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自救裝置,具體涉及一種道路橋梁彎道翻車自救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能夠在車輛急轉彎過程中發生側翻對車輛進行自救的道路橋梁彎道翻車自救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交通運輸行業的不斷發展,在交通運輸行業中運輸貨車是必不可少的運輸設備之一,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進一步的促進了汽車銷售量的不斷增加,從而能夠通過汽車行駛到人們想要去的任何地方,能夠利用運輸貨車對貨物進行遠距離的運輸,其中在利用貨車進行運輸貨物的過程中由于需要遠距離的運輸,所以就需要司機進行長時間的駕駛貨車,雖然利用貨車能夠達到運輸貨物的目的,但是還存在以下問題:
由于貨車在長時間的行駛過程中很容易造成疲勞駕駛,當車輛行駛在道路上的過程中特別是行駛在山路上,由于山路崎嶇狹窄,所以司機開車就需要特別的小心,當貨車行駛到急轉彎的過程中就需要換慢的行走,特別是在兩車交會的過程中就需要緩慢的行駛,其中當有一方司機為減速行駛或高速轉彎的過程中就能夠造成兩車相撞的危險事故,由于山路以及橋梁的遠高于正常行駛的地面,從而就會發生一方車輛墜崖的危險,或者在司機的長時間駕駛造成了疲勞駕駛,所以在山路的急轉彎處很容易忽視急轉彎的地方,從而就造成了貨車墜崖的危險,其中貨車行駛在橋梁的急轉彎處時也容易造成墜落橋下的嚴重問題,從而給司機造成了車毀人亡的嚴重后果,所以在現在的交通事故中彎道處發生的車禍數量遠高于其他事故所發生位置的數量。
所以有必要設計一種道路橋梁彎道翻車自救裝置,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道路橋梁彎道翻車自救裝置,本發明結構簡單,能夠在道路的拐彎處設置一機體,在機體內設置有兩個滑動的第一支撐桿,并且在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之間設有支撐拉繩,從而能夠在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彈出后能夠將支撐拉繩進行撐開,并且在所述機體內還分別設有一第二支撐桿,從而能夠利用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桿分別對所述第一支撐桿進行支撐,從而能夠將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支撐起來,能夠在車輛急轉彎的過程中能夠發生側翻的情況下能夠利用支撐拉繩將車輛進行阻擋,從而進一步防止車輛發生側翻墜崖的危險,進一步保證了司機和車輛的安全。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道路橋梁彎道翻車自救裝置,包括有一路基,所述路基上設有一機體,所述機體設在所述路基彎道處,所述路基上還設有防撞桿,所述機體上設有一行走面,所述行走面與所述路基相對應,能夠在所述機體上設置一行走面,從而能夠使車輛正常通過。
所述機體內設有兩個第一滑腔,所述第一滑腔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一滑動塊,所述機體上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三滑孔,所述第一滑動塊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三滑孔內滑動的第一支撐桿,所述第一滑腔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一滑動塊的第六彈簧,能夠通過所述第六彈簧對所述第一滑動塊進行彈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述第一支撐桿彈壓出去。
所述機體內還設有兩個與所述第一滑腔相對應的第七滑腔,所述第七滑腔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二滑動塊,所述機體上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七滑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動塊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二滑動孔內滑動的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二支撐桿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相對應,所述第七滑腔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二滑動塊的第三彈簧,能夠通過所述第三彈簧對所述第二滑動塊進行彈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述第二支撐桿彈壓出去,并且能夠利用所述第二支撐桿分別對所述第一支撐桿進行相對應的頂壓,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支撐桿對所述第一支撐桿進行支撐。
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內分別設有一第四滑孔,所述第一支撐桿上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四滑孔相對應連通的拉繩孔,兩側所述第四滑孔內設有一支撐拉繩,所述支撐拉繩交叉設在所述拉繩孔內滑動,能夠通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交叉對應設置的支撐拉繩,從而能夠利用交叉設置的支撐拉繩防止車輛掉落到懸崖下或者掉落到橋下,從而能夠達到接住車輛的目的,進一步防止車輛發生掉落的危險。
所述機體上設有一滑動的壓動軸,所述壓動軸上連接有一與所述防撞桿相對應的踏板,所述壓動軸分別觸發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動塊滑動,能夠通過踏板的觸動,從而實現對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動塊進行控制,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車輛在發生危險的情況下觸動所述踏板。
