向下觀察時的斜視圖。
腿部護欄9通過連桿機構與夾具23接合,從而在保持相對于腿部底板24的垂直狀態時下降。圖13顯示了在保持相對于腿部底板24的垂直狀態時腿部護欄9的下降操作的示意圖。在圖13中,相對于腿部底板24的上表面處于垂直狀態的腿部護欄9,下降的同時短暫地朝著床的外側滑動并保持與腿部底板24相垂直的狀態,且隨后在朝著床內側滑動的同時下降,從而改變高度位置到預先設定的較低位置。當床從較低位置返回到較高位置時反向執行前述操作。背部護欄8也與連桿機構接合,從而可以在保持相對于背部底板20垂直的狀態下時下降或者上升。
在圖11中,床設置有背部底板20和腿部底板24。背部護欄8固定到背部底板20的右側和左側,腿部護欄9與腿部底板24的左側和右側都接合以可以沿框架1在縱向方向上滑動。圖11中,腿部護欄9和背部護欄8呈矩形,在背部升起之前,在上端和下端兩者之間的間隙是相等的。這里“矩形”的概念包括近似于矩形的情況,而“相等”指的是外觀上的等同,意指基本一致的情況。腿部護欄9和背部護欄8的上端之間的間隙能變得比當護欄的拐角呈弧形時更窄一些。因此可以避免當床處于水平狀態時病人將其身體的一部分卡在腿部護欄9和背部護欄8的上端之間這樣令人不快的事件的發生。腿部底板24分成較低腿部底板(lower leg bottom)和腳部底板(foot bottom)。
在圖12中,床框架1呈矩形,包括兩個縱向框架31和兩個與縱向框架31相連接的橫向框架32。如上所述的用于升起背部底板的第一連桿機構和與第一連桿機構相連并用于使腿部護欄滑動的第二連桿機構以共面的方式被容納在該矩形中。因此連桿機構能制造的更緊湊。
下面會對以上述方式配置的本發明的裝備有護欄的床的操作進行描述。圖1是顯示背部底板20被升起之前的初始狀態的描述視圖,并顯示了從框架1的內部觀察時側表面的樣子。圖2是從框架外側觀察時的側視圖,顯示了與圖1對應的初始狀態。
圖1中,致動器13的活塞桿13a處于縮回狀態,且其下端1a可旋轉地支撐在支撐器12的一端的轉動件4沿順時針方向旋轉直到在轉動停止位置停止,其中支撐器12被固定到框架1。與其相關聯,由第三連桿5和第一連桿2建立的夾角變得盡可能大,也就是說,第三連桿5和第一連桿2移動以至于變得足夠平坦,且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下降到水平位置以與框架1的表面形成接觸。其中第三連桿5(見圖9)的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的聯結器6且另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轉動件4的上端1c,第一連桿2的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聯結器6且另一端與框架1可旋轉地連接。
在圖2中,腿部底板24的腿部護欄9被定位于圍欄構件21的運動初始起點而沒有沿框架1的縱向的移動,處于附圖中的最左端,且處于背部底板20還沒有被升起的初始狀態。
此時,腿部護欄9的支撐部件10的特定位置與框架1被固定的靜止點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為X1,如圖1所示。
然后致動器13開始動作,活塞桿13a前進,背部底板20于是從初始狀態升起到背部底板升起操作的第一階段,如圖3和圖4所示。圖3顯示了從框架1的內部觀察時側表面的示意圖,并顯示背部底板升起過程的第一階段。圖4是從框架1的外部觀察時的側視圖,且該側視圖與圖3相對應。
圖3中,致動器13的活塞桿13a向前少量進給,轉動件4沿逆時針方向僅少量旋轉,都與聯結器6連接的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中的每一個都通過臂部5沿逆時針方向少量旋轉,臂部5的大部分都隱藏在轉動件4的后面,背部底板20的支持架7的聯結器6因此被少量抬升。
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的長度不同并可旋轉地支撐在框架1上的不同位置。支持架7的一端固定在聯結器6,因此支持架7與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的逆時針轉動聯動而開始沿順時針方向旋轉,背部底板20從而開始被提升。
