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棘輪扳手的技術領域,尤指一種供卡掣與分離套筒的卡制定位構造。
背景技術:
棘輪扳手系一種可供選擇不同轉向動作的手工具,其配合不同規格的套筒放松或鎖緊螺帽或螺栓,使其在操作的過程中,可單向卡掣并空轉退回的特性,免除傳統扳手在轉動動作過程中不斷分離套筒與工件、并重新校位的困擾,因此目前被廣泛的運用于扳手工具上。而套筒主要嵌插于棘輪扳手的棘輪裝置內,其主要利用多角狀的嵌插孔與套筒多角狀的外緣來相互套合,由于一般的工作面呈水平狀,因此為了避免套筒掉落,一般均單手操作扳手、另一手托住套筒轉動,而造成操作上的不便。
為了解決套筒定位的問題,目前大部分的棘輪扳手大都采用由定位鋼珠與彈簧所組成的定位結構來克服,由于其主要利用彈簧的回復力來達到卡掣與脫離的目的,當彈簧的彈性系數太小時,其卡掣效果不佳,而當彈性系數太大時,則在操作上需強力拉拔或壓掣套筒,不僅在操作上極為費力、不便,且長期使用后,定位鋼珠與套筒的卡槽會磨損,影響到其使用壽命。
為此,本申請人曾創作一種棘輪扳手的夾持定位結構,其如圖6所示,該夾持定位裝置70于棘輪柄50對應棘輪裝置55一側滑設有一推動片71,推動片71與棘輪柄50間頂撐有一彈簧片72,供推動片71于動作后復位,且推動片71頂端設有一伸入棘輪裝置55開口56的卡制片75,卡制片75可對應套筒60的環狀槽65產生卡掣與脫離的動作,如此當使用者向前推移推動片71時,可讓卡制片75與套筒60的環狀槽65分離,使套筒60可與棘輪裝置55脫離,反之當推動片71帶動卡制片75向后復位時,卡制片75可將套筒60嵌卡于棘輪裝置55的開口56內,從而達到易于操作與省力的目的。
詳觀之,上述設計由于具有極佳的操作性,因此廣受消費者所喜愛,但該創作為單邊滑動與卡掣,且其推動片需設于單側,如此會影響到動作的順暢性,同時推動片位于棘輪柄的一側,使用者欲操作時,需將手指移往推動片,形成操作上的不順,從而有進一步改良的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其可達到易于操作、且動作順暢的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該棘輪扳手在柄桿一端頭部內設有一供嵌插套筒的棘輪裝置,且頭部頂面設有一可嵌卡套筒周緣卡制環槽的卡制定位構造;該卡制定位構造于頭部的頂面覆設有一封蓋,封蓋上形成有一對應頭部棘輪裝置套筒穿出孔的透孔,又封蓋內面于透孔周緣跨設有一擋片,封蓋與擋片的兩側壁間分別形成有相互平行的槽道;再者該封蓋于內面與頭部頂面間滑設有一可向后復位的卡制片,該卡制片間形成有一略大于套筒外徑的釋放槽,且卡制片于釋放槽兩側形成對應槽道的導片,又卡制片于釋放槽前緣凸伸有一卡制部,該卡制部相對于卡掣套筒的卡制環槽。
該柄桿的頭部利用鎖固螺栓由容置孔內壁向上將封蓋鎖固于頂面。
該卡制片后端利用鎖固螺栓鎖設有一便于使用者推動的推片。
該卡制片的釋放槽底部與封蓋擋片間頂撐有一可令卡制片自動向后復位的弧狀簧片,該簧片的中心點頂于擋片后緣,且簧片兩端點頂撐于釋放槽內緣后方兩端。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借由相對套筒兩側周緣動作的特殊設計,不僅可易于使用者操作棘輪扳手的套筒卡掣或脫離,同時由于其可均勻滑動,而能提升操作的順暢性與便利性,具有延長其使用壽命的功效,進而可增進其經濟效益。
圖1系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其顯示本實用新型構成要件的態樣及其相對關系;圖2系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其揭示本實用新型組成后的狀態及其運用;圖3系本實用新型的局部斷面示意圖,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卡制片扣掣套筒的態樣及其相關位置;圖3A系圖3的局部放大圖;圖4系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局部斷面示意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卡制片與套筒分離的狀態及其對應關系;圖4A系圖4的局部放大圖;圖5系本實用新型實際運用時將套筒取下的動作示意圖;
圖6系習式夾持定位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 柄桿11 頭部12 容置孔13 樞槽14 撥塊15 棘輪16 棘塊17 C型扣 20 卡制定位構造21 封蓋22 透孔23 擋片24 槽道25 鎖固螺栓26 卡制片260 釋放槽 261 導片262 卡制部27 推片28 鎖固螺栓29 簧片30 套筒35 卡制環槽50 棘輪柄55 棘輪裝置56 開口60 套筒65 環狀槽 70 夾持定位裝置71 推動片72 彈簧片 75 卡制片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一種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如圖1、2所示,該棘輪扳手在柄桿10一端頭部11內設有一棘輪裝置,該棘輪裝置在頭部11形成有相互連通的容置孔12與樞槽13,其中樞槽13內樞設有一撥塊14,而容置孔12內利用C型扣17容設有一供嵌插套筒30的棘輪15,且棘輪15與撥塊14間設有棘塊16,令撥塊14可透過棘塊16操控棘輪15的卡掣動作方向,再者頭部11頂面設有一可嵌卡套筒30周緣卡制環槽35的卡制定位構造20,以上所述的結構與現有技術相同,且非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所在,容不再贅述。
