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包括底座和至少一個井蓋,所述的底座為矩形框架,所述底座上設置有一圈矩形凸緣,所述的井蓋底部抵接在所述的底座內壁上端,所述的井蓋嵌在所述的矩形凸緣內,所述的井蓋上表面與所述的矩形凸緣持平,所述井蓋與所述的矩形凸緣鉸接。本實用新型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結構簡單,強度高,使用壽命長,便于運輸,不容易發生損壞,安裝方便。
【專利說明】
一種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窨井制造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
【背景技術】
[0002]檢查井是為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的供電、給水、排水、排污、通訊、有線電視、煤氣管、路燈線路等維修,安裝方便而設置的。一般設在管道交匯處、轉彎處、管徑或坡度改變處、以及直線管段上每隔一定距離處,是便于定期檢查附屬構筑物。傳統的電信檢查井一般一體成型,占用較大空間運輸不方便,容易碰壞,也提高了運輸成本,傳統的電信檢查井通常由水泥或金屬材料制造,抗壓效果良好但是整體較重,金屬材料制成的窨井蓋由于其回收價值較高,容易被盜,水泥制成的窨井蓋雖然不易被盜但是其強度不佳。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強度高、使用方便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包括底座和至少一個井蓋,所述的底座為矩形框架,所述底座上設置有一圈矩形凸緣,所述的井蓋底部抵接在所述的底座內壁上端,所述的井蓋嵌在所述的矩形凸緣內,所述的井蓋上表面與所述的矩形凸緣持平,所述井蓋與所述的矩形凸緣鉸接。
[0005]進一步的,所述的底座由對稱的兩個“U”形框架拼接而成,拼接處通過連接板可拆卸連接。
[0006]進一步的,所述的矩形凸緣外側壁與所述底座之間設置有若干加強肋。
[0007]進一步的,所述的井蓋上表面設置有圓形、矩形或菱形的凹槽用于印制標識。
[0008]進一步的,所述的井蓋上表面設置有加強筋。
[0009]進一步的,所述的加強筋為“十”字形。
[0010]進一步的,所述的井蓋上表面在遠離井蓋與矩形凸緣鉸接處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一個開啟孔。
[0011 ]進一步的,所述的底座和所述的井蓋均由SMC復合材料制成。
[0012]進一步的,所述的SMC復合材料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模塑料層、第一玻纖網格布層、第二模塑料層。
[0013]進一步的,所述的SMC復合材料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模塑料層、第一玻纖網格布層、金屬框架層,第二玻纖網格布層、第二模塑料層。
[0014]本實用新型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結構簡單,強度高,使用壽命長,便于運輸,不容易發生損壞,安裝方便。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不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底座結構不意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SMC復合材料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1、底座,101、矩形凸緣,102、加強肋,2、井蓋,201、開啟孔,202、加強筋,203、凹槽,3、連接板,401、第一模塑料層,402、第一玻纖網格布層,403、金屬框架層,404、第二玻纖網格布層,405、第二模塑料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如在說明書及權利要求當中使用了某些詞匯來指稱特定組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會用不同名詞來稱呼同一個組件。本說明書及權利要求并不以名稱的差異來作為區分組件的方式,而是以組件在功能上的差異來作為區分的準則。如在通篇說明書及權利要求當中所提及的“包括”為一開放式用語,故應解釋成“包括但不限定于”。說明書后續描述為實施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般原則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所附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0020]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術語"上"、“下”、“正面”、“背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1]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22]—種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包括底座I和至少一個井蓋2,所述的底座I為矩形框架,所述底座I上設置有一圈矩形凸緣101,所述的井蓋2底部抵接在所述的底座I內壁上端,所述的井蓋2嵌在所述的矩形凸緣101內,所述的井蓋2上表面與所述的矩形凸緣101持平,所述井蓋2與所述的矩形凸緣101鉸接。
[0023]特別優選的,所述的底座I由對稱的兩個“U”形框架拼接而成,拼接處通過連接板3可拆卸連接,節省空間,便于運輸,降低運輸成本,不容易發生損壞,安裝方便。
