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廢紡再生纖維和再生產品技術,具體涉及一種通用生活服裝類廢舊紡織物再生可紡纖維的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縱觀全球紡織工業產業鏈,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特定條件下,我國的紡織工業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的紡織工業生產能力成為第一生產大國,紡織產品和紡織服裝成為第一出口大國;紡織纖維和紡織服裝成為第一消費大國。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節奏的變化,使紡織產品和紡織服裝類的生命周期和使用壽命已從平均十年壓縮到不足五年,生活服裝類廢舊紡織垃圾數量增大,地域廣。面對廢舊紡織垃圾逐年產生,逐年積累,我國針對性的廢紡物綜合利用率和廢紡物的再生率不足百分之十。紡織品生產是一個冗長復雜的過程。在紡織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從紡織原料的初級生產、紡織品生產、使用、回收,到紡織品廢棄全過程中,在不同階段都給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廢舊紡織物的利用和再生沒有良好的減量渠道,只有歷年積壓增量,加上紡織品生產對環境造成破壞,廢舊紡織物的環保處理和環保利用成為當今科技和全社會十分緊迫解決的課題。
1984年德國用循環經濟理念,首先確立了“3r”準則。“減量化”(reduce),是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再利用”(reuse),是讓產品多次用、重復用,核心是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再循環”(recycle),是讓廢棄物資轉化為其他類型產品的原料,核心是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我國,對于服裝邊角料的回收利用,是一種再生思想和再生雉形。國際“紡織品循環加工委員會”(councilfortextilerecycling)按照“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的體積數量分類”的金字塔模型,從高到低是“鉆石”-掩埋和焚燒-擦拭和拋光布-加工成為新產品-舊服裝再使用。作為廢舊紡織物循環利用的國際權威組織建立的“廢舊紡織品體積數量分類金字塔模型”,我們看到,廢舊紡織物中體積、數量最大的是舊服裝。舊服裝包含了可使用和不可使用舊服裝。bir機構(瑞典哥本哈根大學)經過多年跟蹤數據進行分析,發布了直觀的研究數據,研究報告表明,針對廢舊紡織物回收利用、再生使用,每一公斤廢舊紡織物對社會貢獻是:可降低3.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節約生活飲用水6000升,可減少農業使用化肥0.3公斤,可減少農業使用農藥0.2公斤。
我國風俗的實際狀況針對服裝的可使用、再次利用的機率其實很小(歐洲優于中國),而對廢舊服裝的最大體積最大數量如何實現再利用,實現環保再生,是廢舊紡織物實現再生的真正難題和艱巨任務。從已掌握的信息,針對舊服裝的工業化再生,國內外技術和設備尚處于空白。可見,要購建生態的紡織循環體系,除對科技工業提升和科技途徑改良外,全民、全社會要堅持循環經濟“3r”原則倡導,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廢舊紡織物的再利用可以大大減輕和減少因紡織工業的“三高”污染給環境保護帶來的壓力和負擔。解決舊服裝廢紡垃圾的綜合利用和再生,成了構建生態紡織循環經濟中十分的重要一環。
在現有紡織工程的前紡技術中,針對各類廢舊紡織物運用物理方法還原成為可紡織再生纖維,從掌握的國內、國外同行業設備、技術,到廢舊紡織設備的動態新信息,以及廢舊紡織物的再生科技最新學術報告,廢舊紡織物的再生呈現以下共同特點:
特點一:國內外廢舊紡織物的再生加工原料是單一的。從網格數據掌握的數據表明,國內外廢紡行業的加工和再生,只能針對工業類的紡紗落料、織布廢料、紡織成品(含服裝類)的裁剪廢料進行加工和再生,稱為“第一類工業廢舊紡織原料再生”。
特點二:國內外廢舊紡織物的再生沒有一家生產企業、沒有一臺生產設備針對通用生活服裝類廢舊紡織物進行加工和再生。實際上針對我國最大人口基數的生活服裝類廢紡物,由于四季變化、時尚變化、科技變化,以每件服裝使用壽命從平均十年迅速提前到平均不足五年淘汰速率,使得廢舊服裝廢紡物垃圾存量是工業類廢紡物的存量千萬倍。廢舊服裝廢紡物垃圾的存量更大(含體積、重量),再生技術難度更高。
特點三:國內外針對廢舊紡織物再生纖維無法大量適應于可紡織、再織造的生產途徑(纖維長度小于20毫米)。這類再生纖維僅局限于短纖維類的氣流紡織、無(捻紗)紡織、熱壓板(隔音隔熱建材)和填充材料等,再生途徑受限。
特點四:在廢舊紡織物的再利用加工過程中,伴隨有大量的無法再利用、再生的短纖維和廢紡粉塵產生,而且短纖維和廢紡粉塵的產量與廢紡原料生產的產能成正比。目前國內外設備和工藝都沒有徹底、科學、有效、環保地處理和再生這類廢紡短纖維、廢紡粉塵。
特點五:國內設備針對廢舊紡織物原料加工能力有限。單臺套設備產能低、單條生產線產能都局限在300公斤/小時以內,加工技術落后,加工設備落后,加工環節惡劣。面對我國每年產生大量的廢舊紡織物,特別是通用生活服裝類廢舊紡織物,解決這類廢舊物垃圾再生才是當前的真正任務和主要課題,目前國內設備狀況不能滿足這類需求。
