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中使用的閘門,尤其是涉及用于起吊閘門的自鎖式拉桿。
背景技術:
采用拉桿配合卷揚啟閉機起吊閘門是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拉桿作為卷揚啟閉機揚程的有效補充,大大降低了卷揚啟閉機的工作行程,減小卷揚啟閉機的尺寸和重量,節省了設備投資。目前,用拉桿配合卷揚啟閉機起吊閘門時,拉桿裝置在卷揚啟閉機吊頭和閘門吊耳之間,各部件采用銷軸連接,多節拉桿組成的拉桿鏈一端與卷揚啟閉機吊頭連接,一端連接在閘門吊耳上,拉桿的連接、拆卸均在檢修平臺上由人工操作完成。上述使用拉桿配合卷揚啟閉機起吊閘門只適用于閘門垂直升降工況,在這種工況下,卷揚啟閉機吊頭、閘門吊耳及拉桿鏈均與地面垂直,拉桿為長細桿狀,在卷揚啟閉機吊頭與閘門吊耳之間裝拆拉桿時,只有將拉桿豎直放置才便于彼此之間吊耳孔的對接與穿軸。大容量卷揚啟閉機的拉桿比較重,在連接拉桿時,通常使用臨時起吊設備將拉桿豎直吊入檢修平臺,為保證拉桿的豎直狀態,臨時起吊設備的吊具始終不能與拉桿脫離,在拉桿與卷揚啟閉機吊頭穿軸連接時,卷揚啟閉機吊頭與臨時起吊設備的吊具就會相互干涉,導致卷揚啟閉機吊頭無法與拉桿順利連接。另外,臨時起吊設備與卷揚啟閉機若處于同工作面時,二者不能同時開展工作,如果同時開展工作,也會相互發生干涉。只有當臨時起吊設備將拉桿調入檢修平臺并移走后,卷揚啟閉機才有操作的空間。為保證拉桿能夠順利穿軸連接,當臨時起吊設備移走后,如何保持拉桿的豎直狀態,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起吊閘門的自鎖式拉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下述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所述用于起吊閘門的自鎖式拉桿,包括桿體,固連在所述桿體上、下端的上吊耳和下吊耳,所述上、下吊耳均為雙吊耳結構;所述上吊耳的吊孔為沿桿體縱向開設的長孔結構,位于上吊耳下方的桿體上設置有鎖定肩,所述鎖定肩由上、下間隔固定在桿體上的上支撐平臺和下支撐平臺構成,所述上、下支撐平臺分別沿上吊耳的吊孔軸向向桿體兩側延伸設置。
所述桿體的橫斷面為工字鋼結構,桿體的下端部為箱型結構。
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所述拉桿利用自身的插接鎖定功能,不需借助外部力量即可始終保持豎直狀態,方便了拉桿的穿銷連接,尤其適用于拉桿配合大噸位移動式啟閉機起吊閘門的場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A-A向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的B-B向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待接拉桿與已接拉桿連接狀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待接拉桿與啟閉機吊頭連接狀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待接拉桿鎖定于檢修平臺上的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用于起吊閘門的自鎖式拉桿,包括桿體1,所述桿體1的橫斷面為工字鋼結構(如圖3所示),桿體1的下端部為箱型結構(如圖4所示);在桿體1上、下端分別固連有上吊耳2和下吊耳3,所述上、下吊耳2、3均為雙吊耳結構;為使拉桿在插套后即可進行吊耳的穿軸連接,上吊耳2的吊孔4為沿桿體1縱向開設的長孔結構,位于上吊耳2下方的桿體1上設置有鎖定肩,所述鎖定肩由上、下間隔固定在桿體1上的上支撐平臺5和下支撐平臺6構成,所述上、下支撐平臺5、6分別沿上吊耳2的吊孔4軸向向桿體1兩側延伸設置。上支撐平臺5用于支撐與上吊耳2相連接的另一節拉桿,保持拉桿處于豎直狀態;下支撐平臺6用于拉桿或多節拉桿組成的拉桿鏈與閘門在檢修平臺上鎖定。本實用新型使用時,任何一節拉桿的上吊耳2均能夠豎直插套在與之連接的另一拉桿下吊耳3內。
啟閉機使用本實用新型起吊閘門時,拉桿連接操作順序如下(以閘門下降為例):
第一步:用臨時起吊設備將待接拉桿7豎直吊起,將待接拉桿7的下吊耳3插套在已接拉桿8的上吊耳2上(如圖5所示),移走臨時起吊設備,并保持待接拉桿7垂直向上進行穿軸連接操作;
第二步:啟閉機吊頭9降下,與待接拉桿7上吊耳2對位后穿銷連接(如圖6所示),此刻待接拉桿7連接完成。
第三步:啟閉機10做提升動作并解除閘門11的鎖定,然后將待接拉桿7、已接拉桿8及閘門11一同吊起并順門槽下放,下放一定距離后,將待接拉桿7鎖定肩的下支撐平臺6與鎖定梁12共同鎖定在檢修平臺13上,斷開啟閉機吊頭9與拉桿鏈之間的連接,然后再進行下一節拉桿的接入,下一節拉桿的連接重復前兩個步驟(如圖7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