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新型道路反光鏡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94110閱讀:631來源:國知局
一種新型道路反光鏡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道路反光鏡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新型道路反光鏡裝置。



背景技術:

道路反光鏡在道路建設中使用廣泛,一般多設在盤山道路或有急轉彎的地方,以便駕駛人在轉彎前可以觀察到對面彎路上的道路情況,提高行車安全,然而道路反光鏡在安裝固定前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方位和角度調節,傳統的道路反光鏡對于方位和角度調節均是通過手動操作完成,其操作過程較為繁瑣費力,安裝效率低下,同時,在后期道路養護或路線發生改變時,需對道路反光鏡進行二次調節時難度加大,給調節安裝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道路反光鏡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道路反光鏡裝置,包括由上直桿和下直桿接成的立桿以及與上直桿固接的操控部,上直桿內底部設有轉接槽,下直桿上端固定設有轉接軸,轉接軸上端穿透上直桿底部且穿入轉接槽內,轉接軸上端固定設有頂塊,頂塊上端設有第一齒狀盤,操控部固定設置在轉接槽右側外的上直桿上,操控部上端內設有第二滑接槽,第二滑接槽內設有第二滑塊和第二螺狀桿,第二滑塊與第二螺狀桿螺狀紋配合連接,第二滑塊的底部設有滾輪,滾輪與第二滑接槽槽底面滾動配合連接,第二滑接槽左側的操控部內設有第一滑腔,第一滑腔左側底部與轉接槽右側上端之間設有第二滑腔,第二螺狀桿左側設有穿透操控部壁體穿入第一滑腔內且旋動配合連接,第二螺狀桿左側端設有第二齒狀盤,第二滑腔內的上下兩側相應設有導接槽,每個導接槽內均設有第一螺狀桿,第一螺狀桿右側與第一馬達連接,第二滑腔內設有上下兩側穿入導接槽內且與第一螺狀桿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三滑塊,第三滑塊內設有第二馬達,第二馬達內設有向左右兩側伸長設置的轉接桿,向左伸長的轉接桿穿入轉接槽內,向右伸長的轉接桿穿入第一滑腔內且末桿端處均固定設有齒狀輪,所述第二馬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降溫器件,所述降溫器件包括與所述第二馬達的外表面固接的降溫鐵片以及設置在所述降溫鐵片上的風鼓機,下直桿底部設有固定座,固定座內設有固定孔,固定孔內設有螺栓。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風鼓機與所述降溫鐵片固接,所述降溫鐵片設置有三片以上,所述降溫鐵片均等設置在所述第二馬達的外表面上,所述降溫鐵片用以吸收并散發所述第二馬達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所述風鼓機出風用以將所述降溫鐵片吸收的熱量加速散發掉,以避免所述第二馬達在運行時因溫度過高而損壞,所述第一馬達的外表面上也設置有所述降溫器件。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頂塊與轉接槽旋動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轉接槽上方的所述上直桿內設有第一滑接槽,所述第一滑接槽右側設有沿第一滑接槽設置的端口,所述第一滑接槽內設有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右側設有穿透所述端口并透出所述上直桿外的橫直塊。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滑塊上端設有凸軸,所述凸軸右側上端和所述橫直塊右側端面均設有鉸接軸,所述鉸接軸右側連接有鏡框,所述鏡框右側端面固定設有反光鏡。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下直桿上端固定設轉接軸,轉接軸上端穿透上直桿底部穿入且轉接槽內,轉接軸上端固定設頂塊,從而實現上直桿與下直桿之間實現轉動配合連接。

2.通過第一滑腔左側底部與轉接槽右側上端之間設第二滑腔,第二螺狀桿左側設穿透操控部壁體穿入第一滑腔內且旋動配合連接,第二螺狀桿左側端設第二齒狀盤,第二滑腔內的上下兩側相應設導接槽,每個導接槽內均設第一螺狀桿,第一螺狀桿右側與第一馬達連接,第二滑腔內設上下兩側穿入導接槽內且與第一螺狀桿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三滑塊,第三滑塊內設第二馬達,第二馬達內設向左右兩側伸長設置的轉接桿且旋動配合連接,從而實現方位和角度的之間的切換調節,減少設備復雜性。

3.本發明結構簡單,調節方便,能實現不同角度和方位的調節,同時提高安裝速率。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道路反光鏡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第一滑塊和橫直塊與上直桿配合連接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圖1中a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本發明中鏡框的右視圖;

