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生態護坡系統。
背景技術:
傳統的護坡通常采用漿砌(干砌)塊石,混凝土整體結構,它雖然能夠防止水土流失,但建造相對復雜、成本高,而且對景觀和生態環境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遇到工程改建時會產生建筑垃圾,甚至還可能導致水體與陸地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破壞.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生態護坡系統.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生態護坡系統,包括護坡基體,所述護坡基體的斜坡面上,由下至上依次為砂墊層、碎石砂層和塊石層,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網格固定層和植被層;其中所述的網格固定層由若干塊四方形的網格組成,每塊網格的四個頂角處設置成豎直平面且設置有水平通孔;每相鄰的網格的頂角處的水平通孔之間連通;相鄰網格借助在水平通孔內放置的鋼筋與下層的塊石層固定從而彼此連接成網格固定層;每塊網格的四邊上均設置有通水孔,四邊的頂部設置有凹槽;
所述每塊網格填充土壤,土壤中種植植被形成植被層,所述的植被層為蘆葦層,其由蘆葦制成的框架和垂直于該框架的蘆葦短桿構成,所述蘆葦制成的框架包括若干活體蘆葦桿,活體蘆葦桿縱橫相交排列并通過繩索捆扎固定成網;所述垂直于框架的蘆葦短桿為活體蘆葦短節,其在與框架的活體蘆葦桿垂直交點處,通過繩索與框架捆扎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的每塊網格的邊長為40-100厘米。
進一步的,所述的每塊網格的四邊上均勻設置有1-4個通水孔.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將混凝土護坡結構變為環保型生態護坡結構,網格結構施工簡單,固定作用好;將護坡材料的植被層變為活體蘆葦,不僅美觀、環保、經濟適用,而且活體蘆葦置于土壤后,適宜條件下,即可在蘆葦桿的節間生出許多完整小蘆葦,新生蘆葦根系可牢牢抓住土壤,從而提高整體護坡效果;其次使用過程中如遇到工程改造、擴建等施工活動,拆除的護坡結構不僅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且本實用新型護坡結構中新生的蘆葦又可作為基體重復利用,節約了大量蘆葦資源.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網格固定層結構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的蘆葦層連接示意圖;
其中,1.水平通孔、2.通水孔、3.網格、4.蘆葦短節、5.活體蘆葦桿、6.繩索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2所示的一種生態護坡系統,包括護坡基體,所述護坡基體的斜坡面上,由下至上依次為砂墊層、碎石砂層和塊石層,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網格固定層和植被層;其中所述的網格固定層由若干塊四方形的網格組成,每塊網格的四個頂角處設置成豎直平面且設置有水平通孔;每相鄰的網格的頂角處的水平通孔之間連通;相鄰網格借助在水平通孔內放置的鋼筋與下層的塊石層固定從而彼此連接成網格固定層;每塊網格的四邊上均設置有通水孔,四邊的頂部設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連通形成排水網絡,有利于護坡上過量水的排放。
所述每塊網格填充土壤,土壤中種植植被形成植被層,所述的植被層為蘆葦層,其由蘆葦制成的框架和垂直于該框架的蘆葦短桿構成,所述蘆葦制成的框架包括若干活體蘆葦桿,活體蘆葦桿縱橫相交排列并通過繩索捆扎固定成網;所述垂直于框架的蘆葦短桿為活體蘆葦短節,其在與框架的活體蘆葦桿垂直交點處,通過繩索與框架捆扎固定.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所述的每塊網格的邊長為40-100厘米,適當的尺寸利于施工和模塑制備,網格例如可由硬質塑料模塑而成或混凝土模塑而成.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所述的每塊網格的四邊上均勻設置有1-4個通水孔;有助于土壤中水分的傳播,利用植被層的生長.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用于示例性說明或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此外,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旨在涵蓋落入所附權利要求范圍和邊界、或者這種范圍和邊界的等同形式內的全部變化和修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