注:就廢舊紡織物再生纖維而言,從產生源頭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工業廢舊紡織物,指紡織工業、生產企業類的紡織落紗、紡織落料、紡織服裝裁剪邊角料等形成的廢紡物。第二類為人民大眾在生活中消費、消耗、更新、換裝的舊紡織品和舊紡織服裝類廢紡物,簡稱為通用生活服裝類廢紡物。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社會發展現狀,本發明著力于解決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通用生活服裝類廢舊紡織物再生可紡纖維生產工藝。通過該生產線,針對通用生活服裝類廢紡物、廢舊紡織物和其他紡織編織物,可實現纖維還原、纖維可紡再生功能,可獲得單纖維平均長度達到20~30mm,化學纖維、復合纖維平均長度達到40~50mm的可紡纖維。本發明提供的生產線,產能可達到1噸/小時以上,滿足自動化、智能化、流水線生產,填補了國內外針對廢舊服裝、廢舊紡織物整條生產線高產能的空白。
本發明采取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通用生活服裝類廢舊紡織物再生可紡纖維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按順序包括如下工序:消毒→分揀→切割→除扣→開松→梳理;
其中,在除扣工藝中,采用鋼鏈撕裂帶和撕裂輪相互撕扯式除扣,鋼鏈撕裂帶與水平面成60°-80°角傾斜設置,撕裂輪緊鄰所述鋼鏈撕裂帶的上行斜面設置,在撕裂輪緊與鋼鏈撕裂帶的相對處,撕裂輪的速度切線方向與鋼鏈撕裂帶的上行方向相反,所述鋼鏈撕裂帶的上設置有金屬鋸齒,金屬鋸齒成統一方向傾斜,70°-85°主工作角,5-8毫米排列隔距;
在開松工藝中,采用與除扣工藝相同的輪帶撕裂式開松,包括上、下串聯的幾組鋼鏈撕裂帶和撕裂輪的組合單元;或者使用刺輥式開松,包括主刺輥、工作輥、轉移輥,所述主刺輥與多個工作輥發生多次撕裂開松;兩種開松方式都為柔性喂料,自由式開松;
在梳理工藝中,采用預梳理和精梳理串聯方式,且采用柔性喂料方式。
所述分揀工序,是以顏色為區分,采用智能顏色機器人和分揀抓手將原料分揀出來,所述智能顏色機器人中預設有顏色閾值范圍。
所述預梳理機是在fa201型梳棉機基礎上改進,所述精梳理機是在fa224型梳棉機基礎上改進:1)所述預梳理機和精梳理機中的梳理部件采用金屬針布和彈性針布兩種結合;2)所述預梳理機中的主刺輥與fa201梳棉機相比,齒高>20%,齒前角為α=75度,齒密度>10%;3)所述精梳理機中的活動蓋板,相比于fa224梳棉機,針齒密度大30%,針齒工作前角75°~95°,活動蓋板的初始端和末端的工藝隔距是fa224梳棉機活動蓋板工藝隔距的3倍。
所述柔性喂料,是指采用一種琴鍵式喂料,喂料機構中包括喂料琴鍵組、無動力自由壓料輥、柔性壓簧機構;所述喂料琴鍵組包括一排琴鍵,轉動地穿設在一琴鍵固定主軸上,每一所述琴鍵的底部設置所述柔性壓簧機構,所述柔性壓簧機構中設置有可壓縮的彈簧;所述喂料琴鍵組的上方設置無動力自由壓料輥,所述無動力自由壓料輥自由地橫壓在所有琴鍵的上面,物料從所述喂料琴鍵組與無動力自由壓料輥之間輸送;所述無動力自由壓料輥由一吊架懸空吊設,所述吊架上設置有長條形槽或長條形孔,無動力自由壓料輥的輥軸跨接在所述槽/孔中,可沿槽/孔上下自由滑動。
所述工藝中,還包括展平工序,設置于分揀和切割之間,采用差速喂料和差速運輸的方式將原料展平,然后送入切割機。
所述工藝中,還包括長短纖維分離工序,設置在開松與梳理工序之間,所述長短纖維分離工序采用離心式分離或長螺旋軸式分離。
所述離心式分離,是采用一種臺階盤式分揀臺,在每一級分揀臺頂面都設置有出料口、每一級分揀臺里部都設置有輸送帶;在分揀臺上設置回轉機架,回轉機架上帶有回轉機架臂,回轉機架臂底部帶有平臺集料板,所述平臺集料板刮掃分揀臺上的物料;在臺階盤式分揀臺和回轉機架的上方設置葉輪組件,所述葉輪組件中,在葉輪底部設置氣壓風管及氣流壓力嘴,對著葉輪的底部邊緣吹氣,使落于葉輪上物料同時受到離心力,重力以及氣流噴吹力的影響,產生沿葉輪斜向上向外的方向拋撒運動。
所述工藝中,還包括恒溫恒濕倉儲及運輸工序,設置在消毒、分揀、切割、除扣、開松、梳理,任意兩者之間。
恒溫恒濕倉儲設備為一種分類倉儲式,恒溫恒濕運輸設備為一種在恒溫恒濕箱中設置的物料輸送裝置傳送,所述物料輸送裝置由若干級輸送單元串聯構成,每級輸送單元是由一水平輸送帶和一傾斜輸送帶構成。
所述工藝中,還包括除塵,在各工序中產生的廢紡雜塵,采用負壓風機吸取的方式抽走,所述廢紡粉塵被制成燃料。
相比與現有技術,1、本發明的突出貢獻體現在對通用生活類服裝的再生處理上,其次是生產線規模大,可年加工十萬噸級,另外,也是在環境保護領域針對廢舊服裝類固體垃圾進行環保處理的一次技術性探索,為系統解決廢舊服裝垃圾的社會存量,對社會,對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2、本發明在環保處置廢舊服裝類固體垃圾同時,采用物理還原的方法,無二次環境破壞,無有害物排放(水、氣、固物),低能耗的系統技術再生了可紡纖維,對國家再生資源、再生能源,對循環經濟產業具有重大意義。3、本發明系統解決“通用生活服裝類廢紡物”垃圾再生,提供了一套再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針對“通用生活服裝類廢紡物”,系統解決了社會服裝進行消毒、分類、除扣、長纖維開松、長短纖維分離、再生纖維梳理等生產工藝問題,提供了可生產實踐的系統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4、獲得的再生纖維可滿足生活服用衛生,纖維可再次適紡(紡紗),纖維可產業再織(非織造布),纖維可產業填充(隔音、隔熱、隔水),纖維可部分替代紡織纖維的再生資源,為紡織資源再生,為補充紡織資源工業化需求,為擴大再生資源產業領域應用,提供了系統的,可實踐的技術基礎。5、本案技術實現了廢紡服裝的工業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和再生。以一定產能形式(年加工十萬噸級)實現了廢紡服裝原料進行工業化消毒、自動分類(機器人)、自動恒溫恒濕、自動喂料、自動切割、自動除扣、自動開松、自動長短纖維分離、自動梳理、纖維自動打包等,全生產過程智能化、自動化控制。
附圖說明
