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吊裝連接結構,尤其是一種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公知的:橋梁防撞護欄澆混凝土模施工在吊裝模板時,通常采用吊車或小型自制吊架進行模板安裝和拆除,鋼模與吊車或小型吊架間采用鋼絲繩或鏈條等軟連接,采用軟連接在吊裝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搖擺,在吊裝完成時定位困難,需要人工進行調整,高空作業危險性高。采用傳統方法吊裝,消耗機械臺班多,人工多,施工進度慢,成本高,安全風險大,質量不易控制。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便于定位,避免內模和外模吊裝搖晃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包括懸架、外模、內模、剛性連接裝置,外模與懸架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內模與懸架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進一步的,所述剛性連接裝置,包括內模吊桿、外模吊桿、內模吊桿調整件、內模吊桿固定件、外模吊桿調整件、外模吊桿固定件、滑塊;外模頂部設置有外模穿孔;內模頂部設置有內模穿孔;懸架上設置有滑道梁,滑道梁具有中央通槽,滑塊上設置有滑塊通孔,滑塊安裝在滑道梁上表面,滑塊通孔與中央通槽對齊,內模吊桿與滑塊上表面安裝的內模吊桿調整件配合后穿過滑塊通孔以及中央通槽,內模吊桿下端穿過內模穿孔與內模通過內模吊桿固定件固定;外 模吊桿與滑塊上表面安裝的外模吊桿調整件配合后穿過滑塊通孔以及中央通槽,外模吊桿下端穿過外模穿孔與外模通過外模吊桿固定件固定。進一步的,所述的內模吊桿和外模吊桿上均設置有液壓系統。優選的,所述的內模吊桿、外模吊桿均采用精軋螺紋鋼吊桿。優選的,所述的滑道梁為兩根工字鋼橫梁,且兩者之間具有間距,所述的中央通槽為兩工字鋼之間的間距。優選的,所述的內模吊桿調整件為與內模吊桿適配的內模吊桿調整螺母,所述的外模吊桿調整件為與外模吊桿適配的外模吊桿調整螺母。進一步的,所述的滑塊包括上滑塊和底部滑塊,上滑塊安裝在底部滑塊的上表面,上滑塊上設置的滑塊通孔與底部滑塊上設置的滑塊通孔同軸。優選的,所述的內模吊桿固定件采用與內模吊桿適配的內模吊桿固定螺母;所述的外模吊桿固定件采用與外模吊桿適配的外模吊桿固定螺母。進一步的,所述懸架具有側臂梁,側臂梁底部設置有馬達和滾輪,馬達與滾輪傳動連接。[0013]進一步的,所述懸架的側臂梁的對側設置有吊籃,吊籃上設置有吊籃滑塊,懸架上設置有懸架滑槽,吊籃滑塊與懸架滑槽配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由于內外模與懸架之間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固定。因此內模、懸架形成剛性連接,外模、懸架形成剛性連接。在吊裝和定位的過程中避免了內模,外模的搖擺,減少了人工輔助,從而減少了大量機械臺班及人工數量,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工期;同時避免了人工的高空作業,減少了安全隱患;能夠保證質量。
圖1是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I的局部放大圖;圖3是圖1中A的局部放大圖;圖4是圖1中C的局部放大圖;圖5是圖1中E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圖7是圖6中D的局部放大圖;圖中標示:1_懸架,11-橫梁,12-側壁梁,13-滾輪,14-懸架滑槽,111-中央通槽,21-內模吊桿,211-內模吊桿調整件,212-內模吊桿固定件,22-外模吊桿,221-外模吊桿調整件,222-外模吊桿固定件,3-外模,31-外模穿孔,4-內模,41-內模穿孔,5-馬達,6-滑塊,61-底部滑塊,62-上滑塊,63-滑塊通孔,7-吊籃,71-吊籃滑塊,8-小箱梁。