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移動平臺,特別是涉及一種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
背景技術:
公路橋架等施工多在橋梁防撞墻的外側,施工人員在橋梁防撞墻外側施工時需要采用繁雜的安全防護措施,且施工人員在進行施工時非常不得力,對施工作業造成很大的不便,如何研發一種能夠方便施工人員在橋梁防撞墻外側進行施工的移動平臺,是相關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該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其生產成本低,便于推廣使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內側的平衡架、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外側且用于承載施工人員的操作臺以及用于連接平衡架和操作臺的連接架,所述連接架的一端與操作臺相連接,所述連接架的另一端跨過公路橋梁防撞墻與平衡架相連接,所述平衡架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內側面移動的滾輪一,所述連接架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頂面移動的滾輪二和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外側面移動的滾輪三。上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為由多個連接桿一構成的框架結構;所述操作臺為由多個連接桿二構成的籠式結構;所述連接架包括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外側的 連接桿三和連接桿四以及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上方的連接桿五和連接桿六,所述連接桿三的下端與操作臺相連接,所述連接桿三的上端與連接桿五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連接桿五的另一端與平衡架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四的下端與操作臺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四的上端與連接桿六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六的另一端與平衡架相連接。上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三和連接桿四相平行,所述連接桿五和連接桿六相平行。上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架上設置有用于將連接桿三的上端和連接桿四的上端相連接的橫撐桿一。上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架的上部和下部均設置有用于將連接桿三和連接桿四相連接的橫撐桿二。上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斜撐桿一、斜撐桿二、斜撐桿三和斜撐桿四,所述斜撐桿一的一端與連接桿三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一的另一端與連接桿五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二的一端與連接桿四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二的另一端與連接桿六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三的一端與連接桿五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三的另一端與平衡架的上部相連接;所述斜撐桿四的一端與連接桿六相連接,所述斜撐桿四的另一端與平衡架的上部相連接。上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臺的底部設置有多個擋桿,多個所述擋桿上設置有承載板。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設計新穎合理,易于安裝。2、本實用新型通過滾輪一、滾輪二和滾輪三帶動該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沿公路橋梁防撞墻的延伸方向移動,方便了施工人員的操作,提高了施工效率。3、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橫撐桿一和橫撐桿二,使得連接架的整體強度增大。4、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斜撐桿一、斜撐桿二、斜撐桿三和斜撐桿四,使得連接架和平衡架的連接強度增大,從而提高了該移動平臺的穩固性。5、本實用新型的實現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廣使用。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新穎合理,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廣使用。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安裝在公路橋梁防撞墻上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一平衡架;1-1 一連接桿一 ; 2—連接架;2-1—連接桿三;2-2—連接桿四; 2-3—連接桿五;2-4一連接桿六;2-5—橫撐桿二 ; 2-6—橫撐桿一;3—操作臺;3-1—連接桿二 ; 3-2—承載板;3-3—擋桿;4一滾輪一 ;5—滾輪二 ;6—滾輪三;7—斜撐桿一;8—斜撐桿二;9 一斜撐桿三;10—斜撐桿四; 11 一公路橋梁防撞墻。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包括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11內側的平衡架1、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11外側且用于承載施工人員的操作臺3以及用于連接平衡架I和操作臺3的連接架2,所述連接架2的一端與操作臺3相連接,所述連接架2的另一端跨過公路橋梁防撞墻11與平衡架I相連接,所述平衡架I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11內側面移動的滾輪一 4,所述連接架2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11頂面移動的滾輪二 5和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11外側面移動的滾輪三6。本實施例使用時,施工人員在操作臺3里面對公路橋梁防撞墻11的外側墻面進行施工作業,通過滾輪一 4、滾輪二 5和滾輪三6帶動該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沿公路橋梁防撞墻11的延伸方向移動,方便了施工人員的操作,提高了施工效率,為了施工人員的安全,施工人員身上系上安全帶,所述安全帶系在連接架2的上端,另外,公路橋梁防撞墻11內側的防護人員將安全繩一端綁在操作臺3上以增強安全系數。