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全液壓開啟自行式模板系統,特別涉及一種適用矩形現澆混凝土渡槽的全液壓開啟自行式模板系統。
背景技術:
渡槽被作為輸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是輸水工程中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在輸水工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矩形渡槽是渡槽的一類,分為現澆和預制兩種。預制渡槽必須吊裝,施工難度較大,要求場地開闊且交通方便,而現澆渡槽為高空作業,無地形和交通約束,適用性廣。因此研制一種經濟、實用、高效的現澆渡槽施工裝備已經顯得非常必要。
傳統的現澆渡槽施工工藝中,一般是利用排架澆筑,因為渡槽體積大,排架的分塊較多,支撐結構交錯,需要采用吊車配合大量人工完成模板拼裝、支立及拆卸等工序,無形中加大了施工人員高空作業的安全風險,同時施工效率低下,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而且內、外模板通過穿透渡槽兩側槽身的方式拉栓固定,拆模后會在兩側槽身留下對拉孔,容易造成后期鋼筋腐蝕及通水滲漏等,導致渡槽質量不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案,提供一種施工方便、高質量、高效率的一次性澆筑加肋矩形渡槽全液壓開啟自行式模板系統。
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述技術措施來實現:
本發明包括模架系統、行走系統、液壓開啟系統和輔助施工系統;所述模架系統主要由內模板、外模板、內模桁架、外模桁架、連接梁組成;所述行走系統主要由導梁、上側動力齒輪箱、下側動力齒輪箱和鋼軌組成;所述液壓開啟系統主要由行走輪、液壓油缸、液壓泵、絲杠組成;所述輔助施工系統主要由吊籃、電動葫蘆和電動葫蘆行走軌道組成。
本發明所述模架系統中設有可旋轉內八字模板,采用折頁連接,便于開啟內模板。所述內、外模板與內、外模桁架通過螺栓連接,模板之間通過所述連接梁形成整體,連接梁為工字鋼,連系梁與其下方桁架采用行走輪連接。所述兩側內模板間通過伸縮槽鋼支撐固定,所述兩側外模板間通過對拉栓支撐固定。本發明所述行走系統中導梁由貝雷片和連接桿拼裝組成,為兩跨度長。所述導梁前端通過導梁支架支撐于渡槽槽墩頂部,導梁中間及后端通過下側動力齒輪箱支撐于已澆筑成型渡槽底板上;所述上側動力齒輪箱固定于所述連接梁上,所述下側動力齒輪箱放置于已澆筑成型的渡槽地板處支撐構件上。
本發明所述液壓開啟系統中內模液壓油缸一端連接于所述內模板桁架處連接桿上,一端連接于所述導梁處連接桿上;用于開啟所述內八字模板的絲杠一端連接于所述內模桁架上,一端連接于內八字模板處;外模液壓油缸一端連接于所述連接梁上,一端連接于所述外模桁架處固定的連接桿上。
本發明所述輔助施工系統用于修飾打磨渡槽及模板,系統中電動葫蘆下方連接吊框,施工人員利用所述吊框修飾打磨渡槽混凝土及模板,電動葫蘆軌道與連接梁之間采用行走輪連接,可在連接梁上行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導梁支撐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千斤頂抬升導梁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導梁行走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模板支立結構主視圖。
圖6為本發明的模板開啟結構主視圖。
圖7為本發明的模板支立結構俯視圖。
圖8為本發明的模板開啟結構俯視圖。
圖9為本發明的下側對拉栓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的上側對拉栓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的導梁結構主視圖。
圖12為本發明的外模板、外模桁架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的內模板、內模桁架、內八字模板、絲杠結構示意圖。
圖14位本發明的內模板支撐伸縮槽鋼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導梁;2模架;3外肋;4連接梁;5千斤挺;6導梁支架;7下側動力齒輪箱;8外模液壓油缸;9行走輪;10電動葫蘆;11上側動力齒輪箱;12鋼軌;13 電動葫蘆軌道;14外模桁架;15外模板;16內模桁架;17內模板;18支撐構件;19伸縮槽鋼;20內模液壓油缸;21絲杠;22內八字模板;23對拉栓;24吊框。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以下將結合實施例(附圖)作進一步描述:如圖1所示,本發明主要包括模架和行走系統,行走系統包含導梁(1)、上側動力齒輪箱(11)、下側動力齒輪箱(7)和鋼軌(12),所述模架支撐和行走于所述導梁1上。
