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樁身鋼筋籠吊籠器。
背景技術:
:
在鉆孔灌注樁的施工過程中,通常要把鋼筋籠降落到地面以下樁孔的一定深度,目前都是使用一段鋼筋,一端與鋼筋籠相連,另一端設有圓環并用吊車吊著長時間站位,將鋼筋籠下放到設計標高時,用鋼管穿過圓環橫擔于地面上對鋼筋籠進行懸掛,但是擔鋼筋在使用完后,鋼筋無法再取出,浪費了一端鋼筋造成材料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樁身鋼筋籠吊籠器,它結構設計合理,可重復利用,不會造成材料的浪費,施工成本降低,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樁身鋼筋籠吊籠器,包括一豎直設置的下懸掛桿,在下懸掛桿的上部兩側分別設有一豎直設置的上懸掛桿,兩上懸掛桿的下部與下懸掛桿固連,兩上懸掛桿之間間隔設有若干個撐桿,撐桿的兩端分別與兩上懸掛桿固連,在下懸掛桿的下部一側自上至下間隔設有兩個第一套筒,在兩第一套筒上方同側的下懸掛桿上設有一個第二套筒,在兩上懸掛桿中的一個上懸掛桿上設有第三套筒,兩個第一套筒、一個第二套筒和一個第三套筒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一插桿的底部依次穿過第三套筒、第二套筒和兩個第一套筒,插桿的頂部位于上懸掛桿頂部的上方。
在插桿的頂部設有拉柄。
在第三套筒下方的插桿上靠近第三套筒的位置可拆卸地設有一卡箍。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可重復利用,不會造成材料的浪費,施工成本降低,且在懸吊過程中不會使鋼筋籠不慎脫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下懸掛桿,2、上懸掛桿,3、撐桿,4、第一套筒,5、第二套筒,6、第三套筒,7、插桿,8、拉柄,9、卡箍。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1所示,一種樁身鋼筋籠吊籠器,包括一豎直設置的下懸掛桿1,在下懸掛桿1的上部兩側分別設有一豎直設置的上懸掛桿2,兩上懸掛桿2的下部與下懸掛桿1固連,兩上懸掛桿2之間間隔設有若干個撐桿3,撐桿3的兩端分別與兩上懸掛桿2固連,在下懸掛桿1的下部一側自上至下間隔設有兩個第一套筒4,在兩第一套筒4上方同側的下懸掛桿1上設有一個第二套筒5,在兩上懸掛桿2中的一個上懸掛桿2上設有第三套筒6,兩個第一套筒4、一個第二套筒5和一個第三套筒6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一插桿7的底部依次穿過第三套筒6、第二套筒5和兩個第一套筒4,插桿7的頂部位于上懸掛桿2頂部的上方。
在插桿的頂部設有拉柄8。
在第三套筒6下方的插桿7上靠近第三套筒6的位置可拆卸地設有一卡箍9。
鋼筋籠都會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環形的加強箍,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先將本實用新型伸入鋼筋籠內,并抽拉插桿7使插桿7從最下端的那個第一套筒4中抽出,然后移動本實用新型使加強箍卡于兩第一套筒4之間,并抽拉插桿7,使插桿7穿過最下端的那個第一套筒4將加強箍牢牢卡裝于插桿7、兩第一套筒4和下懸掛桿1之間的空間內。然后,在第三套筒6下方的插桿7上靠近第三套筒6的安裝一個卡箍9,卡箍9可防止插桿7在后期吊起鋼筋籠或下放鋼筋籠的時候從第一套筒4中滑出,使鋼筋籠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懸吊。接著,使用吊車吊著上懸掛桿2將鋼筋籠吊起,并向樁孔內下放鋼筋籠,直至下放到設計標高時,用鋼管穿過相鄰兩撐桿3形成的懸掛孔,橫擔于地面上對鋼筋籠進行懸吊固定。然后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待混凝土初凝時,抽拉插桿7,使插桿7從最下端的那個第一套筒4中抽出,然后旋轉本實用新型180度,此時,加強箍已不在兩第一套筒4之間,可將本實用新型取出,重復使用即可。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未詳述之處,均為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