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地下工程防水防護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及防水工藝。
背景技術:
地下工程滲漏水調研中,地下工程頂板的滲漏水多發生在頂板變形縫處,常規地下工程頂板變形縫的現有節點構造做法如圖1所示;圖1中,1為混凝土結構,2為填縫材料,3為止水帶,12為防水結構,13為隔離層,14為密封材料。外貼式止水帶的設計需要止水帶兩端咬合的混凝土層或其他構造層有一定的加持力,而在頂板工程中,防水措施在結構外側,為外貼式止水帶一定提供加持力有困難,這就出現了雖然設計合理,但是施工可操作性差的情況,這就對止水帶的采用不適用。不考慮施工可行性和工程應用性,沒有實現與結構的緊密貼合,易形成竄水通道;盲目的在結構外側采用增強措施即認為可以實現防水功能,這就是為什么防水方案設計理論合理,防水材料性能優異,施工操作規范,但依然存在地下工程滲漏水嚴重的情況。此外,新建項目不同類型的變形縫進行不同的處理做法基本都要求止水帶兩側有足夠且密實的構造或夾持力,才能有效保障該部位的防水效果,現有做法雖設計合理,但是施工操作性差,不符合工程實際需求。
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急需發明一種新的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及防水工藝。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及防水工藝,為地下工程的防水設防提供保障,降低滲漏水率。
本發明提供了下述方案:
一種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包括:
中埋式止水帶,用來防止外來水透過變形縫;
變形縫襯墊板,用來填充所述變形縫;
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用來密封所述變形縫;
以及防水結構,用來對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進行防水;
所述防水結構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基層處理層和彈性防水氈。
優選地,所述變形縫由第一頂板混凝土墻體和第二頂板混凝土墻體構成,所述止水帶設置在所述變形縫中部,所述止水帶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頂板混凝土墻體內,所述止水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頂板混凝土墻體內;所述變形縫襯墊板設置在所述變形縫內,并填滿所述變形縫,所述變形縫襯墊板與所述止水帶上下緊密接觸;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設置在所述變形縫的上端,并將所述變形縫密封;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通過螺釘分別與所述第一頂板混凝土墻體和所述第二頂板混凝土墻體固定;所述防水結構設置在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上。
優選地,所述彈性防水氈的材料為熱熔SBS改性瀝青卷材。
優選地,所述基層處理層的材料采用BPS-201基層處理劑。
優選地,所述防水結構還包括深度處理層,所述深度處理層設置在所述基層處理層下方。
優選地,所述防水結構還包括深度處理層,所述深度處理層設置在所述基層處理層下方。
優選地,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包括至少一層金屬承壓板;或根據工程和防水設防要求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包括兩層金屬承壓板,各金屬承壓板之間通過密封膏進行密封連接。
進一步地,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實現所述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的防水工藝,包括:
利用中埋式止水帶,防止外來水透過變形縫;
利用變形縫襯墊板,填充所述變形縫;
利用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密封所述變形縫;
利用防水結構,對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進行防水;所述防水結構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基層處理層和彈性防水氈。
優選地,所述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還包括:利用螺釘將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與地下室頂板固定。
優選地,所述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還包括:利用密封膏金屬承壓板進行密封。
本發明產生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所公開的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通過設置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帶,在建筑地下工程頂板變形縫防水的薄弱節點進行隔離環境水處理,防水結構鋪貼其上,本身具有一定的性能保證,能夠承受一定的環境壓力,起到了節點加強的效果,除了依靠本身的粘附性與結構粘結固定,還采用配件螺釘將其固定,實現與結構的滿粘結防護,附有穩定的加持力,保證該節點部位的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帶能夠穩定,更符合該部位的結構特點,工程應用性強;所述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板為復合結構,中間為金屬加強胎體,兩面覆以自粘瀝青;利用材料本身的拉伸變形能力,適應變形縫的結構損傷;利用雙面自粘瀝青的粘附性,能夠實現與混凝土結構的粘結,同時與大面改性瀝青防水結構的熱熔滿粘結。
