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羽絨制品填充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結構優化的充絨頭,配套在充絨機上,用于向羽絨筒子內填充羽絨。
背景技術:
前述的羽絨制品如羽絨服飾、羽絨被、羽絨墊、羽絨枕乃至羽絨玩偶,等等,在制作此類制品時需要將羽絨充填到預制的筒子(即前述的羽絨筒子)內,而后進行絎縫(業界也稱封口),形成羽絨制品。
前述的充絨機的技術信息可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見諸,略以例舉的如CN101779837B(自動定量充絨機)、CN102808245U(一種充絨機)、CN202542832U(自動充絨機)和CN102895589A(充絨機),等等。
前述的充絨頭也稱充絨管,是充絨機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件,并且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同樣可以見諸與之相關的技術信息,如CN202247079U推薦有“一種用于全自動充絨機上的充絨管的結構改進”,該充絨管包括內管和外管(專利稱外套管),內管位于外管內,在內、外管之間保持有間隙,藉由該間隙構成為氣流回流通道,并且外管的一端端部與內管的一端端部密封連接,而在外管的另一端的壁體上以密集狀態開設有回氣孔,以及在外管上延接有一與氣流回流通道相通的收集支管(具體可參見該專利的說明書第0013段)。在充絨時,將預制的羽絨筒子套置到充絨管上,由內管將羽絨充入羽絨筒子內,而連同羽絨進入到羽絨筒子內的空氣夾帶著絨塵經前述回氣孔進入氣流回流通道,由于延接在外管上的收集支管與氣流回流通道相通,因而氣流回流通道內的含有絨塵的空氣由收集支管引至透氣性集塵袋。該專利方案雖然能夠兌現其說明書第0009段記載的技術效果,但是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由于需要在外管的管壁上以密集狀態開設回氣孔,因而致使外管的加工難度增大;其二,由于回氣孔存在不希望出現但又無法避免的掛絨情形,因而回氣孔易遭羽絨堵塞,影響回氣效果;其三,為了盡可能保障回氣孔的暢通,于是在線作業人員需頻繁地對其清潔,一方面增加了在線作業人員的作業強度,另一方面影響充絨效率。
又如CN202808338U提供有“一種充絨管”,由于該專利所提供的充絨管結構幾乎與前述CN202247079U雷同,因而存在相同不足。
典型的如CN202953813U介紹有“一種新型充絨管”,該專利的結構如下:包括兩端開口的內層管,內層管外依次套裝中層管和外層管,中層管的兩端密封,內層管與中層管之間存在第一空腔,外層管的一端密封,另一端開口,該開口端設出絨口,外層管和中層管之間存在第二空腔,該第二空腔與內層管貫通,在中層管的管壁上開設有若干用于貫通第一、第二空腔的中層管通孔(專利稱通孔),中層管還設有與第一空腔相通的回流管,并且在外層管密封端設有與第二空腔相通的輸氣管,輸氣管上配有用于隔絕羽絨的過濾部件(具體可參見該專利的說明書第0032至0037段)。該專利方案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說明書第0029段歸納的技術效果,但是存在并非限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缺憾:其一,由于采用了內、中和外三層管子的疊套式設計,因而結構相對復雜并且有失經濟廉價;其二,由于在中層管的管壁上開設有用于貫通中層管與內層管之間的第一空腔以及同時貫通中層管與外層管之間的第二空腔的通孔(說明書第0036段),又由于在充絨時,隨同羽絨進入到羽絨筒子內的空氣夾雜著絨塵及絨短纖維需依次經第一空腔(中層管與外層管之間的空間)、開設在中層管上的通孔(即前述的中層管通孔)、第二空腔(中層管與內層管之間的空間)和回流管排出(說明書第0046段),因而在回氣過程中夾雜在空氣中的絨塵特別是絨短纖維(包括纖細纖維)極易滯留在中層管上的通孔部位,而當通孔部位掛著絨短纖維后,回氣效果難以保障,嚴重時致使回氣失敗,最終影響充絨工作的順利進行;其三,由于回氣時的氣流路徑拐點多,阻力大,因而回氣速度緩慢,特別是當遇到自身透氣性差的羽絨筒子面料時,因回氣速度難以甚至無法達到業界之預期而給充絨效率產生制約;其四,由于將過濾部件設置在遠離外層管的左管端的第二空腔內,因而對安裝、日常清潔性維護乃至更換均產生不便。
