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信箱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信箱裝置。
背景技術:
現如今,紙制信箱使用廣泛,在生產加工紙制信箱時,通常在信箱板面上擠壓一層例如生產型號、生產日期的標碼,現有信箱板面的擠壓方式主要分為人工擠壓和使用擠壓機擠壓,人工擠壓生產效率低,擠壓受力不均勻,標碼清晰度差,浪費人力物力,擠壓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得不到保障,使用擠壓機擠壓通常是將一塊信箱面板先通過鎖具固定,而后再使用擠壓機的擠壓磨具向下對信箱板面施壓,這種擠壓的方式在下壓的過程中容易造成被下壓的板跑偏,而且在擠壓成型后,取下擠壓成型的板時需要手動打開鎖具,其操作步驟繁瑣,使用非常不便,大大降低了信箱板面擠壓標碼的加工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信箱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明的一種信箱裝置,包括外框,所述外框底部設置有內螺接孔,所述內螺接孔中配合設置有螺栓柱,所述外框內設置有左右展開的空槽,所述空槽底端部的左右兩端分別對等設置有左滑接槽和右滑接槽,所述左滑接槽和右滑接槽之間的所述外框中設置有第一電轉機,所述左滑接槽和右滑接槽中分別對等設置有左螺接桿和右螺接桿,所述左螺接桿和右螺接桿上分別配合設置有左擠壓元件和右擠壓元件,所述外框頂部左右對等設置有與所述空槽通連的左插腔和右插腔,所述空槽頂端部中位于所述左插腔和右插腔之間開設有上導接槽,所述空槽底端部中心設置有與所述上導接槽相對的下導接槽,所述下導接槽底端部中心設置有前后展開的下沉孔,所述空槽后端部中設置有上下展開的后沉孔,所述下沉孔和后沉孔中設置有推架,所述后沉孔后端部中設置有與所述推架固定連接的移出元件,所述空槽前端部中設置有上下展開且與所述后沉孔相對的前通腔。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推架包括與所述下沉孔配合設置的底臂以及與所述后沉孔配合設置的后臂,所述移出元件包括與所述后沉孔通連的移出孔,所述移出孔中設置有與所述后臂固定連接的螺接管筒,所述移出孔中還設置有與所述螺接管筒配合連接的移出螺接桿,所述移出螺接桿后端與設置在所述移出孔后端部中的第二電轉機連接。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上導接槽、空槽、下導接槽和下沉孔均與所述后沉孔通連,所述后沉孔、空槽、前通腔均與所述下沉孔通連,所述上導接槽左右兩端分別與所述左插腔和右插腔通連,所述下導接槽在橫向上的長度與所述上導接槽、左插腔和右插腔在橫向上的長度之和相同。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插腔和右插腔頂端處設置有斜邊口,所述上導接槽頂端部的左右兩端均設置有斜邊面。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螺接桿的左端與所述左滑接槽的左端部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左螺接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電轉機連接,且所述左螺接桿與所述左滑接槽和右滑接槽之間的所述外框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右螺接桿的右端與所述右滑接槽的右端部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右螺接桿的左端也與所述第一電轉機連接,且所述右螺接桿也與所述左滑接槽和右滑接槽之間的所述外框可轉動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擠壓元件和右擠壓元件均包括與所述左滑接槽和右滑接槽活動配合連接且與所述左螺接桿和右螺接桿配合連接的滑接塊,所述滑接塊頂部固定設置有向所述空槽內側展開的推靠板,所述推靠板中設置有拉伸腔,所述拉伸腔中設置有開端向內側且可左右活動的頂柱,所述頂柱與所述空槽活動配合連接,所述拉伸腔的外側端部中呈上下對等設置有兩個彈壓孔,每個所述彈壓孔內設置有彈壓件,所述彈壓件內側端與所述頂柱固定連接用以將所述頂柱向內側擠壓。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電轉機工作使得左擠壓元件和右擠壓元件同時向內側運動而分別將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擠壓而靠攏以擠壓成型,在左擠壓元件和右擠壓元件同時向內側運動的過程中,先是兩個頂柱向內側活動從而推動各自對應的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而靠攏,再是兩個推靠板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抵接,從而使得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平穩,在兩個推靠板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抵接時,推靠板的內側端面與頂柱的內側端面齊平,從而通過兩個頂柱和兩個推靠板同時對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施壓而使得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擠壓成型而成為信箱面板使得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施加的壓力均勻,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擠壓的更加牢固可靠,保證了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