所述機體內還設有一拉動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動塊復位的電機,能夠在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動塊彈壓出去后,能夠通過所述電機控制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動塊的復位進行控制,從而保證到機體的連續使用,進一步保證到行車安全。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撐桿上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四滑孔相對應連通的支撐桿內腔,所述拉繩孔分別設有一排且分別與所述支撐桿內腔相對應連通,所述支撐桿內腔內分別設有一排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二轉軸,所述第二轉軸上分別設有一轉動的第三滾輪,所述支撐拉繩交叉在所述第三滾輪上轉動,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桿內分別設置一支撐桿內腔,并且能夠在所述支撐桿內腔內分別設置有一排轉動的第三滾輪,從而能夠使所述支撐拉繩在所述第三滾輪上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保證到所述支撐拉繩的正常滑動。
所述第一滑動塊上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四滑孔相對應的第七滑孔,所述機體內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兩側分別設有一相對應的第六滑孔,兩側所述第六滑孔內設有一轉動的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轉軸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一凹槽內轉動的第二滾輪,所述支撐拉繩兩端分別穿過所述第七滑孔連接在兩個所述第二滾輪上,所述第六滑孔內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轉軸相對應連接的第四彈簧,所述機體上設有一與所述支撐拉繩相對應的第四凹槽。
能夠通過所述第四彈簧的彈壓力,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轉軸進行拉動,能夠在所述第一轉軸轉動后能夠通過所述第四彈簧使所述第一轉軸恢復原位,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支撐拉繩撐開后,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桿收縮后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支撐拉繩進行纏繞在所述第二滾輪上,并且能夠在所述機體上設置一第四凹槽,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支撐拉繩進行存放。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動塊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二轉軸,所述第一支撐桿上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二轉軸相對應的轉孔,所述第一支撐桿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動塊上轉動,能夠使所述第一支撐桿在所述第二轉軸上轉動,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支撐桿對所述第一支撐桿進行相對應的頂壓,從而能夠將所述第一支撐桿頂起,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防止車輛墜崖的危險。
進一步的,所述機體內設有一第三滑腔,所述機體內還設有4個與所述第三滑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滑孔,所述壓動軸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孔內滑動,所述第三滑腔內設有一轉動的第一滾輪,所述壓動軸分別連接有一齒條,所述第一滾輪上分別設有與所述齒條相對應嚙合連接的嚙合齒,能夠通過所述壓動軸的滑動,能夠進一步的觸動所述第一滾輪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達到觸動所述第一支撐桿滑動的目的。
所述壓動軸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三滑腔內滑動的第一彈壓板,所述第三滑腔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一彈壓板的第一彈簧,能夠通過所述第一彈簧的彈壓力,能夠觸動到所述壓動軸滑動后,能夠利用所述第一彈簧使所述壓動軸復位。
所述機體內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二滑腔,所述第二滑腔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一滑動桿,所述第一滑動桿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二滑腔內滑動的第二彈壓板,所述第二滑腔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二彈壓板的第二彈簧,能夠通過所述第二彈簧,能夠在所述第一滑動桿滑動后,能夠通過所述第二彈簧的彈壓力能夠使所述第一滑動桿復位,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滑動塊復位后能夠利用所述第一滑動桿進行卡接。
所述機體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七滑腔相對應連通的第四滑腔,所述第四滑腔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二滑動桿,所述第四滑腔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四滑腔相對應連通的滑腔內槽,所述第二滑動桿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滑腔內槽內滑動的第三彈壓板,所述滑腔內槽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三彈壓板的第五彈簧,能夠通過所述第五彈簧的彈壓力,能夠對所述第二滑動桿進行拉動,能夠在所述第二滑動塊彈壓出后能夠通過所述第二滑動桿對所述第二滑動塊進行卡接。
