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回轉鎖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包括鎖殼、鎖芯及鎖舌,鎖芯穿設于鎖殼與鎖舌之中與兩者配合,鎖芯上套設有一彈簧;當鎖舌伸出鎖殼時,本實用新型為鎖定狀態,此時所述鎖芯的頭部與鎖殼上的第一裝配孔配合,既能單向限位鎖芯限制鎖芯向下運動,又能在水平方向上限制鎖芯的轉動;而當抬起鎖芯,使鎖芯的頸部與第一裝配孔配合時,通過該頸部的寬度小于第一裝配孔寬度的設計,使得鎖芯得以在水平方向上轉動,進而帶動鎖舌轉動,而使鎖舌得以收回鎖殼,進而使本實用新型解鎖。由于鎖舌與鎖芯聯動,而鎖芯的頭部在水平方向被鎖殼上的第一裝配孔限位,因此無論是什么樣外力都無法使鎖舌縮回鎖殼,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鎖定可靠的優點,且結構簡單、不易損壞。
【專利說明】
安全回轉鎖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交通和機柜等行業使用的鎖具,具體涉及火車、地鐵、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上使用的一種回轉鎖。該回轉鎖特別適用于列車車廂底板的鎖附。
【背景技術】
[0002]火車、地鐵、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上大量使用鎖具來鎖定車廂或機艙的底板。由于運動物體上的部件對鎖定的要求比靜止物體高,因此鎖定可靠、使用方便和結構簡單便成為衡量此類鎖具好壞的重要標準。在現有技術中,普通回轉鎖無法滿足上述要求,原因如下:在鎖定狀態時,鎖舌若受到外力或震動,仍然會縮回鎖殼解鎖,存在安全隱患,可靠性低。因此,該現有回轉鎖不適合作為運動物體底板上的用鎖。
[0003]因此,如何設計一款鎖定可靠且適合于運動物體底板上的回轉鎖,便成為本實用新型研究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安全回轉鎖,其目的在于解決現有回轉鎖鎖定不可靠的問題。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安全回轉鎖,包括鎖殼、鎖芯、鎖舌以及彈簧;其中,
[0006]所述鎖殼具有平行設置的上殼面和下殼面;所述上殼面與下殼面之間具有一間隙,以供所述鎖舌轉動設置;并且,所述鎖舌通過所述上殼體和下殼面夾持定位于所述間隙中;所述鎖殼的側部具有一敞口,以供所述鎖舌轉動后伸出鎖殼;
[0007]所述鎖殼的上殼面上方還平行設有一定位面,該定位面上開設有第一裝配孔,所述上殼面上開設有第二裝配孔,所述鎖舌的一端開設有第三裝配孔,所述下殼面上開設有第四裝配孔,且各所述裝配孔的孔心同直線設置,所述第三裝配孔的孔心亦為所述鎖舌的轉動中心;所述鎖芯由下至上分別穿設過第四、第三、第二及第一裝配孔,以分別與所述鎖舌及鎖殼達成配合關系;
[0008]所述鎖芯呈桿狀,由上至下包括頭部、頸部和桿體部,鎖芯的軸心與各所述裝配孔的孔心同直線設置;所述鎖芯的頭部與所述第一裝配孔配合,該頭部的橫截面為非圓形狀,所述第一裝配孔的孔形與所述頭部的橫截面相同,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制所述頭部的轉動,進而限制所述鎖芯的轉動;其中,所述頭部還向上凸伸出并套設于所述第一裝配孔的上緣,以通過該第一裝配孔限制所述鎖芯向下移動;所述鎖芯的頸部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裝配孔的最小寬度,且該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定位面的厚度,以當所述鎖芯向上移動至該頸部與所述第一裝配孔配合時,鎖芯能夠在水平方向上轉動;所述桿體部與所述第三裝配孔配合,所述桿體部的橫截面亦為非圓形狀,該第三裝配孔的孔形與所述桿體部的橫截面配合,以通過所述鎖芯的轉動帶動所述鎖舌的轉動,且所述桿體部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所述頸部的橫截面面積,以在所述桿體部的上方形成一抵靠面;所述鎖芯的底部設有一開關作用部;
[0009]所述彈簧套設于所述鎖芯上,其上端抵靠于所述上殼面的底部,其下端抵靠于所述桿體部的抵靠面上;
[0010]借此設計,所述鎖舌具有伸出和收回兩個工作位,進而使所述回轉鎖具有解鎖和鎖定兩個工作狀態。
[0011]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0012]1.上述方案中,所述鎖殼的側部具有一敞口,該敞口可供所述鎖舌做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轉動,且以90度為優選。
[0013]2.上述方案中,所述開關作用部以供一開關工具(如扳手、鑰匙等)作用進而轉動鎖芯,實現回轉鎖的解鎖和鎖定。
[0014]3.上述方案中,所述定位面由所述鎖殼的上殼面一體延伸彎折后形成。
[0015]4.上述方案中,所述鎖芯的頭部上卡設有一軸用擋圈,以通過該軸用擋圈將鎖芯的頭部套設并限位于所述第一裝配孔的上緣。
