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板凳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折疊板凳具有:后側支撐板,由2個側方立柱、第一中間板以及第二中間拼接而成,第一中間板和第二中間板層疊的厚度與側方立柱的厚度相同,第二中間板的高度低于側方立柱的高度,第一中間板的高度低于第二中間板的高度,在第一中間板的上側形成第一連接凹槽,在第二中間板的從第一中間板露出的部分形成卡合孔;前側支撐板,在其的下側形成與在第一中間板上形成的第一連接凹槽對應第二連接凹槽,在第一連接凹槽和第二連接凹槽的槽底部分別連接有轉動軸,通過將長條狀的連接板的兩端分別與轉動軸連接,來連接前側支撐板和第一中間板,在前側支撐板的與卡合孔對應的位置形成卡合部件;上側座板,下端通過鉸鏈與第二中間板的上端連接。
【專利說明】折疊板凳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能夠安裝在門廳的墻壁上的折疊板凳。
【背景技術】
[0002]在現代家庭的房屋設計中,通常在門廳的進門處設置鞋柜放置鞋子,以便出門換鞋方便。但是,在出入換鞋時,只能夠站立靠一條腿支撐來換鞋,這樣換鞋時會晃動,換鞋極不穩定,而且有時會因為換鞋站立不穩而摔倒。
[0003]因此,希望在門廳放置座椅,來在換鞋時使用。但是通常門廳設計的比較小,沒有放置座椅的空間,而且經常搬放座椅非常麻煩,從而需要能夠放置在狹小的門廳中且不占用門廳空間的座椅。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缺陷而提出一種固定在墻上,在不使用時能夠折疊為板狀的折疊板凳。
[0005]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6]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折疊板凳,具有:后側支撐板,其與墻壁連接,由2個側方立柱、第一中間板以及第二中間拼接而成,所述第一中間板和所述第二中間板層疊的厚度與所述側方立柱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中間板的高度低于側方立柱的高度,所述第一中間板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中間板的高度,在所述第一中間板的上側形成第一連接凹槽,在所述所述第二中間板的從所述第一中間板露出的部分形成卡合孔;前側支撐板,其厚度與所述第一中間板相同,高度與所述側方立柱相同,在所述前側支撐板的下側形成與在所述第一中間板上形成的第一連接凹槽對應的第二連接凹槽,在所述前側支撐板的中部形成拉手,在所述第一連接凹槽和第二連接凹槽的槽底部分別連接有轉動軸,通過將長條狀的連接板的兩端分別與轉動軸連接,來連接所述前側支撐板和所述第一中間板,在所述前側支撐板的與所述卡合孔對應的位置形成卡合部件;上側座板,其厚度與所述第二中間板相同,下端通過鉸鏈與所述第二中間板的上端連接。
[0007]在上述的折疊板凳中,后側支撐板能夠通過螺釘固定在墻上,前側支撐板通過兩個轉動軸和連接板與后側支撐板能夠相對轉動地連接,上側座板的下端通過鉸鏈與第二中間板的上端連接。在前側支撐板垂直立于地面上的狀態下,使上側座板圍繞鉸鏈轉動,然后使上側座板搭在后側支撐板和前側支撐板之上,來形成板凳。
[0008]另外,在不使用板凳時,使上側座板圍繞鉸鏈轉動,成為與墻面平行的狀態,通過后側支撐板的兩個側方立柱,支撐上側座板的兩端,并且使通過連接板圍繞后側支撐板旋轉,也成為與墻面平行的狀態,由此使折疊板竟折疊為平面狀而立在墻邊。
[0009]另外,在后側支撐板形成卡合孔,在前側支撐板的與卡合孔對應的位置形成卡合部件,通過使卡合部件與卡合孔連接能夠將前側支撐板固定在豎直位置,而且前側支撐板固定后處于豎立的上側座板的外側,能夠擋住上側座板,這樣能夠維持折疊狀態。[0010]通過上述的折疊板凳,其安裝在門廳的墻壁上,在使用時,只要拉動拉手將前側支撐板拉動至立設在地面上的狀態且將上側座板搭在前側支撐板和后側支撐板之上,就能夠形成板凳,在穿鞋時進行使用。在不使用時,只要立起上側座板且拉動拉手使前側支撐板與后側支撐板的第一中間板在豎直方向上處于同一平面,形成折疊狀態,就能夠將板凳折疊,從而能夠在不使用時不占用門廳的空間。另外,由于第一中間板和第二中間板層疊的厚度與側方立柱的厚度相同,而且前側支撐板與第一中間板厚度相同,上側座板與第二中間板厚度相同,所以在折疊狀態下,前側支撐板能夠處于后側支撐板中與后側支撐板處于同一平面內。另外,在后側支撐板中,側方立柱的高度高于第二中間板的高度,這樣空余出用于使上側座板與后側支撐板通過鉸鏈連接的連接空間,易于進行連接。另外,由于在折疊狀態下,卡合部件與卡合孔連接能夠將前側支撐板固定在豎直位置,從而不會出現因為微小的碰撞而折疊板凳自動解除折疊狀態的現象。
[0011]在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板凳中,優選在所述第二中間板上形成的卡合孔的內壁形成為具有圓弧凹面的形狀,在所述前側支撐板上形成的卡合部件形成為具有圓弧凸面的形狀,所述圓弧凹面與所述圓弧凸面配合。通過這樣的結構能夠得到上述的效果。
