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包括機架及設置于所述機架的下履帶裝置、上履帶裝置、驅動裝置及傳動裝置,所述下履帶裝置包括下履帶,所述上履帶裝置包括上履帶,所述驅動裝置通過所述傳動裝置驅動所述上履帶和下履帶同步前進,且所述上履帶和下履帶之間形成供層疊的多層實木板通過的縫隙。設置了上履帶裝置和下履帶裝置,能夠實現多層實木板的自動壓貼,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操作人員,降低了勞動強度。
【專利說明】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是關于一種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用于河道生態鋪裝和室內的實木復合地板通常由三層或三層以上實木板組成,包括面板、基板(中間板)和底板,通過木膠水疊合壓貼而成,當基板是至少兩層壓貼而成時,則為多層實木復合地板,當基板是一層板時,則是三層實木地板。現有實木復合地板的面板、基板和底板貼合,一般是通過不連續生產的壓機壓貼,該生產工藝和設備存在如下缺陷:生產效率低,所需操作人員多且勞動強度高。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提供一種新的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
[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包括機架及設置于所述機架的下履帶裝置、上履帶裝置、驅動裝置及傳動裝置,所述下履帶裝置包括下履帶,所述上履帶裝置包括上履帶,所述驅動裝置通過所述傳動裝置驅動所述上履帶和下履帶同步前進,且所述上履帶和下履帶之間形成供層疊的多層實木板通過的縫隙。
[0005]所述下履帶裝置包括下主動鏈輪和下被動鏈輪,所述下履帶環繞所述下主動鏈輪和下被動鏈輪;所述上履帶裝置包括上主動鏈輪和上被動鏈輪,所述上履帶環繞所述上主動鏈輪和上被動鏈輪,所述驅動裝置通過所述傳動裝置驅動所述上主動鏈輪和下主動鏈輪反向轉動。
[0006]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驅動軸及被動軸,所述驅動軸與所述電機直連,所述驅動軸和被動軸平行,所述下主動鏈輪設置于所述驅動軸,所述下被動鏈輪設置于所述被動軸;所述上履帶裝置還包括上驅動軸和上被動軸,所述上驅動軸和上被動軸平行,所述上主動鏈輪設置于所述上驅動軸,所述上被動鏈輪設置于所述上被動軸。
[0007]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傳動鏈條、主傳動鏈輪、第一過渡鏈輪、從傳動鏈輪、第二過渡鏈輪及脹緊鏈輪,所述第一過渡鏈輪和第二過渡鏈輪分別位于所述從傳動鏈輪的兩側,所述傳動鏈條依次繞過所述主傳動鏈輪、第一過渡鏈輪、從傳動鏈輪、第二過渡鏈輪及脹緊鏈輪,所述主傳動鏈輪設置于所述驅動軸,所述從傳動鏈輪設置于所述上驅動軸。
[0008]所述機架上還設置有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與所述下履帶裝置連接而能夠上下調節所述上履帶裝置的高度。
[0009]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升降機、調整框、壓梁框、連接體及彈性體,所述調整框掛在所述升降機下方,所述壓梁框通過所述連接體掛在所述調整框下方,所述彈性體設于所述調整框和壓梁框之間,使所述壓梁框能夠在彈性體的彈性力作用下上下微動,所述上驅動軸和上被動軸均設置于所述壓梁框。
[0010]所述壓梁框上固定有上托梁,所述機架呈框架結構,所述機架包括承載梁和下托梁,所述上履帶的上段被所述上托梁托住,所述下履帶的上段由所述承載梁支撐,所述下履帶的下段被所述下托梁托住。
[0011]所述上履帶上環繞有一圈皮帶。
[0012]所述機架上還設有上壓輥和下壓輥,所述上、下壓輥位于所述縫隙的入口處。
[0013]所述皮帶繞在上主動鏈輪和上壓輥上,所述下壓輥與所述下履帶同表面線速度。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設置了上履帶裝置和下履帶裝置,能夠實現多層實木板的自動壓貼,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操作人員,降低了勞動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施方式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的主視圖;
[0016]圖2是本實施方式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的俯視圖;
[0017]圖3是本實施方式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的左視圖(不含上履帶、下履帶);
[0018]圖4是圖1中A所指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9]圖5是圖1中B所指處的局部放大圖;
