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生態滯留塘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市政道路生態雨水處理設施,尤其涉及一種生態滯留塘。
背景技術:
城市道路地表徑流是非點源污染的主要組成部分,初期雨水中含有較多懸浮顆粒、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及油類物質等污染物質,對受納水體影響較為嚴重。在現有排水模式中,排水管道和溝渠系統應用最為普遍,但其僅能作為雨水收集系統使用,初期雨水經管道輸送后直接排入受納水體,不但易造成受納水體的水質污染,而且將管道沉積物沖入水體,造成雙重污染。中國專利CN 2866590A披露了一種階梯型濕地床,運用于地形較為復雜、坡度較 為陡峭的環境且適用于雨水收集、雨洪處理和雨水利用領域的階梯型濕地床,包括濕地植物、水生植物、種植土、梯形過濾墻、金屬條框濾滲帶、防滲膜、土壤介質層,梯形過濾墻內裝有土壌介質層,種植土覆蓋在土壌介質層的上部,種植土的上面分別栽有濕地植物、水生植物,種植土的上部依次置有防滲膜、金屬條框濾滲帶。上述公開專利中的技術方案中,泥沙等雜物會滯留在濕地塘內,雖然可以有效的減少水土流失,但是大量的雜物會將整個水流動系統堵塞,長久就會使得濕地中的水變成死水,從而失去其應有的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種克服了傳統雨水管道排水措施的缺點,采用能夠實現在雨水終端排放水體之前,對其進行調蓄處理的生態滯留塘處理裝置,既可滿足初期雨水排放的功能需求和道路排水生態處理需求,又可解決初期雨水道路徑流帶來的水質污染問題,適用范圍廣,排水安全。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是ー種生態滯留塘,包括池塘本體,所述池塘本體包括種植水生植物的雨水調蓄區、以及與雨水調蓄區相連通的雨水進水區和雨水溢流區,所述池塘本體周圍設有生態邊坡,所述生態邊坡包圍在雨水進水區、雨水調蓄區和雨水溢流區外;所述雨水進水區包括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進水口的進水管和進水槽,所述進水管與進水槽相連通,所述進水管上還設有沉泥井,所述進水槽與雨水調蓄區相連通;所述雨水溢流區包括溢流槽和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出水ロ的出水管道,所述雨水調蓄區和雨水溢流區之間設有溢流堰,所述溢流槽與出水管道相連通,所述雨水溢流區內還設有出水格柵井,所述出水格柵井設置在雨水溢流區雨水出水ロ邊。在上面提供的生態滯留塘中,其中所述池塘本體的雨水進水ロ與雨水管道相連通,所述池塘本體的雨水出水ロ通向受納水體。在上面提供的生態滯留塘中,其中所述雨水進水區和雨水溢流區之間還設有攔截溝,所述攔截溝連通雨水進水區和雨水溢流區。攔截溝優選設置在生態邊坡中,攔截溝中的雨水可以為種植在生態邊坡上的植物提供灌溉水。攔截溝會將生態邊坡分成第一生態邊坡和第二生態邊坡。第一生態邊坡位于第二生態邊坡的外側。第一生態邊坡的斜坡角度一般在15° 30°之間,優選坡度角度為20° 25°。第二生態邊坡的斜坡角度一般在30°飛0°之間,優選坡度角度為45°,第一生態邊坡和第二生態邊坡傾斜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攔截溝的寬度在O. 3 0. 5 m之間、深度在O. 2 0. 5 m之間。在上面提供的生態滯留塘中,其中所述進水槽的橫截面為梯形,其下底寬為廣3m、其梯形斜邊的傾斜角度為40°飛0°。在上面提供的生態滯留塘中,其中所述溢流堰的橫截面為梯形,其堰頂寬為廣3m、其梯形斜邊的傾斜角度為40°飛0°。在上面提供的生態滯留塘中,其中所述水格柵井的水格柵前設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深O. 6^0. 8 m。 在上面提供的生態滯留塘中,其中所述沉泥井上設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深度為 O. 3 O. 5 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生態滯留塘采用的生態滯留塘處理模式,對初期雨水調蓄和處理效果好,抗初期雨水沖擊負荷能力強,道路排水安全可靠,具有很強的生態環保效應。
圖I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生態滯留塘平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生態滯留塘A-A處剖面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生態滯留塘B-B處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生態滯留塘,包括池塘本體,池塘本體包括種植水生植物的雨水調蓄區、以及與雨水調蓄區相連通的雨水進水區和雨水溢流區。池塘本體周圍設有生態邊坡,生態邊坡包圍在雨水進水區、雨水調蓄區和雨水溢流區外。雨水進水區包括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進水ロ的進水管和進水槽,進水管與進水槽相連通,進水管上還設有沉泥井,進水槽與雨水調蓄區相連通。雨水溢流區包括溢流槽和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出水ロ的出水管道,雨水調蓄區和雨水溢流區之間設有溢流堰,溢流槽與出水管道相連通,雨水溢流區內還設有出水格柵井,出水格柵井設置在雨水溢流區雨水出水ロ邊。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生態滯留塘做進ー步說明,以便更好理解本發明創造的內容,如附圖所示,生態滯留塘的進水口和出水ロ 14分別與雨水管道I和受納水體2相連通。整個生態滯留塘呈正方形,其四周高中心處低。生態滯留塘包括池塘本體,池塘本體由雨水進水區4、雨水調蓄區5和雨水溢流區6三部分組成,三者依次相連通。雨水進水區
