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后澆帶的澆筑組件。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澆筑后澆帶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在高層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在一起,裙房包圍了主樓的大部分。從傳統的結構觀點看,希望將高層與裙房脫開,這就需要設變形沉降縫;但從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設縫。因為設縫會出現雙梁、雙柱、雙墻,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澆帶法便應運而生。
一般后澆帶埋深在地下,澆筑時間為在主樓主體結構完成后施工,以主樓18層計算,從基礎砼澆筑到主體完成的工期約1年時間,如果進行回填土,后期就不能對后澆帶進行澆筑,如果先澆筑后澆帶又不能滿足結構間沉降要求,因此這段時間基坑裸露,不僅有安全隱患,而且影響文明施工,更增大了工程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簡單實用的后澆帶的澆筑組件。
本發明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澆筑后澆帶的施工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后澆帶的澆筑組件,包括若干澆筑模板、進漿管、出漿管,若干澆筑模板包裹在建筑物后澆帶部位外側,并且若干澆筑模板之間固定連接組成澆筑外模,澆筑外模內部有澆筑腔,進漿管與澆筑腔的底部相通,出漿管與澆筑腔的頂部相通。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本后澆帶的澆筑組件在后澆帶外側形成用于澆筑的澆筑腔,再通過采用后注漿施工工藝,進漿管和出漿管采用上述方式設置后,從進漿管進入的漿液將澆筑腔內部空氣擠出,使漿液充分充入澆筑腔內,避免澆注腔內部存在氣孔,影響后澆帶的澆筑質量。
本后澆帶的澆筑組件中處于澆筑外模側壁的澆筑模板上設有U形折彎,U形折彎的長度方向與水平方向一致;采用這樣的結構后,即便一側主體建筑再次發生沉降時,澆筑外模也會通過U形折彎發生形變,進而抵消因主體建筑發生沉降對澆筑外模的作用,避免澆筑外模發生撕裂、變形或脫落,影響日后澆筑質量。
本后澆帶的澆筑組件的澆筑外模上部延伸有搭接部;采用這樣的結構后,澆筑外模通過搭接部擔在后澆帶兩側的混凝土建筑上,方便澆筑外模的定位。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利用上述的后澆帶的澆筑組件進行澆筑后澆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對后澆帶部位兩側的混凝土梁待連接部位進行鑿毛;
b)對后澆帶部位的鋼筋進行二次加固綁扎;
c)使用若干澆筑模板包裹后澆帶部位,若干澆筑模板之間固定連接組成澆筑外模,澆筑外模內部有澆筑腔,通過澆筑外模的搭接部與混凝土之間搭接,搭接部與混凝土之間放置有橡皮墊片,膨脹螺絲貫穿搭接部和橡皮墊片且伸入混凝土內;
d)在后澆帶部位進行回填土作業,期間對出漿管和進漿管進行包裹、保護;
e)待建筑物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沉降穩定后,將灌漿料通過進漿管注入澆筑腔內,直至出漿管冒漿,澆筑后澆帶的施工作業結束。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本澆筑后澆帶的施工方法不僅能滿足工程施工質量,而且節約了成本,減小了安全隱患,也改善了工地現場的文明施工,使得裸露基坑能得以及時恢復。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后澆帶的澆筑組件實施例主視圖的剖視圖。
圖2是圖1的右視圖。
圖3是本后澆帶的澆筑組件實施例使用狀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3所示
本后澆帶的澆筑組件包括四塊澆筑模板1、進漿管4、出漿管3。
四塊澆筑模板1包裹在建筑物后澆帶部位外側,建筑物后澆帶兩側的砼梁7通過自身預設的綁扎鋼筋71連接,四塊澆筑模板1分別遮蓋在后澆帶部位的上、下、前、后四個端面,上、下兩塊澆筑模板1分別向左右兩側延伸有搭接部11,搭接部11分別擔在后澆帶左、右兩側的砼梁7上,前后兩塊澆筑模板1上設有U形折彎12,U形折彎12的長度方向與水平方向一致,四塊澆筑模板1與兩側砼梁7的混凝土結構面構成了相對封閉的澆筑腔2,澆筑腔2側壁底部開有進漿口21,澆筑腔2頂部開有出漿口22,進漿管4與澆筑腔2的進漿口21底部相通,出漿管3與澆筑腔2頂部的出漿口22相通,進漿管4與出漿管3對角線分布。
結合以上的本后澆帶的澆筑組件具體闡述本澆筑后澆帶的施工方法。
如圖3所示,本澆筑后澆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對后澆帶部位兩側的砼梁7混凝土結構面鑿毛,使日后澆筑的混凝土與原有的砼梁7結構面粘結牢固;
b)對后澆帶部位的鋼筋71進行二次加固綁扎;
c)使用四塊澆筑模板1包裹后澆帶部位的上、下、前、后四個端面,四塊澆筑模板1之間焊接組成澆筑外模,四塊澆筑模板1與兩側砼梁7的混凝土結構面構成了相對封閉的澆筑腔2,通過澆筑外模的搭接部11與砼梁7混凝土之間搭接,搭接部11與砼梁7混凝土之間放置有橡皮墊片5,膨脹螺絲6貫穿搭接部11和橡皮墊片5且伸入混凝土內;
d)在后澆帶部位進行回填土作業,出漿管3和進漿管4的端部伸入回填土層外,并且期間對出漿管3和進漿管4進行包裹、保護;
e)待建筑物主體結構施工完成,沉降穩定后,漿液灌注前采用空壓機對包裹的后澆帶進行清孔,將灌漿機將拌制好的灌漿料通過進漿管4注入澆筑腔2內,直至出漿管3冒漿,澆筑后澆帶的施工作業結束。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