[0020]圖6是圖2中C所指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2]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包括機架1、驅動裝置2、下履帶裝置3、上履帶裝置5及傳動裝置6。驅動裝置2固定在機架I上。上履帶裝置5安裝在機架I上,其包括上履帶52。下履帶裝置3安裝在機架上,包括下履帶32。上履帶52和下履帶32之間形成供多層實木板通過的縫隙10,驅動裝置通過傳動裝置帶動上履帶、下履帶同步前進。
[0023]工作時,層疊的多層實木板被輸送到上履帶、下履帶之間的縫隙,利用上、下履帶對多層實木板的擠壓力,將各層實木板壓貼在一起。
[0024]本實施方式中,上履帶52的上段、下履帶32的上段和下段可以均被機架承托。
[0025]進一步的,下履帶裝置3可以包括下主動鏈輪31和下被動鏈輪33,下主動鏈輪31和下被動鏈輪33可以均通過對應的轉軸安裝在機架I上,下履帶32環繞下主動鏈輪31和下被動鏈輪33。
[0026]進一步的,上履帶裝置5可以包括上主動鏈輪51和上被動鏈輪53,上主動鏈輪51和上被動鏈輪53可以均通過對應的轉軸安裝在機架I上,上履帶52環繞上主動鏈輪51和上被動鏈輪53。上履帶裝置還可以包括上驅動軸54和上被動軸55,上主動鏈輪51設置于上驅動軸54,上被動鏈輪53設置于上被動軸55。
[0027]進一步的,驅動裝置2包括電機21、驅動軸22和被動軸23,電機21固定在機架I上,驅動軸22通過軸承安裝在機架I上,該驅動軸22與電機21直連。被動軸23通過軸承安裝在機架I上。下主動鏈輪33固定在驅動軸22上,下被動鏈輪33固定在被動軸23上。
[0028]如圖1至圖6所示,為了適應各種不同層數、不同厚度的實木板,可以設置升降機構4,升降機構4驅動上履帶裝置5整體升降,從而調整上履帶和下履帶之間的縫隙。
[0029]升降機構4包括升降機41、調整框、壓梁框、連接體49及彈性體47,調整框掛在升降機41下方,壓梁框通過連接體掛在調整框下方,彈性體設于調整框和壓梁框之間,使壓梁框能夠在彈性體的彈性力作用下上下微動,上驅動軸和上被動軸均設置于壓梁框。壓梁框和調整框通過連接體連接后,壓梁框不是與調整框固定而是相對調整框在上下方向有一定的運動自由度,從而在壓梁框受力不同時,壓梁框能夠上下微動。
[0030]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包括機架1、驅動裝置2、下履帶裝置3、升降機構4、上履帶裝置5及傳動裝置6。
[0031]機架I包括四根立柱11、橫梁12、承載梁13、下托梁14及下橫梁15。一對立柱11位于第一端,另一對立柱11位于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兩對立柱11對稱而立。兩對立柱11的中部均安裝橫梁12,兩對立柱11的下部均安裝下橫梁15,兩根橫梁12通過一承載梁13連接,兩根下橫梁15通過一下托梁14連接,從而使整個機架呈框架結構。
[0032]驅動裝置2包括電機21、驅動軸22及被動軸23。電機21固定在第一端的立柱11上。驅動軸22套入電機,并通過軸承安裝在第一端的兩個立柱11之間。被動軸23通過軸承安裝在第二端的兩個立柱11之間。
[0033]下履帶裝置3包括下主動鏈輪31、下履帶32及下被動鏈輪33。兩個下主動鏈輪31安裝在驅動軸22中間,兩個下被動鏈輪33安裝在被動軸23中間,下履帶32環繞下主動鏈輪31和下被動鏈輪33。下履帶32的上段由承載梁13支撐,下履帶32的下段由下托梁14托住。
[0034]升降機構4包括升降機41、固定梁42、調整梁43、壓梁44、上橫梁45、上托梁46、壓簧和壓橫梁48。固定梁42固定在立柱11的上部,升降機41安裝在固定梁42上,升降機41的向下的吊柱頭通過軸銷與調整梁43連接,調整梁43與上橫梁45焊接組成平面調整框40,轉動升降機41能夠上下調節調整框40的高度;壓梁44與壓橫梁48焊接組成平面壓梁框50,上托梁46固定在壓梁框50上,通過作為連接體49的螺栓和作為彈性體47的壓簧與調整框40連接,使壓梁框50相對于調整框40呈壓簧作用下的微動結構。連接調整框和壓梁框的彈性體、連接體可以有多組。升降機也可以具有一個或至少兩個。
[0035]上履帶裝置5包括上主動鏈輪51、上履帶52、上被動鏈輪53、上驅動軸54和上被動軸55。上驅動軸54通過軸承安裝在壓梁框50的一端,上被動軸55通過軸承安裝在壓梁框50的另一端,兩個上主動鏈輪51安裝在上驅動軸54中間,兩個上被動鏈輪53安裝在上被動軸55中間。上履帶52的下段對齊壓梁44,上履帶52的上段被上托梁46托住。
[0036]傳動裝置6包括主傳動鏈輪61、第一過渡鏈輪62、第二過渡鏈輪66、脹緊鏈輪63、從傳動鏈輪64及傳動鏈條65。主傳動鏈輪61安裝在驅動裝置的驅動軸22的一端,第一、二過渡鏈輪62、66分別位于主傳動鏈輪61的兩側,脹緊鏈輪63安裝在緊靠從傳動鏈輪的一個立柱上,從傳動鏈輪64安裝在上履帶裝置的上驅動軸54上,傳動鏈條65依次繞過主傳動鏈輪61、第一過渡鏈輪62、從傳動鏈輪64、第二過渡鏈輪66及脹緊鏈輪63,使主傳動鏈輪61和從傳動鏈輪64產生反轉動的效果,主傳動鏈輪和下主動鏈輪均安裝在驅動軸22上,從傳動鏈輪和上主動鏈輪均安裝在上驅動軸54上,使下主動鏈輪和上主動鏈輪產生反轉動的效果,使上履帶和下履帶能夠同步前進。
[0037]另外,由于一般面板較薄,上履帶板會在面板上壓出壓痕,可以在上履帶外繞上一圈皮帶8。為了面板與基板粘貼更均勻,在進入上、下履帶壓貼前,增加趕空氣的上、下壓輥7,上、下壓輥7位于上、下履帶之間縫隙的入口處。皮帶的上段可以繞在上主動鏈輪、上壓輥上,在上主動鏈輪和上壓輥之間可以設有多個供皮帶繞過的皮帶輪9,皮帶的下段可以繞在上履帶的下段上。下壓輥可以由下履帶帶動,表面線速度與下履帶表面線速度一樣,上壓輥也可以由彈簧加壓,并可以根據進入實木板的厚度上下調整兩壓輥之間的縫隙。