[0016]5.上述方案中,所述鎖舌與所述鎖殼的下殼面之間設有一彈墊,以緊固鎖舌。
[0017]6.上述方案中,所述鎖芯的桿體部上套設有一第一密封圈,以密封所述鎖舌與所述鎖芯;所述鎖舌與所述鎖殼的下殼面之間設有一第二密封圈,以密封所述鎖舌與所述鎖殼。兩密封圈配合以提高整個鎖體的密封性。
[0018]7.上述方案中,所述鎖舌成扁平狀,以當鎖舌鎖附門板時,可以與所述鎖殼臨時一體化,將震動時的受力傳導到鎖殼上,分散受力。
[0019]8.上述方案中,所述鎖殼的側部未敞口的部分可以限位鎖舌的轉動角度。
[0020]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優點如下:
[0021]本實用新型一種安全回轉鎖,包括鎖殼、鎖芯及鎖舌,所述鎖芯穿設于鎖殼與鎖舌之中與兩者配合,鎖芯上套設有一彈簧;當鎖舌伸出鎖殼時,本實用新型為鎖定狀態,此時所述鎖芯的頭部與鎖殼上的第一裝配孔配合,既能單向限位鎖芯限制鎖芯向下運動,又能在水平方向上限制鎖芯的轉動;而當抬起鎖芯,使鎖芯的頸部與第一裝配孔配合時,通過該頸部的寬度小于第一裝配孔寬度的設計,使得鎖芯得以在水平方向上轉動,進而帶動鎖舌轉動,而使鎖舌得以收回鎖殼,進而使本實用新型解鎖。對比現有技術而言,本實用新型在鎖定狀態時連接極為穩固,這是由于鎖舌與鎖芯聯動,而鎖芯的頭部在水平方向被鎖殼上的第一裝配孔限位,該限位狀態被彈簧在豎直方向上保持,因此無論是什么樣的震動,什么樣的外力,都無法使鎖舌縮回鎖殼。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鎖定可靠的優點,且結構簡單,不易損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分解爆炸圖;
[0023]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殼的上殼面的立體圖;
[0024]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殼的下殼面的立體圖;
[0025]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舌的立體圖(仰視視角);
[0026]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芯的立體圖;
[0027]附圖6為圖5中鎖芯套設彈簧后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0028]附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芯的立體圖(仰視視角);
[0029]附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定狀態的結構示意圖一(即鎖舌伸出);
[0030]附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定狀態的結構示意圖二 (仰視視角);
[0031]附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定狀態的剖視圖(視角一);
[0032]附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定狀態的另一剖視圖(視角二);
[0033]附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準備解鎖時的原理示意圖;
[0034]附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解鎖過程中的原理示意圖;
[0035]附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解鎖狀態的結構示意圖一(即鎖舌收回);
[0036]附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解鎖狀態的結構示意圖二 (仰視視角);
[0037]附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解鎖狀態的剖視圖(視角一);
[0038]附圖1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解鎖狀態的另一剖視圖(視角二);
[0039]附圖1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準備鎖定時的原理示意圖;
[0040]附圖1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鎖定過程中的原理示意圖。
[0041]以上附圖中:1.鎖芯;2.鎖舌;3.彈簧;4.上殼面;5.下殼面;6.間隙;7.敞口;8.定位面;9.第一裝配孔;10.第二裝配孔;11.第三裝配孔;12.第四裝配孔;13.頭部;14.頸部;15.桿體部;16.軸用擋圈;17.抵罪面;18.開關作用部;19.開關工具;20.彈墊;21.第一密封圈;22.第二密封圈;23.門板;24.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42]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43]實施例:參見附圖1?19所示,一種安全回轉鎖,包括鎖殼、鎖芯1、鎖舌2以及彈簧3;其中,