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包括懸架1、外模3、內模4、剛性連接裝置,外模3與懸架I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內模4與懸架I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由于內模4與懸架I之間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外模3和懸架之間也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所以內模4、懸架I形成一個剛性整體,外模3、懸架I亦形成一個剛性整體。因此在對內模4和外模3進行吊裝的過程中避免了內模4和外模3的搖擺,吊裝快速安全,減少了機械臺班數,降低了成本,減少了安全隱患。在定位的過程中,減少了人工輔助,定位快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夠有效的縮短工期。剛性連接裝置可以有很多種形式,比如,在懸架I上安裝內模4和外模3的夾具,通過夾具夾緊內模4和外模3對其進行吊裝和定位。一種優選的形式為如圖1、2、3、4、5和圖6所示剛性連接裝置,包括內模吊桿21、外模吊桿22、內模吊桿調整件211、內模吊桿固定件212、外模吊桿調整件221、外模吊桿固定件222、滑塊6 ;外模3頂部設置有外模穿孔31 ;內模4頂部設置有內模穿孔41 ;懸架I上設置有滑道梁11,滑道梁11具有中央通槽111,滑塊6上設置有滑塊通孔63,滑塊6安裝在滑道梁11上表面,滑塊通孔63與中央通槽111對齊,內模吊桿21與滑塊6上表面安裝的內模吊桿調整件211配合后穿過滑塊通孔63以及中央通槽111,內模吊桿21下端穿過內模穿孔41與內模4通過內模固定件212固定;夕卜模吊桿22與滑塊6上表面安裝的外模吊桿調整件221配合后穿過滑塊通孔63以及中央通槽111,外模吊桿22下端穿過外模穿孔31與外模3通過外模固定件222固定。通過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將內模4和外模3與懸架I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剛性的整體。通過吊桿進行連接,該結構簡單,安裝方便,調節便利,制造安裝成本低。并且在吊桿與懸架I連接的滑道梁11處通過滑塊6進行滑動連接。通過滑塊6在滑道梁11上的滑動來實現內模4和外模3的橫向定位。在對內模4和外模3之間距離進行調節時,移動方便,操作簡便,施工人員勞動強度低,工作效率高。為了提供足夠大的拉力提升內模4和外模3,在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上設置有液壓裝置。通過液壓裝置提供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的向上拉力,便于內模4和外模3在豎直方向的位置調節。工作過程中,通過液壓裝置加卸油壓調節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豎直方向上的位置,從而調節內模4和外模3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調節完成后擰緊內模吊桿調整件211和外模吊桿調整件221使其固定。內模吊桿21與外模吊桿22可以有多種硬質材料制作,比如鋼、鐵、合金等。其中一種優選的方式為如圖3和圖4所示的內模吊桿21、外模吊桿22均采用精軋螺紋鋼吊桿。內模吊桿21與外模吊桿22采用精軋螺紋鋼吊桿,由于精軋螺紋鋼吊桿強度,抗拉強度較高,可以提高吊裝過程中的穩定性。同時精軋螺紋鋼吊桿,鋼材取材便利,在保證吊裝安全的同時成本較低。為了使得內膜4和外膜3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左右移動,在懸架I上設置了滑道梁
11。滑道梁11可以有很多形式,滑道梁11可以為一整體梁在中間設置中央通槽111,也可以為組合梁。其中一種優選的方式為如圖5所示的滑道梁11為兩根工字鋼橫梁,且兩者之間具有間距,所述的中央通槽111為兩工字鋼橫梁之間的間距。滑道梁11采用整體梁中間開槽,此種結構加工復雜,生產成本高,質量重不利于安裝,成本高。滑道梁11采用兩根工字鋼橫梁,工字鋼橫 梁 ,價格便宜,安裝方便,成本低。內模吊桿調整件2 11與外模吊桿調整件221可以為銷軸。通過銷軸與吊桿上設置的孔進行配合調整吊桿高度。內模吊桿調整件211與外模吊桿調整件221也可以是分別與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相適配的螺母,其中一種優選的方式為如圖2所示的內模吊桿調整件211為與內模吊桿21適配的內模吊桿調整螺母,外模吊桿調整件221為與外模吊桿22適配的外模吊桿調整螺母。