附圖說明
圖1為傳統的變形縫防水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受壓變形后的機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地下室頂板變形縫的防水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參見圖2和圖3,一種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包括:止水帶3,設置在變形縫中,用來防止外來水透過變形縫;變形縫襯墊板18,用來填充所述變形縫;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19,用來密封所述變形縫并阻止水的進入;以及防水結構12,用來對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進行防水;所述防水結構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基層處理層和彈性防水氈。所述基層處理層的材料采用BPS-201基層處理劑。所述彈性防水氈的材料為熱熔SBS改性瀝青卷材,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通過螺釘23與地下室頂板固定,所述防水結構還包括深度處理層,所述深度處理層采用拋丸工藝形成,圖中未展示,為現有公知技術,在此不再累述,所述深度處理層設置在所述基層處理層下方。具體實施時,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還可以包括至少一層金屬承壓板,兩層金屬承壓止水板時各金屬承壓板之間通過密封膏進行密封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變形縫由第一頂板混凝土墻體和第二頂板混凝土墻體構成,所述止水帶設置在所述變形縫中部,所述止水帶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頂板混凝土墻體內,所述止水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頂板混凝土墻體內;所述變形縫襯墊板設置在所述變形縫內,并填滿所述變形縫,所述變形縫襯墊板與所述止水帶上下緊密接觸;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設置在所述變形縫的上端,并將所述變形縫密封;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通過螺釘分別與所述第一頂板混凝土墻體和所述第二頂板混凝土墻體固定;所述防水結構設置在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通過設置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帶,在建筑地下工程頂板變形縫防水的薄弱節點進行隔離環境水處理,防水結構鋪貼其上,本身具有一定的性能保證,能夠承受一定的環境壓力,起到了節點加強的效果,除了依靠本身的粘附性與結構粘結固定,還采用配件螺釘將其固定,實現與結構的滿粘結防護,附有穩定的加持力,保證該節點部位的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帶能夠穩定,更符合該部位的結構特點,工程應用性強;所述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板為復合結構,中間為金屬加強胎體,兩面覆以自粘瀝青;利用材料本身的拉伸變形能力,適應變形縫的結構損傷;利用雙面自粘瀝青的粘附性,能夠實現與混凝土結構的粘結,同時與大面改性瀝青防水結構的熱熔滿粘結。
本實施例中提出的在變形縫處外貼金屬承壓水帶:該金屬承壓止水帶有金屬增強層,可以抵抗足夠的外力損傷;覆以雙面自粘瀝青的金屬承壓止水帶具有一定的粘結拉伸性能,可以與結構混凝土實現良好粘結,雙層使用時并可以實現良好的搭接;采用自攻螺釘對金屬承壓止水板進行安裝固定,給予一定的外力加持,可以保證金屬承壓止水板與結構的固定,具有很強的工程應用性能。
參見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實現所述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的防水工藝,包括:利用中埋式止水帶,設置在變形縫中,防止外來水透過變形縫;利用變形縫襯墊板,填充所述變形縫;利用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密封所述變形縫并阻止水的進入;利用防水結構,對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進行防水;所述防水結構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基層處理層和彈性防水氈。所述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還包括:利用螺釘將所述外貼式金屬板承壓止水帶與地下室頂板固定。所述地下室頂板變形縫防水系統還包括:利用密封膏金屬承壓板進行密封。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新建建筑高可靠度的、設計合理,易于施工,工程實際應用性強的地下工程頂板變形縫的構造做法,該系統包含一種系統防水防護的技術理念;該系統提供構造做法;該系統提出構造的施工工法;該系統有若干配套配件保障;區別傳統做法的同時,為地下工程的防水設防提供保障,降低滲漏水率,可供整個行業參考。該系統可以有效解決地下工程中長期存在的滲漏問題,經得起理論分析和工程應用驗證的一種防水節點做法,旨在提供一種防水節點做法安全、可靠、耐久、可行,以避免滲漏水的發生。本實施例的地下工程頂板變形縫節點防水構造合理,依據結構特點設計節點專用材料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板,采用的材料安全可靠;解決現有外貼式止水帶沒有外加持力,粘結不牢,后期變形大,與結構脫離,宜形成竄水通道的滲漏現狀;實現地下工程頂板變形縫節點構造做法可行,易于施工安裝,滿足工程實際需要。