2.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擠壓成型成為信箱面板以后是直接處于推架上,只需要控制第一電轉機反轉,使得兩個推靠板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的抵接,而兩個頂柱由于彈壓件的擠壓作用還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抵接,從而對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施加擠壓力而防止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發生偏移,在控制第一電轉機反轉以后還控制第二電轉機工作提供動力驅動螺接管筒伸出螺接孔,從而使得螺接管筒將推架連同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一起從前通腔中移出,推靠板向外側運動的過程中頂柱也逐漸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的抵接,從而方便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取下,信箱面板取下方便快捷,無需過多復雜的操作步驟即可將信箱面板取下。
3.通過上導接槽和下導接槽對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進行導向,從而防止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時發生偏移,通過在左插腔和右插腔頂端處設置斜邊口,從而方便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分別快速從左插腔和右插腔中插入,通過在上導接槽頂端部的左右兩端設置斜邊面,從而在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時不會發生碰撞事故。
4.本發明的擠壓裝置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操作簡單方便,大大增加了信箱面板擠壓成型的工作效率,同時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牢固可靠,取下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信箱面板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一種信箱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箭頭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在圖1中插入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時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防水面板和內置板處于擠壓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3中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5所示的一種信箱裝置,包括外框1,所述外框1底部設置有內螺接孔111,所述內螺接孔111中配合設置有螺栓柱112,所述螺栓柱112可進行上下調節,從而方便在地面不平整的地方擺設本裝置,所述外框1內設置有左右展開的空槽2,所述空槽2底端部的左右兩端分別對等設置有左滑接槽3和右滑接槽4,所述左滑接槽3和右滑接槽4之間的所述外框1中設置有第一電轉機5,所述左滑接槽3和右滑接槽4中分別對等設置有左螺接桿31和右螺接桿41,所述左螺接桿31和右螺接桿41上分別配合設置有左擠壓元件和右擠壓元件,所述外框1頂部左右對等設置有與所述空槽2通連的左插腔7和右插腔8,所述空槽2頂端部中位于所述左插腔7和右插腔8之間開設有上導接槽10,所述空槽2底端部中心設置有與所述上導接槽10相對的下導接槽14,所述下導接槽14底端部中心設置有前后展開的下沉孔13,所述空槽2后端部中設置有上下展開的后沉孔12,所述下沉孔13和后沉孔12中設置有推架,所述后沉孔12后端部中設置有與所述推架固定連接的移出元件,所述空槽2前端部中設置有上下展開且與所述后沉孔12相對的前通腔15。
其中,所述推架包括與所述下沉孔13配合設置的底臂103以及與所述后沉孔12配合設置的后臂102,所述移出元件包括與所述后沉孔12通連的移出孔61,所述移出孔61中設置有與所述后臂102固定連接的螺接管筒63,所述移出孔61中還設置有與所述螺接管筒63配合連接的移出螺接桿62,所述移出螺接桿62后端與設置在所述移出孔61后端部中的第二電轉機6連接。
其中,所述上導接槽10、空槽2、下導接槽14和下沉孔13均與所述后沉孔12通連,所述后沉孔12、空槽2、前通腔15均與所述下沉孔13通連,所述上導接槽10左右兩端分別與所述左插腔7和右插腔8通連,所述下導接槽14在橫向上的長度與所述上導接槽10、左插腔7和右插腔8在橫向上的長度之和相同。
其中,所述左插腔7和右插腔8頂端處設置有斜邊口9,通過設置所述斜邊口9方便防水面板100和內置板200分別快速從所述左插腔7和右插腔8中插入,所述上導接槽10頂端部的左右兩端均設置有斜邊面11,通過設置所述斜邊面11方便防水面板100和內置板200向內側活動。
其中,所述左螺接桿31的左端與所述左滑接槽3的左端部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左螺接桿31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電轉機5連接,且所述左螺接桿31與所述左滑接槽3和右滑接槽4之間的所述外框1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右螺接桿41的右端與所述右滑接槽4的右端部可轉動配合連接,所述右螺接桿41的左端也與所述第一電轉機5連接,且所述右螺接桿41也與所述左滑接槽3和右滑接槽4之間的所述外框1可轉動配合連接。
其中,所述左擠壓元件和右擠壓元件均包括與所述左滑接槽3和右滑接槽4活動配合連接且與所述左螺接桿31和右螺接桿41配合連接的滑接塊32,所述滑接塊32頂部固定設置有向所述空槽2內側展開的推靠板33,所述推靠板33中設置有拉伸腔34,所述拉伸腔34中設置有開端向內側且可左右活動的頂柱35,所述頂柱35與所述空槽2活動配合連接,所述拉伸腔34的外側端部中呈上下對等設置有兩個彈壓孔36,每個所述彈壓孔36內設置有彈壓件37,所述彈壓件37內側端與所述頂柱35固定連接用以將所述頂柱35向內側擠壓。
在初始位置狀態下,所述第一電轉機5和第二電轉機6處于停止工作狀態,兩個所述滑接塊32分別處于所述左滑接槽3和右滑接槽4的最外側端,所述頂柱35由于所述彈壓件37的擠壓作用而向內側活動處于所述拉伸腔34的最內側端,所述底臂103處于所述下沉孔13中,所述后臂102處于所述后沉孔12中,所述螺接管筒63處于收縮在所述移出孔61中;