附圖僅用于示出具體實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發明的限制,在整個附圖中,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
圖1為本發明生產工藝流程圖;
圖2為蒸汽循環消毒設備圖;
圖3為烘干消毒設備圖;
圖4為分揀設備圖;
圖5為差動喂料機構圖;
圖6為除扣設備圖;
圖7為輪帶式開松設備圖;
圖8為刺輥式開松設備圖;
圖9為預梳理機結構圖;
圖10為精梳理機結構圖;
圖11為柔性喂料機構的結構圖;
圖12為琴鍵組的結構圖;
圖13為無助力自由輥的結構圖;
圖14為恒溫恒濕倉儲設備的主視圖;
圖15為恒溫恒濕倉儲設備的俯視圖;
圖16為恒溫恒濕倉儲設備的倉儲組立體視圖;
圖17為恒溫恒濕運輸設備的整體布局圖;
圖18為恒溫恒濕運輸設備的側面觀視圖;
圖19為螺旋軸式長短纖維分離機結構主剖視圖;
圖20為長軸托輪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1為離心式分離機結構圖;
圖22為離心式分離機主機架和回轉機架俯視圖;
圖23為主機架主剖視圖;
圖24為回轉機架主剖視圖;
圖25為葉輪組件結構圖;
圖26為葉片結構圖。
圖中,101-高溫高壓儲氣罐、102-環形導軌、103-蒸汽消毒壓力罐、104-進料輸送帶、105-出料輸送帶、106-裝料斗、107-卸料斗、108-裝載車;
109-物原料倉、110-上料傳送帶、111-均布機構、112-待消毒傳送帶、113-配料機構、114-輸送帶、115/116-進/出料門、117-供熱系統、118-廢氣排風系統;
201-主輸送帶、202-分揀循環輸送帶、203-顏色分揀支干輸送帶、204-智能顏色機器人、205-分揀抓手;
206-喂料輥、207-拉料膠輥、208、209、210、211-輸料帶;
301-鋼鏈撕裂帶、302/303-撕裂輪、304-間隙調節輪;
401-鋼鏈撕裂帶、402-撕裂輪、403-撕裂間隙調節輪、404-主刺輥、405-1號轉移輥、406-2號轉移輥、407-工作輥、408-清潔輥;
501-主刺輥、502-刺輥分梳板、503-錫林、504-道夫、505-小三角漏底、506-錫林大漏底、507-道夫漏底、508/509-前/后固定蓋板、510-無動力自由輥、511-柔性喂料機構、512-工作輥組、513-清潔輥組、514-剝棉羅拉、515-快速轉移輥、516-原料輸出帶、517-進料導板、518-出料導板、519-雜質落料輸送帶;
520-主刺輥、521-刺輥分梳板、522-道夫、523-錫林、524-小三角漏底、525-錫林大漏底、526-道夫漏底、527/528-前/后固定蓋板、529-活動蓋板、530-清潔輥組、531-無動力自由輥、532-柔性喂料機構、533-原料輸出帶、534-進料導板、535-出料導板、536-快速轉移輥、537-雜質落料輸送帶;
601-原料輸送輥組、602-喂料琴鍵組、603-無動力自由壓料輥、604-柔性壓簧機構、605-琴鍵固定主軸、606-固定座、607-滑塊、608-彈簧、609-吊架、610-琴鍵定位塊;
701-輸料帶組、702-上料機組、703-分料機組、704-倉儲組、705、706、707-分倉組、708、709、710-單元倉;
711-恒溫恒濕箱、712-水平輸送帶、713-傾斜輸送帶、714-貫流風機;
801-主軸、802-螺旋葉片、803-篩筒、804-主機外殼、805-負壓管、806-抓手、807-托輪組件、808-托板、809-彈簧、810-鋼球;
811、812、813-分揀平臺、814-回轉臂機座、815-回轉臂外立柱、816-回轉機架臂、817-集料板,818-分揀主葉輪、819-主葉輪動力軸、820-氣流壓力嘴、821-氣壓風管、822-葉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描述,其中,附圖構成本申請一部分,并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闡釋本發明。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知道,以下實施例并不是對本發明技術方案作的唯一限定,凡是在本發明技術方案精神實質下所做的任何等同變換或改動,均應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對于生活類類廢舊紡物,不同于一類工業廢舊紡織物,它的來源復雜,材質、顏色、織物紋理等千變萬化,不具有同類性質,所以很難用簡單的工藝進行再生處理。所以,本發明提供一種通用生活服裝類廢紡物再生纖維生產工藝,一般按順序會包括如下工序:消毒→分揀→切割→除扣→開松→梳理→打包,如圖1所示。
在工業廢紡物處理中,由于來源可溯,往往可以不需要經過消毒工藝,而生活類廢紡物由于來源復雜,且經過多次多渠道輾轉,所以病菌多,應進行消毒處理。消毒可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兩種可供選取的,一種是蒸汽消毒,一種是烘干消毒。蒸汽消毒和烘干消毒的熱源材料都可取自本套生產系統產生的廢紡粉塵獲得的燃料,見后序。
如圖2所示,一種蒸汽消毒循環設備,包括高溫高壓儲氣罐101、環形導軌102、蒸汽消毒壓力罐103、進料輸送帶104、出料輸送帶105、裝料斗106、卸料斗107、裝載車108。環形導軌102為裝載車提供固定的運行軌道。在環形導軌上,沿途間隔一定距離設置有裝載區、卸載區、空車等待區、消毒區。進一步地,設置兩組環形導軌102,在兩組環形導軌上分別設置一套蒸汽消毒壓力罐,可以使得整套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同時運行各種工作狀態的車輛,能夠實現連續性作業,實現不間斷循環消毒運輸,提高工作效率。該設備可以實現不間斷循環運輸消毒,生產量大。
