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汽車門鎖轉換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209014閱讀:41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門鎖轉換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門鎖,具體指一種汽車門鎖上的轉換機構。
背景技術
汽車門鎖是控制車門可靠鎖緊和安全開啟的裝置,也是汽車的主要防盜機構。該 汽車門鎖中的轉換機構包括有有眾多的釋放臂和安全臂,如與外把手相連的外釋放臂,與 內把手相連的內釋放臂、與禁止機構相連的禁止機構釋放臂和與鎖體相連的鎖釋放臂等。 目前,汽車門鎖的轉換機構與外把手,內把手,鎖體,禁止機構之間主要采用拉索和/或拉 桿兩種連接方式來實現聯動。可在實際制作中,上述兩種連接方式存在著以下的不足1 、對 于拉索連接方式由于目前拉索卡子的卡槽呈U形,且開口方向朝上或朝向一側,如圖12所 示。在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2856328Y中也披露了這樣的結構。因此在拉動拉索情況 下,若拉索受到向上或側向分力時,拉索很容易從卡槽中脫落,致使無法進行正常的操作; 再者,這種結構,也會導致卡子與卡槽不易裝配的弊病,即卡槽開口尺寸過小時,卡子不易 裝配到位,需要用壓或敲擊才能得以實現;若卡槽開口尺寸過大則會發生脫落現象。2、對于 拉桿連接方式,由于制造誤差的存在,加工后的拉桿長度一致性較差,裝配后會出現預緊過 度或太松的現象,使前后雙向擺動的內/外把手可能造成某一側擺動時功能失效。為此現 出現一種可調節卡扣,該調節卡扣固定在內/外釋放臂上,拉桿與可調節卡扣配合端加工 成螺紋狀,兩者嚙合不易脫落,且可以適當調節連接后的總長度。但由于內/外釋放臂的位 置不穩,使拉桿與可調節卡扣之間的具體嚙合部位不易控制,這種缺陷也會導致內/外把 手某一側的功能失效。3、現有的汽車門鎖大多同時具有手動和電動操作的功能,但沒有在 手動操作過程中轉化為電動操作的模式,因此在完全采用手動操作的情況下,仍會使操作 人員感到費時費力,故在手動操作時,舒適性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4、目前外釋放臂遠離外 釋放臂轉軸中心的端部具有一翻邊,該翻邊所在部位對應內釋放臂,如圖13所示,當操作 外把門時,外釋放臂繞其轉軸轉動時,該翻邊會與內釋放臂接觸,導致內把手輕微朝開啟方 向擺動,即內把手會產生手開聯動,從而影響了汽車開門的動作性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提供一種卡子易 裝配到卡槽中且不易從卡槽中脫出的汽車門鎖轉換機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該汽車門鎖轉換機構包括基 板和通過各自的轉軸相對于基板轉動的多個釋放臂,該多個釋放臂中至少其中之一釋放臂 的端部連接有帶卡子的拉索,所述的卡子表面具有一限位凸緣,同時在所述的基板上設置 有與卡子位置相對應的卡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子的側壁上向外張開有多個同心分布的 彈性卡腳,各彈性卡腳的張開端與所述的限位凸緣之間形成一卡部,而所述的卡槽則由與 該卡部相匹配的通孔和與通孔相貫通的通道組成,該通道允許所述拉索通過且寬度小于所 述通孔的直徑。[0005]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彈性卡腳可以有兩個,且各彈性卡腳與所述卡子側壁注塑 成一體件,使整體結構更緊湊、合理,也便于制作和裝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多個釋放臂中包括有與內釋放臂和外釋放 臂相聯動的手柄開關臂,該手柄開關臂一端套設在開關臂轉軸上,且在該手柄開關臂一端 邊沿上具有一漸進式增厚的過渡邊,而使該過渡邊沿兩旁形成較厚的第一邊沿和較薄的第 二邊沿,同時在所述的基板安裝有能控制驅動機構電機轉動第二開關,當在所述的門鎖處 于鎖定狀態下,所述的第二邊沿與該第二開關相對應,當在把手處于開鎖狀態下,所述的第 一邊沿與該第二開關相配合,以啟動所述驅動機構電機。