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城市綜合管廊工程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
背景技術:
綜合管廊為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納兩類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線的構筑物及附屬設施,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綜合管廊的建設可有效消除城市“拉鏈路”,保障道路交通通暢,同時保證地下管線安全運營。
為此,根據地形條件和排水系統滿足雨水、污水納入的情況,需要將雨水、污水系統以管道形式納入綜合管廊內。但是,目前對污水管道納入綜合管廊時通風、檢修設施的布置未進行詳細說明。由于市政污水管口徑較大,且長度較長,而且污水管道入廊后,需要在管廊內調整坡度,污水管道可能需要占用較大的空間,因此,污水管道以什么樣的方式接入綜合管廊,以及污水管道的檢查井如何布置,以減小對綜合管廊斷面的需求將會十分重要。
請參見圖7,為現有的檢查井的布局斷面圖,在該技術中,是將綜合管廊1’中污水管道艙11’(簡稱污水艙)的一部分用于鋪設污水管道12’,作為污水排水的主管道,同時作為檢查井13’的地下部分使用,該檢查井13’的出入口131’位于地面10’上,在工作時,污水支管道14’內的污水,通過檢查井13’的井底直接接入綜合管廊1的污水管道12’內。在工作中發現,上述結構具有以下缺點:(1)檢查井13’占用污水管道艙11’內較大部分的空間,使污水艙的空間不能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2)污水支管道14’接入檢查井13’,會將大量的泥砂等帶入污水管道12’,導致污水管道12’因堵塞而無法發揮正常的排水、排污作用;(3)污水管道艙11’的一部分同時作為污水支管道14’的接入井和管廊內的污水管道的檢查井13’混合使用,增加了綜合管廊內的污水管道運行負擔;(4)檢查井13’從污水管道艙11’的頂板穿過,增加了從污水管道艙的上部空間漏水的風險。
有鑒于此,本發明人根據多年從事本領域和相關領域的生產設計經驗,研制出一種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以期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其占用綜合管廊內的空間較小,能提高廊內空間的利用效率,同時避免了從污水艙處漏水。
為此,本發明提出一種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相鄰設置在地下的綜合管廊中污水艙的外側,其包括并列設置的接入井及檢查井,所述接入井與所述污水艙不連通,其井壁上插接有一污水支管道,所述污水支管道的管口位于所述接入井內,并安裝有一閘門或閘槽,所述檢查井的斷面呈L形,其井底朝所述污水艙內水平凸設形成有一廊內部分,所述廊內部分的周側與所述污水艙之間通過密封板相隔開,且其在所述污水艙的長度方向的兩相對所述密封板上,分別設有一污水通道,所述廊內部分能通過所述污水通道與所述污水艙相連通,其中,所述接入井及檢查井的井口位于地面,并分別設置有一出入口;
其中,所述污水支管道能通過所述接入井及所述檢查井與所述廊內部分相連通,當所述污水艙在所述廊內部分的兩側分別鋪設有污水管道時,各所述污水管道分別插接于一污水通道處,以與所述廊內部分的內部空間相連通。
如上所述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其中,所述檢查井及所述接入井沿所述污水艙的長度方向并列設置,兩者相鄰并連通。
如上所述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其中,所述檢查井及所述接入井沿所述污水艙的寬度方向并列設置,且所述檢查井與所述接入井之間通過一支管道相連通,該支管道的前端口位于所述接入井內,其后端口位于所述檢查井內。
如上所述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其中,所述廊內部分的污水通道處插接有一柔性防水套管,所述污水艙的各所述污水管道分別插接于一柔性防水套管處。
如上所述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其中,所述接入井的井底設有一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槽底低于所述檢查井的井底,所述污水支管的管口則位于所述沉泥槽的上方處。
如上所述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其中,所述污水艙內另設置有一預留管道,所述預留管道位于所述污水管道的上側,并由設置在所述污水艙側壁處的支撐板所承托。