而關于本實用新型特征結構的詳細構成,則請同時參看圖1、2及圖3所示,該卡制定位構造20于柄桿10頭部11的頂面覆設有一封蓋21,封蓋21上形成有一對應頭部11棘輪裝置套筒30穿出孔的透孔22,又封蓋21內面于透孔22周緣跨設有一U形擋片23,令封蓋21兩側壁與擋片23兩側壁間分別形成有相互平行的槽道24,并可利用鎖固螺栓25由容置孔12內壁向上將封蓋21鎖固于頭部11頂面;再者封蓋21于內面與頭部11頂面間滑設有一卡制片26,該卡制片26間形成有一略大于套筒30外徑的釋放槽260,讓套筒30頂端可相對卡制片26的釋放槽260進出,且卡制片26于釋放槽260兩側形成對應封蓋21槽道24的導片261,使卡制片26可相對套筒30兩側滑動,以提升其滑動的順暢度,且卡制片26于釋放槽260前緣凸伸有一卡制部262,該卡制部262可在卡制片26向后位移時,卡掣于套筒30的卡制環槽35內,又卡制片26后端利用鎖固螺栓28鎖設有一推片27,以便于使用者推動,且卡制片26的釋放槽260底部與封蓋21擋片23間頂撐有一弧狀簧片29,簧片29的中心點頂于擋片23后緣,且簧片29兩端點頂撐于釋放槽260內緣后方兩端,令卡制片26可自動向后復位,呈卡制狀(如圖3A所示);借此,組構成一易于施力與操作、且動作順暢的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結構。
至于本實用新型的實際運用,則如圖3、4、5所示,當套筒30欲穿插于棘輪裝置內時,先將卡制定位構造20的推片27向前推動,并帶動卡制片26向前位移(如圖4A所示),使其釋放槽260對應棘輪裝置開口,再將套筒30嵌插于開口內,同時令套筒30的卡制環槽35對應卡制片26的卡制部262,如此使用者放開推片27時,卡制片26受簧片29作用向后復位,使卡制片26的卡制部262嵌卡于套筒30的卡制環槽35內,達到卡掣套筒30的目的;反之,當需要卸下套筒30時,則一樣將卡制定位構造20的推片27向前推動,并帶動卡制片26向前位移,使其卡制部262脫離套筒30的卡制環槽35,進一步令其釋放槽260對應套筒30,使套筒30可與棘輪扳手分離。
經由上述的說明可知,由于卡制定位構造20設于頭部11頂面的中央,恰巧對應使用者的姆指,因此較現有技術更易于操作,再加上其卡制片26跨設于套筒30兩側,故其動作更為平順,且不會因單邊動作而形成應力集中,進而可延長其使用壽命。
權利要求1.一種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該棘輪扳手在柄桿一端頭部內設有一供嵌插套筒的棘輪裝置,且頭部頂面設有一可嵌卡套筒周緣卡制環槽的卡制定位構造;其特征在于該卡制定位構造于頭部的頂面覆設有一封蓋,封蓋上形成有一對應頭部棘輪裝置套筒穿出孔的透孔,又封蓋內面于透孔周緣跨設有一擋片,封蓋與擋片的兩側壁間分別形成有相互平行的槽道;再者該封蓋于內面與頭部頂面間滑設有一可向后復位的卡制片,該卡制片間形成有一略大于套筒外徑的釋放槽,且卡制片于釋放槽兩側形成對應槽道的導片,又卡制片于釋放槽前緣凸伸有一卡制部,該卡制部相對于卡掣套筒的卡制環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其特征在于該柄桿的頭部利用鎖固螺栓由容置孔內壁向上將封蓋鎖固于頂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其特征在于該卡制片后端利用鎖固螺栓鎖設有一便于使用者推動的推片。
4.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其特征在于該卡制片的釋放槽底部與封蓋擋片間頂撐有一可令卡制片自動向后復位的弧狀簧片,該簧片的中心點頂于擋片后緣,且簧片兩端點頂撐于釋放槽內緣后方兩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棘輪扳手的卡制定位構造,尤指一種易于操作、且動作順暢的卡制定位構造,其主要在柄桿頭部頂面覆設一封蓋,封蓋內利用擋片形成有兩道相互平行的槽道,又封蓋內設有一相對槽道滑動的環狀卡制片,該卡制片內形成較大徑的釋放槽,釋放槽前緣凸伸有一卡制部,卡制片于對應封蓋擋片間頂撐有一弧形簧片,讓卡制片于正常狀況下其卡制部可常保持嵌卡套筒的狀態,且于動作后可自動復位,借由上述的設計,可易于套筒的卡掣與分離,同時由于其可均勻滑動,從而能增進動作的平順,且延長其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25B23/00GK2838861SQ20052006347
公開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05年8月17日
發明者李逸民 申請人:李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