[0038]對于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包括機架、具有上履帶的上履帶裝置、具有下履帶的下履帶裝置、驅動裝置及傳動裝置。機架作為整個壓機的支撐,上履帶裝置、下履帶裝置、驅動裝置及傳動裝置均設置在該機架上。機架的具體結構可以根據要求設計。上、下履帶之間的縫隙可以不變,也可以改變。改變時,需要設置升降機構,通過該升降機構帶著上履帶裝置升降,從而調整縫隙大小。升降機構可以包括升降機和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掛在升降機下方,上履帶裝置安裝在第一部分上,升降機可以通過第一部分帶著上履帶裝置整體升降,進而調整上、下履帶之間的縫隙。升降機構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通過連接體和彈性體連接,使第二部分可以相對第一部分微動。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如調整框、壓梁框。
[0039]對于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上履帶裝置包括上主動鏈輪和上被動鏈輪,下履帶裝置包括下主動鏈輪和下被動鏈輪。下主動鏈輪和下被動鏈輪可以對應有一個或至少兩個。上主動鏈輪和上被動鏈輪可以對應有一個或多個。
[0040]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
【權利要求】
1.一種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及設置于所述機架的下履帶裝置、上履帶裝置、驅動裝置及傳動裝置,所述下履帶裝置包括下履帶,所述上履帶裝置包括上履帶,所述驅動裝置通過所述傳動裝置驅動所述上履帶和下履帶同步前進,且所述上履帶和下履帶之間形成供層疊的多層實木板通過的縫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履帶裝置包括下主動鏈輪和下被動鏈輪,所述下履帶環繞所述下主動鏈輪和下被動鏈輪;所述上履帶裝置包括上主動鏈輪和上被動鏈輪,所述上履帶環繞所述上主動鏈輪和上被動鏈輪,所述驅動裝置通過所述傳動裝置驅動所述上主動鏈輪和下主動鏈輪反向轉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驅動軸及被動軸,所述驅動軸與所述電機直連,所述驅動軸和被動軸平行,所述下主動鏈輪設置于所述驅動軸,所述下被動鏈輪設置于所述被動軸;所述上履帶裝置還包括上驅動軸和上被動軸,所述上驅動軸和上被動軸平行,所述上主動鏈輪設置于所述上驅動軸,所述上被動鏈輪設置于所述上被動軸。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傳動鏈條、主傳動鏈輪、第一過渡鏈輪、從傳動鏈輪、第二過渡鏈輪及脹緊鏈輪,所述第一過渡鏈輪和第二過渡鏈輪分別位于所述從傳動鏈輪的兩側,所述傳動鏈條依次繞過所述主傳動鏈輪、第一過渡鏈輪、從傳動鏈輪、第二過渡鏈輪及脹緊鏈輪,所述主傳動鏈輪設置于所述驅動軸,所述從傳動鏈輪設置于所述上驅動軸。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還設置有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與所述下履帶裝置連接而能夠上下調節所述上履帶裝置的高度。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升降機、調整框、壓梁框、連接體及彈性體,所述調整框掛在所述升降機下方,所述壓梁框通過所述連接體掛在所述調整框下方,所述彈性體設于所述調整框和壓梁框之間,使所述壓梁框能夠在彈性體的彈性力作用下上下微動,所述上驅動軸和上被動軸均設置于所述壓梁框。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壓梁框上固定有上托梁,所述機架呈框架結構,所述機架包括承載梁和下托梁,所述上履帶的上段被所述上托梁托住,所述下履帶的上段由所述承載梁支撐,所述下履帶的下段被所述下托梁托住。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履帶上環繞有一圈皮帶。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還設有上壓輥和下壓輥,所述上、下壓輥位于所述縫隙的入口處。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河道生態鋪裝及室內實木復合地板連續壓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帶繞在上主動鏈輪和上壓輥上,所述下壓輥與所述下履帶同表面線速度。
【文檔編號】B32B37/10GK103722853SQ201410036623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6日
【發明者】平揚, 張銘勇, 劉曉明, 李朝方 申請人:深圳市水務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