如圖3所示,一種是烘干消毒設備,包括供給機構和烘干消毒箱,其中供給機構主要包括廢紡物原料倉109、上料傳送帶110、均布機構111、待消毒傳送帶112和配料機構113。烘干消毒箱內主要設置有上、下兩層消毒區,兩層消毒區各自獨立,分別配有獨立的輸送帶114,進、出料門115、116,供熱系統117和廢氣排風系統118。配料機構113可分別承接到上、下兩層消毒區中的輸送帶上,實現交替連續不斷地分配原料物。烘干消毒箱的主要特點是經過配料機構向上、下兩層分別配送物料,兩層消毒區可以獨立對物料消毒,上、下兩層消毒區交替工作,實現了連續不間斷的對送來的物料進行消毒。
工業廢紡物,成批物顏色、質地等同一,所以也可以不需要進行顏色分揀,而進行顏色分揀的目的是使獲得的可紡纖維具有更好的利用價值,所以針對五彩繽紛,繁榮復雜的生活類廢紡物,進行顏色分揀是優選的工藝。顏色分揀是指將廢紡物按照一定的顏色區間進行分類。紅、綠、藍是自然界三原色,而黃、白、黑是常用顏色,所以一般可以這些顏色為主進行劃分,將每一種顏色設定一定的區間,將接近于該色的雜花色也歸入到該顏色區間內。
如圖4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智能分揀系統,采用循環輸送的方式分揀,可以是以一種智能機器人來進行顏色識別,包括原料主輸送帶201、分揀循環輸送帶202、顏色分揀支干輸送帶203、智能顏色機器人204和分揀抓手205。智能機器人裝有顏色識別器,物料顏色區間落入到該設別器顏色預設值范圍內,就被該機器人識別,然后被提取走。物料運行于軌道上,在運行中被各個智能機器人識別,識別后的物料進行分類存放,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對后續的生產工藝便利,且可提高再生纖維的質量。
切割,一般是對成型衣物或大塊布料在廢紡纖維再生過程中必備的工序。將布料先切割成小塊的布片(方形、平行四邊形、長條形等都可以),然后才能進行后續的除扣、開松等工藝。對于堆積雜亂無章的廢紡物,在切割前應該展平,因此在工藝中應加入展平工序。本發明提供一種通過差動喂料、差動運輸的方式展平的方法,如圖5所示,該差動喂料舒展設備包含喂料機構(包括上邊兩個喂料輥206和下邊兩個拉料膠輥207)和上、下幾層輸料帶208、209、210、211。
兩個喂料輥206并排在上,兩個拉料膠輥207并排在下,本發明實現的是差動喂料,所以兩個喂料輥之間的距離和兩個拉料膠輥之間的距離不一樣,兩個喂料輥之間的距離大于兩個拉料膠輥之間的距離;另外,兩個喂料輥的轉速和兩個拉料膠輥的轉速也不同,兩個喂料輥相向運轉,轉速相同,兩個拉料膠輥相向運轉,轉速相同,拉料膠輥的轉速大于喂料輥的轉速,才能把物料拉展開。
上、下層輸料帶之間相互錯開一定水平距離,并且錯位方向與上層輸料帶的運行方向相同,這樣才能保證在上一層輸料帶攜帶的物料運行到末端時,所攜帶的物料能夠落入到下一層輸料帶上。輸料帶組也應為差速輸送的,上層輸料帶速度小于下層輸料帶速度,才能將物料展平。
切割設備可采用現行設備。
自動除扣工藝是前所未有的,之前對于除扣(也稱除固體異物),要么不除,要么只通過人工剪除,或者隨后續機器打碎,此時很傷害機器。本發明提供一種機械化自動除扣工藝和設備,如圖6所示,該設備主要是采用一條鋼鏈撕裂帶301和一組撕裂輪(至少有一個撕裂輪,圖中展示兩個撕裂輪302、303),對同一布料發生相互撕扯,在撕扯過程中將扣子等固體物扯落。
鋼鏈撕裂帶301是由兩個帶輪帶動成為一條循環運轉帶。鋼鏈撕裂帶301傾斜設置,與水平面大約成60-80°角。撕裂輪沿鋼鏈撕裂帶上行斜面布置,靠近撕裂帶上行斜面。從運動學上講,設置傾斜的鋼鏈撕裂帶和撕裂輪,有利于輕物與重物的分離,輕物易于上行,重物易于下行;鋼鏈撕裂帶與撕裂輪在相對面處是相向運行,鋼鏈撕裂帶沿斜面向上運行,撕裂輪旋轉的切線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廢紡原料進口設置在鋼鏈撕裂帶上行區的底部,當廢紡原料由鋼鏈撕裂帶帶動上行時,遇到下行的撕裂輪,兩者發生相互撕扯,將原料扯碎,扣子等固體異物在撕扯中被扯掉。
對于鋼鏈撕裂帶301自身的結構,實質是鋼鏈式履帶的改制部件,在履帶上鑲入了金屬鋸齒。金屬鋸齒成統一方向傾斜布置于履帶上,70°-85°主工作角,有大約5-8毫米鋸齒工作排列隔距。撕裂輪可以使用現有技術中通用刺輥,刺輥外表采用金屬強力針布。鋼鏈撕裂帶301與撕裂輪相向運行時,金屬鋸齒與金屬針布(齒比針粗大),齒尖與齒尖相向運動,相互撕扯布料。在鋼鏈撕裂帶301的內側靠近撕裂輪的地方分別設置撕裂間隙調節輪304,撕裂間隙調節輪304用于調節支撐鋼鏈撕裂帶與撕裂輪的工藝隔距。
纖維開松在纖維再生過程中是必備的工序,開松是將布片撕扯開,成為纖維條,經過幾次開松后纖維將逐漸成型。伴隨設備的不同,開松的工藝也不同,圖7所示,提供一種輪帶撕裂式開松設備,該開松設備的基本原理與上述的除扣機類似,也是采用鋼鏈撕裂帶和撕裂輪相互撕扯。在開松設備中,包括上、下串聯的幾組撕裂單元,每組撕裂單元類似于一臺除扣機的設置,包括一條鋼鏈撕裂帶401和一組撕裂輪402(至少有一個撕裂輪),鋼鏈撕裂帶401和撕裂輪402對同一布料發生相互撕扯開松。
鋼鏈撕裂帶與撕裂輪在相對面處是相向運行的,鋼鏈撕裂帶沿斜面向上運行,撕裂輪速度的切線方向是沿撕裂帶斜面向下,廢紡原料進口設置在鋼鏈撕裂帶上行區的底部,當廢紡原料由鋼鏈撕裂帶帶動上行時,遇到下行的撕裂輪,兩者發生相互撕扯。同樣地,在鋼鏈撕裂帶的內側靠近撕裂輪的地方分別設置撕裂間隙調節輪403,撕裂間隙調節輪403用于支撐鋼鏈撕裂帶,調節支撐鋼鏈撕裂帶與撕裂輪的工藝隔距。
一套開松設備可以僅包含上述一組這樣的撕裂單元,更多時候是包括上述幾組撕裂單元,上下相互串聯,才能更好地完成多次開松工作。該開松設備采用一種自由式開松原理,物料從設備上方入料,從下方出料,自由式喂料,上個單元的出料口作為下個單元的進料口,中間經過幾個撕裂單元逐級開松,自由式開松。
