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在護坡高水位以下設挺水植物消浪區,高水位以上至坡頂設濕生植物防蝕區,坡頂及以外設經濟植物護堤區;挺水植物消浪區近水一側設1~2排消浪樁;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區種植大型挺水植物,種植方式采用寬幅密植,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其中,所述的濕生植物防蝕區種植根繁葉茂的濕生灌木,種植方式采用寬幅密植,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其中,所述的經濟植物護堤區為經濟喬灌木混交組成的防風林帶結構,林內自然式鋪設生態園林堤路,供游人休閑觀光。本發明提出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不僅具有顯著的水利堤防效果,又具有生態、消浪、美觀、增效的特征。
【專利說明】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屬于水利護坡工程與城市園林【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水利護坡作為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體與陸地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在保持水土、凈化水體、防洪行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長期以來,對于水利邊坡的防護人們著重關注不同駁岸形式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較少考慮硬質化護坡防護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傳統硬質化的護坡工程不僅形式單一,成本高昂、景觀不理想,更重要的是這種護坡部分阻斷了動植物和微生物與陸地之間的生態聯系,致使水陸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因而受到諸多生態學家和環境學者的質疑。
[000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護坡結構對于維護水陸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水利護坡的構建形式逐漸朝多樣化、生態化、美化方向發展。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目前我國傳統水利工程護坡形式單一,高度硬化、生態功能不理想的弊端,從改善水岸生態環境和景觀恢復的角度出發提出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經過精心的工程設計與科學的植物配置,實現了水利工程與植被恢復的完美結合,不僅可以起到顯著的水利堤防作用,又具有生態、消浪、美觀、增效的特征。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
[0007](I)護坡高水位以下設挺水植物消浪區,高水位以上至坡頂設濕生植物防蝕區,坡頂及以外設經濟植物護堤區;
[0008](2)挺水植物消浪區近水一側設I?2排消浪樁。
[0009]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區種植大型挺水植物,種植方式采用寬幅密植,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0010]其中,所述的濕生植物防蝕區種植根繁葉茂的濕生灌木,種植方式采用寬幅密植,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0011]其中,所述的經濟植物護堤區為經濟喬灌木混交組成的防風林帶結構,林內自然式鋪設生態園林堤路,供游人休閑觀光。
[0012]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區內大型挺水植物為水燭、燈心草、香蒲、菰、再力花、蘆竹中的任意2種或3種組合,種植密度為60?80株/平方米。
[0013]其中,所述的濕生植物防蝕區內濕生灌木為小桅子、海州常山、木芙蓉、水團花、醉魚草、牡荊中的任意2種或3種組合,種植密度為30?40株/平方米。
[0014]其中,所述的經濟喬灌木中喬木樹種選擇池杉、柳杉、落羽杉、黃連木、杜仲、樸樹、皂莢、油樟中的任意3種或4種組合,混交方式采取隔行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株行距2mX3m,并作到針闊搭配、高矮結合、優劣互補、互依共生;灌木樹種種植在林下,選擇鹽膚木、紫金牛、五味子、山茱萸、枸杞、惚木、刺五加中的任意3種或4種組合,采用組團式混交,平均種植密度為20?30株/平方米;林隙適當補植固土草本植物,如早熟禾、結縷草、假儉草、狗壓根中任意I種或2種組合,作到基本覆蓋地表,不留空白。
[0015]其中,所述的生態園林堤路以生態透水磚為材料,順堤岸的走向自然鋪設,寬度
1.2?1.5m,作到平整、均勻。
[0016]其中,所述的消浪樁由柳樹原條加工而成,直徑15?20cm,長度2.4?4.0m,頂端平截,基部成楔體。
[0017]其中,所述的消浪樁平行于與水岸線鋪設,樁間竹片固定,頂端伸出高水位20?40cmo
[0018]有益效果:本發明的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是根據近年的試驗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提出,其核心是針對目前我國傳統水利工程護坡形式單一,高度硬化、有損環境的弊端,從改善水岸生態系統和提升護坡環境功能的角度出發提出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以實現水利工程護坡的生態、消浪、美觀、增效的功能。
[0019]本發明提出的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的優點在于:
[0020](I)克服了傳統水利護坡結構的硬質低效、水陸阻斷的缺陷,通過不同生態位的植物組合和合理搭配,有利于形成美觀、穩定、多效的綠色水岸。
[0021](2)在精心挑選消浪功能強的挺水植物的同時,在深水區設I?2排木質消浪樁,護坡的消浪防蝕功能大為增強。