[0044]如圖2、3所示,所述鎖殼具有平行設置的上殼面4和下殼面5 ;所述上殼面4與下殼面5之間具有一間隙6,以供所述鎖舌2轉動設置;并且,所述鎖舌2通過所述上殼體4和下殼面5夾持定位于所述間隙6中;所述鎖殼的側部具有一敞口 7,以供所述鎖舌2轉動后伸出鎖殼;
[0045]如圖2所示,所述鎖殼的上殼面4上方還平行設有一定位面8,該定位面8由所述鎖殼的上殼面4 一體延伸彎折后形成;所述定位面8上開設有第一裝配孔9,所述上殼面4上開設有第二裝配孔10,所述鎖舌2的一端開設有第三裝配孔11 (見圖4),所述下殼面5上開設有第四裝配孔12 (見圖3),且各所述裝配孔9?12的孔心同直線設置,所述第三裝配孔11的孔心亦為所述鎖舌2的轉動中心;所述鎖芯I由下至上分別穿設過第四、第三、第二及第一裝配孔,以分別與所述鎖舌2及鎖殼達成配合關系;
[0046]如圖5?7所示,所述鎖芯I呈桿狀,由上至下包括頭部13、頸部14和桿體部15,鎖芯I的軸心與各所述裝配孔9?12的孔心同直線設置;所述鎖芯I的頭部13與所述第一裝配孔9配合,該頭部13的橫截面為非圓形狀,所述第一裝配孔9的孔形與所述頭部13的橫截面相同,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制所述頭部13的轉動,進而限制所述鎖芯I的轉動;其中,所述鎖芯I的頭部13上卡設有一軸用擋圈16,以通過該軸用擋圈16將鎖芯I的頭部13套設并限位于所述第一裝配孔9的上緣,進而該第一裝配孔9限制所述鎖芯I向下移動;所述鎖芯I的頸部14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裝配孔9的最小寬度,且該頸部14的高度大于所述定位面8的厚度,以當所述鎖芯I向上移動至該頸部14與所述第一裝配孔9配合時,鎖芯I能夠在水平方向上轉動;所述桿體部15與所述第三裝配孔11配合,所述桿體部15的橫截面亦為非圓形狀,該第三裝配孔11的孔形與所述桿體部15的橫截面配合,以通過所述鎖芯I的轉動帶動所述鎖舌2的轉動,且所述桿體部15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所述頸部14的橫截面面積,以在所述桿體部15的上方形成一抵靠面17 ;所述鎖芯I的底部設有一開關作用部18,以供一開關工具19 (如扳手、鑰匙等)作用進而轉動鎖芯1,實現回轉鎖的解鎖和鎖定;
[0047]所述彈簧3套設于所述鎖芯I上,其上端抵靠于所述上殼面4的底部,其下端抵靠于所述桿體部15的抵靠面17上;
[0048]借此設計,所述鎖舌2具有伸出和收回兩個工作位,進而使所述回轉鎖具有解鎖和鎖定兩個工作狀態。
[0049]其中,所述鎖殼的側部的敞口 7可供所述鎖舌2做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轉動,且以90度為優選,而所述鎖殼的側部未敞口的部分可以限位鎖舌2的轉動角度。
[0050]其中,所述鎖舌2與所述鎖殼的下殼面5之間設有一彈墊20,以緊固鎖舌2。所述鎖芯I的桿體部15上套設有一第一密封圈21,以密封所述鎖舌2與所述鎖芯I ;所述鎖舌2與所述鎖殼的下殼面5之間設有一第二密封圈22,以密封所述鎖舌2與所述鎖殼,兩密封圈21、22配合以提高整個鎖體的密封性。所述鎖舌2成扁平狀,以當鎖舌2鎖附門板23時,可以與所述鎖殼臨時一體化,將震動時的受力傳導到鎖殼上,分散受力。
[0051]現就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說明如下(見圖8?19):
[0052]將本實用新型回轉鎖的安裝于設備的一底板24上,該底板24上預開孔以供鎖芯的底部穿設。
[0053]當鎖體為鎖定狀態時,此時所述鎖舌2處于伸出鎖殼的狀態,而所述鎖芯I的頭部13與所述第一裝配孔9配合,使所述鎖芯I在水平方向上被限位,進而鎖定鎖舌2的伸出狀態;同時,所述鎖芯I的頭部13經由軸用擋圈16套設在所述第一裝配孔9的上緣,通過該第一裝配孔9限制所述鎖芯I向下移動;此時,所述彈簧3于所述鎖芯I的桿體部15和所述鎖殼的上殼面4之間施加張力,以穩固所述鎖芯I的頭部13與第一裝配孔9的配合狀態;
[0054]欲解鎖時,首先通過開關工具19經由所述鎖芯I底部的開關作用部18對鎖芯I施加一個向上的壓力,通過鎖芯I上桿體部15的抵靠面17壓縮所述彈簧3,讓所述鎖芯I的頭部13向上完全伸出所述第一裝配孔9,解除該頭部13與第一裝配孔9的配合,由于此時鎖芯I的頸部14位于第一裝配孔9中,而該頸部14的寬度小于第一裝配孔9寬度,因此鎖芯I此時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進行轉動,進而可帶動所述鎖舌2的轉動;
[0055]當所述鎖舌2收回至所述鎖殼中時,此時鎖體為解鎖狀態,此時由于所述鎖芯I的頭部13本體偏轉了角度,因此得以直接套設在所述第一裝配孔9的上緣上,而不需要所述軸用擋圈16作用。
