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中管廊結構,特指一種拼裝形成的預制管廊。
背景技術:
綜合管廊是集電力電纜、電信、給水、中水、熱力、雨污水、燃氣等為一體的綜合地下構筑物。現有的綜合管廊施工有兩種,一種為現澆的綜合管廊,另一種為預制拼裝的綜合管廊,現澆的綜合管廊現場濕作業大,且需要的操作空間大使得管廊基坑的挖掘面積大,施工周期長。而預制拼裝的綜合管廊能夠明顯的減少現場的濕作業量,相對于現澆的綜合管廊能夠縮短施工周期,解決了傳統現澆綜合管廊所存在的問題。但是由于目前預制拼裝的綜合管廊是通過預制的底板構件、頂板構件和墻板構件進行現場拼裝形成,且構件間的連接采用澆筑混凝土的形式連接,其仍存在較多的濕作業,且構件數量多、拼裝作業量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預制管廊,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預制拼裝的綜合管廊存在的現場較多濕作業、構件數量多拼裝作業量大的問題。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預制管廊,包括:
多個相互拼接的管廊單元,所述管廊單元包括上下對接連接的第一管廊結構和第二管廊結構,所述第一管廊結構和所述第二管廊結構對接后內部形成有管廊容置空間,所述第一管廊結構和所述第二管廊結構的對接處設有預應力連接筋,通過所述預應力連接筋連接所述第一管廊結構和所述第二管廊結構;以及
沿預制管廊走向方向設置的預應力縱向筋,所述預應力縱向筋貫穿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并將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連接固定。
采用第一管廊結構和第二管廊結構對接形成管廊單元,減少拼裝的構件數量,減少拼裝作業量,能夠提高安裝速度,且結構間的連接采用預應力連接筋和預應力縱向筋,極大地減少了現場的濕作業,本實用新型最大程度的實現了管廊施工的機械化和產業化,較傳統工藝施工,效率提高3倍至5倍,節省工期50%以上。本實用新型的預制管廊適用于單倉至四倉的綜合管廊,解決了兩倉以上不能預制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管廊結構的對接面為連續的凸凹面,所述第二管廊結構的對接面為相對應的連續的凸凹面,所述第二管廊結構的對接面與所述第一管廊結構的對接面相貼合,所述預應力連接筋穿過所述第一管廊結構和所述第二管廊結構的對接面并拉結固定所述第一管廊結構和所述第二管廊結構。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預應力連接筋呈弧形;
所述第一管廊結構的內側面靠近所述第一管廊結構的對接面處設置有第一操作孔,且所述第一管廊結構內預設有供所述預應力連接筋穿設的第一連接孔,所述第一連接孔與所述第一操作孔相連通;
所述第二管廊結構的內側面靠近所述第二管廊結構的對接面處設置有第二操作孔,且所述第二管廊結構內預設有供所述預應力連接筋穿設的第二連接孔,所述第二連接孔與所述第二操作孔相連通;
所述預應力連接筋的第一端從所述第一操作孔插入至所述第一連接孔,并經所述第二連接孔從所述第二操作孔穿出,所述預應力連接筋的第一端緊固于所述第二操作孔內,所述預應力連接筋的與所述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置于所述第一操作孔處并緊固于所述第一操作孔內。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管廊結構包括管廊頂板、形成于所述管廊頂板兩端側的第一管廊外墻板以及形成于所述管廊頂板內側的第一管廊中隔墻板;
所述第二管廊結構包括與所述管廊頂板對應的管廊底板、形成于所述管廊底板兩端側的第二管廊外墻板以及形成于管廊底板內側的第二管廊中隔墻板;
所述第一管廊外墻板與所述第二管廊外墻板對接形成管廊外墻板;所述第一管廊中隔墻板和所述第二管廊中隔墻板對接形成管廊中隔墻板。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管廊單元內的陰角處設有加腋結構,所述加腋結構內留設有供所述預應力縱向筋穿設的貫穿孔。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進一步改進在于,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間的第一管廊結構和第二管廊結構的對接縫相互錯開設置。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進一步改進在于,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的拼接面上形成有相適配的卡接結構。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拼接面上設有防水膠條。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拼接面上靠近所述預制管廊的外側設置有止水條。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管廊結構的頂面設有供吊裝用的第一吊具,所述第二管廊結構的底面設有供吊裝用的第二吊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中管廊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中相鄰兩個管廊單元中的一個管廊單元的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中相鄰兩個管廊單元中的另一個管廊單元的側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中相鄰兩個管廊單元中管廊外墻板拼接處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預制管廊,針對預制結構的混凝土地下綜合管廊,為一種簡便經濟的施工方法,最大程度的實現了機械化和產業化。較傳統工藝施工,效率提高3倍至5倍,現場濕作業大大減少,安裝速度快,節省工期50%以上,且本實用新型的預制管廊適用于單倉至四倉的綜合管廊,解決了兩倉以上不能預制的大難題。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預制管廊20包括多個相互拼接的管廊單元21和多個預應力縱向筋22,預應力縱向筋22沿預制管廊20的走向方向設置,用于連接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21。結合圖2所示,管廊單元21包括上下對接連接的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對接后內部形成有管廊容置空間215,結合圖3所示,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的對接處設有預應力連接筋213,通過預應力連接筋213連接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在拼裝預制管廊20時,先將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對接形成管廊單元21,對接處利用預應力連接筋213進行張拉固定,再將兩個管廊單元21拼接對齊,對接處利用預應力縱向筋22張拉固定,預應力縱向筋22貫穿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21并將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21連接固定。在實際施工時,可以利用預應力縱向筋22張拉固定多個管廊單元21,可以為5個管廊單元21,也可以為4個管廊單元21,通過預應力縱向筋22將多個管廊單元21張拉形成一個整體段。