所述第一滑動塊與所述第二滑動塊上分別設有一呈凹形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滑動桿與所述第二滑動桿分別與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相對應,能夠在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動塊上分別設置一第一卡槽和一第二卡槽,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一滑動桿和所述第二滑動桿進行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內,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防止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動塊隨意的滑動。
所述機體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和所述第四滑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五滑孔,所述第五滑孔分別與所述第三滑腔相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滑動桿與所述第二滑動桿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五滑孔內滑動的第一拉繩,所述第一拉繩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滾輪上,能夠在所述第一滾輪轉動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拉繩的滑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一拉繩分別拉動所述第一滑動桿和所述第二滑動桿的動作,從而能夠同時觸動所述第一滑動塊和所述第二滑動塊的滑動,從而能夠將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彈壓出去。
進一步的,第三滑腔的兩端分別包括有一設在所述機體上的轉孔,兩端所述轉孔內設有一在所述第三滑腔內轉動的第三轉軸,所述第一滾輪連接在所述第三轉軸上,所述第一滾輪上設有4個呈凹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拉繩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第一滾輪上設有4個呈凹形的第三凹槽,所述壓動軸分別在所述第三凹槽內滑動,能夠在所述第一滾輪上設置4個呈凹形的第三凹槽,能夠使所述壓動軸在所述第三凹槽內滑動,從而能夠進一步保證到所述壓動軸能夠正常的觸動所述第一滾輪的轉動。
進一步的,所述機體內還設有一第五滑腔,所述第五滑腔內設有一轉動的第四轉軸,所述第四轉軸上連接有一第四滾輪,所述第四滾輪上設有4個呈凹形的第五凹槽,所述機體內設有4個與所述第五滑腔相對應連通的第八滑孔,4個所述第八滑孔分別與所述第一滑腔和所述第七滑腔相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滑動塊與所述第二滑動塊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二拉繩,所述第二拉繩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五凹槽內,且所述第二拉繩分別在所述第八滑孔內滑動,能夠在所述第五滑腔內設置一轉動的第四轉軸,從而能夠在所述第四轉軸轉動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四滾輪的轉動,并且能夠在所述第四滾輪上設置4個呈凹形的第五凹槽,能夠將所述第二拉繩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五凹槽內,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二拉繩在所述第五凹槽內轉動,從而能夠防止4根所述第二拉繩纏繞造成混亂的問題。
所述機體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五滑腔相對應的第六滑腔,所述電機設在所述第六滑腔內,所述第四轉軸上連接有一在所述第六滑腔內轉動的第二錐齒輪,所述電機上連接有一變速箱,所述變速箱上連接有一與所述第二錐齒輪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一錐齒輪,能夠通過所述電機的轉動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錐齒輪的轉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一錐齒輪與所述第二錐齒輪的相對應嚙合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四轉軸的轉動,從而能夠帶動所述第四滾輪的轉動,能夠進一步達到拉動所述第二拉繩滑動的目的。
進一步的,每相鄰所述支撐拉繩之間分別設有一滑動的套環,兩個所述套環之間通過一連接拉繩相對應連接,能夠在每相鄰所述支撐拉繩之間分別設置一套環,并且通過所述連接拉繩將所述套環進行相對應的連接,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桿彈壓出后能夠通過所述連接拉繩和所述支撐拉繩構成一網,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防止車輛跌落到懸崖下或跌落到橋下。
進一步的,所述踏板呈三角形設置,能夠將所述踏板設置呈三角形,從而能夠在車輛碾壓的過程中進一步保證到觸動到所述壓動軸。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滑孔呈傾斜狀設置,所述第一支撐桿上設有與所述二支撐桿相對應的第三卡槽,能夠將所述第二滑孔設置呈傾斜狀,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二支撐桿對所述第一支撐桿進行支撐,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支撐桿將所述第一支撐桿頂起,并且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桿上設置第三卡槽,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二支撐桿卡接在所述第三卡槽內,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利用所述第二支撐桿對所述第一支撐桿進行支撐,保證到所述第一支撐桿的支撐力。
