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地下施工設備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雙輪銑槽裝置以及雙輪銑槽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地下連續墻工藝自引入中國建筑業,已被廣泛的運用在基礎工程中,作為臨時或者永久擋土墻,有時也作為承受荷重的結構體。其中,雙輪銑槽機作為地下連續墻施工的重要設備之一,具有作業效率高和適應廣泛的特點,尤其是在銑削硬巖時,其效率是其他設備的3倍以上。它的主要工作過程為:首先通過進給裝置把銑槽裝置放置到所要到達的位置;然后液壓馬達分別帶動兩個銑輪沿相反的方向低速轉動,切削下面的泥土以及巖石;最后通過另外的一個液壓馬達帶動離心泵把切削的土和碎石送到泥漿篩分系統中。這樣完成了對地面的成槽。
但是,目前的雙輪銑槽機的雙輪銑槽裝置包括連接板和兩個位于連接板兩側的銑輪,而連接板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寬度,經過實踐發現,該結構導致銑輪上的固定銑刀無法銑削到支撐板正下方的巖墻,出現了銑削盲區,影響銑槽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輪銑槽裝置,以緩解雙輪銑槽裝置在銑削過程中出現銑削盲區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雙輪銑槽裝置,包括:銑輪、驅動所述銑輪轉動的第一驅動裝置和旋轉機構;其中,
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包括液壓馬達,設置于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端的小鏈輪,與所述小鏈輪通過鏈條連接的大鏈輪,所述銑輪與所述大鏈輪通過第一連接軸連接;
所述旋轉機構包括用于銑削所述大鏈輪的下方區域的旋轉銑刀和驅動旋轉銑刀轉動的第二驅動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錐齒輪和與其嚙合的第二錐齒輪;所述第一錐齒輪與所述大鏈輪通過所述第一連接軸連接,且設置在所述銑輪與所述大鏈輪之間;所述第二錐齒輪設置于所述大鏈輪下方,且通過第二連接軸與連接所述旋轉銑刀的銑刀接口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銑刀接口與所述旋轉銑刀為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銑刀接口與所述第二連接軸可移動連接,且在所述第二連接軸套設有用于恢復所述銑刀接口到原位置的彈簧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銑刀為鉆頭。
進一步的,所述銑輪包括旋轉輪、銑刀輪和固定銑刀,所述旋轉輪通過所述第一連接軸與所述大鏈輪連接;所述銑刀輪固設于所述旋轉輪上;所述固定銑刀沿所述旋轉輪周向方向設置在銑刀輪上。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銑刀上設置有固定銑齒。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銑齒的形狀為子彈頭狀。
進一步的,雙輪銑槽裝置還包括刮泥擋板,設置于每個所述銑輪的上方。
本發明提供的雙輪銑槽裝置設置有兩個銑輪,通過第一驅動裝置帶動銑輪旋轉,實現銑削,完成銑槽。其中,本發明是采用液壓馬達和鏈條傳動實現的驅動銑輪轉動的,由于鏈輪傳動沒有特定的傳動比,因此可以根據銑輪銑削速度的需要來改變大鏈輪的轉速,并且鏈輪傳送相對穩定,結構簡單可靠、成本低。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雙輪銑槽裝置設置有旋轉銑刀,旋轉銑刀設置在大鏈輪的下方,通過第二驅動裝置帶動旋轉銑刀旋轉,使旋轉銑刀能夠對接觸的地面進行銑削,從而可以銑削銑輪在銑削過程中銑削不到的區域,極大地減少了雙輪銑槽裝置在銑削過程中出現銑削盲區的幾率,使該裝置能夠高效、優質地構筑平整等厚、大寬度的連續墻,并且該結構簡單可靠。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輪銑槽機,以緩解雙輪銑槽裝置在銑削過程中出現銑削盲區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雙輪銑槽機,包括上述的雙輪銑槽裝置。