采用第一管廊結構和第二管廊結構對接形成管廊單元,管廊單元的結構為預制管廊整體在走向方向上進行的分段,其相對于現有預制管廊來說,構件數量少,拼裝作業量小,能夠提高安裝速度。第一管廊結構和第二管廊結構之間通過預應力連接筋連接,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之間利用預應力縱向筋連接,極大地減少了現場的濕作業,連接操作簡單快速方便。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第一管廊結構211的對接面為連續的凸凹面,即該對接面為一連續的凸凹不平的表面,第二管廊結構212的對接面為相對應的連續的凸凹面,即為與第一管廊結構211的對接面對應的連續的凸凹不平的表面,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的兩個對接面相貼合時,兩個凸凹不平的表面剛好相嚙合,預應力連接筋213穿過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的對接面并拉結固定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較佳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預應力連接筋213呈弧形,具有相對的第一端2131和第二端2132;第一管廊結構211的內側面靠近第一管廊結構211的對接面處設置有第一操作孔2112,且在第一管廊結構211內預設有供預應力連接筋213穿設的第一連接孔,該第一連接孔與第一操作孔2112相連通;第二管廊結構212的內側面靠近第二管廊結構212的對接面處設置有第二操作孔2122,且在第二管廊結構212內預設有供預應力連接筋213穿設的第二連接孔,該第二連接孔與第二操作孔2122和第一連接孔相連通;在安裝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時,第一管廊結構211置于第二管廊結構212上,兩者的對接面相貼合,將預應力連接筋213的第一端2131從第一操作孔2112插入至第一連接孔中,并經第二連接孔從第二操作孔2122穿出,該預應力連接筋213的第一端2131緊固于第二操作孔2122內,預應力連接筋213的第二端2132置于第一操作孔2112處并緊固于第一操作孔2112內。在緊固預應力連接筋213時,對該預應力連接筋213進行張拉使其形成預應力緊固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而后再將預應力連接筋213的第一端2131和第二端2132進行固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較佳實施方式,如圖3和圖4所示,第一管廊結構211包括管廊頂板23、形成于管廊頂板23兩端側的第一管廊外墻板251以及形成于管廊頂板23內側的第一管廊中隔墻板261,第二管廊結構212包括與管廊頂板23對應的管廊底板24、形成于管廊底板24兩端側的第二管廊外墻板252以及形成于管廊底板24內側的第二管廊中隔墻板262,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對接時,第一管廊外墻板251和第二管廊外墻板252對接形成管廊外墻板25,第一管廊中隔墻板261和第二管廊中隔墻板261對接形成管廊中隔墻板26。管廊頂板23、管廊底板24和位于兩端側的管廊外墻板25圍合形成預制管廊20,圖3和圖4顯示為具有一個管廊中隔墻板26的預制管廊20,通過管廊中隔墻板26將預制管廊20內部的管廊容置空間215分隔形成兩個區域,即為兩倉型的預制管廊20。當然本實用新型的預制管廊20還可以省去管廊中隔墻板26形成單倉型的預制管廊,也可以設置多個管廊中隔墻板26形成多倉型的預制管廊,比如三倉型、四倉型預制管廊。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管廊結構211的對接面為第一管廊外墻板251的端面和第一管廊中隔墻板261的端面,第二管廊結構212的對接面為第二管廊外墻板252的端面和第二管廊中隔墻板262的端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再一較佳實施方式,如圖2和圖3所示,管廊單元21內的陰角216處設有加腋結構217,加腋結構217內留設有供預應力縱向筋22穿設的貫穿孔2171。陰角216包括管廊外墻板25和管廊頂板23、管廊底板24的夾角,管廊中隔墻板26和管廊頂板23、管廊底板24的夾角。結合圖1所示,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21拼接時,對應的加腋結構217上的貫穿孔2171相對齊,預應力縱向筋22插入至對齊的貫穿孔2171內,而后張拉預應力縱向筋22形成預應力緊固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21。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再另一較佳實施方式,如圖1、圖3和圖4所示,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21間的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的對接縫218相互錯開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再又一較佳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相鄰的兩個管廊單元21的拼接面214上形成有相適配的卡接結構2141,兩個管廊單元21拼接時,相貼合的拼接面214上的卡接結構2141相嚙合。該卡接結構2141為形成一個拼接面214上的凸臺,和對應的形成另一個拼接面214上凹面,拼接時凸臺和凹面相對合。較佳地,在拼接面214上設有防水膠條2142,該防水膠條2142設于拼接面214的中部。如圖5所示,拼接面214上靠近預制管廊20的外側設置有止水條2143,起到止水的作用。為方便吊裝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如圖3和圖4所示,第一管廊結構211的頂面設置有供吊裝用的第一吊具2113,第二管廊結構212的底面設置有供吊裝用的第二吊具2123。
本實用新型預制管廊的拼裝過程為:
結合圖3和圖4所示,先于待施工的管廊的位置處澆筑墊層10,而后吊裝第二管廊結構212,再吊裝第一管廊結構211,將第一管廊結構211置于第二管廊結構212上,利用預應力連接筋213將第一管廊結構211和第二管廊結構212連接緊固,豎向張拉預應力連接筋213形成一個管廊單元21,如此循環形成至少兩個管廊單元21,將管廊單元21拼接對齊,穿插預應力縱向筋22,縱向張拉預應力縱向筋22形成一段預制管廊,該一段預制管廊至少包括兩個管廊單元,較佳地為5個管廊單元,外包防水施工然后回填土完成本段的預制管廊施工,重復上述步驟開始下一段施工直至整個預制管廊施工完成。
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上述說明對本實用新型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