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烹飪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烤箱。
背景技術:
現有的電烤箱,由于烤箱內腔中設置的發熱管溫度極高,造成烤箱外圍熱量極大,因此腔體表面的溫度非常高,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觸碰到腔體表面而被燙傷,因此常用的散熱通風裝置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而且還會影響電子元件的使用壽命和烤箱工作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同時歐盟國家加強了對烤箱表面溫升的限值要求,然而目前國內生產的烤箱的表面溫升不能滿足歐盟國家對于電烤箱表面溫升的要求。因此,需要設計一種能夠有效降低表面溫升的烤箱,以滿足歐盟國家的溫升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烤箱,具有隔熱層和散熱通道,利于烤箱散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烤箱,包括腔體、活動門、外罩、隔熱板和抽吸裝置,所述活動門樞接在腔體前表面的底端,并在樞轉至與腔體的前表面緊貼和分離的位置間切換;所述腔體上端具有凹陷處,后端具有開口;隔熱板包括第一板段,第一板段與凹陷處形成封閉的隔熱層;外罩具有兩個連接部和頂部,各連接部均具有散熱孔,頂部向上凸起,頂部和第一板段之間形成散熱空間,散熱空間與開口連通形成散熱通道,抽吸裝置位于散熱通道內。
優選的,所述腔體包括頂板、底板、后板、左側板和右側板,左側板和右側板的上端均高于頂板遠離底板的表面形成凹陷處,開口位于后板。
優選的,各連接部的一端與底板固定連接,遠離底板的另一端與頂部連接,連接部呈矩形,連接部和頂部形成容納空間用于容納腔體。
優選的,所述隔熱板包括與第一板段連接的第二板段,第二板段與左側板平行,且與左側板緊貼或間隙配合。
優選的,所述隔熱板包括與第一板段連接的第三板段,第三板段與右側板平行,且與右側板緊貼或間隙配合。
優選的,所述第二板段與外罩的連接部之間形成第一散熱支流通道,該第一散熱支流通道與散熱通道連通。
優選的,所述第三板段與外罩的連接部之間形成第二散熱支流通道,該第二散熱支流通道與散熱通道連通。
優選的,所述抽吸裝置為風扇。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烤箱兩側設置散熱孔,加快熱量的散發;通過在烤箱腔體的上端設置凹陷處,隔熱板與凹陷處形成隔熱層,降低熱量傳遞的速度;通過將外罩的頂部設置為向上凸起,與隔熱板形成散熱通道,并在散熱通道設置風扇,利于快速將熱量散發;通過在左右兩側形成散熱支流通道,提高散熱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烤箱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烤箱的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烤箱的腔體的分解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烤箱的主視圖的剖面視圖;
圖中:1、腔體;2、活動門;3、外罩;4、隔熱板;5、抽吸裝置;6、頂板;7、底板;8、后板;9、左側板;10、右側板;11、開口;12、散熱通道;13、第一散熱支流通道;14、隔熱層;15、第一板段;16、第二板段;17、支架;18、頂部;19、連接部;20、散熱孔;21、爐腳;22、發熱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4所示,一種烤箱,包括腔體1、活動門2、外罩3、隔熱板4和抽吸裝置5,所述抽吸裝置5優選為風扇,所述活動門2樞接在腔體1前表面的底端,并在樞轉至與腔體1的前表面緊貼和分離的位置間切換,從而將腔體1關閉或打開;所述腔體1的上端具有凹陷處(未示出),后端具有開口11;由于腔體1上端的溫度較高,因此在上端設置有隔熱板4,隔熱板4由隔熱材料制成,隔熱板4具有第一板段15,第一板段15與凹陷處形成封閉的隔熱層14;由于該隔熱層14僅具有空氣,而空氣的導熱率較低,因此具有良好的隔熱作用,從而使隔熱板的溫度不會太高;外罩3具有兩個連接部19和頂部18,呈“U”形結構,各連接部19均具有散熱孔20,用于散發左側板9和右側板10的熱量,頂部18向上凸起,因此頂部18和隔熱板4之間形成散熱空間,散熱空間與開口11連通形成散熱通道12;風扇位于散熱通道12內,優選為位于后端的開口11處,即散熱通道12的末端,當然也可以在散熱通道12的其它位置;由于散熱通道12與散熱孔20連通,因此當風扇開啟時,散熱通道12內的空氣形成對流,烤箱外部的溫度較低的空氣通過散熱孔20進入散熱通道12,最終經由后端的開口11流出,帶走散熱通道12內的熱量,降低烤箱的溫度。
優選的,所述腔體1包括頂板6、底板7、后板8、左側板9和右側板10,左側板9和右側板10可用于安裝發熱管22,且左側板9和右側板10的上端均高于頂板6遠離底板7的表面形成凹陷處,第一板段15與頂板6遠離底板7的表面平行且與左側板9和右側板10的上端抵接,因此第一板段15與凹陷處形成封閉的隔熱層14;或者可以將左側板9和右側板10的上端均設置為與頂板6遠離底板7的表面齊平,且在左側板9和右側板10的上端分別設置支架17,第一板段15與頂板6遠離底板7的表面平行且與各支架17分別抵接,同樣第一板段15、頂板6、左側板9和右側板10形成封閉的隔熱層14;開口11位于腔體1的后板8,底板7的下部具有若干個爐腳21。
如圖2和圖4所示,所述外罩3優選為由金屬制成,也可以由其它材料例如塑膠制成,各連接部19的一端與底板7固定連接,遠離底板7的另一端與頂部18連接,連接部19具有呈矩形的截面,且各連接部19分別與左側板9和右側板10保持一定距離,連接部19和頂部18形成容納空間用于容納腔體1。
如圖3和圖4所示,優選的,所述隔熱板4包括與第一板段15連接的第二板段16,第二板段16與左側板9平行,即隔熱板4呈“L”形,且第二板段16與左側板9緊貼或間隙配合;第二板段16與外罩3的連接部19之間形成第一散熱支流通道13,且第一散熱支流通道13與散熱通道12連通;在風扇的抽吸作用下,烤箱外部的溫度較低的空氣經過連接部19的散熱孔20進入第一散熱支流通道13,然后進入散熱通道12,并通過開口11流出,從而帶走烤箱的熱量,降低烤箱溫度。
同樣,所述隔熱板4還包括與第一板段15連接的第三板段(未示出),第三板段與右側板10平行,即隔熱板4呈“U”形;且第三板段與右側板10緊貼或間隙配合,第三部分與外罩3的連接部19之間形成第二散熱支流通道,且第二散熱支流通道與散熱通道12連通;在風扇的抽吸作用下,烤箱外部溫度較低的空氣經過連接部19的散熱孔20進入第二散熱支流通道,然后進入散熱通道12,并通過開口11流出,從而帶走烤箱的熱量,降低烤箱溫度。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