[0012]在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板凳中,優選所述拉手為內拉手,是在所述前側支撐板上形成凹部且在凹部的局部覆蓋與所述前側支撐板處于同一平面的拉手條而形成的。通過這樣的結構,拉手位于與前側支撐板相同的平面內,不向外突出,從而不對人進行阻擋,降低人不經意碰觸的可能性,而且也進一步節省了門廳的空間。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4]通過上述的折疊板凳,其安裝在門廳的墻壁上,在使用時,只要拉動拉手使前側支撐板拉動至立設在地面上的狀態且將上側座板搭在前側支撐板和后側支撐板之上,就能夠形成板凳,在穿鞋時進行使用。在不使用時,只要立起上側座板且拉動拉手使前側支撐板與后側支撐板的第一中間板在豎直方向上處于同一平面,形成折疊狀態,就能夠將板凳折疊,從而能夠在不使用時不占用門廳的空間。另外,由于第一中間板和第二中間板層疊的厚度與側方立柱的厚度相同,而且前側支撐板與第一中間板厚度相同,上側座板與第二中間板厚度相同,所以在折疊狀態下,前側支撐板能夠處于后側支撐板中與后側支撐板處于同一平面內。另外,在后側支撐板中,側方立柱的高度高于第二中間板的高度,這樣空余出用于使上側座板與后側支撐板通過鉸鏈連接的連接空間,易于進行連接。另外,由于在折疊狀態下,卡合部件與卡合孔連接能夠將前側支撐板固定在豎直位置,從而不會出現因為微小的碰撞而折疊板凳自動解除折疊狀態的現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板凳處于使用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0016]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板凳處于折疊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0017]圖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板凳的卡合部件與卡合孔的配置關系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基于【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折疊板凳。[0019]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板凳處于使用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板凳處于折疊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圖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板凳的卡合部件與卡合孔的配置關系的放大示意圖。
[0020]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板凳具有后側支撐板10,該后側支撐板10與墻壁連接,由2個側方立柱11、第一中間板12以及第二中間13拼接而成,第一中間板12和第二中間板13層疊的厚度與側方立柱11的厚度相同,第二中間板13的高度低于側方立柱11的高度,第一中間板12的高度低于第二中間板13的高度,在第一中間板12的上側形成第一連接凹槽14,在第二中間板13的從第一中間板12露出的部分形成卡合孔15。
[0021]另外,折疊板凳還具有前側支撐板20,該前側支撐板20的厚度與第一中間板12相同,高度與側方立柱11相同,在前側支撐板20的下側形成與在第一中間板12上形成的第一連接凹槽14對應的第二連接凹槽21,在前側支撐板20的中部形成拉手22,在第一連接凹槽14和第二連接凹槽21的槽底部分別連接有轉動軸24,通過將長條狀的連接板23的兩端分別與轉動軸24連接,來連接前側支撐板20和第一中間板12,在前側支撐板20的與卡合孔15對應的位置形成卡合部件25。
[0022]另外,折疊板凳還具有上側座板30,該上側座板30的厚度與第二中間板13相同,下端通過鉸鏈與第二中間板13的上端連接。
[0023]在上述的折疊板凳中,后側支撐板10能夠通過螺釘固定在墻上,前側支撐板20通過兩個轉動軸24和連接板23與后側支撐板10能夠相對轉動地連接,上側座板30的下端通過鉸鏈與第二中間板13的上端連接。在前側支撐板20垂直立于地面上的狀態下,使上側座板30圍繞鉸鏈轉動,然后使上側座板30搭在后側支撐板10和前側支撐板20之上,來形成板凳。
[0024]另外,在不使用板凳時,使上側座板30圍繞鉸鏈轉動,成為與墻面平行的狀態,通過后側支撐板10的兩個側方立柱11,支撐上側座板30的兩端,并且使通過連接板23圍繞后側支撐板10旋轉,也成為與墻面平行的狀態,由此使折疊板竟折疊為平面狀而立在墻邊。