這樣,當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開始逆時針方向旋轉,第四連桿14、第五連桿15以及第六連桿16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換句話說,第一連桿2的移動量比第二連桿3的移動量大;因此,第四連桿14隨著第一連桿2在向圖面左側的方向移動,第五連桿15被連接到移動量不會很大的第二連桿3,且第四連桿14向圖面的左上方方向移動。結果,第五連桿15以軸17為中心點沿順時針方向少量旋轉。與第五連桿15連接的第六連桿16從而被朝向圖面的右側方向少量推出,如圖4所示,與第六連桿16連接的支撐部件10通過圍欄構件21內部的滾筒22向圖面的右側少量移動,圍欄構件21設置到框架1的側表面。
此時,腿部護欄9沿圖面的向右方向少量移動,且腿部護欄9的支撐部件10的特定位置與框架1被固定的靜止點之間的距離為X2,如圖3所示。
致動器13的活塞桿13a進一步向前以繼續升起背部底板20的操作,從而進入升起背部底板操作的第二階段。圖5和圖6為顯示升起背部底板過程的第二階段的描述視圖。圖5顯示了從框架1的內部觀察時連桿機構的側表面的視圖。圖6是從框架1的外部觀察時的側視圖,該側視圖與圖5相對應。
在圖5中,當致動器13的活塞桿13a比第一階段進一步前進時,轉動件4繼續沿逆時針方向旋轉,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通過第三連桿5繼續逆時針旋轉并度過第一階段,且聯結器6因此被與第一階段相比繼續提升。
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長度不同并可旋轉地支撐在框架1上的不同位置。因此,一端連接到聯結器6的支持架7由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的逆時針轉動而比第一階段沿順時針方向進一步轉動,由于支持架7的沿順時針方向的轉動,支持架7與水平方向的夾角比第一階段大,且升起背部底板20的操作過程由第一階段繼續進行。
這樣,當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開始沿逆時針方向的旋轉時,第四連桿14、第五連桿15以及第六連桿16的相對位置比起升起背部底板的第一階段來進一步被改變。換句話說,第一連桿2的運動程度比第二連桿3的要大,因此,第四連桿14隨著第一連桿2沿圖面的向左的方向移動。第五連桿15與移動量不會很大的第二連桿3連接,且第四連桿14沿圖中向左上方的方向移動。第五連桿15因此以軸17為中心點沿順時針方向旋轉。與第五連桿15連接的第六連桿16被沿圖面中向右的方向推出,如圖6所示,與第六連桿16連接的支撐部件10,通過圍欄構件21內部的滾筒22(見圖12)比第一階段進一步沿圖面中向右的方向移動,圍欄構件21設置在框架1的側表面上。
此時,腿部護欄9的支撐部件10上的特定位置與框架1被固定的靜止點之間的距離為X3,如圖5所示。
致動器13的活塞桿13a進一步向前以繼續進一步升起背部底板20的操作,從而進入升起背部底板操作過程的第三階段。圖7和圖8為顯示升起背部底板過程的第三階段的描述視圖。圖7顯示了從框架1的內部觀察時連桿機構的側表面的視圖。圖8是從框架1的外部觀察時的側視圖,該側視圖與圖7相對應。
在圖7中,當致動器13的活塞桿13a比第二階段進一步前進時,轉動件4繼續沿逆時針方向旋轉,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通過第三連桿5繼續逆時針旋轉并度過第二階段,聯結器6從而被比起第二階段來進一步提升,且支持架7沿順時針方向轉動。
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長度不同并可旋轉地支撐在框架1上的不同位置。因此,一端連接到聯結器6的支持架7由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的逆時針轉動而比第二階段進一步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由于支持架7的沿順時針方向的轉動,支持架7與水平方向的夾角比第二階段大,且升起背部底板20的操作過程由第二階段繼續進行。
在這種情況下,當第一連桿2和第二連桿3開始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四連桿14、第五連桿15以及第六連桿16的相對位置比起升起背部底板的第二階段來進一步被改變。換句話說,第一連桿2的運動程度比第二連桿3的要大,因此,第四連桿14隨著第一連桿2沿圖面的向左的方向移動,第五連桿15與移動量不會很大的第二連桿3連接,且第四連桿14沿圖面的向左的方向移動。第五連桿15因此以軸17為中心點沿順時針方向旋轉。與第五連桿15連接的第六連桿16被沿圖面中向右的方向推出,如圖8所示,與第六連桿16連接的腿部護欄9的支撐部件10,通過圍欄構件21內部的滾筒22(見圖12)比第一階段進一步沿圖面中向右的方向移動,圍欄構件21設置在框架1的側表面上。
