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管道用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動工具,尤其涉及一種以較快、較有效率的動作進行扳動的管道用扳手。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管道的扳手,皆一般使用開口扳手。但該開口扳手,因其每次使用后,就需將扳手從管道螺件上拿開,然后以適合扳動的姿勢,再將扳手放在管道螺件上,進行螺松或螺緊,十分麻煩,又費時。簡單而言,一般開口扳手的最大缺點,就是在螺件有磨損時,僅只靠三面來帶動螺件,勢必難以扳動該螺件,而造成操作上的困難。雖然其構造簡單,卻普遍存在有此一現象,不管是否用于管道使用,因其操作上的不方便,使工作效率降低,始終無法受到使用者的青睞。
而為能有效且迅速解決上述開口扳手存在的問題,最佳的辦法是以相同規格的梅開扳手來替代,因其具有六面且封閉式的設計,即使螺件的角隅已受到磨損,仍可有效的扳動螺絲,為一般針對有磨損螺件的最佳工具。
然而,通用梅開扳手,或棘輪扳手,因其是采用封閉式設計,所以無法用于管道。
所以,業界針對現有的棘輪扳手也做了改進,請參閱附件(為臺灣第510272號的「可作掣動的管道用扳手棘輪結構」專利,其中
圖1所示為一般開口扳手,圖2顯示頭部略呈C字型的管道用扳手。雖然,其在使用上,扳動效率可較一般開口扳手為佳,但如遇到有磨損的管道螺件,仍無能為力。而圖3,即為該專利的結構其為一C字型扳手,其內容置有一調動棘輪,該棘輪形成對應該顎部的C字型,使其可作連續扳動操作,使扳手能做往復式的操作。
然而,上述專利卻產生一新的問題,即在每次使用一開始,或使用后,要將扳手放在螺件上或從螺件上拿開前,皆需將該扳手的頭部開口與調動棘輪的開口作一對齊的調整,再將其脫離或放進螺件,使其在使用上亦顯得不便;且其構造復雜、組裝不易,無論在制造、組裝或是使用上,都不如梅開扳手的封閉式效率高、方便,且成本低。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扳手存在的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管道專用扳手,不但可在扳動效率上較現有扳手佳,且具有梅開扳手能有效螺動受損螺件的特性,并同時能用于梅開扳手無法使用的管道中,另,使用者在扳動時,亦能以較快、較有效率的動作進行扳動。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管道用扳手,包括一主體,該主體的頭部樞設有兩相對應的上、下夾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夾體上分別設有上、下夾持部,上、下夾持部靠合后呈一封閉式梅開扳手,上、下夾持部下方分別設有上、下樞固部,利用上、下樞固部的樞設位置不同完成一可在管道使用的扳動工具;上夾體的樞固位置位于上樞固部的遠離上夾持部的一方,下夾體的樞固位置設于靠近下夾持部的一方,一扭力彈簧,其兩端腳分別插固于所述上、下樞固部的穿孔上。
前述的管道用扳手,其中主體上樞固位置與上、下夾體的樞固位置相對應。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其樞設位置的特殊設計,使其能作靠合、分離動作,再利用其扭力彈簧的彈性位能,使其在分離后能作自動回復的動作。靠合后呈一封閉式設計,使用時較開口扳手有較佳的扳動效率,既可用于一般螺固件,又可適用于管道螺件,且不存在使用前后需將開口對應后才可置入或脫離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組裝容易,使用方便,實用性高。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扳動動作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分離動作的示意圖;圖6是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分離動作的示意圖。
圖中標號說明