如圖8所示,本發明還提供另一類纖維開松設備,該設備也是一種自由式開松方式,采用刺輥間咬合的方式開松,包括主刺輥404、1號轉移輥405、2號轉移輥406、工作輥407、清潔輥408。工作輥407有多個,清潔輥與工作輥數量對應配置。主刺輥404與多個工作輥407發生多次開松。主刺輥、轉移輥、工作輥上具有針布,1號轉移輥405與2號轉移輥406分別位于主刺輥404的兩側,與主刺輥404相切運動,將物料發生兩次轉移,轉入主刺輥和轉出主刺輥。物料在主刺輥404與多個工作輥407之間運行,主刺輥帶動運轉的物料在此處被工作輥撕扯開松,主刺輥404與多個工作輥在相對面處旋轉速度的切線方向相反,從而使廢紡原料在此處被相反運動的兩個輥發生相互撕扯,開松形成纖維。幾個工作輥沿主刺輥工作面設置,工作輥越多,發生撕扯的次數越多,被開松的纖維越多。由于主刺輥比工作輥大,所以大部分纖維依然由主刺輥帶走,小部分被工作輥帶走,但是由于工作輥都設置在與主刺輥上工作面相切的位置,所以各工作輥上的纖維在旋轉脫落后依然會落到主刺輥上。該設備中,物料完全是自由運行,無外力施壓,所以為自由式開松。
由于輪帶撕裂式開松設備和除扣設備原理基本相同,所以,如果采用如上所述的輪帶撕裂式開松設備,則可省略除扣設備,只采用輪帶撕裂式開松設備可兼顧除扣和開松功能。如果采用如上所述的刺輥式長纖維開松設備,則除扣設備與刺輥式長纖維開松設備串聯使用。
在纖維開松之后,一般進入纖維梳理工序,本發明針對服裝廢紡物提出梳理工藝,與通用棉紡梳理有所不同,兩者梳理技術(設備結構、梳理部件、纖維梳理強度)主要存在五個方面差異和創新。
第一:兩款梳理機加工原料的對象不同。輸出“成品”、輸出纖維原料目標不同。梳棉機終端的成品(半成品)是綿條、生條。再生纖維梳理機加工原料對象是廢舊服裝,廢舊紡織物,梳理設備終端的成品是再生纖維,不是綿條。
第二:兩款梳理機型喂料方式、梳理部件、梳理針布不同。
第三:兩款梳理機型工藝隔距不同,梳理纖維強度、作用力不同。
第四:兩者機組的設備結構、運行參數(轉速、線速度)、裝機功率、傳動方式不同。
第五:兩者機組工作配置方式、生產流程、生產工藝不同。
因此,伴隨著機理的不同,再生纖維梳理機在結構、工藝、生產流程等方面都有別于梳棉機。再生纖維梳理機包括預梳和精梳兩個過程,可以分別在fa201型、fa224型梳棉機基礎上進行改進,本發明采用預梳與精梳串聯工藝,預梳理機和精梳理機可以是多級串聯,機組串聯配置,明顯不同于棉紡梳棉機配置的工作方式。
如圖9所示,預梳理機可以是在fa201型基礎上創新改進,相對于fa201型梳棉機,再生纖維預梳理機,作了如下改進:
取消:條筒、圈條器、大壓輥、活動蓋板、給棉羅拉、給棉板、喂棉箱。
改制:主刺輥501、刺輥分梳板502、錫林503、道夫504、小三角漏底505、錫林大漏底506、道夫漏底507、前/后固定蓋板508/509、粉塵罩吸點(含刺輥、錫林、道夫、固定前后蓋板、三角區、清潔輥、)、機架。
新制:無動力自由輥510、柔性喂料機構511、工作輥組(1號至5號)512、清潔輥組(1號至5號)513、剝棉羅拉514、快速轉移輥515、原料輸出帶516、進料導板517、出料導板518、雜質落料輸送帶519、機組左右墻板、機組機罩等。
具體指出的幾個方面:
1)主刺輥501,選用自制針布。再生纖維針布參數主要變化在齒高、齒尖、齒前角、齒密度。與fa201梳棉機主刺輥針布相比較,齒高>20%,齒前角為α=75度,齒密度>10%,其他針布參數有適當調整。
2)刺輥分梳板502,即改型車肚分梳板。fa201梳棉機刺輥分梳板由前梳、中梳、后梳三塊組合而成,針對不同紡織纖維(棉、化纖、麻等)具有不同的、不可改變的工藝隔距。而本發明分梳板改為整體分梳板,纖維進入分梳板前端間隙大于出端間隙(又稱刺輥分梳工藝隔距)。整體型分梳板采用沿刺輥軸水平方向可以上、下人工調節,可以根據不同梳理條件,不同紡織纖維進行人工調節工藝隔距。取消fa201梳棉機刺輥分梳板的強力梳理,采用改型分梳板的精細、柔和梳理。
3)工作輥組512,為新制部件。工作輥組512與錫林梳理原理為自由式梳理狀態,各工作輥針布采用了高、精、尖梳理工藝,即高齒密度、精細工藝隔距、尖針齒梳理原則。精細工藝隔距指則:設1號工作輥至5號工作輥與錫林工藝隔距分別為b17、b18、b19、b20、b21,1號工作輥位于梳理末端,5號工作輥位于梳理始端,各個工作輥工藝隔距采用b17>b18>b19>b20>b21原則,再生纖維實現精細梳理工藝。同時各工作輥對應有各自的清潔輥,及時清潔工作輥針布齒部的夾塞纖維。
4)剝棉羅拉514、快速轉移輥415為新制部件,工藝隔距有所調整,設置較高工作轉速,必須迅速轉移纖維原料為主要目的。
5)前、后固定蓋板508、509,也稱為固定分梳板,前、后固定蓋板采用現有梳理機中的鋁合金骨架、吊裝型結構、彈性針布設置,彈性針布材質同活動蓋板針布。
前、后固定蓋板與錫林工藝隔距設置為可調節工藝隔距機構,可滿足不同纖維梳理進行工藝隔距調節,這是與梳棉機不同。
6)小三角漏底505、錫林大漏底506、道夫漏底507,為改制件。fa201梳棉機、fa224梳棉機的主刺輥、錫林、道夫均配置有漏底配件。漏底部件以承托、轉移纖維、過濾雜質為目的。因再生纖維中不含棉籽、植物殘渣等雜質,主要雜質以碎細服裝扣子殘物、金屬固體異物、殘物為主,相對質量稍大,但體積更小。這類雜質在各工作輥高速運轉下,產生的離心力對梳理機部件、金屬針布損傷、損壞更大。在梳理機前段生產工藝中除充分考慮過濾掉這部分雜質外,在本機組中仍有可能摻雜、混帶這類雜質在纖維原料中。因此,設置特定的漏底部件尤為重要。再生纖維梳理機刺輥分梳板工藝隔距、錫林大漏底工藝隔距、道夫漏底工藝隔距,與fa201梳棉機、fa224梳棉機各個漏底工藝隔距不同。
如圖10所示,相對于fa224型梳棉機,再生纖維精梳理機,改進如下:
取消:條筒、圈條器、給棉羅拉、給棉板、大壓輥。
改制:主刺輥520、刺輥分梳板521、道夫522、錫林523、小三角漏底524、錫林大漏底525、道夫漏底526、前/后固定蓋板527/528、活動蓋板529、清潔輥組530、粉塵罩吸點(含刺輥、錫林、道夫、固定前后蓋板、蓋板清潔輥)、機架。
新制:無動力自由輥531、柔性喂料機構532、原料輸出帶533、進料導板534、出料導板535、快速轉移輥536、雜質落料輸送帶537、機組左右墻板、機組機罩等。
具體指出的幾個方面:
1)活動蓋板529,也稱回轉蓋板,采用現代活動蓋板技術—magnotop磁力蓋板。新型磁力蓋板具備很多優點,鋁合金材質、硬度高、耐磨損蓋板銷、無工具更換、不需磨針、成本低、易操作、具有精確的梳理隔距等。
活動蓋板針布不采用現行的滌晴纖類復合材質,而是選用氟睛纖類(俗稱氟特龍)耐磨復合材質,熱熔抽絲,每絲直徑φ1~1.2mm,劈尖,熱熔法植于蓋板針布底布。