所述導梁1為兩跨度長,導梁1采用貝雷片及連接桿拼接為整體,貝雷片強度高,剛度大。所述導梁前端通過導梁支架6支撐于渡槽槽墩頂部,所述導梁中間及后端通過下側動力齒輪箱7支撐于上一跨已澆筑成型渡槽底板前端及后端處支撐構件18上,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為避免動力齒輪箱損壞渡槽底板,應將齒輪箱放置于渡槽槽墩上方底板位置處,而且齒輪箱與渡槽底板間支撐構件18上下均為大面積鋼板,可增加受力面積。
所述模架2包含外模桁架14、外模板15、內模桁架16、內模板17、連接梁4、伸縮槽鋼19、對拉栓23。所述內八字模板22與內模板17采用折頁連接,可實現內八字模板翻轉開啟,內八字模板翻轉開啟后有利于內模板順利開啟。所述外模板15、內模板17外側均焊接橫向連續槽鋼,所述連續槽鋼與所述外模桁架14、內模桁架16均采用螺栓連接,螺栓連接便于拆卸、重復利用及運輸。模板之間通過所述連接梁4形成整體,連接梁4為工字鋼,連接梁4與其下方桁架采用行走輪9連接。為了分散連接梁下方桁架與模板之間拉力,在外模桁架14、內模桁架16之間均設定斜向及水平連接桿,使所有桁架整體受力。所述外模板15 之間通過對拉栓23固定支撐,對拉栓布置如圖9、圖10所示;所述內模板17之間通過伸縮槽鋼19固定支撐,所述伸縮槽鋼為大型號槽鋼套小型號槽鋼,二者通過銷子固定,具體結構如圖14所示。
模架2開啟主要通過液壓油缸及絲杠實現,液壓油缸采用銷軸連接。外模液壓油缸8一端連接于所述連接梁4上,一端連接于所述外模桁架14處連接桿上;內模液壓油缸20一端連接于所述內模桁架16處連接桿上,一端連接于所述導梁1處連接桿上;用于開啟內八字模板22的絲杠21一端連接于所述內模桁架16上,一端連接于內八字模板22上。具體模架支立結構如圖5、圖7所示,模架開啟結構如圖6、圖8所示。
導梁1及模架2行走均通過動力齒輪箱實現,所述導梁1上下均連接鋼軌12,鋼軌連接結構圖如圖11所示,所述動力齒輪箱在鋼軌12上行走。上側動力齒輪箱11固定于連接梁4 上,下側動力齒輪箱7放置于渡槽地板處支撐構件18上。
修飾打磨渡槽混凝土及模板主要通過電動葫蘆10和吊框24實現,電動葫蘆10下方連接吊框24,電動葫蘆軌道13為工字鋼,所述電動葫蘆軌道13與連接梁4之間采用行走輪連接,電動葫蘆軌道13與外模桁架14之間設定連接桿件,實現電動葫蘆軌道與外模板同步移動,避免電動葫蘆軌道13阻礙外模板15在連接梁4上行走。
具體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一、
1、根據本項目施工現場地質情況,采用換填法進行地基處理;
2、挖掘機挖淤后,換填1米厚砂礫墊層并壓實達到強度要求。
步驟二、
1、在地基上拼裝滿堂紅支架;
2、在滿堂紅支架上安裝渡槽底模及鋼筋骨架,第一次安放兩跨長度的渡槽底模及鋼筋骨架,之后應保證每次導梁行走前下一跨底模及鋼筋骨架安裝完成;
3、采用吊車將模板系統構件吊裝到滿堂紅支架上拼裝模板系統。
步驟三、
1、澆筑渡槽底板,應避免底板混凝土頂面高于內八字模板;
2、待底板混凝土既未達到初凝狀態,又可保證兩側槽身澆筑時底板部位無混凝土溢時,澆筑兩側槽身。澆筑過程中應保證混凝土澆筑連續進行;
3、混凝土澆筑完畢,養生。
步驟四、
1、收起內模板間伸縮槽鋼,拆除外模板間對拉栓;
2、通過絲杠收起內八字模板;
3、為防止外模板開啟后上端連接梁產生變形,內模板無法開啟,先通過內模液壓油缸開啟內模板,然后通過外模液壓油缸開啟外模板;
4、拆除內模液壓油缸與內模桁架間連接銷子,收起內模液壓油缸;
5、施工人員可以利用吊框對已澆筑完成的渡槽及模板進行修飾、打磨;
步驟五、
1、如圖3所示,通過千斤挺抬高導梁,將導梁支架取出放置在下一跨渡槽槽墩頂部,將后端兩個下側動力齒輪箱移置該跨已澆筑成型的渡槽前端底板位置,如圖4所示。
2、固定模架系統,開啟上、下側動力齒輪箱,上側動力齒輪箱反轉,下側動力齒輪箱正轉,使導梁行走到下一跨,導梁前端支立在導梁支架6上,如圖2所示。
3、開啟上側動力齒輪箱,上側動力齒輪箱正轉,使模架系統在導梁上行走到下一跨。
步驟六、
1、通過絲杠支立內八字模板;
2、安裝內模液壓油缸與內模桁架間連接銷子,固定內模液壓油缸;
3、為防止外模板開啟狀態時上端連接梁產生的變形影響內模板支立,先通過外模液壓油缸支立外模板,然后通過內模液壓油缸支立內模板;
4、安裝內模板間支撐伸縮槽鋼、外模板間對拉栓;
5、重復以上步驟,進行下一跨渡槽施工。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發明其中的一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