如圖1所示,所述平衡架I為由多個連接桿一 1-1構成的框架結構;所述操作臺3為由多個連接桿二 3-1構成的籠式結構;所述連接架2包括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11外側的連接桿三2-1和連接桿四2-2以及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11上方的連接桿五2-3和連接桿六2-4,所述連接桿三2-1的下端與操作臺3相連接,所述連接桿三2-1的上端與連接桿五2-3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連接桿五2-3的另一端與平衡架I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四2-2的下端與操作臺3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四2-2的上端與連接桿六2-4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六2-4的另一端與平衡架I相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桿三2-1和連接桿四2-2相平行,所述連接桿五2-3和連接桿六2-4相平行。所述滾輪一 4、滾輪二 5和滾輪三6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所述滾輪一 4均位于平衡架I的下端,兩個所述滾輪二 5分別設置在連接桿五2-3和連接桿六2-4上,兩個所述滾輪三6分別設置在連接桿三2-1和連接桿四2-2上。如圖1所示,所述連接架2 上設置有用于將連接桿三2-1的上端和連接桿四2-2的上端相連接的橫撐桿一 2-6。所述連接架2的上部和下部均設置有用于將連接桿三2-1和連接桿四2-2相連接的橫撐桿二 2-5。通過設置橫撐桿一 2-6和橫撐桿二 2-5使連接架2的整體強度增大。如圖1所示,該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還包括斜撐桿一 7、斜撐桿二 8、斜撐桿三9和斜撐桿四10,所述斜撐桿一 7的一端與連接桿三2-1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一 7的另一端與連接桿五2-3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二 8的一端與連接桿四2-2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二8的另一端與連接桿六2-4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三9的一端與連接桿五2-3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三9的另一端與平衡架I的上部相連接;所述斜撐桿四10的一端與連接桿六2-4相連接,所述斜撐桿四10的另一端與平衡架I的上部相連接。通過設置斜撐桿一 7、斜撐桿二
8、斜撐桿三9和斜撐桿四10,使得連接架2和平衡架I的連接強度增大,從而提高了該移動平臺的穩固性。如圖1所示,所述操作臺3的底部設置有多個擋桿3-3,多個所述擋桿3-3上設置有承載板3-2。通過設置承載板3-2,方便了人們在操作臺3上站立。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11)內側的平衡架(I)、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11)外側且用于承載施工人員的操作臺(3)以及用于連接平衡架(I)和操作臺(3)的連接架(2),所述連接架(2)的一端與操作臺(3)相連接,所述連接架(2 )的另一端跨過公路橋梁防撞墻(11)與平衡架(I)相連接,所述平衡架(I)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11)內側面移動的滾輪一(4),所述連接架(2)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11)頂面移動的滾輪二(5)和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11)外側面移動的滾輪三(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I)為由多個連接桿一(1-1)構成的框架結構;所述操作臺(3)為由多個連接桿二(3-1)構成的籠式結構;所述連接架(2)包括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11)外側的連接桿三(2-1)和連接桿四(2-2)以及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11)上方的連接桿五(2-3)和連接桿六(2-4),所述連接桿三(2-1)的下端與操作臺(3 )相連接,所述連接桿三(2-1)的上端與連接桿五(2-3 )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連接桿五(2-3)的另一端與平衡架(I)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四(2-2)的下端與操作臺(3)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四(2-2)的上端與連接桿六(2-4)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六(2-4)的另一端與平衡架(I)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三(2-1)和連接桿四(2-2)相平行,所述連接桿五(2-3)和連接桿六(2-4)相平行。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架(2)上設置有用于將連接桿三(2-1)的上端和連接桿四(2-2)的上端相連接的橫撐桿一(2-6)。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架(2)的上部和下部均設置有用于將連接桿三(2-1)和連接桿四(2-2)相連接的橫撐桿二(2-5)。
6.根據權利要求 2所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斜撐桿一(7)、斜撐桿二(8)、斜撐桿三(9)和斜撐桿四(10),所述斜撐桿一(7)的一端與連接桿三(2-1)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一(7)的另一端與連接桿五(2-3)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二(8)的一端與連接桿四(2-2)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二(8)的另一端與連接桿六(2-4)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三(9)的一端與連接桿五(2-3)相連接,所述斜撐桿三(9)的另一端與平衡架(I)的上部相連接;所述斜撐桿四(10)的一端與連接桿六(2-4)相連接,所述斜撐桿四(10)的另一端與平衡架(I)的上部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臺(3)的底部設置有多個擋桿(3-3 ),多個所述擋桿(3-3 )上設置有承載板(3-2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包括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內側的平衡架、設置在公路橋梁防撞墻外側且用于承載施工人員的操作臺以及用于連接平衡架和操作臺的連接架,所述連接架的一端與操作臺相連接,所述連接架的另一端跨過公路橋梁防撞墻與平衡架相連接,所述平衡架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內側面移動的滾輪一,所述連接架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頂面移動的滾輪二和至少兩個能夠沿公路橋梁防撞墻外側面移動的滾輪三。該公路橋梁防撞墻用移動平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其生產成本低,便于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3129022SQ20132014291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6日
發明者張偉, 王軍義, 王敏, 尤三偉, 張斌, 姜長龍 申請人: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一局集團電務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