通過吊桿與螺母的配合,擰動螺母便可以調整吊桿的高度從而調整吊桿下方模板的高度。通過螺母與吊桿之間的螺紋配合,調整位置的精度高,調整方便,操作簡單。為了使得內膜4和外膜3在吊裝完成后便于橫向上的位置調節,在懸架I上設置了滑塊6,滑塊6可以有多種形式,整體式或者由多個滑塊疊加組合。其中的一中優選方式為如圖5所示的滑塊6包括上滑塊62和底部滑塊61,上滑塊62安裝在底部滑塊61的上表面,上滑塊62上設置的滑塊通孔與底部滑塊61上設置的滑塊通孔同軸。滑塊6分為上滑塊62和底部滑塊61,上滑塊62可以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底部滑塊61與滑道梁11接觸,在滑動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磨損。當磨損量較大必須更換時,只需更換底部滑塊,維修方便,降低了維修成本。如圖7所示,滑塊6兩端設置有擋塊,擋塊可以防止滑塊6在水平滑動時左右擺動,造成對位置調節精度的影響,同時擋塊可以防止滑塊6的滑落。為了連接和固定內模4和外模3,在內模4和外模3上分別設置有內模吊桿固定件212和外模吊桿固定件222。內模吊桿固定件212和外模吊桿固定件222分別與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配合共同作用,從而起到連接和固定內模4和外模3的作用。固定件可以為多種方式,如銷軸或者與內模4和外模3吊桿分別相適配的螺母。其中一種優選的方式為如圖3和圖4所示的內模吊桿固定件212采用與內模吊桿21適配的內模吊桿固定螺母;所述的外模吊桿固定件222采用與外模吊桿22適配的外模吊桿固定螺母。采用與內模吊桿21適配的內模吊桿固定螺母以及與外模吊桿22適配的外模吊桿固定螺母,在對內模4和外模3的連接和固定的操作過程中只需擰動內模吊桿固定螺母和外模吊桿固定螺母便可以實現,操作簡單。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分別與內模固定螺母和外模固定螺母通過螺紋配合,因此通過內模吊桿固定螺母和外模吊桿固定螺母調整內模3和外模4的高度以及位置調整精度高,另一方面由于螺紋連接具有自鎖功能,因此擰緊固定后穩定性好。為了使得內模4和外模3在水平方向的前后位置即內模4和外模3在防撞欄截面垂直方向上的位置便于調節,懸架I的側臂梁12底部設置有移動裝置。移動裝置可以為滾輪,也可以為軌道與輪緣。其中的一種優選方式為如圖1所示,懸架I具有側臂梁12,側臂梁12底部設置有馬達5和滾輪13,馬達5與滾輪13傳動連接。馬達5可以有很多種形式,比如液壓馬達或者電機。一種優選的方式為馬達5選用電機。通過馬達5傳動到滾輪13實現懸架的整體水平前后移動,從而避免人工推動懸架1,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為了使得工人作業方便,在懸架I上還設置了吊藍7,吊籃7的位置可以有多種情況,吊籃與懸架I的連接可以為軟性連接,硬性連接等。其中一種優選的方式為如圖1所示,懸架I的側臂梁12的對側設置有吊籃7,吊籃7上設置有吊籃滑塊71,懸架I上設置有懸架滑槽14,吊籃滑塊71與懸架滑槽14配合。在懸架I上設置吊籃7施工人員可以在吊籃7內完成必要的人工輔助工作,從而可以降低工人的安全風險,便于高空作業。吊籃7與懸架I通過滑塊與滑槽的連接,可以增加吊籃7的穩定性,吊籃7不易發生搖晃,進一步降低了安全隱患,保證了施工的安全可靠。在施工的過程中在對防撞欄內外模進行吊裝時,通過內模吊桿21連接懸架I與內模4,通過外模吊桿22連接懸架I和外模3。在滑道梁11上表面設置有內模吊桿調整件211。內模吊桿21穿過懸架I的滑道梁11上的中央通槽111,內模吊桿調整件211與內模吊桿21適配,通過內模吊桿調整件211調整內模吊桿21與滑道梁11之間的位置關系,并將兩者固定。內模吊桿21下端穿過內模穿孔41與內模4通過內模固定件212固定。外模3通過外模吊桿與懸架I連接的方式與內模4通過內模吊桿21與懸架I的連接方式相同。在吊裝的時候通過內模吊桿21對內模4和懸架I進行連接,外模吊桿22對外模3和懸架I進行連接,由于內模吊桿21與外模吊桿22為剛性,內模4、內模吊桿21和懸架I之間通過內模吊桿調整件211和內模吊桿固定件212進行了固定,因此三者組成一個剛性的整體。外模3、外模吊桿22和懸架I之間通過外模吊桿調整件221和外模吊桿固定件222進行了固定,三者同樣形成一個剛性的整體。從而避免了在吊裝的過程中內模4和外模3的搖晃,同時在吊裝結束時便于定位,定位準確。整個過程吊裝簡便,操作簡單,設備投入少,在吊裝完成定位的過程中不需要人工進行輔助,減少了人工。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同時避免了工人的高空作業,降低了安全風險。