[0022](3)以綠色植物作為水利護坡工程的主體,有利于發揮植物材料的吸污凈水、他感抑藻功能,可有效地預防和緩釋水體的富營養化。
[0023](4)坡頂及以外區選用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木本植物,在實現生態改善、護堤防洪功能的同時,又可以采收經濟林果,從而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護坡結構設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根據下述實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實施例所描述的具體內容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應當也不會限制權利要求書中所詳細描述的本發明。
[0026]實施例1:
[0027]如圖1所示,整體護坡結構設計與施工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0028]在護坡高水位以下設挺水植物消浪區4,高水位以上至坡頂設濕生植物防蝕區3,坡頂及以外設經濟植物護堤區I ;挺水植物消浪區近水一側平行設2排消浪樁5和6,2者距離保持在25?30m。
[0029]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區種植大型挺水植物水燭、燈心草、香蒲、菰、再力花、蘆竹中的任意2種或3種組合,種植密度為60?80株/平方米,種植方式采用寬幅密植,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0030]其中,所述的濕生植物防蝕區種植根繁葉茂的濕生灌木小桅子、海州常山、木芙蓉、水團花、醉魚草、牡荊中的任意2種或3種組合,種植密度為30?40株/平方米,種植方式采用寬幅密植,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0031]其中,所述的經濟植物護堤區為經濟喬灌木混交組成的防風林帶結構,喬木樹種選擇池杉、柳杉、落羽杉、黃連木、杜仲、樸樹、皂莢、油樟中的任意3種或4種組合,混交方式采取隔行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株行距2mX3m,并作到針闊搭配、高矮結合、優劣互補、互依共生;灌木樹種種植在林下,選擇鹽膚木、紫金牛、五味子、山茱萸、枸杞、惚木、刺五加中的任意3種或4種組合,采用組團式混交,平均種植密度為20?30株/平方米;林隙適當補植固土草本植物,如早熟禾、結縷草、假儉草、狗壓根中任意I種或2種組合,作到基本覆蓋地表,不留空白。林內自然式鋪設生態園林堤路,以生態透水磚為材料,順堤岸的走向自然鋪設,寬度1.2?1.5m,作到平整、均勻,供游人休閑觀光。
[0032]其中,所述的消浪樁由柳樹原條加工而成,直徑15?20cm,長度2.4?4.0m,頂端平截,基部成楔體。
[0033]其中,所述的消浪樁平行于與水岸線鋪設,樁間竹片固定,頂端伸出高水位20?40cmo
[0034]具體施工時,首先對水岸邊坡經過因地制宜地地坡面清理,清除妨礙施工的樹根、雜草、石塊、塑料及其它廢棄物。避開汛期選擇低水位的冬季或早春設置消浪樁,首先按照平行于水岸線的方向在水體內定位,借助機器將樁體壓入底泥,樁間用竹片固定,隨后進行各種護坡植物的種植與施工,最后進行園林堤路的鋪設。
【權利要求】
1.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 (1)護坡高水位以下設挺水植物消浪區,高水位以上至坡頂設濕生植物防蝕區,坡頂及以外設經濟植物護堤區; (2)挺水植物消浪區近水一側設I?2排消浪樁。 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區種植大型挺水植物,種植方式采用寬幅密植,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其中,所述的濕生植物防蝕區種植根繁葉茂的濕生灌木,種植方式采用寬幅密植,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 其中,所述的經濟植物護堤區為經濟喬灌木混交組成的防風林帶結構,林內自然式鋪設生態園林堤路,供游人休閑觀光。
2.根據權利I所述的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型挺水植物為水燭、燈心草、香蒲、菰、再力花、蘆竹中的任意2種或3種組合,種植密度為60?80株/平方米。
3.根據權利I所述的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濕生灌木為小桅子、海州常山、木芙蓉、水團花、醉魚草、牡荊中的任意2種或3種組合,種植密度為30?40株/平方米。
4.根據權利I所述的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經濟喬灌木中喬木樹種選擇池杉、柳杉、落羽杉、黃連木、杜仲、樸樹、皂莢、油樟中的任意3種或4種組合,混交方式采取隔行帶狀混交,平行于水流方向排列,株行距2mX3m,并作到針闊搭配、高矮結合、優劣互補、互依共生;灌木樹種種植在林下,選擇鹽膚木、紫金牛、五味子、山茱萸、枸杞、惚木、刺五加中的任意3種或4種組合,采用組團式混交,平均種植密度為20?30株/平方米;林隙適當補植固土草本植物,如早熟禾、結縷草、假儉草、狗壓根中任意I種或2種組合,作到基本覆蓋地表,不留空白。
5.根據權利I所述的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態園林堤路以生態透水磚為材料,順堤岸的走向自然鋪設,寬度1.2?1.5m,作到平整、均勻。
6.根據權利I所述的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浪樁由柳樹原條加工而成,直徑15?20cm,長度2.4?4.0m,頂端平截,基部成楔體。
7.根據權利I所述的一種生態消浪型水利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浪樁平行于水岸線鋪設,樁間竹片固定,頂端伸出高水位20?40cm。
【文檔編號】E02B3/06GK103669287SQ201310697967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7日
【發明者】李冬林, 戴小琳, 劉勁松, 季永華, 丁晶晶, 萬欣 申請人: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