[0025]另外,在后側支撐板10形成卡合孔15,在前側支撐板20的與卡合孔15對應的位置形成卡合部件25,通過使卡合部件25與卡合孔15連接能夠將前側支撐板20固定在豎直位置,而且前側支撐板20固定后處于豎立的上側座板30的外側,能夠擋住上側座板30,這樣能夠維持折疊狀態。
[0026]通過上述的折疊板凳,其安裝在門廳的墻壁上,在使用時,只要拉動拉手將前側支撐板拉動至立設在地面上的狀態且將上側座板搭在前側支撐板和后側支撐板之上,就能夠形成板凳,在穿鞋時進行使用。在不使用時,只要立起上側座板且拉動拉手使前側支撐板與后側支撐板的第一中間板在豎直方向上處于同一平面,形成折疊狀態,就能夠將板凳折疊,從而能夠在不使用時不占用門廳的空間。另外,由于第一中間板和第二中間板層疊的厚度與側方立柱的厚度相同,而且前側支撐板與第一中間板厚度相同,上側座板與第二中間板厚度相同,所以在折疊狀態下,前側支撐板能夠處于后側支撐板中與后側支撐板處于同一平面內。另外,在后側支撐板中,側方立柱的高度高于第二中間板的高度,這樣空余出用于使上側座板與后側支撐板通過鉸鏈連接的連接空間,易于進行連接。另外,由于在折疊狀態下,卡合部件與卡合孔連接能夠將前側支撐板固定在豎直位置,從而不會出現因為微小的碰撞而折疊板凳自動解除折疊狀態的現象。
[0027]另外,在上述的折疊板凳中,優選在第二中間板12上形成的卡合孔15的內壁形成為具有圓弧凹面的形狀,在前側支撐板20上形成的卡合部件25形成為具有圓弧凸面的形狀,圓弧凹面與圓弧凸面配合。卡合部件可以由上弧面和下弧面構成,上弧面和下弧面分離配置,在上弧面和下弧面上形成圓弧凸面,在卡合部件插入卡合孔中時圓弧凸面被按壓,上弧面和下弧面的變形,最終圓弧凸面與卡合孔中的源于凹面配合。另外,可以在卡合孔的內部形成圓弧凸面,在卡合部件上形成卡合凹面來進行配合。而且卡合孔與卡合部件的形狀不限于此,只要能夠相互配合,能夠進行卡合即可。通過這樣的結構能夠得到上述的效果。
[0028]另外,在上述的折疊板凳中,優選拉手為內拉手,是在前側支撐板上形成凹部且在凹部的局部覆蓋與前側支撐板處于同一平面的拉手條220而形成的。通過這樣的結構,拉手位于與前側支撐板相同的平面內,不向外突出,從而不對人進行阻擋,降低人不經意碰觸的可能性,而且也進一步節省了門廳的空間。另外,拉手的形狀不限于此,可以為任意形狀,而且可以形成為凸出拉手,這樣同樣能夠得到上述效果。
[0029]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的折疊板凳進行了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只要不脫離權利要求的范圍,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變形或變更。本實用新型包括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各種變形和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折疊板凳,其特征在于,具有: 后側支撐板,其與墻壁連接,由2個側方立柱、第一中間板以及第二中間拼接而成,所述第一中間板和所述第二中間板層疊的厚度與所述側方立柱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中間板的高度低于側方立柱的高度,所述第一中間板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中間板的高度,在所述第一中間板的上側形成第一連接凹槽,在所述所述第二中間板的從所述第一中間板露出的部分形成卡合孔; 前側支撐板,其厚度與所述第一中間板相同,高度與所述側方立柱相同,在所述前側支撐板的下側形成與在所述第一中間板上形成的第一連接凹槽對應的第二連接凹槽,在所述前側支撐板的中部形成拉手,在所述第一連接凹槽和第二連接凹槽的槽底部分別連接有轉動軸,通過將長條狀的連接板的兩端分別與轉動軸連接,來連接所述前側支撐板和所述第一中間板,在所述前側支撐板的與所述卡合孔對應的位置形成卡合部件; 上側座板,其厚度與所述第二中間板相同,下端通過鉸鏈與所述第二中間板的上端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板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中間板上形成的卡合孔的內壁形成為具有圓弧凹面的形狀,在所述前側支撐板上形成的卡合部件形成為具有圓弧凸面的形狀,所述圓弧凹面與所述圓弧凸面配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折疊板凳,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為內拉手,是在所述前側支撐板上形成凹部且在凹部的局部覆蓋與所述前側支撐板處于同一平面的拉手條而形成的。
【文檔編號】A47C9/06GK203802062SQ201420220308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30日
【發明者】董雙利 申請人:天津友愛康復醫療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