實施例[0038]實施例中所述內模吊桿調整螺母即內模吊桿調整件211,內模吊桿固定螺母即內模吊桿固定件212,外模吊桿調整螺母即外模吊桿調整件221,外模吊桿固定螺母即外模吊桿固定件222,內模精軋螺紋鋼吊桿即內模吊桿21即,外模精軋螺紋鋼吊桿外模吊桿22。如圖1、2、3、4和5所示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包括懸架1、外模3、內模4,內模精軋螺紋鋼吊桿、外模精軋螺紋鋼吊桿、內模吊桿調整螺母、內模吊桿固定螺母、外模吊桿調整螺母、外模吊桿固定螺母;外模3頂部設置有外模穿孔31 ;內模4頂部設置有內模穿孔41 ;懸架I具有滑道梁11,滑道梁11上設置有中央通槽111。滑塊6上設置有滑塊通孔63,滑塊6安裝在滑道梁11上表面,滑塊通孔63與中央通槽111對齊,內模精軋螺紋鋼吊桿與滑塊6上表面安裝的內模吊桿調整螺母配合后穿過滑塊通孔63以及中央通槽111,內模精軋螺紋鋼吊桿下端穿過內模穿孔41與內模4通過內模吊桿固定螺母固定;外模精軋螺紋鋼吊桿與設置在滑道梁11上的滑塊6上表面安裝的外模吊桿調整螺母配合后穿過滑塊通孔63以及中央通槽111,外模精軋螺紋鋼吊桿下端穿過外模穿孔31與外模3通過外模吊桿固定螺母固定。懸架I具有側臂梁12,側臂梁12底部設置有馬達5和滾輪13,馬達5與滾輪13傳動連接。滾輪13與小箱梁8的上表面接觸。懸架I的側臂梁12的對側設置有吊籃7,吊籃7上設置有吊籃滑塊71,懸架I上設置有懸架滑槽14,吊籃滑塊71與懸架滑槽14配合。施工過程中,首先將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分別與內模4和外模3連接,擰緊內模吊桿固定螺帽和外模吊桿固定螺帽。懸架I將內模4和外模3提升到一定高度,啟動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上設置的液壓裝置,通過液壓裝置加卸油壓調節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豎直方向上的位置,從而調節內模4和外模3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調節完成后擰緊內模吊桿調整件211和外模吊桿調整件221使其固定。內模4和外模3豎直方向上的定位完成。通過滑塊6與滑道梁11之間的滑動連接,定位內模4和外模3橫向上的位置。從而實現內模4和外模3的吊裝,豎向定位,橫向定位。通過該裝置進行內模4和外模3的吊裝和定位,操作簡便,勞動強度低,拆卸方便,耗費機臺數少,施工人員少,安全隱患少。內模精軋螺紋鋼吊桿和外模精軋螺紋鋼吊桿在滑道梁11上表面分別與內模吊桿調整螺母和外模吊桿調整·螺母配合,再通過滑塊通孔63以及中央通槽111。通過內模吊桿調整螺母調整內模吊桿21在滑道梁11上的位置并將其固定。內模吊桿21下端穿過內模4上部設置的內模穿孔41與內膜吊桿固定螺母配合。內模吊桿固定螺母固定內膜吊桿21與內模4。外模吊桿22和外模3之間的連接與內模吊桿21和內模4之間的連接相同。通過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內模吊桿調整螺母和外模吊桿調整螺母以及內模吊桿固定螺母、外模吊桿固定螺母使得內模3、外模4與懸架I形成剛性連接。在吊裝和定位的過程中,內模4和外模3不會發生搖晃,從而減少了人工輔助和機械臺班數,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整個吊裝以及定位過程操作簡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定位過程中不需要人工輔助,避免了工人高空作業,減少了安全隱患。同時在懸架I的側臂梁12底部設置了馬達5傳動的滾輪13以及側臂梁12對側的吊籃7。滾輪13的設置可以方便懸架的整體平移,移動方便快速,提高了工作效率。吊籃7的設置可以使得施工人員在完成必要輔助工作時,工作安全,降低安全風險,減少安全隱患。