10----主體 11----頭部12----上樞孔13----下樞孔20----上夾體21----上夾持部22----上樞固部 23----第一樞孔24----第一穿孔 30----下夾體31----下夾持部 32----下樞固部33----第二樞孔 34----第二穿孔40----鉚釘 50----扭力彈簧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其主要包括一主體10,該主體10的頭部11設有上樞孔12與下樞孔13,該上、下樞孔12、13分別位于頭部11一上一下的不同位置。
一上夾體20,其上設有上夾持部21,該上夾持部21呈一半圓形開口,該開口上設有咬合齒,而該上夾持部21下方為一上樞固部22,該上樞固部22上適當位置設有一第一樞孔23(遠離上夾持部21)與一第一穿孔24(第一樞孔23旁),借由一鉚釘40,對應第一樞孔23與上樞孔12,使其上夾體20與主體10呈樞固關系。
一下夾體30,其上設有下夾持部31,該下夾持部31對應上夾體20,亦設有一半圓形開口,該開口上設有咬合齒,該下夾持部31下方為下樞固部32,該下樞固部32上適當位置設有一第二樞孔33(靠近下夾持部31)與第二穿孔34(在第二樞孔33的略下方),借由一鉚釘40,將第二樞孔33與下樞孔13對應,使下夾體30樞固于主體10上。
一扭力彈簧50,其兩端腳分別插設固定于第一穿孔24與第二穿孔34,用以使夾體回復呈原來狀態。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的構件關系,本實用新型利用上夾體20與下夾體30樞固的位置不同,以螺件為施力目標時,達到沿某方向轉動時,可令扳手上的上、下夾體20、30對應正常轉動,而沿反方向轉動時,可將兩夾體20、30呈一暫時脫離,待再度要螺松或螺緊螺件而轉動時,扭力彈簧50會使上、下夾體20、30再度回撤成靠合狀態,而可扳動螺件。
參閱圖4、圖5、圖6所示,使用時,可將扳手的兩夾體打開,放置于管道上的螺件,該上、下夾體20、30的夾持部會靠合螺固件,而使扳手成為一封閉式梅開扳手,因其咬合呈一360度,使其扳動效率較開口扳手為佳。請參閱圖4,當使用本實用新型扳動螺件至扳動死角時,再將該扳手呈一反方向轉動,請參閱圖5及圖6,可使兩夾體做暫時的分離,待轉至適當位置,即繼續扳動螺固件。且,如遇到有磨損的螺件時,特別是在管道使用時,本實用新型由于具有梅開扳手的特性,仍然有效螺動受損螺件,特別是用于管道時,其具有較佳的扳動效率。
權利要求1.一種管道用扳手,包括一主體,該主體的頭部樞設有兩相對應的上、下夾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夾體上分別設有上、下夾持部,上、下夾持部靠合后呈一封閉式梅開扳手,上、下夾持部下方分別設有上、下樞固部,利用上、下樞固部的樞設位置不同完成一可在管道使用的扳動工具;上夾體的樞固位置位于上樞固部的遠離上夾持部的一方,下夾體的樞固位置設于靠近下夾持部的一方,一扭力彈簧,其兩端腳分別插固于所述上、下樞固部的穿孔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上樞固位置與上、下夾體的樞固位置相對應。
專利摘要一種管道用扳手,包括一主體,該主體的頭部樞設有兩相對應的上、下夾體;該上、下夾體上分別設有上、下夾持部,上、下夾持部靠合后呈一封閉式梅開扳手,上、下夾持部下方分別設有上、下樞固部,利用上、下樞固部的樞設位置不同完成一可在管道使用的扳動工具;上夾體的樞固位置位于上樞固部的遠離上夾持部的一方,下夾體的樞固位置設于靠近下夾持部的一方,一扭力彈簧,其兩端腳分別插固于上、下樞固部的穿孔上。本實用新型不但可在扳動效率上較現有扳手佳,且具有梅開扳手能有效螺動受損螺件的特性,并同時能用于梅開扳手無法使用的管道中,另,使用者在扳動時,亦能以較快、較有效率的動作進行扳動。
文檔編號B25B13/50GK2691791SQ20042002839
公開日2005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23日 優先權日2004年2月23日
發明者李明星 申請人:李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