進一步的,所述第六彈簧的彈壓力大于所述第三彈簧的彈壓力,能夠使所述第六彈簧的彈壓力大于所述第三彈簧的彈壓力,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彈壓速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彈壓速度,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二支撐桿將所述第一支撐桿頂起。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夠在道路的拐彎處設置一機體,在機體內設置有兩個滑動的第一支撐桿,能夠在發生車輛撞擊踏板后能夠進一步觸動壓動軸,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一滾輪的轉動,從而能夠同時的拉動所述第一拉繩的滑動,能夠通過所述第一拉繩的動作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滑動桿的動作,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六彈簧將所述第一支撐桿進行彈出,并且能夠利用所述第二支撐桿將所述第一支撐桿頂起,并且在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之間設有支撐拉繩,從而能夠在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彈出后能夠將支撐拉繩進行撐開,并且能夠將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支撐起來后使所述第一支撐桿之間的支撐拉繩構成一張網,能夠在車輛急轉彎的過程中能夠發生側翻的情況下能夠利用支撐拉繩將車輛進行阻擋,從而達到了防止車輛墜崖和跌落橋下的危險,從而進一步防止車輛發生側翻墜崖的危險,進一步保證了司機和車輛的安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道路橋梁彎道翻車自救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道路橋梁彎道翻車自救裝置整體結構側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道路橋梁彎道翻車自救裝置整體結構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一支撐桿撐開支撐拉繩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一滾輪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第四滾輪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一滑動塊和第一支撐桿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一支撐桿上所設第三卡槽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連接拉繩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體、2行走面、3第一滑腔、4第二滑腔、5第一滑孔、6第三滑腔、7壓動軸、8踏板、9第一彈壓板、10第一彈簧、11齒條、12第一滾輪、13第一拉繩、14第一滑動桿、15第二彈壓板、16第二彈簧、17第一滑動塊、18第一支撐桿、19第六彈簧、20第二滑孔、21第二支撐桿、22第二滑動塊、23第三彈簧、24第三滑孔、25支撐拉繩、26第四滑孔、27第五滑孔、28第一凹槽、29第六滑孔、30第一轉軸、31第二滾輪、32第四彈簧、33第二轉軸、34第三滾輪、35連接拉繩、36支撐桿內腔、37套環、38第七滑孔、39第四滑腔、40滑腔內槽、41第二滑動桿、42第三彈壓板、43第五彈簧、44第一卡槽、45第二卡槽、46第二凹槽、47第三凹槽、48防撞桿、49第四凹槽、50第五滑腔、51第八滑孔、52第三轉軸、53電機、54第一錐齒輪、55第四滾輪、56第二錐齒輪、57第四轉軸、58第五凹槽、59第六滑腔、60變速箱、61第二拉繩、62第七滑腔、63拉繩孔、64第二轉軸、65第三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9所示,一種道路橋梁彎道翻車自救裝置,包括有一路基,所述路基上設有一機體1,所述機體1設在所述路基彎道處,所述路基上還設有防撞桿48,所述機體1上設有一行走面2,所述行走面2與所述路基相對應,在所述道路的路基上設有一機體1,并且所述機體1設在道路的彎道處,從而能夠在道路的彎道處設置機體1進一步減少事故的發生幾率。
所述機體1內設有兩個第一滑腔3,所述第一滑腔3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一滑動塊17,所述機體1上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3相對應連通的第三滑孔24,所述第一滑動塊17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三滑孔24內滑動的第一支撐桿18,所述第一滑腔3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一滑動塊17的第六彈簧19,在所述機體1內設有兩個相對應的第一滑腔3,在所述第一滑腔3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一滑動塊17,在所述機體1上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3相對應連通的第三滑孔24,在所述第一滑動塊17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一支撐桿18,所述第一支撐桿18能夠分別在所述第三滑孔24內滑動,在所述一滑腔3內還分別設有一第六彈簧19,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六彈簧19分別對所述第一滑動塊17進行彈壓,從而能夠將所述第一支撐桿18分別的彈壓出第三滑孔24。