本發明提供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通過設置相對獨立的檢查井及接入井,通過優化布置方式,減小檢查井在管廊內污水艙的占用空間,提高管廊空間的利用效率,避免了從污水艙處漏水;接入井便于污水支管道的接入,通過設置閘門可以對污水支管道進行截流,方便管廊內污水艙的污水管道的清淤檢修。
本發明提出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通過設置沉泥槽,能減少污水管道的淤積;檢查井的廊內部分和污水管道的連接設置有柔性防水套管,增加連接的密封性,設置的直通室外的出入口,可以滿足污水管的通風和檢修等需求。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發明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發明的范圍。其中:
圖1為本發明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的平面示意圖。
圖2為沿圖1中A-A線的斷面圖。
圖3為沿圖1中B-B線的斷面圖。
圖4為沿圖1中C-C線的斷面圖。
圖5為本發明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所應用的綜合管廊的整體斷面圖。
圖7為現有檢查井結構的斷面圖。
主要元件標號說明:
1 綜合管廊 11 污水艙
111 支撐板 12 污水管道
13 預留管道
2 檢查井結構 20 出入口
21 接入井 211 沉泥槽
22 檢查井 221 廊內部分
222 密封板 223 污水通道
224 柔性防水套管 23 污水支管道
24 閘門 25 支管道
L 長度方向 W 寬度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出一種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相鄰設置在地下的綜合管廊中污水艙的外側,其包括并列設置的接入井及檢查井,所述接入井與所述污水艙不連通,其井壁上插接有一污水支管道,所述污水支管道的管口位于所述接入井內,并安裝有一閘門或閘槽,所述檢查井的斷面呈L形,其井底朝所述污水艙內水平凸設形成有一廊內部分,所述廊內部分的周側與所述污水艙之間通過密封板相隔開,且其在所述污水艙的長度方向的兩相對所述密封板上,分別設有一污水通道,所述廊內部分能通過所述污水通道與所述污水艙相連通,其中,所述接入井及檢查井的井口位于地面,并分別設置有一出入口;其中,所述污水支管道能通過所述接入井及所述檢查井與所述廊內部分相連通,當所述污水艙在所述廊內部分的兩側分別鋪設有污水管道時,各所述污水管道分別插接于一污水通道處,以與所述廊內部分的內部空間相連通。
本發明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其占用綜合管廊內的空間較小,能提高廊內空間的利用效率,同時避免了從污水艙處漏水。
為了對本發明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提出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另外,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當可對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具體的了解,然而所附圖僅是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圖1為本發明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的平面示意圖。圖2為沿圖1中A-A線的斷面圖。圖3為沿圖1中B-B線的斷面圖。圖4為沿圖1中C-C線的斷面圖。圖5為本發明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所應用的綜合管廊的整體斷面圖。
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提出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2,相鄰設置于地下的綜合管廊1中污水艙11的外側,其包括并列設置的接入井21及檢查井22,所述接入井21與所述污水艙11不連通,其井壁上插接有一污水支管道23,所述污水支管道23的管口位于所述接入井21內,并安裝有一閘門(或閘槽)24,可以對污水支管道23進行截流,方便對接入井21及檢查井22進行清淤檢修,所述檢查井22的斷面呈L形(請參見圖3),其井底朝所述污水艙11內水平凸設形成有一廊內部分221,所述廊內部分221的周側與所述污水艙11之間通過密封板222相隔開,且其在所述污水艙11的長度方向L的兩相對所述密封板222上,分別設有一污水通道223,所述廊內部分221能通過所述污水通道223與所述污水艙11相連通,其中,所述接入井21及檢查井22的井口位于地面10,并分別設置有一出入口20,能滿足對井下的通風及日常維修需求,避免瓦斯聚集等情況出現,確保井下作業的安全;