針齒密度比現行齒密度大30%左右。針齒工作前角75°~95°。針布底布隨蓋板骨(一邊厚一邊薄)固定,針齒面形成踵趾面,踵趾面高度相差約0.56mm。
活動蓋板總體根數設置為32根。活動蓋板與錫林之間的工藝隔距需要綜合考慮,如梳理力變化、預分梳、錫林轉速、蓋板運動速度、產量以及機械運轉狀況等諸因素。活動蓋板與錫林之間的前、后工藝隔距采用“漸縮隔距工藝配置”。但是,纖維進入活動蓋板的初始端工藝隔距大約是fa224梳棉機活動蓋板工藝隔距的3倍。同理,活動蓋板的末端工藝隔距大約是fa224型機活動蓋板末端工藝隔距的3倍。即fa224型工藝隔距平均選用0.20~0.50mm值,再生纖維活動蓋板的三段工藝隔距平均值為:0.60~3.60mm。
2)前、后固定蓋板527、528,也稱為固定分梳板,前、后固定蓋板采用現有梳理機中的鋁合金骨架、吊裝型結構、彈性針布設置,彈性針布材質同活動蓋板針布。
前、后固定蓋板與錫林工藝隔距設置為可調節工藝隔距機構,可滿足不同纖維梳理進行工藝隔距調節,這是與fa224梳棉機的不同點,fa224梳棉機固定蓋板針對特定的棉、纖、紡織纖維,有對應的安裝工藝隔距,為不可調節工藝隔距的固定蓋板。
前、后固定蓋板,為固定蓋板組。前固定蓋板組由6根組成,后固定蓋板組由4根組成。此外,再生纖維的固定蓋板不含有除塵刀(與fa224型不同點)。
與梳棉機相比,再生纖維梳理機根據梳理原理、工藝隔距的不同,設置的各個梳理部件也有變化,主要采用了金屬針布和彈性針布的組合配置方案。在再生纖維預梳理機組,錫林、道夫、工作輥組采用金屬針布,主刺輥、刺輥分梳板、前/后固定蓋板、清潔輥組等采用彈性針布。再生纖維精梳理機組,錫林、道夫采用金屬針布,主刺輥、刺輥分梳板、清潔輥組、活動蓋板、前/后固定蓋板采用彈性針布。兩類針布二者組合運用,限制各自短處,發揮各自針布優勢,減少再生纖維梳理損傷、傷斷,達到再生纖維精細、柔和梳理。
柔性喂料,是本發明工藝的一大特點,在開松階段以及梳理階段,喂料部位都可采用柔性喂料機構的柔性喂料方式。這與棉紡機不同,棉紡機的喂料部件是“雙羅拉”—“主刺輥”,或者“給棉板”—“主刺輥”的握持式喂料方式。而本發明采取的是彈性自由喂料,保證開松纖維以及梳理纖維的長度和質量。
如圖11所示,該柔性喂料機構包括原料輸送輥組601、喂料琴鍵組602、無動力自由壓料輥603、柔性壓簧機構604這幾部分。原料輸送輥組601在該機構中是作為原料輸入的起始段,原料輸送輥組601由一個以上的輥子并排滾動輸送原料,較佳的是由兩個以上的輥子并排組合傳動,并排方式可以是水平,也可以是與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傾斜。喂料琴鍵組602承接于原料輸送輥組601的輸送末端,喂料琴鍵組602與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傾斜。喂料琴鍵組602是由一排琴鍵組成,各個琴鍵并排,如圖12所示,每根琴鍵包括鍵身和鍵指,鍵身的一端轉動地安裝在琴鍵固定主軸605上;鍵身的另一端自由銜接鍵指(兩者往往一體成型),鍵指微微上翹,與鍵身成一定的彎曲角度,當琴鍵傾斜向下套于琴鍵固定主軸605上時,鍵指沿水平方向伸向前方,用于將廢紡原料向前輸送。
在每根琴鍵的底部都設置一柔性壓簧機構604。柔性壓簧機構604包括一固定座606,安裝在機架上;在固定座606里部開設一滑動孔,滑動孔中安裝有兩個滑塊607,兩個滑塊之間壓設有彈簧608,彈簧在外力作用下可壓縮于滑動孔中,失去外力后可彈出滑動孔。進一步地,柔性壓簧機構604設置于鍵指與鍵身銜接過渡的地方,可有力壓制鍵指。
在喂料琴鍵組602的上方設置一無動力自由壓料輥603,無動力自由壓料輥603自由地橫壓在所有琴鍵的上面,最佳位置是在鍵指的彎曲面上。無動力自由壓料輥603由一吊架609支撐而懸空,如圖13所示,吊架安裝于機架上。在吊架兩端,設置有長條形槽或長條形孔,無動力自由壓料輥的輥軸跨接在槽/孔中,輥軸可沿槽/孔上下滑動,由此調整高度。
自然狀態下,無動力自由壓料輥依靠重力自由地壓在喂料琴鍵組的上表面,喂料琴鍵組的下方由柔性壓簧機構支撐。工作時,當廢紡原料經由原料輸送輥組和喂料琴鍵組滾落到無動力自由壓料輥與喂料琴鍵組的接觸處時,由于物料的動能加勢能作用,沖擊無動力自由壓料輥和喂料琴鍵組,有將兩者之間的間隙擴大的趨勢,此時由于柔性壓簧機構和吊架的雙重活動作用,無動力自由壓料輥可自動上調位置,喂料琴鍵組可自動下調位置,將間隙擴大。由于每根琴鍵底部都獨立設置柔性壓簧機構,所以根據物料的壓力不同,各個琴鍵可自由調整高度,互不影響。物料可根據自身的重量和運動狀態,自由地喂入到無動力自由壓料輥與喂料琴鍵組之間的間隙中,并不斷由后落下來的物料向前推涌。進一步地,為防止無動力自由壓料輥與喂料琴鍵組之間的間隙極度擴張,可在喂料琴鍵組的下面設置一琴鍵定位塊610,琴鍵定位塊610可控制喂料琴鍵組的極限下調位置。
在柔性喂料機構的前方設置開松機刺輥或梳理機刺輥,輸送于鍵指指端的廢紡纖維被刺輥撥及、帶走,進入下道工序。通過合理設置柔性喂料機構和刺輥的位置,可調控刺輥與琴鍵之間的工藝間隙。在這種機構下,纖維由于沒有受到強烈的拉伸作用,所以基本不會遭到破壞,保持纖維的足夠長度,是獲得長纖維的關鍵技術所在,也是區別于現有握持式喂料的根本所在。
在服裝類廢紡再生纖維的生成工藝中,個別工序可省略或中間加入其他工序,如在工藝流程中,對于一類和二類廢紡服裝可能都需要具備恒溫恒濕倉儲和輸送、長短纖維分離等工序。
對于生活類通用服裝,由于來源復雜,在廢紡纖維再生過程中,可能需要進行恒溫恒濕處理工藝,該工序可以在纖維運轉過程中,或者存儲過中采用。針對前述的原料在進行消毒、分揀之后,可以進行恒溫恒濕倉儲,也可以在切割之后,除扣之后,開松之后,梳理之后,都可以進行恒溫恒濕倉儲,倉儲的目的是保持原料的同樣溫濕度,保持纖維的同樣力學性能。
本發明提供一種恒溫恒濕倉儲設備,如圖14~16所示,該設備可用在生產基地中,承接在分揀設備之后,統一對多種顏色的原料同時分倉進行恒溫恒濕倉儲,然后分配到各條生產線上進行切割、開松等后處理。該設備主要由原料輸送部分、恒溫恒濕倉儲部分和原料輸出部分組成。各部分的配置都遵循于原料顏色分類原則。