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兩個與所述第一滑腔3相對應的第七滑腔62,所述第七滑腔62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二滑動塊22,所述機體1上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七滑腔62相對應連通的第二滑孔20,所述第二滑動塊22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二滑動孔20內滑動的第二支撐桿21,所述第二支撐桿21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8相對應,所述第七滑腔62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二滑動塊22的第三彈簧23,在所述機體1內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3相對應的第七滑腔62,所述第七滑腔62呈傾斜狀設置,并且在所述第七滑腔62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二滑動塊22,在所述機體1上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七滑腔62相對應連通的第二滑孔20,在所述第二滑動塊22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二支撐桿21,所述第二支撐桿21能夠分別在所述第二滑孔20內滑動,在所述第七滑腔62內分別設有一第三彈簧23,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三彈簧23分別的將所述第二支撐桿21彈壓出第二滑孔20,能夠在所述第二支撐桿21彈壓出第二滑孔20后能夠利用所述第二支撐桿21對所述第一支撐桿18進行支撐,從而能夠將所述第一支撐桿18頂起,并且所述第一支撐桿18能夠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動塊17上轉動。
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18內分別設有一第四滑孔26,所述第一支撐桿18上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四滑孔26相對應連通的拉繩孔63,兩側所述第四滑孔26內設有一支撐拉繩25,所述支撐拉繩25交叉設在所述拉繩孔63內滑動,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內分別設有一第四滑孔26,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上還分別設有一排拉繩孔63,所述拉繩孔63分別與所述第四滑孔26相對應連通,在所述拉繩孔63內設有一支撐拉繩25,所述支撐拉繩25交叉在并排所述拉繩孔63內,并且所述支撐拉繩25能夠在所述第四滑孔26內滑動,從而能夠將所述第一支撐桿18彈壓出所述第三滑孔24,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述支撐拉繩25支撐起來,從而能夠使所述支撐拉繩25形成一個網,能夠在發生車禍的過程中能夠利用支撐拉繩25將車輛進行阻擋,從而進一步防止車輛發生墜崖或者墜入到橋下的危險,進一步保證到司機的生命安全。
所述機體1上設有一滑動的壓動軸7,所述壓動軸7上連接有一與所述防撞桿48相對應的踏板8,所述壓動軸7分別觸發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滑動,在所述機體1上設有一排滑動的壓動軸7,在所述壓動軸7上分別連接有一踏板8,從而能夠在車輛碰撞到踏板8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觸動所述壓動軸7,從而能夠利用所述壓動軸7觸動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的彈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述第一支撐桿18和所述第二支撐桿21彈壓出后防止車輛造成墜崖的事故發生,從而能夠使車輛在撞擊到防撞桿48的過程中首先觸壓所述踏板8,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一支撐桿18和所述第二支撐桿21彈出。
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一拉動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復位的電機53,在所述機體1內設有一電機53,從而能夠在所述電機53轉動的過程中能夠同過一第二拉繩62進一步的拉動第一滑動塊17和第二滑動塊22,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復位,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達到反復使用的目的,能夠在發生車輛撞擊到踏板8后但并沒有發生墜崖的事故,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復位后再次起到防護作用。
如圖1、圖2和圖4所示,所述第一支撐桿18上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四滑孔26相對應連通的支撐桿內腔36,所述拉繩孔63分別設有一排且分別與所述支撐桿內腔36相對應連通,所述支撐桿內腔36內分別設有一排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上的第二轉軸33,所述第二轉軸33上分別設有一轉動的第三滾輪34,所述支撐拉繩25交叉在所述第三滾輪34上轉動,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內分別設有一支撐桿內腔36,并且所述第四滑孔26分別與所述支撐桿內腔36相對應連通,在所述支撐桿18上分別設有一排拉繩孔63,并且兩側所述拉繩孔63分別相對應設置,所述拉繩孔63分別與所述支撐桿內腔36相對應連通,在所述支撐桿內腔36內分別設有一排連接在所述支撐桿18上的第二轉軸33,在所述第二轉軸33上分別設有一轉動的第三滾輪34,所述支撐拉繩25能夠交叉設置兩側所述第三滾輪34上,所述支撐拉繩25能夠在所述第三滾輪34上轉動,并且所述支撐拉繩25能夠穿過所述拉繩孔63。