[0024]特別優選的,所述的矩形凸緣101外側壁與所述底座I之間設置有若干加強肋102。
[0025]特別優選的,所述的井蓋2上表面設置有圓形、矩形或菱形的凹槽203用于印制標識,可以在壓制時講標識壓出。
[0026]特別優選的,所述的井蓋2上表面設置有加強筋202,既可以提高強度又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0027]特別優選的,所述的加強筋202為“十”字形。
[0028]特別優選的,所述的井蓋2上表面在遠離井蓋2與矩形凸緣101鉸接處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一個開啟孔201,可以用鉤子鉤住開啟孔201將井蓋2打開。
[0029]特別優選的,所述的底座I和所述的井蓋2均由SM C復合材料制成。S M C ( S h e e tmolding compound的縮寫,即片狀模塑料)主要原料由SMC專用紗、不飽和樹脂、低收縮添加劑,填料及各種助劑組成。SMC具有優越的電氣性能,耐腐蝕性能,質輕及工程設計容易、靈活等優點,其機械性能可以與部分金屬材料相媲美,因而廣泛應用于運輸車輛、建筑、電子/電氣等行業中。僅由模塑料制得的窨井蓋經過測試,其強度、耐受度等指標完全符合甚至超過相關國家標準。
[0030]特別優選的,所述的SMC復合材料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模塑料層401、第一玻纖網格布層402、第二模塑料層405。制作方法為:將調制好的第一模塑料層401涂覆于薄膜的一面,將第一玻纖網格布層402鋪設于涂有第一模塑料層401的薄膜之上,將另一涂有第二模塑料層405的薄膜覆蓋于第一玻纖網格布層402之下,利用液壓機壓合上述疊放的各層,制成SMC復合材料。
[0031]特別優選的,所述的SMC復合材料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模塑料層401、第一玻纖網格布層402、金屬框架層403,第二玻纖網格布層404、第二模塑料層405。制作方法為:將調制好的第一模塑料層401涂覆于薄膜的一面,將第一玻纖網格布層402鋪設于涂有第一模塑料層401的薄膜之上,將另一涂有第二模塑料層405的薄膜覆蓋于第二玻纖網格布層404之下,將金屬框架層403置于第一玻纖網格布層402與第二玻纖網格布層404之間,利用液壓機壓合上述疊放的各層,制成SMC復合材料。
[0032]本實用新型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結構簡單,強度高,使用壽命長,便于運輸,不容易發生損壞,安裝方便。
[0033]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若干優選實施例,但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實用新型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I)和至少一個井蓋(2),所述的底座(I)為矩形框架,所述底座(I)上設置有一圈矩形凸緣(101),所述的井蓋(2)底部抵接在所述的底座(I)內壁上端,所述的井蓋(2)嵌在所述的矩形凸緣(101)內,所述的井蓋(2)上表面與所述的矩形凸緣(101)持平,所述井蓋(2)與所述的矩形凸緣(101)鉸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I)由對稱的兩個“U”形框架拼接而成,拼接處通過連接板(3)可拆卸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矩形凸緣(101)外側壁與所述底座(I)之間設置有若干加強肋(102)。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蓋(2)上表面設置有圓形、矩形或菱形的凹槽(203)用于印制標識。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蓋(2)上表面設置有加強筋(202)。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筋(202)為“十,,字形。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蓋(2)上表面在遠離井蓋(2)與矩形凸緣(101)鉸接處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一個開啟孔(201)。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I)和所述的井蓋(2)均由SMC復合材料制成。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MC復合材料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模塑料層(401)、第一玻纖網格布層(402)、第二模塑料層(405)。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環保型高強度電信檢查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MC復合材料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模塑料層(401)、第一玻纖網格布層(402)、金屬框架層(403),第二玻纖網格布層(404)、第二模塑料層(405)。
【文檔編號】E02D29/14GK205444251SQ201620034039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4日
【發明人】方瑞松
【申請人】方瑞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