原料輸送部分:對應于經過了顏色分揀的廢紡原料,設立了輸料帶組701、上料機組702和分料機組703,各個功能組的設置數量與顏色分揀類別數量相同。每條輸料帶對應連接一類顏色分揀輸出帶,每條輸料組順序連接一個上料機和一個分料機,分料機設置于恒溫恒濕倉儲部分的頂部。
恒溫恒濕倉儲部分,包括與顏色分揀類別數量相同的倉儲組704,每一類倉儲組中盛放一類原料。各倉儲組中,又劃分為前、中、后三個分倉組705、706、707,各個分倉組中又包括上下串聯的三個單元倉708、709、710,各個倉儲組、各個分倉組、各個單元倉的結構、布置可完全相同。每一分料機上對應設置有分料閘門,分料閘門對著分倉組,可以將分類后的原料分別送達給對應倉儲組恒溫恒濕單元倉內。
進一步地,各個分倉組,按上下串聯方式設置單元倉;每個單元倉底部都設置一自動倉門,可遠程控制打開和關閉,上一級單元倉的出料口就是下面一級單元倉的入料口。
該套設備可達到超大容量存儲,按需設置倉儲組的數量,分倉組的數量,單元倉的數量,以滿足生產鏈供應為原則,不以上述數量為限。經分揀后原料由上料機輸送到倉儲塔頂部,再由水平分料機將原料依次分配并送達各倉儲組的前分倉組、中分倉組、后分倉組,將當前分倉組中的各單元倉裝滿(或卸完)后才能進入下一個分倉組。
恒溫恒濕倉儲實際上還具備流水生產線實時對原料進行存積、緩沖、釋放功能。服裝廢紡物恒溫恒濕處理工藝參數一般是:溫度25~28℃,濕度50~60%,倉儲周期24~48小時。基于此要求,對于已經經過分類的廢紡原料,各個輸料帶、上料機、分料機可同時向各個倉儲組輸料,各個倉儲組的生產周期同步。以其中一個倉儲組為例,上料前先根據該倉儲組的分倉組數量設定每個分倉組上料的時間,為:分倉組上料時間=循環上料周期÷分倉組數量,這樣可使得當最后一個分倉組上料時,恰好第一個分倉組達到了恒溫恒濕倉儲時間,可以出料了。對于各個分倉組中的單元倉,則根據單元倉的數量平均分配分倉組的上料時間,各單元倉的上料時間相同,都為:單元倉上料時間=分倉組上料時間÷單元倉數量。上料時,按順序依次給各個分倉組上料,給每個分倉組上料時,按照從下至上的順序給各個單元倉上料,下一級單元倉上滿料后,與之相鄰的上一級單元倉底部的倉門關閉,依次類推,直至最頂部的單元倉也加滿料為止。如此,各個倉儲組在循環裝料周期結束時,各個倉儲組同時裝料結束。卸料規則與上料相同。
因此,在恒溫恒濕塔連續進料、恒溫恒濕倉儲、出料生產全過程中,前倉組、中倉組、后倉組都可以滿足生產線服裝原料供應。每天340噸服裝原料大噸位吞吐作業是連續的,實現了裝料、出料、恒溫恒濕工業化連續生產。倉儲塔最短倉儲時間、最小容納原料總量為:340噸/天*3天=1020噸原料。即第一天為倉儲塔進料時間,第二天為倉儲塔原料恒溫恒濕時間,第三天為滿足恒恒濕條件后原料向生產車間供料時間。在原料倉儲時間段內有足夠時間、空間對原料進行工業化恒溫恒濕生產,滿足工藝要求。
上述恒溫恒濕倉儲設備是生產基地上為各條生產線提供的前序共用設備。本發明還可提供另一種在各條生產線中使用的恒溫恒濕運輸工藝。該設備可置于生產線中任何輸送環節上。如圖17所示,該設備包括一恒溫恒濕箱711,在恒溫恒濕箱內布置有物料輸送裝置,該物料輸送裝置由若干級輸送單元串聯構成,每級輸送單元串聯構成是由一水平輸送帶712和一傾斜輸送帶713構成。水平輸送帶712和傾斜輸送帶713都由動力電機驅動,沿輸送方向,水平輸送帶712在前,傾斜輸送帶713在后,水平輸送帶與傾斜輸送帶自然銜接,使物料(廢紡物或廢紡纖維)能夠順利運送。采用水平輸送帶和傾斜輸送帶的聯合輸送方式,可以使廢紡物在運輸過程中被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落下,在下落的過程中隨著廢紡物的飄落,會順便分離出一部分較重的固體異物、短小纖維以及較輕的粉塵。采用多組輸送單元,通過多組輸送單元串聯實現物料的逐級輸送及轉向運輸。采用多組輸送單元可以延長物料的輸送歷程,同時使物料在傳送過程中,通過水平輸送帶→傾斜輸送帶的多次傳送、多次拋送、多次翻滾過程,讓物料在加溫、加濕、加油條件下逐漸達到恒溫恒濕額定參數,同時增加固體異物、短纖維以及粉塵的排除次數。
進一步地,多組輸送單元以蛇形方式迂回布陣,在回轉部位,設置一組與直線輸送單元相垂直的輸送單元作為銜接,在不縮短傳送物料歷程的前提下節省了空間。
進一步地,如圖18所示,相鄰的兩組輸送單元之間間隔一定距離,作為落料區,在落料區設置有貫流風機714,風機對著落料區進行噴吹,使上一級輸送單元輸出的長纖維物料能順利地在風的吹送下拋落到下一級輸送單元上,同時使質量重的雜質、固體異物、短小纖維等快速與長纖維剝離,散落到落料口中,在恒溫恒濕輸送過程中順便進行了清理。該設備可實現單元機箱模塊式組裝,將多個單元機箱串聯組成恒溫恒濕運輸機組,單元機箱的數量可隨意組合,適應了不同的生產規模要求。
雖然部分地在開松和運輸過程中已經進行了長、短纖維的分離,但在生產線上,在開松之后、梳理之前也可加入長短纖維分離工序,以及在預梳與精梳之間也可加入長短纖維分離工序。如圖19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螺旋軸式長短纖維分離機,該分離機包括主軸801、螺旋葉片802、篩筒803、主機外殼804、負壓管805等,該機器整體呈長筒形,設備主體均為金屬構造。主軸801依靠機架支撐并置于篩筒803中,主軸上安裝螺旋葉片802。篩筒803和主機外殼804都通過機架固定并連接形成一等間距的密閉環形空腔,在主機外殼804上設置了與密閉環形空腔相通的負壓管,負壓管與負壓風機相連,由此將密閉環形空腔形成負壓室a。纖維在分離機中運行,主軸和螺旋葉片旋轉,將纖維分離,輕短纖維及雜塵由負壓管吸出,進一步地,可以將負壓室分隔為幾段,每段設置一負壓管,形成分段負壓;進一步地,還可以將各段篩筒的濾網孔徑和密度設計為不同規格,通過改變各個負壓風室中負壓風量、短纖維濾網孔徑和密度等參數,可獲得不同長度纖維的分級分離,具有分類的效果。
在篩筒內設置主軸801及螺旋葉片802,螺旋葉片沿主軸呈螺旋式旋繞,篩筒內部構成物料輸送的主流通道b。在本發明中,可設置雙螺旋葉片,互成180度構成雙向螺旋,紡織纖維在螺旋葉片作用下推進,并不斷形成三維翻滾,三維翻滾能使纖維更好的分散,并且被葉片多次撞擊,為短纖維的剝離帶來更好的效果。