圖5為本發明中第二馬達外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道路反光鏡裝置,包括由上直桿72和下直桿71接成的立桿7以及與所述上直桿72固接的操控部9,所述上直桿72內底部設有轉接槽723,所述下直桿71上端固定設有轉接軸711,所述轉接軸711上端穿透所述上直桿72底部穿入且所述轉接槽723內,所述轉接軸711上端固定設有頂塊712,所述頂塊712上端設有第一齒狀盤714,所述操控部9固定設置在所述轉接槽723右側外的所述上直桿72上,所述操控部9上端內設有第二滑接槽91,所述第二滑接槽91內設有第二滑塊92和第二螺狀桿93,所述第二滑塊92與所述第二螺狀桿93螺狀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二滑塊92的底部設有滾輪921,所述滾輪921與所述第二滑接槽91槽底面滾動配合連接,通過所述滾輪921可使得所述第二滑塊92的底面在移動過程中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得摩擦力減小,有利于所述第二滑塊92的移動,所述第二滑接槽91左側的所述操控部9內設有第一滑腔96,所述第一滑腔96左側底部與所述轉接槽723右側上端之間設有第二滑腔97,所述第二螺狀桿93左側設有穿透所述操控部9壁體穿入所述第一滑腔96內且旋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狀桿93左側端設有第二齒狀盤95,所述第二滑腔97內的上下兩側相應設有導接槽971,每個所述導接槽971內均設有第一螺狀桿972,所述第一螺狀桿972右側與第一馬達977連接,所述第二滑腔97內設有上下兩側穿入導接槽971內且與所述第一螺狀桿972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三滑塊973,所述第三滑塊973內設有第二馬達975,所述第二馬達975內設有向左右兩側伸長設置的轉接桿974且旋動配合連接,向左伸長的所述轉接桿974穿入所述轉接槽723內,向右伸長的所述轉接桿974穿入所述第一滑腔96內且末桿端處均固定設有齒狀輪976,所述第二馬達975的外表面上設置有降溫器件,所述降溫器件包括與所述第二馬達975的外表面固接的降溫鐵片98以及設置在所述降溫鐵片98上的風鼓機99,所述下直桿71底部設有固定座8,所述固定座內設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內設有螺栓81。

其中,所述風鼓機99與所述降溫鐵片98固接,所述降溫鐵片98設置有三片以上,所述降溫鐵片98均等設置在所述第二馬達975的外表面上,所述降溫鐵片98用以吸收并散發所述第二馬達975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所述風鼓機99出風用以將所述降溫鐵片98吸收的熱量加速散發掉,以避免所述第二馬達975在運行時因溫度過高而損壞,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降溫鐵片98設置有三片,所述第一馬達977的外表面上也設置有所述降溫器件。

其中,所述頂塊712與轉接槽723旋動配合連接,從而實現上直桿72的旋動調節。

其中,所述轉接槽723上方的所述上直桿72內設有第一滑接槽721,所述第一滑接槽721右側設有沿第一滑接槽721設置的端口722,所述第一滑接槽721內設有第一滑塊7211,所述第一滑塊7211右側設有穿透所述端口722并透出所述上直桿72外的橫直塊7221。

其中,所述第二滑塊92上端設有凸軸94,所述凸軸94右側上端和所述橫直塊7221右側端面均設有鉸接軸7222,所述鉸接軸7222右側連接有鏡框6,所述鏡框6右側端面固定設有反光鏡61,從而實現反光鏡61的角度調節。

初始狀態時,第一滑塊7211和橫直塊7221分別位于第一滑接槽721和有端口722的最頂側,同時,第二滑塊92位于第二滑接槽91的最左側,此時,鏡框6以及鏡框6上的反光鏡61均與上直桿72處于平行狀態,與操控部9處于垂直狀態,同時,第三滑塊973位于第二滑腔97的最左側,此時,第二馬達975左側轉接桿974上的齒狀輪976與第一齒狀盤714為嚙合連接狀態。

當需要安裝調節方位和角度時,首先通過螺栓81將固定座8固定于需要安裝的路面上,然后通過控制第二馬達975旋動,使第二馬達975左側的轉接桿974帶動齒狀輪976以及第一齒狀盤714旋動,由于第一齒狀盤714、頂塊712、轉接軸711依次與下直桿71上端固接,從而實現由第二馬達975帶動上直桿72與下直桿71配合旋動連接,直至調節需要方位時控制第二馬達975停止轉動,然后控制第一馬達977帶動第一螺狀桿972旋動,使第一螺狀桿972帶動第三滑塊973沿導接槽971朝右側移動,此時,第二馬達975左側的轉接桿974上的齒狀輪976逐漸遠離第一齒狀盤714,同時,第二馬達975右側的轉接桿974上的齒狀輪976逐漸靠近第二齒狀盤95,直至第二馬達975右側的轉接桿974上的齒狀輪976與第二齒狀盤95嚙合連接,此時,第三滑塊973移動到第二滑腔97的最右側,最后控制第二馬達975帶動第二馬達975右側的轉接桿974帶動齒狀輪976以及第二齒狀盤95旋動,使第二齒狀盤95帶動第二螺狀桿93旋動,由第二螺狀桿93控制第二滑塊92沿第二滑接槽91朝右側移動,從而實現角度調節。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下直桿上端固定設轉接軸,轉接軸上端穿透上直桿底部穿入且轉接槽內,轉接軸上端固定設頂塊,從而實現上直桿與下直桿之間實現轉動配合連接。

2.通過第一滑腔左側底部與轉接槽右側上端之間設第二滑腔,第二螺狀桿左側設穿透操控部壁體穿入第一滑腔內且旋動配合連接,第二螺狀桿左側端設第二齒狀盤,第二滑腔內的上下兩側相應設導接槽,每個導接槽內均設第一螺狀桿,第一螺狀桿右側與第一馬達連接,第二滑腔內設上下兩側穿入導接槽內且與第一螺狀桿螺狀紋配合連接的第三滑塊,第三滑塊內設第二馬達,第二馬達內設向左右兩側伸長設置的轉接桿且旋動配合連接,從而實現方位和角度的之間的切換調節,減少設備復雜性。

3.本發明結構簡單,調節方便,能實現不同角度和方位的調節,同時提高安裝速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