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產品,尤其涉及一種可疊加零件盒。
背景技術:
在機械生產、安裝及維修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大都堆放于零件盒內,在接取過程中,操作人員若要準確的找到需要的零件,需要首先手動平鋪零件,這就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費時費力。且零件平鋪后需占用較大空間,而零件盒的空間有限。一種解決方法為,將多個零件盒堆疊連接。
現有技術中,單獨零件盒連接的方式主要是零件盒底部設置四個點,零件盒的上面是鏤空的矩形,利用四個點的張力在盒子上面的矩形中嵌入,左右之間的連接方式則是設計成凹與凸,但這樣的設計并不實用,當零件盒進行上下左右連接時,并不能有效地使盒子間結合在一起,就算能組合在一起也并不牢固,若是多個零件盒疊加,抽拉過程中就會坍塌。
鑒于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創作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終于獲得了本創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疊加零件盒,用以克服上述技術缺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疊加零件盒,包括左側板、右側板、底板及后側板,所述的左側板的外表面設置至少兩個插閂,所述的右側板的外表面設置至少兩個閂槽,所述的底板上設置至少四個指扣槽,所述的左側板和右側板的上端的內表面分別設置與指扣槽相配合的指扣。
進一步地,所述的插閂包括兩個垂直于左側板的第一鋼條及一個平行于左側板的第二鋼條。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二鋼條與兩個第一鋼條垂直連接為一體。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二鋼條的長度不大于第一鋼條。
進一步地,所述的閂槽包括閂槽底座及閂槽固定板。
進一步地,所述的閂槽底座為空心或者實心的長方體柱狀結構,所述的閂槽固定板為內凹的半圓弧狀結構。
進一步地,兩個所述的閂槽固定板對稱設置于閂槽底座的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二鋼條卡于兩個所述的閂槽固定板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的閂槽固定板的長度不大于閂槽底座。
進一步地,所述的底板上設置多個鏤空的工具槽。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疊加零件盒,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插閂及閂槽的設計,實現零件盒的上下連接,通過指扣和指扣槽的設計,實現零件盒的左右連接,從而使單獨的零件盒實現上下左右之間的有效的連接,實現一個多抽屜組合形式的整體,且穩定性好,抽拉過程不會坍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疊加零件盒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疊加零件盒的底部仰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疊加零件盒的左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疊加零件盒的右側視圖。
圖中:1左側板;2右側板;3插閂;4指扣;5指扣槽;6底板;7閂槽;8閂槽底座;9閂槽固定板;10第一鋼條;11第二鋼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見圖1、2、3,其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疊加零件盒,該零件盒包括左側板1、右側板2、底板6及后側板,零件盒的上側和前側為開放狀態,前側的開放便于放置和拿出零件,其上側與另一零件盒的底板6連接,所述的左側板1的外表面設置至少兩個插閂3,所述的插閂3由兩個垂直于左側板1的第一鋼條10及一個平行于左側板1的第二鋼條11構成,所述的第二鋼條11與兩個第一鋼條10垂直連接為一體,所述的第二鋼條11的長度不大于第一鋼條10。
參見圖2、4,所述的右側板2的外表面設置至少兩個閂槽7,所述的閂槽7包括閂槽底座8及閂槽固定板9,所述的閂槽底座8為空心或者實心的長方體柱狀結構,所述的閂槽固定板9為內凹的半圓弧狀結構,兩個所述的閂槽固定板9對稱焊接于閂槽底座8的兩側,兩個所述的閂槽固定板9剛好卡住所述的插閂3的第二鋼條11,所述的閂槽固定板9的長度不大于閂槽底座8。
所述的底板6上設置多個鏤空的工具槽,這些工具槽的大小及形狀依要放入其中的工具而定,所述的底板6的四個角分別設置四個指扣槽5,所述的左側板1和右側板2上端的內表面分別設置兩個指扣4,四個所述的指扣4剛好卡入另一零件盒的底板6上的四個指扣槽5中。
所述的指扣4與指扣槽5的數目可為四個以上,以增加零件盒上下連接的穩定性。
所述的插閂3與閂槽7的位置可互換,即當插閂3設置于左側板1外表面,則閂槽7設置于右側板2外表面;當插閂3設置于右側板2外表面,則閂槽7設置于左側板1外表面。所述的插閂3與閂槽7的位置亦可交叉設置,即插閂3與閂槽7可設置于零件盒的同一側面。
所述的插閂3與閂槽7實現零件盒的上下連接,所述的指扣4和指扣槽5實現零件盒的左右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