還進一步地,葉片方面還可改進,就是在螺旋葉片表面尤其是工作面,設置了抓手806,抓手806呈手掌形,貼附于葉片表面,手掌上的一根根指爪隨著葉片的旋轉撥動著纖維,將纖維進一步松散分離。
進一步地,機器如果更長將會有更大的容量,有助于提高產能,為此,本發明還設計了長軸解決方案。其一,將長軸分為幾段通過聯軸器相連;其二,在篩筒內壁上設置有環形的托輪導向軌,尤其是在聯軸器附近位置,所述托輪導向軌中可以容納鋼球,與托輪導向軌相對應地,在螺旋葉片的非工作面設置有托輪組件807,如圖20所示,托輪組件807包括固定在螺旋葉片非工作面邊緣的托板808,以及安裝在托板槽中的彈簧809和鋼球810,托板槽是指開設在托板上的一個徑向槽,開口朝向葉片外,鋼球被彈簧頂著壓設在篩筒上的托輪導向軌中。一般地,在間隔四分之一螺距或其整數倍的位置設置一組對稱性的托輪組件,如左右對稱設置一組,或上下對稱設置一組,或上、下、左、右各對稱設置兩組。當螺旋葉片旋轉時,鋼球沿著托輪導向軌滑動,如果遇有主軸彎曲偏斜或螺旋葉片抖動等情況,上、下、左、右四個位置的鋼珠在軌道中運行,上鋼珠與下鋼珠相互對峙,左鋼珠與右鋼珠相互對峙,螺旋葉片的運行軌跡會被軌道矯正,主軸也被矯直,從而提高機器的平穩性和主軸的剛度。以上所述螺旋葉片的工作面是指推送物料前進的一側表面,非工作面是指螺旋葉片的背離物料推送的一面。
如圖21所示,本發明還提供一種離心式長短纖維分離方式,該分離機利用了特殊結構形成的特有離心作用,而獲得了混合再生纖維的分類分離。該機器主要包括四組部件:主機架ⅰ,回轉機架ⅱ,葉輪組件ⅲ,機罩組件ⅳ。回轉機架ⅱ旋轉在主機架ⅰ之上,葉輪組件ⅲ位于主機架ⅰ、回轉機架ⅱ上方,三者具有相同的回轉中心。
如圖22、23所示,主機架ⅰ上設置逐漸外擴的三級臺階盤式分揀平臺811~813,每級分揀平臺內部中空,可穿設輸料帶,平臺上都有出料口,物料由出料口落到輸料帶上。在分揀平臺上設置回轉機架ⅱ,如圖24所示,回轉機架包括回轉臂機座814、回轉臂外立柱815、回轉機架臂816、集料板817,回轉機架臂816為板式,立著連接在回轉臂外立柱815外側,自回轉中心向外延伸,隨回轉臂外立柱815旋轉,在回轉機架臂816的底部設置集料板817,集料板817位于分揀平臺的上方,可以刮掃平臺上的物料,可以為柔性刮板,或硬性刮板,也可以為毛刷,伴隨著回轉機架臂的旋轉,各個平臺集料板同步旋轉,刮除各個分揀平臺上的物料進入相應的出料口。
如圖25所示,葉輪組件ⅲ,由分揀主葉輪818、主葉輪動力軸819、氣流壓力嘴820、氣壓風管821等組成。主葉輪動力軸819在電機驅動下帶動分揀主葉輪818旋轉,分揀主葉輪818位于平臺旋轉中心;氣壓風管821端部連接氣流壓力嘴820,氣流壓力嘴820朝上,對著分揀主葉輪的底部邊緣吹氣。進一步地,氣流壓力嘴820自氣壓風管821上分散地接出幾個,且最佳為沿分揀主葉輪818周向均勻性分布。分揀主葉輪高速旋轉,同時氣流壓力嘴提供向上風力,物料在重力作用、氣流噴吹作用、葉輪旋轉作用下,受到斜向上向外的力,呈現為斜向上45°左右角度作三維空間拋物運動,最大程度向遠距離拋送。纖維物料的運動軌跡,相似于“阿基米德”螺旋線,依靠纖維自身不同質量的自由落體,自動分散在三個不同直徑的分揀平臺上。混合纖維中的粉塵經葉片拋送后,因質量最輕,廢紡粉塵停滯和漂浮在分揀主葉輪上部,機組外罩頂部設置負壓粉塵風管,在負壓作用下,粉塵透過粉塵濾網至負壓粉塵風管。
如圖26所示,分揀主葉輪的葉片822還采用了新設計,采用改制的“后向型離心葉片”,首先,葉片822的扭曲方向是朝葉輪反轉方向彎曲,如葉輪為逆時針旋轉,則葉片為順時針方向彎曲;其次,葉片材質采用方綸1313芳香族聚酰胺纖維編織物,選用氧化劑進行超薄葉片模具熱壓定型。經過機械精密加工,葉片具有柔性復合材料特制的性能,柔性變量大,葉片對再生纖維損傷小,表面摩擦系數小,且自身材質具有高強度、高模量特性,耐磨、耐高溫、耐變形等特點。再次,葉片形狀為異形設計,從葉輪俯視看,它是一厚度由葉端部到葉根部漸薄;從正面看,葉片上邊緣是由葉端部到葉根部呈弧形漸收,根部弧形切線角大約為45°。以上設計,混合纖維進入葉片時,承受葉片壓力較小,纖維流動阻力最小,葉片對纖維損傷最小,混合纖維可以適時、柔和獲得葉片離心動能,并以45°最佳角度離開葉片。
綜合所述,利用分揀主葉輪的離心旋轉作用,加之在邊沿設置向上的氣流壓力嘴,使纖維在氣流合力作用下呈斜向上向外拋送,拋送距離遠,纖維停留空中時間更長,混合纖維依據自身纖維質量,自身離心動能和勢能,沿“阿基米德”螺旋線運動軌跡在空中自由落體,不同纖維屬性實現自動分離、分級,落到不同級分揀平臺上。
在上述任何工序中產生的廢紡雜塵,本發明都采用負壓風機負壓吸取的方式抽走。另外,對于產生的廢紡粉塵,本發明還利用其制作成廢紡粉塵燃料,用于生產線或整個基地的熱源材料,本發明工藝系統提供了自循環模式。
本發明工藝組合方式靈活,同功能可選的設備多,可以視工藝需求以及產能需求合理調配;并且,這些工藝可以按單條生產線組配,也可以按兩條或更多條生產線組配。在本發明設計的單條生產線的產能就可達1~3噸/小時,甚至更高,開松設備及梳理設備、纖維分離設備等都可適當增加機組數量。
本發明著重提供的是通用生活類服裝廢紡再生處理,在其他領域,如工業一類服裝同樣適用。獲得的再生纖維和再生產品,可應用于以下七類材料領域:1.紡織材料、2.工業材料類基材、3.聚合物基復合材料、4.活性炭纖維布、5.填充材料或絮料、6.混合物基材、7.其它運用。以上的應用,再生纖維已經跨越了除金屬材料以外的現代社會絕大部分行業材料應用和產品。隨著再生纖維的深入研究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預計再生纖維作為一種新型資源、新型材料,給應用領域提供一個全新的再生產業鏈和再生平臺,必將向更為廣闊空間域、時間域、行業領域迅猛擴展。再生可紡纖維的社會價值和利用價值,將深刻影響再生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再生產業鏈和再生產品將以再生纖維現有市價的5倍至10倍放大效益擴展,再生產業鏈在各個領域的擴大和延伸,定將更多的造福社會和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