其中,本發明提供的雙輪銑槽機具有上述雙輪銑槽裝置的全部技術特征,并且能夠減少在銑削過程中出現銑削盲區的幾率,在上述已經對雙輪銑槽裝置進行了詳細的描寫,這里不再進行贅述。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雙輪銑槽裝置的內部結構圖;
圖2為本實施例一提供的雙輪銑槽裝置的外部結構圖;
圖3為圖2的正視圖;
圖4為本實施例一提供的雙輪銑槽裝置的剖視圖。
圖標:100-第一驅動裝置;200-銑輪;300-旋轉機構;400-密封箱體;500-刮泥擋板;600-導向架;700-連接板;110-液壓馬達;120-小鏈輪;130-大鏈輪;140-鏈條;150-第一連接軸;210-旋轉輪;220-銑刀輪;230-固定銑刀;231-固定銑齒;310-旋轉銑刀;320-第二驅動裝置;330-彈簧機構;311-銑刀接口;321-第一錐齒輪;322-第二錐齒輪;323-第二連接軸;331-擋套;332-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雙輪銑槽裝置,包括:兩個銑輪200、驅動銑輪200轉動的第一驅動裝置100和旋轉機構300;其中,第一驅動裝置100包括液壓馬達110,設置于液壓馬達110的輸出端的小鏈輪120,與小鏈輪120通過鏈條140連接的大鏈輪130,銑輪200與大鏈輪130通過第一連接軸150連接;旋轉機構300包括用于銑削大鏈輪130的下方區域的旋轉銑刀310和驅動旋轉銑刀310轉動的第二驅動裝置320。
本實施例提供的雙輪銑槽裝置設置有兩個銑輪200,通過第一驅動裝置100帶動銑輪200旋轉,實現銑削,完成銑槽。其中,本實施例是采用液壓馬達110和鏈條140傳動實現的驅動銑輪200轉動的,由于鏈輪傳動沒有特定的傳動比,因此可以根據銑輪200銑削速度的需要來改變大鏈輪130的轉速,并且鏈輪傳送相對穩定,結構簡單可靠、成本低。
另外,本實施例提供的雙輪銑槽裝置設置有旋轉銑刀310,旋轉銑刀310設置在大鏈輪130的下方,通過第二驅動裝置320帶動旋轉銑刀310旋轉,使旋轉銑刀310能夠對接觸的地面進行銑削,從而可以銑削銑輪200在銑削過程中銑削不到的區域,極大地減少了雙輪銑槽裝置在銑削過程中出現銑削盲區的幾率,使該裝置能夠高效、優質地構筑平整等厚、大寬度的連續墻,并且該結構簡單可靠。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如圖2和3所示,雙輪銑槽裝置還包括導向架600、密封箱體400和連接板700,其中,密封箱體400設置在導向架600的下方,密封箱體400、連接板700和銑輪200之間連接構成一個密封的結構。具體的,密封箱體400內設置有液壓馬達110和小鏈輪120,連接板700設置在鏈條140的四周,銑輪200分別設置在連接板700的兩側,通過三者封閉式的連接,可以防止外界的泥沙進入三者包圍的內部,影響第一驅動裝置100的運轉。另外,這樣的結構也使連接板700兩側的銑輪200之間的距離最小,使銑輪200銑削過程的銑削盲區僅是鏈輪下方的區域,從而能夠銑削出優質地構筑平整等厚、大寬度的連續墻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在不影響銑輪200旋轉的同時,應保證連接板700和銑輪200連接的密封性,因此,設置有密封裝置。其中,第一連接軸150與銑輪200是通過軸承和支撐座連接的,因此,銑輪200與支承座之間的間隙處設有由彈簧件和油浸盤根組成的密封裝置,由于彈簧件主動頂壓油浸盤根,油浸盤根質地柔軟,緊密接觸銑輪200,能長期有效的實現密封、潤滑功效。當油浸盤根磨損到一定程度,僅需更換油浸盤根,維修費用低廉。
另外,第一驅動裝置100的液壓馬達110可以為低轉速大扭矩的液壓馬達110,此時不需要另外設置減速器,就可以達到銑輪200所要求的轉速和扭矩,并且該結構簡單可靠、成本低,低轉速也能夠大大減少機械的磨損。當然這里不要求必須為低轉速大扭矩的液壓馬達110,其他類型的電機能夠實現要求的轉速和扭矩即可。
具體的,如圖4所示,第二驅動裝置320包括第一錐齒輪321和與其嚙合的第二錐齒輪322;第一錐齒輪321與大鏈輪130通過第一連接軸150連接,且設置在銑輪200與大鏈輪130之間;第二錐齒輪322設置于大鏈輪130下方,且通過第二連接軸323與連接旋轉銑刀310的銑刀接口311連接。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第二連接軸323與上述提到的連接板700樞接,且貫穿于連接板700。
其中,第一錐齒輪321與大鏈輪130通過第一連接軸150連接,使大鏈輪130轉動能夠帶動第一錐齒輪321轉動,而通過第一錐齒輪321和第二錐齒輪322的嚙合,改變了轉動方向,由原來在豎直方向旋轉改變為在水平方向的旋轉,其中,第二錐齒輪322設置于大鏈輪130下方,通過第二錐齒輪322的旋轉帶動旋轉銑刀310旋轉,從而實現了旋轉銑刀310能夠銑削大鏈輪130下方的區域,進而減少雙輪銑槽裝置在銑削過程出現銑削盲區的幾率。同時該結構的驅動力是依靠第一驅動裝置100的液壓馬達110實施的,因此沒有增加電機,這使該結構簡單、可靠,加工成本低廉。
