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烹飪器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壓力鍋。
背景技術:
電壓力鍋在烹飪時,烹飪腔體內形成高溫高壓環境,達到快速烹飪的效果。為了保證安全,電壓力鍋鍋蓋上設有蓋牙與鍋體上的鍋牙配合,鍋蓋通過一定角度的旋轉實現蓋牙與鍋牙的咬合與錯開,進而實現鍋蓋與鍋體的鎖合與解鎖。
現有技術中有一種電壓力鍋,在鍋體上設有一定的限位區間,鍋蓋上設有配合的凸起結構,凸起結構在該限位區間內運動,實現對鍋蓋上的轉動角度的限定。但是,這種方式工藝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壓力鍋,工藝簡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電壓力鍋,包括鍋體和鍋蓋,所述鍋蓋包括蓋本體和側蓋,所述側蓋與鍋體鉸接,所述蓋本體相對所述側蓋轉動,所述側蓋和所述蓋本體其中之一上設有凸臺,另外一個上設有凹槽,所述凸臺在所述凹槽內運動實現蓋本體相對側蓋的轉動。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蓋本體上設有凸臺,所述側蓋上設有凹槽,所述凸臺在所述凹槽內來回運動時,所述蓋本體相對所述側蓋來回轉動。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蓋本體中部凹陷有圓槽,所述圓槽的側壁設有所述凸臺,所述側蓋下表面設有凸柱,所述凸柱的側壁設有所述凹槽,所述凸柱配合所述圓槽安裝,同時所述凸臺裝入所述凹槽。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圓槽的側壁為傾斜側壁,傾斜側壁使所述圓槽開口變大,所述凸柱的側壁為與所述圓槽相配合的傾斜側壁。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凸柱凸出下表面的高度為1.5-4.5cm。當該高度小于1.5cm時,配合高度太小,會造成配合力太小,結構不穩定;當該高度大于4.5cm時,浪費材料,而且會增加鍋蓋高度。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蓋本體包括面蓋和鋼蓋,所述面蓋中部凹陷形成所述圓槽,所述鋼蓋中部設有通孔。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凸柱中心設有貫通側蓋的排氣管,所述排氣管下部設有螺紋,所述排氣管下部穿過所述鋼蓋的通孔后固定有螺母。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排氣管上活動安裝有重錘,所述蓋本體上設有把手,所述把手與所述重錘之間設有驅動機構,按壓所述把手,作用驅動機構,驅動機構作用重錘可實現排氣管排氣。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鋼蓋上設有蓋牙,所述鍋體上設有鍋牙,蓋牙與鍋牙的配合實現所述鍋蓋與鍋體的鎖合和解鎖。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蓋本體相對側蓋的轉動的角度為15度-45度。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側蓋和蓋本體其中之一上設有凸臺,另外一個上設有凹槽,通過凸臺在所述凹槽內運動實現蓋本體相對側蓋的轉動,來限定蓋本體的轉動角度。與現有技術在鍋體設置好限位區間,然后在鍋蓋上設置凸起結構進行配合的方式相比,本方案僅在鍋蓋上設置相應結構就能限定蓋本體轉動角度,工藝簡單。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假如存在加工誤差,本方案僅需對側蓋或者蓋本體進行調整來實現二者準確配合,使生產成本得到降低。
2、本實用新型的蓋本體中部凹陷有圓槽,所述圓槽的側壁設有所述凸臺,所述側蓋下表面設有凸柱,所述凸柱的側壁設有所述凹槽,通過所述凸柱配合所述圓槽安裝,同時所述凸臺裝入所述凹槽。凸柱的側壁為與所述圓槽相配合的傾斜側壁。方便將蓋本體安裝到側蓋上,而且方便實現凸臺與凹槽的配合。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壓力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鍋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鍋蓋爆炸圖。
附圖標記:
