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控制水域之間的通斷的裝置。一種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包括設置有控制室的本體和鉸接于本體的蹺蹺桿,控制室設有外水域連通孔、外水域連通孔孔蓋、內水域連通孔和內水域連通孔孔蓋,外水域連通孔孔蓋上端和內水域連通孔孔蓋上端都與控制室鉸接在一起,外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有開啟外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位于控制室內的浮子,蹺蹺桿的一端和內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在一起,蹺蹺桿的另一端連接有開啟內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位于控制室外部的浮墜。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不需要用人力和電力進行開合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解決了現有的控制水域之間的通斷的裝置通過人工或電力進行開合所存在的使用成本高的問題。
【專利說明】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控制水域之間的通斷的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控制水域之間(如內河和江之間,江和湖之間,湖和湖之間,池塘之間,江和海之間)的通斷的裝置為閘門或閥。如在中國專利號為201120161212X、授權公告日為2012年2月22號、名稱為“一種聚成式閘門”的專利文件中即公開了一種用于控制水域之間通斷的裝置。
[0003]現有的控制水域之間的通斷的裝置需要人工或通過電氣部件進行開啟和關閉,來防止外水域如江的水位低于內水域如河的水位時外水位中的水流到外水域里而產生內旱、以及防止外水域水位高于內水域所需要的水位時外水域的水倒灌進內水域而產生內澇(如2013年10月的浙江余姚城被水淹的事件,其中外水域倒灌進內水域為造成該次災害的原因之一)。現有的控制水域通斷的裝置由于通過人工或電氣進行控制存在使用不便、使用成本聞等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不需要用人力和電力進行開合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解決了現有的控制水域之間的通斷的裝置通過人工或電力進行開合所存在的使用成本高的問題。
[0005]以上技術問題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包括本體和鉸接于本體的蹺蹺桿,所述本體設有控制室,所述控制室設有外水域連通孔、夕卜水域連通孔孔蓋、內水域連通孔和內水域連通孔孔蓋,外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上端和所述控制室鉸接在一起,所述外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有開啟外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且位于所述控制室內的浮子,所述內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上端和所述控制室鉸接在一起,所述蹺蹺桿的一端和所述內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在一起,所述蹺蹺桿的另一端連接有開啟內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且位于控制室外部的浮墜。使用時,使內外水域通過本實用新型進行連通,浮墜浮在內水域上。
[0006]作為優選,所述控制室內設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道,所述浮子滑動連接在所述滑道內。能夠防止浮子隨機浮起而干涉內水域連通孔孔蓋開閉,能夠提高動作時的可靠性。
[0007]本實用新型還設有第一導向滑輪,所述浮子通過拉索和所述外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在一起,所述拉索繞過所述第一導向滑輪,所述第一導向滑輪位于外水域連通孔孔蓋和所述控制室鉸接點的上方或平齊。在內水位過高而排水到外水域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外水域連通孔的全開啟、防止水流的沖擊力導致開啟不夠而降低排水速度,能夠提高排澇效率。
[0008]作為優選,所述外水域連通孔位于控制室的一端設有突起于控制室壁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端面為朝上傾斜的斜面,所述外水域連通孔的內端口設置于延伸段的端面。能夠提高靜態開啟時(靜態開啟是指由閉合狀態轉變為開啟狀態,而不是開啟角度變大的開啟過程)外水域連通孔孔蓋被開啟的可靠性和響應靈敏度,能夠提高通過本實用新型進行排水(內水域的水流到外水域稱為排水,反之為倒灌)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0009]作為優選,所述控制室的上端設有人門孔。能夠方便地進入控制室進行檢修和安裝作業。
[0010]作為優選,所述控制室內設有扶梯,所述扶梯的上端和所述人門孔對齊。進入到控制室內時方便。
[0011]作為優選,所述外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有上端位于所述控制室外部的第一應急開啟索,所述內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有上端位于所述控制室外部的第二應急開啟索。能夠實現排空控制室或內水域中的水。
[0012]作為優選,所述本體還設有防護室,所述浮墜位于所述防護室內,所述內水域連通孔包括連通所述防護室和控制室的內段、以及連通防護室和內水域的外段。能夠防止浮墜裸露在外而損壞和受內水域水流的影響而產生漂移,能夠有效防止異物直通控制室而干涉孔蓋的正常開啟。能夠在防護室內形成靜水流,使得泥沙基本沉積在防護室內,防止控制室產生淤塞。
[0013]作為優選,所述內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和外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都設置于防護室的側壁且高于防護室的底壁。能夠防止沉積在防護室內的淤泥流入到控制室內,進一步提高防止控制室產生淤塞的效果。