所述第一滑動塊17上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四滑孔26相對應的第七滑孔38,所述機體1內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3相對應連通的第一凹槽28,所述第一凹槽28兩側分別設有一相對應的第六滑孔29,兩側所述第六滑孔29內設有一轉動的第一轉軸30,所述第一轉軸30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一凹槽28內轉動的第二滾輪31,所述支撐拉繩25兩端分別穿過所述第七滑孔38連接在兩個所述第二滾輪31上,所述第六滑孔29內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轉軸30相對應連接的第四彈簧32,所述機體1上設有一與所述支撐拉繩25相對應的第四凹槽49,在所述第一滑動塊17上分別設有一第七滑孔38,所述第七滑孔38分別與所述第四滑孔26相對應,在所述機體1內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3相對應連通的第一凹槽28,所述支撐拉繩25的兩個端頭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二滾輪31上,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二滾輪31轉動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支撐拉繩25的滑動,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彈壓出后能夠將交叉設置的支撐拉繩25支撐起來,從而起到接住墜崖汽車的目的,當所述第一支撐桿18收縮復位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所述第四彈簧32的彈壓力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一轉軸30的轉動,從而能夠使所述支撐拉繩25拉緊收縮,并且能夠在所述機體1上設置一第四凹槽49,從而能夠在所述支撐拉繩49收縮后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述支撐拉繩25收縮到第四凹槽49內,并且能夠在所述支撐桿內腔36內設置有第二滾輪31,從而能夠利用所述支撐拉繩25在所述第二滾輪31上滾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所述支撐拉繩25的正常滑動,從而防止所述支撐拉繩25發生卡滯的現象。
如圖7所示,所述第一滑動塊17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二轉軸64,所述第一支撐桿18上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二轉軸64相對應的轉孔,所述第一支撐桿18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動塊17上轉動,在所述第一滑動塊17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二轉軸64,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上分別設有一轉孔,從而能夠利用轉孔在所述第二轉軸64上轉動,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一支撐桿18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動塊17上轉動,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彈壓出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所述第二支撐桿22對所述第一支撐桿18進行頂起,從而能夠使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18構成一傾斜的角度,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車輛進行防護,進一步的防止車輛發生墜崖的危險。
如圖1、圖2、圖5所示,所述機體1內設有一第三滑腔6,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4個與所述第三滑腔6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滑孔5,所述壓動軸7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孔5內滑動,所述第三滑腔6內設有一轉動的第一滾輪12,所述壓動軸7分別連接有一齒條11,所述第一滾輪12上分別設有與所述齒條11相對應嚙合連接的嚙合齒,在所述機體1內設有一第三滑腔6,在所述機體1內還分別設有一第一滑孔5,所述第一滑孔5設有4個,并且所述第一滑孔5分別與所述第三滑腔6相對應連通,所述壓動軸7設置有4個并且能夠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孔5內滑動,在所述第三滑腔6內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一滾輪12,在所述壓動軸7上分別連接有一齒條11,從而能夠利用所述齒條11與所述第一滾輪12上所設的嚙合齒相對應連接,從而能夠在所述踏板8動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帶動所述壓動軸7的滑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齒條11與所述第一滾輪12上所設的嚙合齒相對應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滾輪12的轉動。
所述壓動軸7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三滑腔6內滑動的第一彈壓板9,所述第三滑腔6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一彈壓板9的第一彈簧10,在所述壓動軸7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一彈壓板9,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一彈簧10分別的對所述第一彈壓板9進行彈壓,從而能夠使所述壓動軸7處于頂起的狀態,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述踏板8頂起。
所述機體1內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3相對應連通的第二滑腔4,所述第二滑腔4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一滑動桿14,所述第一滑動桿14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二滑腔4內滑動的第二彈壓板15,所述第二滑腔4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二彈壓板15的第二彈簧16,在所述機體1內分別設有一第二滑腔4,所述第二滑腔4分別與所述第一滑腔3相對應連通,并且所述第一滑動桿14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二彈壓板15,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彈簧16分別的對所述第二彈壓板15進行彈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第一滑動桿14進行分別的彈壓。
