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負壓拾取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實驗中夾取樣品的工具,尤其涉及一種可以方便拾取輕薄金屬片的電動負壓拾取器。
背景技術:
目前,在金屬材料電鏡分析過程中,在用鑷子夾取金屬樣品時,由于用力不好控制,經常會將金屬樣品薄片夾變形或破損,影響實驗的效果。故亟待有一個較佳的解決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動負壓拾取器,借助其夾取金屬樣品片時,可以徹底防止金屬樣品片在移動時的破損變形。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設計方案:一種電動負壓拾取器,其包括:一可被夾持的殼體,該殼體內部帶有空腔且前后端均具有開口 ;一空心管,置于殼體前端,且空心管的內空心腔與殼體內部的空腔導通;一可受電源控制啟停的軸流風機,置于殼體的空腔內。
所述電動負壓拾取器中,在空心管的前口端可設有過濾網片。所述電動負壓拾取器中,該空心管與殼體可以是一體制成或兩者相互密閉連接組成。所述電動負壓拾取器中,所述殼體內部空腔的截面積應大于空心管內腔的截面積。所述電動負壓拾取器中,所述殼體內空腔的截面積大于空心管內空腔的截面積2倍以上。所述電動負壓拾取器中,所述電源為外接電源或電池供電電源。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使用方便且效果極佳,在移動樣品片時,不用夾取,可以徹底防止金屬樣品片在移動時的破損變形。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動負壓拾取器的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電動負壓拾取器主要包括:一內部為空腔的殼體1、軸流風機2和位于殼體前端的細長的空心管4。所述的殼體I及位于其前端的細長的空心管4可以是一體制成,或兩者相互密閉連接組成,無論哪種方式構成,各內部的空腔相互連通,且殼體內空腔的截面積要大于空心管內空腔的截面積,兩者的截面積(與中心軸線呈垂直的面)之比應在2以上為佳,利于負壓的有效形成。軸流風機2置于殼體I內部空腔內,可以通過電聯通的導線3及電源插頭而外接電源;亦可通過電池及內電連接電路為軸流風機2提供供電電源。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是,在空心管4的前口端固定連接有過濾網片。采用上述結構后,在移動樣品片時,只需將軸流風機2接通電源,使氣流從空心管4的前端吸入并從殼體I的后端排出,空心管4的前端即可形成負壓,將空心管4的前端對準金屬樣品片,樣品片就可以吸附在空心管4的前端,方便移動而且不會變形,在空心管4的前端固定連接有過濾網片5,這樣可以避免需要移動的樣品片吸入空心管4內。上述各實施例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下加以若干變化,故以上的說明所包含應視為例示性,而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負壓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可被夾持的殼體,該殼體內部帶有空腔且前后端均具有開口 ; 一空心管,置于殼體前端,且空心管的內空心腔與殼體內部的空腔導通; 一受電源控制啟停的軸流風機,置于殼體的空腔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負壓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在空心管的前口端設有過濾網片。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負壓拾取器,其特征在于:該空心管與殼體一體制成或兩者相互密閉連接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負壓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空腔的截面積大于空心管內空腔的截面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負壓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空腔的截面積大于空心管內空腔截面積2倍以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負壓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為外接電源或電池供電 電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動負壓拾取器,其包括一可被夾持的殼體,該殼體內部帶有空腔且前后端均具有開口;一空心管,置于殼體前端,且空心管的內空心腔與殼體內部的空腔導通;一可受電源控制啟停的軸流風機,置于殼體的空腔內;在空心管的前口端可設有過濾網片;所述殼體內部空腔的截面積應大于空心管內腔的截面積。其使用方便且效果極佳,在移動樣品片時,不用夾取,可以徹底防止金屬樣品片在移動時的破損變形。
文檔編號B25B11/00GK203156625SQ20132016744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7日
發明者杜志偉, 韓小磊, 馬曉東, 付新, 張希順, 馬會娜, 任彬 申請人: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