另外,為了方便對損壞的旋轉銑刀310進行更換,銑刀接口311與旋轉銑刀310的連接方式為可拆卸連接。例如,銑刀接口311與旋轉銑刀310直接螺紋連接,并且在銑刀接口311外側設置有多個螺紋配合的緊固螺釘,通過緊固螺釘可以卡緊旋轉銑刀310。這里沒有明確規定,可以采用其他的連接方式,只要實現可拆卸的連接即可。
在上述實施例基礎上,進一步的,如圖4所示,銑刀接口311與第二連接軸323可移動連接,且在第二連接軸323套設有用于恢復銑刀接口311到原位置的彈簧機構330。彈簧機構330包括擋套331和彈簧332。也就是,銑刀接口311可以沿著第二連接軸323長度方向移動,在第二連接軸323套有彈簧機構330,可以使銑刀接口311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具體的,在第二連接軸323上設置有擋套331,限制彈簧332的向上和四周運動,彈簧332下端連接有銑刀接口311,在銑刀接口311移動過程中彈簧332實現伸縮。它的主要工作過程為,第二驅動裝置320驅動第二連接軸323轉動,使旋轉銑刀310轉動,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地面對旋轉銑刀310施加支撐力,使彈簧332收縮到最大程度,在旋轉銑刀310轉動時,彈簧332對旋轉銑刀310施加彈力,使旋轉銑刀310逐漸下移,從而實現銑削。
另外,在第二連接軸323套有彈簧332也可以對旋轉銑刀310進行保護,這是因為,當旋轉銑刀310在銑削過程中遇到特別堅硬的巖石時,旋轉銑刀310可以進行收縮,收縮后再逐漸的進行銑削,從而減少旋轉銑刀310的損壞。
其中,旋轉銑刀310的形狀可以類似于鉆頭的形狀,即,旋轉銑刀310的底部為尖端,尖端有兩個位于一個主平面上的切削刀片,切削刀片具有在共同第二平面上取向的短的中心切削刀刃,它的側面設置有排屑槽,在銑削過程中,切削刀刃成一個點狀中心切削刀刃用于進入地面,進行銑削,并使巖石沿排屑槽排出。
在本實施例中,銑輪200包括旋轉輪210、銑刀輪220和固定銑刀230,旋轉輪210通過第一連接軸150與大鏈輪130連接;銑刀輪220固設于旋轉輪210上;固定銑刀230沿旋轉輪210周向方向設置在銑刀輪220上。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加強固定銑刀230的強度,減少其在銑削過程的磨損,加強銑削效率,延長其使用壽命,可以在固定銑刀230上設置有固定銑齒231。具體的,可以在每一個固定銑刀230的刀刃的兩端分別設置一個固定銑齒231,這樣可以在銑削過程中,首先是固定銑齒231對泥巖施加銑削力,從而減少了固定銑刀230的磨損。同時,為了方便更換被損壞的固定銑齒231,可以使固定銑刀230與固定銑刀230的連接方式為可拆卸連接。其中可拆卸連接的方式有多種,例如,螺紋連接或者銷連接,這里沒有明確規定,可以采用其他的連接方式,只要實現可拆卸的連接即可。
此外,固定銑齒231的形狀有多種,例如,子彈頭狀或者刀片狀,相比較,固定銑齒231為子彈頭狀時,它的橫截面為圓形,強度更高,能夠承受的力更大,損傷程度更加小。因此,較佳地,固定銑齒231的形狀選擇子彈頭狀。
在本實施例基礎上,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雙輪銑槽裝置還包括刮泥擋板500,設置于每個銑輪200的上方。具體的,在每個銑輪200上方焊接一個刮泥擋板500,刮泥擋板500包括直角部件,它開口朝向相鄰兩個銑輪200之間設置,并將其側面焊接在支撐板上。其中,當銑輪200上的泥的含量到達直角部件時,直角部件的底部用于切斷泥層,直角部件的側部用于阻擋泥層的增加。既保證了連續墻體的施工質量,又極大地節約了施工時間和成本。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雙輪銑槽機,包括實施例一提供的雙輪銑槽裝置。
其中,雙輪銑槽裝置包括:兩個銑輪200、驅動銑輪200轉動的第一驅動裝置100和旋轉機構300;其中,第一驅動裝置100包括液壓馬達110,設置于液壓馬達110的輸出端的小鏈輪120,與小鏈輪120通過鏈條140連接的大鏈輪130,銑輪200與大鏈輪130通過第一連接軸150連接;旋轉機構300包括用于銑削大鏈輪130的下方區域的旋轉銑刀310和驅動旋轉銑刀310轉動的第二驅動裝置320。
本實施例提供的雙輪銑槽機具有實施例一提供的雙輪銑槽裝置的全部技術特征,并且能夠減少在銑削過程中出現銑削盲區,在上述已經對雙輪銑槽裝置進行了詳細的描寫,這里不再進行贅述。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