[0014]作為優選,所述防護室內設有浮墜擱置臺,所述浮墜擱置臺的上端面、所述內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和外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三者位于同一直線上。內水域干枯時,浮墜會下降到觸及防護室底壁,而底壁上的淤泥可會將浮墜吸附住、使得內水域有水時而不能夠將浮墜浮起、導致本實用新型失效;該設計使得浮墜擱置在浮墜擱置臺上且浮墜擱置臺上表面的泥層會較薄,從而能夠克服浮墜不能被浮起的現象,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對環境的適應性。
[0015]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點:在外水位高且內水位不低于設定水位時,能夠自動隔斷內外水域,避免外水域的水倒灌而產生內澇現象;在外水位高且內水位低于設定水位時,能夠自動開啟而連通內外水域,外水域的水能夠倒灌到內水域的水位達到設定水位后自動關閉,實現了自動補水;在外水位低且內水位不高于設定水位時,能夠自動隔斷內外水域,起到避免內水域的水外泄而導致內旱現象;在外水位低且內水位高于設定水位時,能夠自動開啟而連通內外水域,將內水域的水排到外水域,進行自動排澇;無需人工和電能進行動作,使用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實施例一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8]圖3為實施例二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9]圖中:本體1、控制室11、蓋板12、人門孔121、檢修孔122、外水域連通孔13、延伸段131、延伸段的端面1311、外水域連通孔的內端口 132、外水域連通孔的外口端133、內水域連通孔14、內水域連通孔的外端口 141、內段142、內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 1421、外段143、外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 1431、第一導向滑輪15、第二導向滑輪16、橫梁17、滑道18、第三導向滑輪19、防護室10、防護室的底壁101、下井梯102、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拉索21、第一應急開啟索22、第一應急開啟索上端221、外水域連通孔孔蓋和控制室鉸接點23、浮子
3、扶梯4、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第二應急開啟索51、第二應急開啟索上端511、蹺蹺桿6、第一拉繩61、第二拉繩62、浮墜7、浮墜擱置臺71、浮墜擱置臺的上端面711、外水域81、內水域82、堤壩9、內水域水位S1、控制室中的水位S2、外水域的水位S3。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21]實施例一,參見圖1,一種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包括本體1、蹺蹺桿6和浮墜7。
[0022]本體I設有控制室11。控制室11為上端敞開的開口結構。控制室11的上端蓋有蓋板12。蓋板12設有人門孔121。
[0023]控制室11設有外水域連通孔13、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浮子3、扶梯4、內水域連通孔14和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
[0024]外水域連通孔13由一段管子制作而成。外水域連通孔13位于控制室的一端設有突起于控制室壁的延伸段131。延伸段的端面1311為朝上傾斜的斜面。外水域連通孔的內端口 132設置于延伸段的端面131。
[0025]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的上端和控制室11鉸接在一起。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通過拉索21和浮子3連接在一起。拉索21依次繞過第一導向滑輪15和第二導向滑輪16。第一導向滑輪15和第二導向滑輪16為固定在橫梁17上的定滑輪。橫梁17位于控制室11內。第一導向滑輪15位于外水域連通孔孔蓋和控制室鉸接點23的上方。當然平齊也可以到達相同的設計目的。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還連接有第一應急開啟索22。第一應急開啟索上端221位于控制室11的外部。
[0026]浮子3滑動連接在滑道18內。滑道18設置于控制室11內。滑道18沿上下方向延伸。
[0027]扶梯4的上端和人門孔121對齊。
[0028]內水域連通孔14由一段管子構成。
[0029]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的上端和控制室11鉸接在一起。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連接有第二應急開啟索51。第二應急開啟索上端511位于控制室11外部。
[0030]蹺蹺桿6和本體I鉸接在一起。蹺蹺桿6的一端通過第一拉繩61和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連接在一起。第一拉繩61繞過第三導向滑輪19。第三導向滑輪19為固定在橫梁17上的定滑輪。蹺蹺桿6的另一端通過第二拉繩62和浮墜7連接在一起。
[0031]浮墜7位于控制室11外部。
[0032]參見圖2,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安裝在隔離在外水域81和內水域82之間的堤壩9中(當然也可以直接在堤壩9中挖井并通過混凝土構建本體I而使本實用新型連接在堤壩9中),外水域連通孔的外口端133位于外水域81中,內水域連通孔的外端口 141位于內水域82中,浮墜7位于內水域82中。調整第二拉繩62和第一拉繩61的長度,使得當內水域水位SI小于設定高度時浮墜7能夠開啟內水域連通看孔蓋5、內水域水位SI大于設定高度時浮墜7不對蹺蹺桿6產生轉矩。調整拉索21的長度,使控制室中的水位S2大于內水域水位SI設定高度(所需要的高度值)且外水域水位S3等于內水域水位SI設定高度時,浮子3能夠將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開啟。
[0033]本實用新型進行內水位控制的動作過程為:注,本專利中的“內澇”是指內水域水位Si高于設定值的情況,內旱是指內水域水位SI低于設定值的情況。
[0034]內水域水位SI為設定水位且外水域水位S3高于內水域水位SI時,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被開啟,水進入控制室11中,而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不能夠被開啟,外水域81中的水不能夠進入內水域82中而產生內澇。
