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切排廢的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彈片排孔治具。
背景技術:
現有的模切機對物料進行切孔后,廢料有一部分不能立即脫離物料,該部分廢料還附著于物料的原位置,現有技術中通常需要工人通過肉眼觀察然后快速將廢料去除,伴隨著產量的增加,人工排廢其效率低下的劣勢顯現出來,且人工排廢極易發生漏排現象,影響后續工位的加工。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彈片排孔治具,其利用彈片的下壓力將廢料下壓,進而使得物料上的廢料順利完成排廢,其排廢效率高,且不會發生漏排、確保后續工位的正常加工。
一種彈片排孔治具,其技術方案是這樣的:其包括兩對壓輥結構,兩對壓輥結構的中間位置設置有模切機,兩對所述壓輥結構分別為前壓輥結構、后壓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切機、后壓輥結構之間的位置上布置于可調節支架,所述可調節支架高度方向可調,所述可調節支架上套裝有彈片結構,所述彈片結構的數量對應于所述模切機的模切孔的排數,每個彈片結構自上而下成圓弧過渡結構,每片彈片結構的最下端下凸于物料的上表面,每片所述彈片結構的最下端位于對應的該排模切孔的位置,所述物料對應于彈片結構的最下端的正下方設置有廢料落料槽。
其進一步特征在于:每片所述彈片結構自上而下沿著物料走料方向布置,確保排廢時不會戳入物料的模切孔內;
所述廢料落料槽的一側設置有吹風裝置、另一側設置有廢料出口,吹風裝置的風量可以調節,且確保廢料在吹風裝置吹風的作用下從廢料出口排出。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后,由于彈片結構的數量對應于所述模切機的模切孔的排數,每個彈片結構自上而下成圓弧過渡結構,每片彈片結構的最下端下凸于物料的上表面,每片所述彈片結構的最下端位于對應的該排模切孔的位置,所述物料對應于彈片結構的最下端的正下方設置有廢料落料槽,圓弧過渡結構的彈片不會對物料表面造成損傷,且彈片結構的最下端接觸到未脫離的廢料時,對廢料產生下壓力,使得廢料落入廢料落料槽,其利用彈片的下壓力將廢料下壓,進而使得物料上的廢料順利完成排廢,其排廢效率高,且不會發生漏排、確保后續工位的正常加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結構示意簡圖;
圖中序號所對應的名稱如下:
模切機1、前壓輥結構2、后壓輥結構3、可調節支架4、彈片結構5、物料6、模切孔7、廢料落料槽8、吹風裝置9、廢料出口10。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彈片排孔治具,見圖1:其包括兩對壓輥結構,兩對壓輥結構的中間位置設置有模切機1,兩對壓輥結構分別為前壓輥結構2、后壓輥結構3,模切機1、后壓輥結構3之間的位置上布置于可調節支架4,可調節支架4高度方向可調,可調節支架4上套裝有彈片結構5,彈片結構5的數量對應于模切機1的模切孔的排數,每個彈片結構5自上而下成圓弧過渡結構,每片彈片結構5的最下端下凸于物料6的上表面,每片彈片結構5的最下端位于對應的該排模切孔7的位置,物料6對應于彈片結構5的最下端的正下方設置有廢料落料槽8。
每片彈片結構5自上而下沿著物料走料方向布置,確保排廢時不會戳入物料的模切孔內;
廢料落料槽8的一側設置有吹風裝置9、另一側設置有廢料出口10,吹風裝置9的風量可以調節,且確保廢料在吹風裝置9吹風的作用下從廢料出口10排出。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創造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創造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創造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