4、雨水調蓄區5和雨水溢流區6設置在池塘本體的中間,在其周圍設有生態邊坡3。在生態邊坡3中設有將雨水進水區4和雨水溢流區6連通的攔截溝13,攔截溝13為漿砌塊石結構,其將生態邊坡分成第一生態邊坡和第二生態邊坡。第一生態邊坡包圍在第二生態邊坡夕卜,第一生態邊坡的斜坡角度為20° 25°,第二生態邊坡的斜坡角度為40°飛0°。攔截溝13的寬度設置為O. 3^0. 5m之間、深度在O. 2^0. 4 m之間。[0020]雨水進水區4、雨水調蓄區5和雨水溢流區6是生態滯留塘的核心部分。雨水進水區4由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進水口的雨水進水管8、進水槽9和沉泥井7組成,雨水進水管8與進水槽9相連通,沉泥井7設置在雨水進水管8上方。進水槽9的橫截面為梯形,其下底寬度為廣3 m、梯形斜邊的傾斜角度為40°飛0°沉泥井上沉泥槽深度在O. 3 0. 5m之間。進水槽9可以設置在雨水調蓄區5邊上,與雨水調蓄區5連通,同樣進水槽9可以設置雨水調蓄區5的底部,在進水槽9的兩側設置兩排防護過濾網。雨水調蓄區5主要用于種植水生植物,包括蘆葦、水蔥或慈姑等適宜于池塘生長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助于雨水的凈化處理。在雨水調蓄區5和雨水溢流區6設有ー溢流堰10,溢流堰10為漿砌塊石結構,其橫截面為梯形,其堰頂寬為f 3m、梯形斜邊的傾斜角度為40° 50°。雨水調蓄區5的有效水深度和溢流堰10堰頂至塘底之間的高度相同。雨水溢流區6由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出水ロ的出水管道13、出水格柵井12和溢流槽11所組成。溢流槽11為漿砌塊石結構,其與出水管道13相連通,出水格柵井12設置在 的出水管道13的入口處。出水格柵井12為磚砌或混凝土砌筑結構,其進水格柵前設沉泥槽,沉泥槽的深度為O. 6^0. 8m。雨水通過生態滯留池中的雨水進水管8進入生態滯留池,雨水中的泥沙、顆粒等污染物質在雨水進水管8中沉淀后,進入泥漿井7。雨水通過進水槽9進入雨水調蓄區5,在雨水調蓄區中水生植物處理下凈化。凈化處理后的雨水通過攔截溝15進入溢流槽11,經過溢流槽11后的雨水通過出水管道流入受納水體2.部分隨雨水流出的雜物在流出生態滯留塘前,進入到出水格柵井中12。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作為范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該實用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實用新型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塘本體,所述池塘本體包括種植水生植物的雨水調蓄區、以及與雨水調蓄區相連通的雨水進水區和雨水溢流區,所述池塘本體周圍設有生態邊坡,所述生態邊坡包圍在雨水進水區、雨水調蓄區和雨水溢流區外; 所述雨水進水區包括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進水ロ的進水管和進水槽,所述進水管與進水槽相連通,所述進水管上還設有沉泥井,所述進水槽與雨水調蓄區相連通; 所述雨水溢流區包括溢流槽和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出水ロ的出水管道,所述雨水調蓄區和雨水溢流區之間設有溢流堰,所述溢流槽與出水管道相連通,所述雨水溢流區內還設有出水格柵井,所述出水格柵井設置在雨水溢流區雨水出水ロ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本體的雨水進水口與雨水管道相連通,所述池塘本體的雨水出水ロ通向受納水體。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進水區和雨水溢流區之間還設有攔截溝,所述攔截溝連通雨水進水區和雨水溢流區。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攔截溝設置在生態邊坡中,將生態邊坡分成第一生態邊坡和第二生態邊坡,所述第一生態邊坡位于第二生態邊坡外側。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態邊坡的斜坡角度為15° 30°,所述第二生態邊坡的斜坡角度為30° 60°。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攔截溝的寬度為O.3、. 5 m、深度為O. 2 O. 5 m。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槽的橫截面為梯形,其下底寬為廣3 m、其梯形斜邊的傾斜角度為40°飛0°。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的橫截面為梯形,其堰頂寬為廣3 m、其梯形斜邊的傾斜角度為40°飛0°。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格柵井的水格柵前設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深度O. 6^0. 8m。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態滯留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井上設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深度為O. 3^0. 5 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生態滯留塘,包括池塘本體,池塘本體包括種植水生植物的雨水調蓄區、以及與雨水調蓄區相連通的雨水進水區和雨水溢流區,池塘本體周圍設有生態邊坡,生態邊坡包圍在雨水進水區、雨水調蓄區和雨水溢流區外;雨水進水區包括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進水口的進水管和進水槽,進水管與進水槽相連通,進水管上還設有沉泥井,進水槽與雨水調蓄區相連通;雨水溢流區包括溢流槽和連接池塘本體上雨水出水口的出水管道,雨水調蓄區和雨水溢流區之間設有溢流堰,溢流槽與出水管道相連通,雨水溢流區內還設有出水格柵井,出水格柵井設置在雨水溢流區雨水出水口邊。
文檔編號E03F1/00GK202466779SQ20112056350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30日
發明者李彤, 肖峻 申請人:上海市政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