針對上述已有技術,甚有改進的必要,為此本申請人作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與設計,終于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請人的試驗室進行了模擬試驗,結果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摒棄中層管而藉以顯著簡化結構以及節約資源并且體現良好的經濟廉價性、有利于在充絨過程中體現優異的回氣效果而藉以保障充絨的順利進行、有益于減少回氣時的氣流拐點并減輕回氣阻力而藉以保障充絨效率和有便于優化過濾部件的設置位置而藉以方便地對過濾部件依需實施檢護乃至更換的結構優化的充絨頭。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結構優化的充絨頭,包括一基座,該基座的左端固定有一基座封蓋;一外層管,該外層管的左端與所述基座的右端固定,而該外層管的右端構成為水平懸臂端并且窄縮有一錐帽,在該錐帽的末端進而窄縮而構成有一出絨嘴,該出絨嘴的出絨嘴腔與外層管的外層管腔相通;一內層管,該內層管的左端在對應于所述基座封蓋的中央位置支承在基座封蓋上并且伸展到基座封蓋的左側,而該內層管的右端以水平懸臂狀態位于所述外層管腔內并且延伸到所述錐帽內;一過濾部件,該過濾部件在對應于所述基座封蓋的右側的位置套固在所述的內套管上并且該過濾部件的圓周方向的邊緣部位與基體的內壁密封配合,過濾部件與基座封蓋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基座的引氣腔,該引氣腔通過過濾部件與所述外套管腔相通;一排氣閥和一反沖清潔閥,該排氣閥和反沖清潔閥設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且均與所述的引氣腔相通。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基座的中部的外壁上并且圍繞基座的圓周方向擴設有一基座固定法蘭盤。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外層管的左端與基座的右端插嵌固定或者與基座的右端螺紋配合固定。
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當所述外層管的左端與所述基座的右端插嵌固定時,在所述外層管的左端的外壁上設有粘結層;當外層管的左端與基座的右端螺紋配合固定時,在外層管的左端的外壁上構成有外螺紋,而在基座的右端的內壁上并且在對應于外螺紋的位置構成有內螺紋。
在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外層管上構成有透明區域。
在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過濾部件為開設有用于貫通所述引氣腔與所述外層管腔的濾孔的濾盤。
在本實用新型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過濾部件為具有貫通所述引氣腔與所述外層管腔的濾孔的濾網。
在本實用新型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內層管的左端配設有一供絨管路連接套。
在本實用新型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排氣閥以及反沖清潔閥均為單向電磁閥。
在本實用新型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外層管以及內層管均為不銹鋼。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之一,由于僅需外層管和內層管,因而相對于已有技術摒棄了中層管,顯著地簡化了結構以及節約了資源,并且還可體現良好的經濟性;之二,由于引氣腔通過過濾部件與外層管腔相通并且彼此處于同心狀態,因而在充絨過程中得以體現優異的回氣效果,保障充絨工作的順利進行;之三,由于從羽絨筒子中的羽絨內回出而進入到外層管腔內的空氣途經過濾部件直接進入引氣腔并由排氣閥排出,因而不存在回氣拐點,不僅回氣阻力小,而且有利于改善并提高充絨效率;之四,由于將過濾部件在對應于基座的位置套固在內層管上,因而能方便地實施檢護、清潔乃至更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實用新型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疇。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左和右的方向性或稱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針對圖示的位置狀態而言的,因而不能將其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特別限定。
實施例1:
請參見圖1,示出了一基座1,該基座1的左端通過封蓋螺釘111固定有一基座封蓋11。為了確保基座封蓋11與基座1的左端端面之間的密封效果,在基座封蓋11與基座1的左端端面之間可設置一密封圈;示出了一外層管2,該外層管2的左端與前述基座1的右端固定,而該外層管2的右端構成為水平懸臂端并且窄縮有一錐帽21(即圓錐套),在該錐帽21的末端進而窄縮而構成有一出絨嘴211,該出絨嘴211的出絨嘴腔2111與外層管2的外層管腔22相通;示出了一內層管3,該內層管3的左端在對應于前述基座封蓋11的中央位置支承在基座封蓋11上并且伸展到即探出基座封蓋11的左側,而該內層管3的右端同樣以水平懸臂狀態位于前述外層管腔22內并且延伸到前述錐帽21內;示出了一過濾部件4,該過濾部件4在對應于前述基座封蓋11的右側的位置套固在前述的內套管3上并且該過濾部件4的圓周方向的邊緣部位與基體1的內壁密封配合,過濾部件4與基座封蓋11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基座1的引氣腔12,該引氣腔12通過過濾部件4與前述外套管腔22相通;示出了一排氣閥5和一反沖清潔閥6,該排氣閥5和反沖清潔閥6設置在前述基座1上并且均與前述的引氣腔12相通。
由圖1所示,在前述基座1的中部的外壁上并且圍繞基座1的圓周方向擴設有一基座固定法蘭盤13。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應用,申請人在圖中示出了儲絨箱的箱壁7,基座法蘭盤13通過基座法蘭盤固定螺釘131與儲絨箱的箱壁7固定。以圖1所示的位置狀態為例,箱壁7的左側為儲絨箱的儲絨箱腔,使用時,外層管2的右端以水平懸臂狀態對應于充絨工作臺的上方,對此可參見中國專利CN103613061B和CN203090637U等等。
繼續見圖1,前述外層管2的左端與基座1的右端插嵌固定,也可以與基座1的右端螺紋配合固定。當外層管2的左端與基座1的右端插嵌固定時,在外層管2的左端的外壁上設有(涂覆有)粘結層;而當外層管2的左端與基座1的右端螺紋配合固定時,在外層管2的左端的外壁上構成有外螺紋23,而在基座1的右端的內壁上并且在對應于外螺紋23的位置構成有內螺紋14。本實施例中選擇后者,即,將外層管2的左端與基座1的右端螺紋配合固定。
優選地,在前述的外層管2上構成有透明區域,對此可參見申請人在上面的背景技術欄中提及的CN202953813U。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過濾部件4為開設有用于貫通前述引氣腔12與前述外層管腔22的濾孔41的濾盤。
在前述內層管3的左端配設有一供絨管路連接套31,由于該供絨管路連接套31的功用可參見CN103213932B的圖3,因而申請人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排氣閥5以及反沖清潔閥6均為單向電磁閥。前述的外層管2以及內層管3均為不銹鋼。
申請人結合圖1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經稱重計量的羽絨由與供絨管路連接套31連接的供絨管路引入內層管3(該內層管3實質上為進絨管),由內層管3的右端的內層管出絨口32引出,經外層管2的錐帽21的出絨嘴211的出絨嘴腔2111充入到預先已套置在外層管2上的羽絨筒子(圖中未示出)內,此時排氣閥5處于開啟狀態,而反沖清潔閥6處于關閉狀態,隨同羽絨進入到羽絨筒子內的即混入于羽絨中的空氣夾帶著絨屑及短絨纖維經出絨嘴腔2111回入外層管腔22內,再經過濾部件4進入引氣腔12,而可用之羽絨則被過濾部件4阻擋(截留)在外套管腔22內,即不會進入引氣腔12,進入引氣腔12的含塵空氣經排氣閥5排出至與排氣閥管路連接的集塵袋內。充絨結束后,排氣閥5關閉,而反沖清潔閥6開啟,壓力空氣由反沖清潔閥6引入引氣腔12對過濾部件4實施反沖,將有可能積集或稱滯留在過濾部件4上的絨纖以氣沖方式沖除。
實施例2:
請參見圖2,僅將過濾部件4改用具有貫通前述引氣腔12與前述外套管腔22的濾孔41的濾網。其余均同對實施例1的描述。
由于以上所述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因而不能將上述實施例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整體技術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路所作出的僅僅是形式而非實質的等同變化均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彌補了已有技術中的不足,順利地完成了發明任務,如實地兌現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載述的技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