這樣在手動開啟車門時,可以轉化 成電動開啟車門,因而可以提高手動開啟車門的舒適性。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改進是所述的多個釋放臂中其中之一釋放臂為禁止機構釋 放臂,該禁止機構釋放臂的中部套置在禁止機構釋放臂轉軸上,該禁止機構釋放臂的一端 為用來與拉桿或拉索相連的受力端,另一端部上具有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同時在所 述基板上安裝有可控制驅動機構電機轉動的第一開關,在禁止機構處于鎖止狀態下,所述 的第一開關與第一按壓部相對應,在禁止機構開啟狀態下,所述的第一開關與第二按壓部 相配合,以啟動所述驅動機構電機。采用上述方案后,在手動關閉車門時,同樣可以轉化成 電動關閉車門,因而可以提高手動關閉車門時的舒適性。 較為實用的改進方案是所述多個釋放臂中至少其中之一釋放臂的端部安裝有 用來連接拉桿螺紋端的可調節卡扣,在與所述拉桿螺紋端相對應的釋放臂側邊上具有第一 翻邊,而在所述的基板上設有與該第一翻邊位置相對的第二翻邊,當所述的第一翻邊與第 二翻邊相抵觸狀態下,所述的拉桿螺紋端與可調節卡扣螺紋連接。由于本實用新型可以借 助于釋放臂上的第一翻邊與基板上的第二翻邊之間的抵觸,使對應的釋放臂可以相對于基 板限位而不再轉動,因而在拉桿與可調節卡扣螺紋連接時,可以使操作人員快速確定拉桿 與可調節卡扣的裝配位置,這樣可以明顯提高裝配效率,且在拉桿裝配后,能較好地實現如 內、外把手前后雙向擺動等功能。 所述的帶有第一翻邊的釋放臂為內釋放臂。即此時,在外釋放臂上取消了原有的 翻邊結構,故也解決了操作外把手開門時內把手相聯動的問題。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改變了卡槽和卡子的結構,因而裝配時,先將拉 索放入通道中,然后將卡子插入到通孔中,各彈性卡腳先受壓迫向內收攏,后又在自身回復 力的作用下復位,使卡部位于通孔中,并在限位凸緣和彈性卡腳張開端的限位下,使卡子牢 固地定位在卡槽中。顯然,本實用新型是將卡子采用插入動作裝配到卡槽中的,且在此過程 中巧妙地利用彈性卡腳的變形和復原,故這種結構可以方便地實現卡子易裝配到卡槽中且 不易從卡槽中脫出的目的。其次,在基板上增設第一或/和第二開關,可以使手動關門或/ 和開門過程中,自動轉化成電動關門或/和開門,因而能提高手動開或/和關車門的舒適 性,也相應地提高了汽車的檔次。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基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外釋放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14] 圖4為圖1中內釋放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的I部分放大圖; 圖6為圖1中II部分的放大圖; 圖7為圖1的背視圖; 圖8為圖7中禁止機構釋放臂的立體圖; 圖9為圖7中手柄開關臂的立體圖; 圖10為圖1中卡子和拉索從卡槽脫離后的立體圖; 圖11為圖10中卡子和拉索裝配到卡槽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現有技術中卡子和拉索從卡槽脫離后的立體圖; 圖13為現有技術中外釋放臂的立體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11所示,該汽車門鎖轉換機構包括基板1和通過各自的轉軸相對于基 板轉動的多個釋放臂2,該多個釋放臂包括有內釋放臂21、外釋放臂22和禁止機構釋放臂 23、鎖釋放臂24、安全臂25,其中內釋放臂21、外釋放臂22和禁止機構釋放臂23的端部分 別安裝有可調節卡扣3,該可調節卡扣采用常規技術,可調節卡扣上具有螺紋孔,用來連接 對應拉桿上的螺紋端。在本實施例中,上述內釋放臂21上具有第一翻邊,即內釋放臂第一 翻邊211,內釋放臂第一翻邊211位于內釋放臂左側,請參見圖4,當內開拉桿4的螺紋端 從右向左與可調節卡扣上的螺紋孔相螺紋連接后,內開拉桿4的螺紋端與內釋放臂第一翻 邊211的相對應。而外釋放臂22的右側不再具有翻邊,請參見圖3,外釋放臂的左側邊沿 221作為擋邊。當外開拉桿5的螺紋端從右向左與對應的可調節卡扣上的螺紋孔相螺紋連 接后,外開拉桿5的螺紋端與外釋放臂左側邊沿221的相對應。