權利要求1.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包括懸架(I)、外模(3 )、內模(4 ), 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剛性連接裝置,外模(3)與懸架(I)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內模(4)與懸架(I)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剛性連接裝置,包括,內模吊桿(21)、外模吊桿(22)、內模吊桿調整件(211)、內模吊桿固定件(212)、外模吊桿調整件(221)、外模吊桿固定件(222)、滑塊(6); 外模(3)頂部設置有外模穿孔(31); 內模(4)頂部設置有內模穿孔(41); 懸架(I)上設置有滑道梁(11),滑道梁(11)具有中央通槽(111),滑塊(6)上設置有滑塊通孔(63),滑塊(6)安裝在滑道梁(11)上表面,滑塊通孔¢3)與中央通槽(111)對齊,內模吊桿(21)與滑塊(6)上表面安裝的內模吊桿調整件(211)配合后穿過滑塊通孔(63)以及中央通槽(111),內模吊桿(21)下端穿過內模穿孔(41)與內模(4)通過內模吊桿固定件(212)固定; 外模吊桿(22)與滑塊(6)上表面安裝的外模吊桿調整件(221)配合后穿過滑塊通孔(63)以及中央通槽(1 11),外模吊桿(22)下端穿過外模穿孔(31)與外模(3)通過外模吊桿固定件(222)固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模吊桿(21)和外模吊桿(22)上均設置有液壓系統。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模吊桿(21)、外模吊桿(22)均采用精軋螺紋鋼吊桿。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道梁(11)為兩根工字鋼橫梁,且兩者之間具有間距,所述的中央通槽(111)為兩工字鋼橫梁之間的間距。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模吊桿調整件(211)為與內模吊桿(21)適配的內模吊桿調整螺母,所述的外模吊桿調整件(221)為與外模吊桿(22)適配的外模吊桿調整螺母。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塊(6 )包括上滑塊(62 )和底部滑塊(61),上滑塊(62 )安裝在底部滑塊(61)的上表面,上滑塊(62)上設置的滑塊通孔與底部滑塊(61)上設置的滑塊通孔同軸。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模吊桿固定件(212)采用與內模吊桿(21)適配的內模吊桿固定螺母;所述的外模吊桿固定件(222)采用與外模吊桿(22)適配的外模吊桿固定螺母。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架(I)具有側臂梁(12),側臂梁(12)底部設置有馬達(5)和滾輪(13),馬達(5)與滾輪(13)傳動連接。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架(I)的側臂梁(12)的對側設置有吊籃(7),吊籃(7)上設置有吊籃滑塊(71),懸架(I)上設置有懸架滑槽(14),吊籃滑塊(71)與懸架滑槽(14)配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橋梁防撞欄內外模與吊架間懸掛連接結構,該連接結構可以避免內外模吊裝搖晃,便于定位。包括懸架、外模、內模、剛性連接裝置,外模與懸架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內模與懸架通過剛性連接裝置連接。剛性連接裝置包括,內模吊桿、外模吊桿、內模吊桿調整件、內模吊桿固定件、外模吊桿調整件、外模吊桿固定件、滑塊;內模吊桿與滑塊上表面安裝的內模吊桿調整件配合后穿過滑塊通孔以及中央通槽,內模吊桿下端穿過內模穿孔與內模通過內模吊桿固定件固定;外模與懸架的連接方式與內模與懸架連接方式相同。使用該連接結構進行吊裝可以減少機械臺班及人工數量,降低施工成本;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安全隱患。
文檔編號E01D19/10GK203144899SQ20132017812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0日
發明者張發平 申請人: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