其中,所述污水支管道23能通過所述接入井21及所述檢查井22與所述廊內部分221相連通,當所述污水艙11在所述廊內部分221的兩側分別鋪設有污水管道12時,各所述污水管道12分別插接于一污水通道223處,以與所述廊內部分221的內部空間相連通。
本發明提出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實施應用時,可先行將所述污水艙11內鋪設的污水管道12對應插接在所述污水管道223上,在具體工作時,所述污水支管道23排出的污水,會先行流入所述接入井21內,再通過所述檢查井22進入所述廊內部分221中,最后,由所述廊內部分221的污水通道223排入上述污水管道12內,并由污水管道管道12排出即可。在本發明中,通過單獨設置接入井21及檢查井22,其占用綜合管廊內污水艙的空間較小,能提高污水艙空間的利用效率,避免了從污水艙處漏水,與此同時,污水能在所述接入井21內進行初步沉降,從而將其中裹挾的泥沙適當沉淀出來,減少對后續污水管道12的淤積及堵塞。
請參見圖1,在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檢查井22及所述接入井21沿所述污水艙的長度方向L并列設置,兩者相鄰并連通。這樣,進入所述接入井21中的污水,能夠直接流入所述檢查井22內,并通過所述廊內部分221流進污水管道12內,從而提高排污能力,特別是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可以快速的將污水排走,避免出現如地面積水等情形,防止給行人的人身安全帶來危險。
較佳地,所述廊內部分221的污水通道223處插接有一柔性防水套管224,當所述污水艙11在所述廊內部分221的兩側分別鋪設有污水管道12時,各所述污水管道12分別插接于一柔性防水套管224處,以與所述廊內部分221的內部空間相連通,由此,能進一步增加所述廊內部分221與污水管道12之間的密封性,避免因連接不當造成滲漏,而柔性防水套管224本身所具有的柔韌性,還能緩沖污水流動時的沖擊性,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
進一步地,所述接入井21的井底設有一沉泥槽211,所述沉泥槽211的槽底低于所述檢查井22的井底,所述污水支管23的管口則位于所述沉泥槽211的上方處。在實際排污過程中,利用該沉泥槽211,可以使污水在將其填滿后,才能溢出并流動至所述檢查井22內,可以提高沉泥沉沙的效果,實現進一步的預處理,并且,所述沉泥槽211還可作為盛放泥沙的收集器,通過對其定期清理,能避免泥沙堆積,防止接入井21及檢查井22內出現到處是淤泥的情形,能保持檢查井的適當清潔,便于井下的其它作業。
由于所述檢查井3的廊內部分221僅占用很少部分的污水艙的空間,因此,在其它優選的實施方式中,還可在所述污水艙11內另設置一預留管道13,所述預留管道13位于所述污水管道12的上側,并由設置在所述污水艙11側壁處的支撐板111所承托,以滿足多樣化的使用需求。
在本發明其它優化的技術方案中,可以取消污水支管道23、沉泥槽211和閘門24,并沿所述污水艙的長度方向,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個,僅做為廊內的污水管道的檢查井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實際應用中,對于所述接入井21及檢查井22的相對位置關系,不限于上述情形,如在圖5所示的結構中,所述檢查井22及所述接入井21沿所述污水艙11的寬度方向W并列設置,且所述檢查井22與所述接入井21之間通過一支管道25相連通,該支管道25的前端口位于所述接入井21內,其后端口位于所述檢查井22內。在該實施例中,所述接入井21與檢查井22完全獨立,不會互相干涉,即使所述接入井21內因泥沙過多,也不會影響所述檢查井22的正常使用,可靠性好。
本發明提供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位于所述綜合管廊1的污水艙11外側,如圖6所示,該綜合管廊1由外至內通常還依次設置有電線電纜艙15、供水管道艙16及天然氣艙17等等,當所述污水支管道23連通所述接入井21后,打開所述閘門24后,所述污水支管道23排出的污水,首先流入所述接入井21中,并在所述沉泥槽211中進行適當的沉降后,將污水中的泥沙進行初步過濾,然后,污水直接(參見圖1)或通過所述支管道25(參見圖5)進入所述檢查井22內,并由所述廊內部分221的柔性防水套管224流入所述污水管道12內,從而將污水排出。
總之,本發明提供的污水接入綜合管廊的檢查井結構,通過設置相對獨立的檢查井及接入井,通過優化布置方式,減小檢查井在管廊內污水艙的占用空間,提高管廊空間的利用效率,避免了從污水艙處漏水;接入井便于污水支管道的接入,通過設置閘門可以對污水支管道進行截流,方便管廊內污水艙的污水管道的清淤檢修。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