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活塞式拉壓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活塞式拉壓限制器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橋梁,特別涉及一種活塞式拉壓限制器。
背景技術:
[0002]針對鐵路的特點,火車運行于山區時,需要建造長而且高的谷架橋。此時,墩高較大,橋墩變得很柔,若一味增大下部結構的尺寸來滿足剛度的要求,在經濟性和外形美觀上都是不合理的。若不理會下部結構的剛度,那么在傳遞縱向力時,墩頂會產生很大的變形,且鋼軌附加應力也會超出允許值。為解決這個問題,將簡支梁體用縱向傳力結構串聯起來,通過縱向傳力結構使縱向力(如列車制動力、縱向風力、無縫鋼軌縱向力、縱向地震力等)從結構到結構傳遞至端部剛性橋臺或中間剛性墩固定點。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活塞式拉壓限制器,能有效地將梁體縱向力傳遞至橋梁端部剛性橋臺或中間剛性墩固定點,結構簡單,且便于安裝。[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0005]本實用新型活塞式拉壓限制器,其特征是:它包括外套筒和位于其內的活塞,以及沿其軸線設置的左側中軸、右側中軸,左側中軸的前端與活塞固定連接,右側中軸與外套筒固定連接,外套筒在活塞兩側分別固定設置左側橡膠墊、右側橡膠墊,左側橡膠墊、右側橡膠墊與活塞相對應有端面之間留有間隙。[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拉壓限制有保障,元件受力簡單,能有效地將梁體縱向力傳遞至橋梁端部剛性橋臺或中間剛性墩固定點;通過活塞缸體內的預留位移量,能夠適應環境溫度變化引起的熱脹冷縮。結構簡單,由外套筒、活塞和橡膠墊三部分組成,易于加工;集拉壓限制功能于一體,便于安裝。
[0007]本說明書包括如下一幅附圖:[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活塞式拉壓限制器的結構示意圖。[0009]圖中示出零部件、部位名稱及所對應的標記:外套筒10、左側端蓋11、右側端蓋12、活塞20、左側中軸21、右側中軸22、左側橡膠墊23、右側橡膠墊24。
具體實施方式
[0010]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0011]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活塞式拉壓限制器,它包括外套筒10和位于其內的活塞20,以及以及沿其軸線設置的左側中軸21、右側中軸22,左側中軸21的前端與活塞20固定連接,右側中軸22與外套筒10固定連接,外套筒10在活塞20兩側分別固定設置左側橡膠墊23、右側橡膠墊24,左側橡膠墊23、右側橡膠墊24與活塞20相對應有端面之間留有間隙。活塞式拉壓限制器安裝在相鄰兩梁之間,左側中軸21、右側中軸22的外端分別與相鄰兩梁體固定連接,活塞20、左側中軸21和右側中軸22受力簡單,拉壓限制有保障,能有效地將梁體縱向力傳遞至橋梁端部剛性橋臺或中間剛性墩固定點。左側橡膠墊23、右側橡膠墊24與活塞20相對應有端面之間的間隙為預留位移量,能夠適應梁體因環境溫度變化引起的熱脹冷縮。[0012]參照圖1,所述外套筒10左側端口上固定連接左側端蓋11,左側橡膠墊23與該左側端蓋11固定連接。所述外套筒10右側端口上固定連接右側端蓋12,右側橡膠墊24、右側中軸22與該右側端蓋12固定連接。[0013]以上所述只是用圖解說明本實用新型活塞式拉壓限制器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將本實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結構和適用范圍內,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應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所申請的專利范圍。
權利要求1.活塞式拉壓限制器,其特征是:它包括外套筒(10)和位于其內的活塞(20),以及以及沿其軸線設置的左側中軸(21)、右側中軸(22),左側中軸(21)的前端與活塞(20)固定連接,右側中軸(22)與外套筒(10)固定連接,外套筒(10)在活塞(20)兩側分別固定設置左側橡膠墊(23)、右側橡膠墊(24),左側橡膠墊(23)、右側橡膠墊(24)與活塞(20)相對應有端面之間留有間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拉壓限制器,其特征是:所述外套筒(10)左側端口上固定連接左側端蓋(11),左側橡膠墊(23)與該左側端蓋(11)固定連接;所述外套筒(10)右側端口上固定連接右側端蓋(12),右側橡膠墊(24)、右側中軸(22)與該右側端蓋(12)固定連接。
專利摘要活塞式拉壓限制器,能有效地將梁體縱向力傳遞至橋梁端部剛性橋臺或中間剛性墩固定點,結構簡單,且便于安裝。它包括外套筒(10)和位于其內的活塞(20),以及以及沿其軸線設置的左側中軸(21)、右側中軸(22),左側中軸(21)的前端與活塞(20)固定連接,右側中軸(22)與外套筒(10)固定連接,外套筒(10)在活塞(20)兩側分別固定設置左側橡膠墊(23)、右側橡膠墊(24),左側橡膠墊(23)、右側橡膠墊(24)與活塞(20)相對應有端面之間留有間隙。
文檔編號E01D19/00GK202969249SQ20122058846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2日
發明者奧古斯蒂諾·五貝爾托·瑪利亞·馬里奧尼 申請人:成都亞佳工程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