此時,腿部護欄9的支撐部件10上的特定位置與框架1被固定的靜止點之間的距離為X4,如圖7所示。根據腿部護欄9沿向右的方向移動,腿部護欄9的支撐部件10上的特定位置與框架1被固定的靜止點之間的距離從圖1(初始狀態)的X1、圖3(第一階段)的X2、圖5(第二階段)的X3、圖7(第三階段)的X4逐漸減小。從而呈現了腿部護欄9朝向圖面中向右的方向的持續移動。
當背部護欄8與支持架7的傾斜運動一起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時,腿部護欄9沿向右的方向移動。這阻止了背部護欄8和腿部護欄9之間的接觸,并阻止了背部護欄8的轉動動作受阻。
圖9和圖10均為顯示升起背部底板的過程的終了狀態描述視圖。圖9為顯示從框架內部觀察時連桿機構的側表面的示意圖。圖10是從框架的外部觀察時的側視圖,該側視圖與圖9相對應。
圖9中,當支持架7沿順時針方向傾斜并且傾斜角增大時,第五連桿15和第六連桿16形成基本直的關系,由于第五連桿15的轉動,第六連桿16沿向右的方向伸展的量被減少,且第二連桿3繼續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軸17沿向左的方向移動的量與第六連桿16由于第五連桿15的轉動而沿向右的方向被推動的量之間的變化倒轉過來。該倒轉使得由于軸17的向左的運動而沿向左的方向拉動第六連桿16的量超過了第五連桿沿向右的方向推動第六連桿16的量,且由支撐部件10支撐的腿部護欄9被沿圖面中的向左的方向拉回。出于這個原因,圖9的X5比圖7的X4要大一些。
換句話說,根據本實施例的床,當支持架7被提升且背部護欄8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時,腿部護欄9跟隨著背部護欄8的轉動而暫時的沿向右的方向移動,阻止了兩個元件的碰撞,當背部護欄8到達合適的高度時,腿部護欄9沿圖面中向左的方向返回從而不會過度增大腿部護欄9和背部護欄8之間的間隙。背部護欄8和腿部護欄9之間的間隙因而得到調節而不至于過寬。
根據本實施例,與第二連桿機構進行的使背部底板升起的操作聯動,腿部護欄9沿著遠離背部護欄的方向移動,該遠離背部護欄的方向就是框架1的縱向,第二連桿機構使背部底板20升起并被連接到第一連桿機構;隨后,在背部底板的升起操作結束之前,通過將腿部護欄朝向背部護欄輕微回退,阻止了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之間的間距過寬。因此可能阻止病人身體的一部分卡在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之間。
另外,根據本實施例,腿部護欄是唯一與背部底板的升起聯動而滑動的圍欄,從而使得背部護欄被用作在對病人的物理狀態進行藥物治療和評估時各種線纜的固定構件。
此外,根據本實施例,靠近病人的頭部的背部護欄8被鎖定在適當的位置,因此對于病人來說消除了物件在其頭部周圍區域移動而帶來的不舒適感以及由此而可能帶來的危害。另外,因為背部護欄是固定不動的,所以病人能夠安全的將手放置在背部護欄8上。
根據本實施例,腿部護欄9在固定型床框架1上滑動。與上面所述的其它現有技術中背部護欄可滑動地設置在可轉動的背部底板20上相比,本實施例中的護欄具有更高的機械強度和剛度。
根據本實施例,背部護欄8和腿部護欄9之間的間隙在背部底板20升起的時候,能滿足如IEC60601-2-38標準(小于等于60毫米,或大于等于235毫米)。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出于方便起見,升起背部底板的過程按照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以及第三階段進行描述,但是這些步驟并不是很清楚地呈現在升起背部底板的動作中。
工業適用性本發明是裝備有護欄的床,即使當背部底板被升起時,也不會給病人帶來不舒適感,也不會妨礙治療用的管子和線纜的固定,并且,由于背部護欄和腿部護欄之間的間隙始終保持固定的距離,阻止了病人被卡住或者跌落等極端情況發生的風險。本發明因此適用于多種醫療設備,特別是護理設備或者類似物。
權利要求