[0035]內水域水位SI為設定水位且外水域水位S3低于內水域水位SI時,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不能夠開啟,內水域82中的水不能夠進入外水域81中而產生內旱。
[0036]內水域水位SI大于設定水位且外水域水位S3高于內水域水位SI時,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被開啟,水進入控制室11中,而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不能夠被開啟,外水域81中的水不能夠進入內水域82中而加劇內澇。
[0037]內水域水位SI大于設定水位且外水域水位S3低于內水域水位SI時,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和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都被開啟,使得內水域82的水流到外水域81中而起到排澇的作用。
[0038]內水域水位SI小于設定水位且外水域水位S3高于內水域水位SI時,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和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都被開啟,使得外水域81的水流到內水域82中直至內水域水位SI達到設定值時內水域連通孔孔蓋5關閉、從而起到抗旱的作用。
[0039]內水域水位SI小于設定水位且外水域水位S3小于內水域水位SI時,外水域連通孔孔蓋2不能夠開啟,使得內水域82中的水不能夠流到外水域81中,從而防止加劇內旱。
[0040]實施例二,參見圖3,同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為:本體I還設有防護室10。防護室10為上端敞開的開口結構。蓋板12同時蓋在防護室10的上端。蓋板12設有進入防護室10中的檢修孔122。浮墜7位于防護室10內。防護室10內設有下井梯102和浮墜擱置臺71。內水域連通孔14包括內段142和外段143。內段142用于連通防護室10和控制室11。外段143用于連通防護室10和內水域82。內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 1421和外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 1431都設置于防護室10的側壁且高于防護室的底壁101。浮墜擱置臺的上端面711、內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 1421和外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 1431三者位于同一直線上。當內水域82水位下降到低于浮墜擱置臺71時,浮墜7下降而擱置在浮墜擱置臺71上。
【權利要求】
1.一種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和鉸接于本體的蹺蹺桿,所述本體設有控制室,所述控制室設有外水域連通孔、外水域連通孔孔蓋、內水域連通孔和內水域連通孔孔蓋,外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上端和所述控制室鉸接在一起,所述外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有開啟外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且位于所述控制室內的浮子,所述內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上端和所述控制室鉸接在一起,所述蹺蹺桿的一端和所述內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在一起,所述蹺蹺桿的另一端連接有開啟內水域連通孔孔蓋的且位于控制室外部的浮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內設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道,所述浮子滑動連接在所述滑道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還設有第一導向滑輪,所述浮子通過拉索和所述外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在一起,所述拉索繞過所述第一導向滑輪,所述第一導向滑輪位于外水域連通孔孔蓋和所述控制室鉸接點的上方或平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水域連通孔位于控制室的一端設有突起于控制室壁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端面為朝上傾斜的斜面,所述外水域連通孔的內端口設置于延伸段的端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的上端設有人門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室內設有扶梯,所述扶梯的上端和所述人門孔對齊。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有上端位于所述控制室外部的第一應急開啟索,所述內水域連通孔孔蓋連接有上端位于所述控制室外部的第二應急開啟索。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還設有防護室,所述浮墜位于所述防護室內,所述內水域連通孔包括連通所述防護室和控制室的內段、以及連通防護室和內水域的外段。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和外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都設置于防護室的側壁且高于防護室的底壁。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機械式全自動內澇內旱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室內設有浮墜擱置臺,所述浮墜擱置臺的上端面、所述內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和外段位于防護室端的端口三者位于同一直線上。
【文檔編號】E02B7/50GK203559401SQ201320658357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4日
【發明者】來順興, 來林橋 申請人:來順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