所述機體1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七滑腔62相對應連通的第四滑腔39,所述第四滑腔39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第二滑動桿41,所述第四滑腔39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四滑腔39相對應連通的滑腔內槽40,所述第二滑動桿41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滑腔內槽40內滑動的第三彈壓板42,所述滑腔內槽40內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第三彈壓板42的第五彈簧43,在所述機體1內還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七滑腔62相對應連通的第四滑腔39,所述第二滑動桿41能夠分別在所述第四滑腔39內滑動,并且在所述機體1上還設有一與所述第四滑腔39相對應連通的滑腔內槽40,并且在所述第二滑動桿41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三彈壓板42,所述第三彈壓板42能夠分別在所述滑腔內槽40內滑動,并且能夠通過所述第五彈簧43分別的對所述第三彈壓板42進行彈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第二滑動桿41進行彈壓。
所述第一滑動塊17與所述第二滑動塊22上分別設有一呈凹形的第一卡槽44和第二卡槽45,所述第一滑動桿14與所述第二滑動桿41分別與所述第一卡槽44和所述第二卡槽45相對應,在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上分別設有一第一卡槽44和一第二卡槽45,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一滑動桿14和所述第二滑動桿41分別的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槽44和所述第二卡槽45內,能夠在所述第二彈簧16和所述第五彈簧43的彈壓力下進一步的對所述第一滑動桿14和所述第二滑動桿41進行彈壓,從而使所述第一滑動桿14和所述第二滑動桿41壓緊在所述第一卡槽44和所述第二卡槽45內,從而進一步限制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的動作,防止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的隨意滑動。
所述機體1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3和所述第四滑腔39相對應連通的第五滑孔27,所述第五滑孔27分別與所述第三滑腔6相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滑動桿14與所述第二滑動桿41上分別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五滑孔27內滑動的第一拉繩13,所述第一拉繩13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滾輪12上,在所述機體1內設有一第五滑孔27,在所述第一滑動桿14和所述第二滑動桿41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一拉繩13,所述第一拉繩13能夠分別穿過所述第五滑孔27連接在所述第一滾輪12上,從而能夠在所述壓動軸7帶動所述第一滾輪12轉動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拉繩13的同步動作,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一拉繩13進一步的拉動所述第一滑動桿14和所述第二滑動桿41的同步動作,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滑動桿14和所述第二滑動桿22動作的過程中脫離所述第一卡槽44和所述第二卡槽45,從而在所述第六彈簧19和所述第三彈簧23的彈壓力下進一步的對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的彈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滑動,從而能夠達到觸動所述第一支撐桿18和所述第二支撐桿21滑動的目的。
如圖5所示,第三滑腔6的兩端分別包括有一設在所述機體1上的轉孔,兩端所述轉孔內設有一在所述第三滑腔6內轉動的第三轉軸52,所述第一滾輪12連接在所述第三轉軸52上,所述第一滾輪12上設有4個呈凹形的第二凹槽46,所述第一拉繩13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二凹槽46內,所述第一滾輪12上設有4個呈凹形的第三凹槽47,所述壓動軸7分別在所述第三凹槽47內滑動,在所述第三滑腔6的兩端分別設有一轉孔,在兩個所述轉孔內設有一轉動的第三轉軸52,所述第一滾輪12連接在所述第三轉軸52上,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三轉軸52的轉動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滾輪12的轉動,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一滾輪12在所述第三內腔6內轉動,在所述第一滾輪12上設有4個呈凹形的第二凹槽46,所述第二凹槽46呈圓環狀設置,并且所述第一滾輪12上還設有4個呈凹形的第三凹槽47,所述第三凹槽47呈圓環狀設置,4個所述壓動軸7能夠分別在所述第三凹槽47內滑動。