[0056]本實用新型一種安全回轉鎖,包括鎖殼、鎖芯及鎖舌,所述鎖芯穿設于鎖殼與鎖舌之中與兩者配合,鎖芯上套設有一彈簧;當鎖舌伸出鎖殼時,本實用新型為鎖定狀態,此時所述鎖芯的頭部與鎖殼上的第一裝配孔配合,既能單向限位鎖芯限制鎖芯向下運動,又能在水平方向上限制鎖芯的轉動;而當抬起鎖芯,使鎖芯的頸部與第一裝配孔配合時,通過該頸部的寬度小于第一裝配孔寬度的設計,使得鎖芯得以在水平方向上轉動,進而帶動鎖舌轉動,而使鎖舌得以收回鎖殼,進而使本實用新型解鎖。對比現有技術而言,本實用新型在鎖定狀態時連接極為穩固,這是由于鎖舌與鎖芯聯動,而鎖芯的頭部在水平方向被鎖殼上的第一裝配孔限位,該限位狀態被彈簧在豎直方向上保持,因此無論是什么樣的震動,什么樣的外力,都無法使鎖舌縮回鎖殼。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鎖定可靠的優點,且結構簡單,不易損壞。
[0057]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包括鎖殼、鎖芯、鎖舌以及彈簧;其中, 所述鎖殼具有平行設置的上殼面和下殼面;所述上殼面與下殼面之間具有一間隙,以供所述鎖舌轉動設置;并且,所述鎖舌通過所述上殼體和下殼面夾持定位于所述間隙中;所述鎖殼的側部具有一敞口,以供所述鎖舌轉動后伸出鎖殼; 所述鎖殼的上殼面上方還平行設有一定位面,該定位面上開設有第一裝配孔,所述上殼面上開設有第二裝配孔,所述鎖舌的一端開設有第三裝配孔,所述下殼面上開設有第四裝配孔,且各所述裝配孔的孔心同直線設置,所述第三裝配孔的孔心亦為所述鎖舌的轉動中心;所述鎖芯由下至上分別穿設過第四、第三、第二及第一裝配孔,以分別與所述鎖舌及鎖殼達成配合關系; 所述鎖芯呈桿狀,由上至下包括頭部、頸部和桿體部,鎖芯的軸心與各所述裝配孔的孔心同直線設置;所述鎖芯的頭部與所述第一裝配孔配合,該頭部的橫截面為非圓形狀,所述第一裝配孔的孔形與所述頭部的橫截面相同,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制所述頭部的轉動,進而限制所述鎖芯的轉動;其中,所述頭部還向上凸伸出并套設于所述第一裝配孔的上緣,以通過該第一裝配孔限制所述鎖芯向下移動;所述鎖芯的頸部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裝配孔的最小寬度,且該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定位面的厚度,以當所述鎖芯向上移動至該頸部與所述第一裝配孔配合時,鎖芯能夠在水平方向上轉動;所述桿體部與所述第三裝配孔配合,所述桿體部的橫截面亦為非圓形狀,該第三裝配孔的孔形與所述桿體部的橫截面配合,以通過所述鎖芯的轉動帶動所述鎖舌的轉動,且所述桿體部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所述頸部的橫截面面積,以在所述桿體部的上方形成一抵靠面;所述鎖芯的底部設有一開關作用部; 所述彈簧套設于所述鎖芯上,其上端抵靠于所述上殼面的底部,其下端抵靠于所述桿體部的抵靠面上; 借此設計,所述鎖舌具有伸出和收回兩個工作位,進而使所述回轉鎖具有解鎖和鎖定兩個工作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面由所述鎖殼的上殼面一體延伸彎折后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芯的頭部上卡設有一軸用擋圈,以通過該軸用擋圈將鎖芯的頭部套設并限位于所述第一裝配孔的上緣。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舌與所述鎖殼的下殼面之間設有一彈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舌與所述鎖殼的下殼面之間設有一彈墊。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芯的桿體部上套設有一第一密封圈。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芯的桿體部上套設有一第一密封圈。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芯的桿體部上套設有一第一密封圈。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舌與所述鎖殼的下殼面之間設有一第二密封圈。
10.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安全回轉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舌與所述鎖殼的下殼面之間設有一第二密封圈。
【文檔編號】E05B85/24GK204199908SQ201420643721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31日
【發明者】闕建章, 周發展, 王金平, 裘鐘 申請人:蘇州德仕耐五金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