而在基板1上設有分別與 上述內釋放臂第一翻邊211、外釋放臂左側邊沿221位置相對應的兩翻邊,即右第二翻邊11 和左第二翻邊12,請參見圖2。當外釋放臂左側邊沿221與左第二翻邊12相抵觸時,請參 見圖5,外開拉桿5可以開始與對應的可調節卡扣相螺紋連接,在此狀態下裝配成的外開拉 桿,能滿足外把手前后雙向運動的功能;當內釋放臂第一翻邊211與右第二翻邊11相抵觸 時,請參見圖6,內開拉桿4也可以開始與對應的可調節卡扣也相螺紋連接,同樣在此狀態 下裝配成的內開拉桿,能滿足內把手前后雙向運動的功能。 為了能提高手動操作的舒適性,在基板1上安裝有可以控制驅動機構電機轉動第 一開關13和第二開關14,請參見圖7,在這里,該第一開關和第二開關均采用常規的行程 開關(也可以采用光感應開關),同時將禁止機構釋放臂23和手柄開關臂26作了改進,即 在遠離可調節卡扣的禁止機構釋放臂端部上具有第一按壓部231和第二按壓部232,請參 見圖8,當禁止機構處于鎖止狀態下,即車門打開狀態下,第一開關13與第一按壓部231相 對應,此時,第一按壓部231沒有按壓第一開關13,即第一開關處于自由狀態,其觸點斷開。 當需要開門時,當拉動禁止機構外開釋放桿6或內開釋放桿7時,即禁止機構處于開啟狀態 下,使禁止機構釋放臂23沿禁止機構釋放臂轉軸逆時針轉動,此時,第二按壓部232與第一 開關13相對應,并按壓第二開關13,使第二開關的觸點處于導通狀態,并將該信號傳給車 門控制器單元,車門控制器單元再向電動滑門驅動機構電機發出信號,啟動驅動機構電機,繼而帶動車門由開啟位置向關閉位置運動。 上述手柄開關臂26與內釋放臂21和外釋放臂22相聯動,該手柄開關臂26 —端 套設在開關臂轉軸上,且在該手柄開關臂一端邊沿上具有一漸進式增厚的過渡邊261,而使 該過渡邊沿兩旁形成較厚的第一邊沿262和較薄的第二邊沿263,請參見圖9,上述第二開 關14位置能與該第一邊沿262和第二邊沿263相配合。在門鎖處于鎖定狀態下,第二邊沿 263與第二開關14相對應,此時,較薄的第二邊沿263無法按壓第二開關14,第二開關的觸 點處于斷開狀態。當需要開門時,手動操作內把手或外把手,此時,手柄開關臂26在內釋放 臂或外釋放臂的作用下,沿開關臂轉軸順時針方向轉動,此時,與第二開關14相應的第二 邊沿263逐漸遠離,第二開關14由過渡邊261逐漸對應于第一邊沿262,由于第一邊沿262 較厚,因此能按壓第二開關14,使第二開關的觸點導通,此信號傳給控制器單元,控制器單 元檢測門鎖開關狀態,若此時門鎖已打開,則控制器單元向電動滑動驅動機構電機發出信 號,使該電機啟動,驅動機構帶動車門向開門方向運動;若此時門鎖信號顯示車門未開,控 制器單元向門鎖開鎖電機發出信號,門鎖開鎖電機接到信號后,電動開啟門鎖;當控制器單 元接收到門鎖已打開的信號后,再向電動滑動驅動機構電機發出信號,使該電機啟動,驅動 機構帶動車門向開門方向運動。門鎖開啟后,松開內把手或外把手,在手柄開關臂扭簧8的 回復力的作用下,手柄開關臂逆時針轉動,使第二邊沿263再一次對應第二開關14,使第二 開關的觸點又回復到斷開的狀態,此信號再一次發送給控制器單元,控制器單元接收該信 號后向開鎖電機發出指令,使開鎖電機斷電復位。 而上述汽車門鎖轉換機構中有部分釋放臂與拉索相連,如本實施例中的鎖釋放臂 25連接有內開拉索10a,禁示機構釋放臂23連接的禁示機構拉索10b,各拉索上套有能嵌設 在卡槽中的卡子。在此,對卡子9和卡槽的結構也作了改進,現在以禁止機構拉索10b和位 于基板上的卡槽為例加以說明,請參見圖10和圖ll,即在卡子的側壁上向外張開有兩個同 心分布的彈性卡腳91,且各彈性卡腳與卡子側壁一體注塑而成的一體件,各彈性卡腳的張 開端與卡子上的限位凸緣92之間形成一卡部93,同時在基板1上設置有與卡子位置相對應 的卡槽,該卡槽由與卡部相匹配的通孔15和與通孔相貫通的通道16組成,該通道16允許 拉索10通過且寬度小于通孔15的直徑。 裝配時,先將拉索放入通道中,然后將卡子從右向左插入到通孔中,各彈性卡腳先 受壓迫向內收攏,后又在自身回復力的作用下復位,使卡部位于通孔中,并在限位凸緣和彈 性卡腳的限位下,使卡子牢固地左右定位在卡槽中,且由于通孔的寬度小于通孔的直徑,因 此拉索受到任意方向上的側向分力時,卡子均不會從通孔中滑出。