1.一種裝備有護欄的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框架;背部底板;腿部底板;第一連桿機構,該連桿機構用于使所述背部底板相對于所述床框架傾斜;背部護欄,該背部護欄固定到所述背部底板;腿部護欄,該腿部護欄設置在所述腿部底板,且被允許在所述床的縱向方向移動;以及第二連桿機構,該第二連桿機構連接到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并與所述背部底板的傾斜運動聯動,從而移動所述腿部護欄;其中當所述背部底板通過所述第一連桿機構被升起的同時,所述腿部護欄通過所述第二連桿機構被朝著所述床的腿端移動,并隨后返回到相反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備有護欄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該第一連桿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所述床框架的第一位置的一端和可旋轉地連接到所述背部底板上的第二位置的另一端;第二連桿,該第二連桿比所述第一連桿短,且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比所述床框架上的第一位置更朝向所述腿部底板的第三位置的一端和可旋轉地連接到比所述背部底板的第二位置更朝向所述腿部底板的第四位置的另一端;轉動體,該轉動體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所述框架的一端;第三連桿,該第三連桿可旋轉地連接在所述轉動體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連桿、所述第二連桿、或所述背部底板之間;以及致動器,該致動器用于使所述轉動體在一個方向轉動以通過所述第三連桿在升起方向上施加力到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并使所述轉動體在相反方向上轉動以通過所述第三連桿在回復方向上施加力到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備有護欄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包括第四連桿,該第四連桿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所述第一連桿機構的第一連桿的一端;第五連桿,該第五連桿可旋轉地連接到所述第二連桿;以及第六連桿,該第六連桿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所述腿部護欄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五連桿的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所述第四連桿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五連桿的另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所述第六連桿的另一端。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備有護欄的床,其特征在于,當從平面看時,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和所述第二連桿機構保持在所述床框架以內。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裝備有護欄的床,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腿部護欄和所述背部護欄呈矩形;以及在所述背部被升起之前,護欄之間的間隙在頂端和底端是相等的。
全文摘要
一種床,當該床的背部底板被升起時,其背部和腿部的護欄之間的間隙保持恒定。框架(1)的底端上可旋轉地支撐著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2,3)。聯結器(6)被固定到支持架(7)的基礎端部,且第一和第二連桿(2,3)的上端可旋轉地與聯結器(6)連接。L形轉動件(4)由框架(1)可旋轉地支撐,第三連桿(5)的一端可旋轉地與轉動件(4)的上端(1c)連接。第三連桿(5)的另一端可旋轉地與聯結器(6)連接。致動器(13)由框架(1)支撐,且活塞桿(13a)可旋選地與轉動件(4)的中心部分(1b)連接。轉動件(4)由活塞桿(13a)的進給運動帶動而轉動;第四連桿、第五連桿、以及第六連桿的相對位置是變化的;且腿部護欄沿框架(1)滑動。
文檔編號A47C20/08GK101056601SQ200580038938
公開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15日
發明者川口潤, 高田徹, 富川淳 申請人:八樂夢醫用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