如圖6所示,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一第五滑腔50,所述第五滑腔50內設有一轉動的第四轉軸57,所述第四轉軸57上連接有一第四滾輪55,所述第四滾輪55上設有4個呈凹形的第五凹槽58,所述機體1內設有4個與所述第五滑腔50相對應連通的第八滑孔51,4個所述第八滑孔51分別與所述第一滑腔3和所述第七滑腔62相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滑動塊17與所述第二滑動塊22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二拉繩61,所述第二拉繩61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五凹槽58內,且所述第二拉繩61分別在所述第八滑孔51內滑動,在所述機體1內設有一第五滑腔50,在所述第五滑腔50內設有一轉動的第四轉軸57,在所述第四轉軸57上連接有一第四滾輪55,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四轉軸57的轉動進一步的使所述第四滾輪55在所述第五滑腔50內轉動,在所述機體1上還設有4個第八滑孔51,所述第八滑孔51分別與所述第五滑腔50相對應連通,在所述第四滾輪55上設有4個呈凹形的第五凹槽58,所述第五凹槽58呈圓環狀設置,并且4個所述第八滑孔51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滑腔3和所述第七滑腔62相對應連通,在所述第一滑動塊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上分別連接有一第二拉繩61,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拉繩61在所述第八滑孔51內滑動,能夠在所述第四滾輪55轉動的過程中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二拉繩61的滑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二拉繩61分別對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進行拉動,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達到復位的目的。
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五滑腔50相對應的第六滑腔59,所述電機53設在所述第六滑腔59內,所述第四轉軸57上連接有一在所述第六滑腔59內轉動的第二錐齒輪56,所述電機53上連接有一變速箱60,所述變速箱69上連接有一與所述第二錐齒輪59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一錐齒輪54,在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一第六滑腔59,所述電機53設在所述第六滑腔59內,并且所述電機53上連接有一變速箱60,在所述第四轉軸57的端部連接有一第二錐齒輪59,在所述變速箱60上連接有一第一錐齒輪54,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一錐齒輪54與所述第二錐齒輪59相對應嚙合連接,從而能夠在所述電機53轉動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錐齒輪54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四轉軸57的轉動,所述第四滾輪55連接在所述第四轉軸57上,從而能夠達到帶動所述第四滾輪55轉動的目的,能夠進一步的拉動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的滑動復位,能夠在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復位后,使所述第一滑動桿14和所述第二滑動桿41分別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槽44和所述第二卡槽45內后,所述電機53能夠感應到后使所述電機53翻轉,能夠使所述第二拉繩61處于松弛的狀態,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和所述第二支撐桿21彈壓出后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所述第一滑動塊17和所述第二滑動塊22的正常快速彈出。
如圖3和圖9所示,每相鄰所述支撐拉繩25之間分別設有一滑動的套環37,兩個所述套環37之間通過一連接拉繩35相對應連接,所述支撐拉繩25交叉設在所述第三滾輪34上轉動,能夠在每相鄰兩個所述支撐拉繩25上分別套裝有一排套環37,所述套環37能夠分別在所述支撐拉繩25上滑動,并且每相鄰兩個所述套環37分別通過一連接拉繩35相對應連接,從而能夠在所述支撐拉繩25支撐開后,能夠通過所述連接拉繩25構成一網狀結構,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車輛進行防護,從而防止車輛跌落到懸崖下或跌落到橋下。
如圖1所示,所述踏板8呈三角形設置,能夠將所述踏板8設置成三角形,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車輛正常的碾壓在所述踏板8上。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二滑孔20呈傾斜狀設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8上設有與所述二支撐桿21相對應的第三卡槽65,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彈壓出后,能夠通過所述第二支撐桿21卡接在所述第三卡槽65內,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利用所述第二支撐桿21對所述第一支撐桿18進行支撐,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所述車輛撞擊到所述支撐拉繩25上后能夠保證到所述第一支撐桿18的支撐效果。
如圖1所示,所述第六彈簧19的彈壓力大于所述第三彈簧23的彈壓力,能夠使所述第六彈簧19的彈壓力大于所述第三彈簧23的彈壓力,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一支撐桿18彈出的速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撐桿21的彈出速度,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8首先彈出后能夠利用所述第二支撐桿21進行支撐。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明,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發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明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