權利要求一種汽車門鎖轉換機構,包括基板和通過各自的轉軸相對于基板轉動的多個釋放臂,該多個釋放臂中至少其中之一釋放臂的端部連接有帶卡子的拉索,所述的卡子表面具有一限位凸緣,同時在所述的基板上設置有與卡子位置相對應的卡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子的側壁上向外張開有多個同心分布的彈性卡腳,各彈性卡腳的張開端與所述的限位凸緣之間形成一卡部,而所述的卡槽則由與該卡部相匹配的通孔和與通孔相貫通的通道組成,該通道允許所述拉索通過且寬度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徑。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門鎖轉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卡腳有兩個,且 各彈性卡腳與所述卡子側壁注塑成一體件。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門鎖轉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個釋放臂中 包括有與內釋放臂和外釋放臂相聯動的手柄開關臂,該手柄開關臂一端套設在開關臂轉軸 上,且在該手柄開關臂一端邊沿上具有一漸進式增厚的過渡邊,而使該過渡邊沿兩旁形成 較厚的第一邊沿和較薄的第二邊沿,同時在所述的基板安裝有能控制驅動機構電機轉動的 第二開關,當在所述的門鎖處于鎖定狀態下,所述的第二邊沿與該第二開關相對應,當在把 手處于開鎖狀態下,所述的第一邊沿與該第二開關相配合,以啟動所述驅動機構電機。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門鎖轉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個釋放臂中 其中之一釋放臂為禁止機構釋放臂,該禁止機構釋放臂的中部套置在禁止機構釋放臂轉軸 上,該禁止機構釋放臂的一端為用來與拉桿或拉索相連的受力端,另一端部上具有第一按 壓部和第二按壓部,同時在所述基板上安裝有能控制驅動機構電機轉動的第一開關,在禁 止機構處于鎖止狀態下,所述的第一開關與所述第一按壓部相對應,在禁止機構開啟狀態 下,所述的第一開關與所述第二按壓部相配合,以啟動所述驅動機構電機。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門鎖轉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釋放臂中至 少其中之一釋放臂的端部安裝有用來連接拉桿螺紋端的可調節卡扣,在與所述拉桿螺紋端 相對應的釋放臂側邊上具有第一翻邊,而在所述的基板上設有與該第一翻邊位置相對的第 二翻邊,當所述的第一翻邊與第二翻邊相抵觸狀態下,所述的拉桿螺紋端與可調節卡扣螺 紋連接。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門鎖轉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帶有第一翻邊的釋 放臂為內釋放臂。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門鎖轉換機構,包括基板和通過各自的轉軸相對于基板轉動的多個釋放臂,該多個釋放臂中至少其中之一釋放臂的端部連接有帶卡子的拉索,卡子表面具有一限位凸緣,同時在基板上設置有與卡子位置相對應的卡槽,其特征在于卡子的側壁上向外張開有多個同心分布的彈性卡腳,各彈性卡腳的張開端與的限位凸緣之間形成一卡部,而卡槽則由與該卡部相匹配的通孔和與通孔相貫通的通道組成,該通道允許拉索通過且寬度小于通孔的直徑。裝配時,先將拉索放入通道中,然后將卡子插入到通孔中,利用各彈性卡腳的變形和復原,使卡部位于通孔中,并在限位凸緣和彈性卡腳張開端的限位下,使卡子牢固地定位在卡槽中,因而可以方便地實現卡子易裝配到卡槽中且不易從卡槽中脫出的目的。
文檔編號E05B47/00GK201486284SQ20092019643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9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9日
發明者宋照京, 虞軍 申請人:寧波敏實汽車零部件技術研發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