鍋體1,鍋蓋2,蓋本體21,側蓋22,凸柱221,凹槽222,排氣管223,把手23,面蓋24,鋼蓋25,通孔251,圓槽26,凸臺27,螺母28,重錘29,驅動機構30,缺口3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結合。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電壓力鍋,包括鍋體1和鍋蓋2,所述鍋蓋2包括蓋本體21和側蓋22,所述側蓋22與鍋體1鉸接,所述蓋本體21相對所述側蓋22轉動,所述側蓋22和所述蓋本體21其中之一上設有凸臺,另外一個上設有凹槽,所述凸臺在所述凹槽內運動實現蓋本體21相對側蓋22的轉動。蓋本體21上還設有把手23,把手23帶動蓋本體21轉動,實現與鍋蓋2與鍋體1的鎖合與解鎖。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述蓋本體21中部凹陷有圓槽26,所述圓槽26的側壁設有所述凸臺27,所述側蓋22下表面設有凸柱221,所述凸柱221的側壁設有所述凹槽222,所述凸柱221配合所述圓槽26安裝,同時所述凸臺27裝入所述凹槽222。把手23帶動蓋本體21轉動,蓋本體21上的凸臺211在側蓋22內的凹槽22內運動,由于凹槽22的區間是有限的,進而凸臺211在凹槽22內的運動行程是有限的,進而限定了蓋本體21的轉動角度。實際操作時,凸臺211在凹槽22內來回運動時,所述蓋本體21相對所述側蓋22來回轉動。較佳的,所述凸柱221凸出下表面的高度為1.5-4.5cm。當該高度小于1.5cm時,配合高度太小,會造成配合力太小,結構不穩定;當該高度大于4.5cm時,浪費材料,而且會增加鍋蓋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圓槽26的側壁為傾斜側壁,傾斜側壁使所述圓槽26開口變大,所述凸柱221的側壁為與所述圓槽26相配合的傾斜側壁。側壁具有一定的傾斜,可以方便凸柱221安裝到圓槽26內,提高裝配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述蓋本體21包括面蓋24和鋼蓋25,所述面蓋24中部凹陷形成所述圓槽26,所述鋼蓋25中部設有通孔251。所述面蓋24扣合在鋼蓋25上。所述鋼蓋25上設有蓋牙252,所述鍋體上設有鍋牙,蓋牙與鍋牙的配合實現所述鍋蓋與鍋體的鎖合和解鎖。所述凸柱221中心設有貫通側蓋的排氣管223,所述排氣管223下部設有螺紋,所述排氣管223下部穿過所述鋼蓋25的通孔251后固定有螺母28。鍋蓋2在裝配時,先將面蓋24和鍋蓋25扣合形成蓋本體21,側蓋22上裝有排氣管223,然后將側蓋22上的凸柱221配合蓋本體21上的圓槽26安裝,同時凸臺27配合安裝在凹槽222內,側蓋22上的排氣管223下部穿過所述鋼蓋25的通孔251后,通過螺母28固定。由此,蓋本體21與側蓋22裝配形成鍋蓋2。而且,蓋本體21可以相對側蓋22轉動,通過設置凹槽222和凸臺27的大小,可以將蓋本體21的轉動角度進行限定。這里認為蓋本體21相對側蓋22的轉動的角度15度-45度是比較合適的。轉動角度與凸臺27在凹槽222內的行程有關,而且與蓋牙的數量有關。現有技術中最常用的是設置6個蓋牙,相應的鍋體上設有6個鍋牙,從蓋牙與鍋牙的咬合到蓋牙剛好錯開,對應的角度為30度,考慮到實際誤差與蓋牙與缺口的大小因素,6個蓋牙的轉動角度在30度上下浮動。相應的,轉動角度小于15度時,設置的蓋牙數量需要增加,會導致成本的增加;而轉動角度在大于45度時,蓋牙的樹立需要減少,安全可能得不到保障。故認為蓋本體21相對側蓋22的轉動的角度15度-45度是比較合適的。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述排氣管223上活動安裝有重錘29,所述蓋本體21上設有把手23,所述把手23與所述重錘29之間設有驅動機構30,按壓所述把手23,作用驅動機構30,驅動機構30作用重錘29可實現排氣管223排氣。具體的,凹槽26的側壁上設有對應的缺口31,驅動機構30通過該缺口31延伸到凹槽26內,進而作用到重錘29上。按壓把手23,經過驅動機構30,可以實現重錘29的傾斜,進而使得排氣管223進行排氣。
電壓力鍋在烹飪結束后進行開蓋時,操作把手23旋轉帶動蓋本體21轉動,由于蓋本體21上凸臺27在側蓋22的凹槽22內運動,凹槽22對凸臺27的運動行程進行了限定,蓋本體21轉動到位后,鍋蓋2上的鍋牙與鍋體上的鎖牙錯開,對把手23施加向上提的力,鍋蓋得到打開。由于側蓋與鍋體鉸接,鍋蓋的一側還與鍋體相連。合蓋時,相反的動作,先扣合鍋蓋,再轉動蓋本體實現鍋蓋與鍋體的鎖合。
可以理解的是,鋼蓋25內設有密封圈,鍋體內設有鍋膽,鋼蓋與鍋膽通過密封圈密封形成烹飪腔體,排氣管223依次穿過側蓋22、面蓋24和鋼蓋25的通孔251后伸入到烹飪腔體,實現連通外界與烹飪腔體。
實施例二
在實施例一中,蓋本體上設有凸臺,側蓋上設有凹槽,所述凸臺在所述凹槽內運動實現蓋本體相對側蓋的轉動。在本實施例中,蓋本體上設有凹槽,側蓋上設有凸臺,通過凸臺在凹槽內運動實現蓋本體相對側蓋的轉動。具體的,與實施例一類似,在蓋本體中部凹陷有圓槽,所述圓槽的側壁設有凹槽,側蓋下表面設有凸柱,所述凸柱的側壁設有凸臺,凸臺與凹槽配合實現蓋本體相對側蓋的轉動。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鍋蓋上設置有凸臺和凹槽來配合來限定蓋本體的轉動角度。與現有技術在鍋體設置好限位區間,然后在鍋蓋上設置凸起結構進行配合的方式相比,本方案僅在鍋蓋上設置相應結構就能限定蓋本體轉動角度,工藝簡單。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假如存在加工誤差,本方案僅需對側蓋或者蓋本體進行調整來實現二者準確配合,使生產成本得到降低。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上”、“下”、“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