本實施例的施工工藝為:結構頂板中預埋止水帶,嵌填密封材料;鋪貼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板,該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板可自粘結在結構頂板上,采用自攻螺釘進行固定;當采用雙層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板時,采用密封膏進行連接;基層處理,涂刷基層處理劑,鋪貼大面防水結構,采用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時,熱熔滿粘于結構混凝土上,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與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板可實現熱熔滿粘結;上部結構施工。
本實施例依據可靠度分析原理提供一種高可靠度的地下工程頂板變形縫防水防護細部做法,其設計理念為科學合理,材料性能優良,易于施工安裝,工程可操作性強。更科學更合理更有效度降低滲漏水率,值得行業借鑒參考;本發明包括細部節點全新的構造做法,構造做法相關的施工工藝;本發明包括系列系統配套配件產品,注重細節保障,提高系統可靠度。
本實施例通過對工程實際中存在很多可能深遠影響工程安全的因素的分析,運用系統可靠性分析法法對當今各種防水材料在地下工程防水應用進行分析評估、發現到目前為止,SBS改性瀝青卷材防水系統的可靠度最高:SBS改性瀝青卷材的產品設計構成(塑性涂層+高強胎基+塑性涂層)具有最高的抗外界因素損傷能力,是最佳的有機-無機的復合體系。石油瀝青具有最優異的無機界面(水泥混凝土)附著性能,并具有最簡單的實現途徑(低濃度涂料界面處理、熱熔附著粘結),工程中可以實施許多輔助措施,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卷材的現場拼接采用熱熔搭接,具有操作簡單、可以過度烘烤而不損傷防水結構質量,從而提供了更為寬廣的作業條件,符合中國用工現狀。系統設計靈活性高,在統一體系下可分區域實施不同附著結合的組合:(卷材)瀝青–混凝土結構、卷材-高模量、薄涂滲透性瀝青涂層-混凝土、卷材-中等模量、厚涂瀝青涂層-混凝土,等等,工程適應性能寬廣、且強大;耐久。瀝青是天然礦化材料,其耐久性超過任何建筑結構體系。
本實施例中依據《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QYH50108-2008),系統設計遵循以防為主,剛柔結合,注重材料,重視構造合理,追求細節保障,追求系統可靠度的原則。頂板是最重要部位,因此防水安全是工程的首要需求。該項目的地下空間使用功能特點要求是防水和保溫功能必須得到充分保障。為此我們建議采用下述基本防水體系:建議該工程地下空間頂板采用:A、鋼筋混凝土頂板無找坡,直接在混凝土結構上密實附著防水體系;B、頂板變形縫等細部節點采用外貼金屬承壓板止水帶加強處理措施,構筑高可靠性平臺頂板系統:
1)、頂板不找坡、不采用水泥砂漿找平,直接在鋼筋混凝土結構頂板上實施防水。
2)、如果可能的話,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頂板進行深度處理(拋丸),徹底清除混凝土表面浮漿、養護不足等形成軟弱表面,為防水結構提供一個穩定、高強的粘結基面;并充分暴露混凝土結構的表層缺陷便于深度抗滲處理。
3)、頂板變形縫等節點的處理,在變形縫處填充復合型襯墊板,然后外貼金屬承壓止水板,用自攻螺釘進行固定,如果采用雙層止水板,則采用密封膏進行連接。
4)、大面防水結構施工。采用BPS-201基層處理劑、對混凝土結構表面進行灌涂處理,以形成高強附著薄膜、增強混凝土結構抗滲性、并為后期高稠度熱熔改性瀝青提供粘結界面。
5)、熱熔SBS改性瀝青卷材具有足夠的熔融改性瀝青填筑混凝土表面凹隙,從而獲得無間隙剛柔復合的防水體系。
本實施例中所述系統的特點為:這是一道充分利用石油瀝青的憎水性、粘附粘結性構筑永久性防水結構,由于其設置于最穩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層上、且混凝土表層若界面已被拋丸處理過,熱熔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獲得了與混凝土結構持久無間隙隙粘結的效果,防水系統具有下列性能:
1)、BPS-201基層粘結處理劑與混凝土具有超強的粘結力,能夠滲透、灌注到混凝土表層的凹隙、微細縫隙、孔隙中,增強混凝土的抗滲性能,提高熱熔SBS卷材的粘結效果。
2)、采用外貼式金屬承壓止水板進行變形縫節點處理,方案合理,易于施工安裝,工程可操作性強。
3)、該基本防水體系可確保地下空間獲得最高防水可靠性定等級,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確保地下空間的防水安全。
上述技術方案僅體現了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優選技術方案,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對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變動均體現了本發明的原理,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