在需要將防水面板100和內置板200擠壓形成信箱面板時,先將防水面板100從所述左插腔7插入,使得防水面板100底部插入到所述下導接槽14中并與所述下導接槽14活動配合連接,將內置板200從所述右插腔8插入,使得內置板200底部也插入到所述下導接槽14中并與所述下導接槽14活動配合連接,接著控制所述第一電轉機5工作提供動力驅動所述左螺接桿31和所述右螺接桿41轉動,所述左螺接桿31和所述右螺接桿41轉動同時驅動與各自配合連接的所述滑接塊32向內側活動,所述滑接塊32向內側活動帶動所述推靠板33向內側運動,所述所述推靠板33向內側運動帶動所述頂柱35向內側活動,兩個所述頂柱35向內側活動從而推動各自對應的防水面板100和內置板200向內側活動而靠攏,當防水面板100和內置板200靠攏時,由于所述頂柱35繼續向內側活動而使得所述頂柱35克服所述彈壓件37的擠壓力而將所述彈壓件37縮回到所述彈壓孔36內,當兩個所述推靠板33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面板100和內置板200抵接時,所述推靠板33的內側端面與所述頂柱35的內側端面齊平,此時通過兩個所述頂柱35和兩個所述推靠板33同時對防水面板100和內置板200施壓而使得防水面板100和內置板200擠壓成型而成為信箱面板,此時,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處于所述推架上,而后控制所述第一電轉機5反轉,使得兩個所述推靠板33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的抵接,此時,兩個所述頂柱35由于所述彈壓件37的擠壓作用還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抵接,從而對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施加擠壓力而防止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發生偏移,在控制所述第一電轉機5反轉以后還控制第二電轉機6工作提供動力驅動螺接管筒63伸出所述螺接孔61,從而使得所述螺接管筒63將所述推架連同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一起從所述前通腔15中移出,最后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取下即可,所述推靠板33向外側運動的過程中所述頂柱35也逐漸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的抵接,以方便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取下,取下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后,將本裝置恢復到初始狀態即可進行下一次的擠壓成型工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電轉機工作使得左擠壓元件和右擠壓元件同時向內側運動而分別將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擠壓而靠攏以擠壓成型,在左擠壓元件和右擠壓元件同時向內側運動的過程中,先是兩個頂柱向內側活動從而推動各自對應的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而靠攏,再是兩個推靠板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抵接,從而使得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平穩,在兩個推靠板的內側端面分別與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抵接時,推靠板的內側端面與頂柱的內側端面齊平,從而通過兩個頂柱和兩個推靠板同時對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施壓而使得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擠壓成型而成為信箱面板使得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施加的壓力均勻,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擠壓的更加牢固可靠,保證了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
2.防水面板和內置板擠壓成型成為信箱面板以后是直接處于推架上,只需要控制第一電轉機反轉,使得兩個推靠板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的抵接,而兩個頂柱由于彈壓件的擠壓作用還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抵接,從而對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施加擠壓力而防止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發生偏移,在控制第一電轉機反轉以后還控制第二電轉機工作提供動力驅動螺接管筒伸出螺接孔,從而使得螺接管筒將推架連同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一起從前通腔中移出,推靠板向外側運動的過程中頂柱也逐漸向外側運動而脫離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的抵接,從而方便將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取下,信箱面板取下方便快捷,無需過多復雜的操作步驟即可將信箱面板取下。
3.通過上導接槽和下導接槽對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進行導向,從而防止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時發生偏移,通過在左插腔和右插腔頂端處設置斜邊口,從而方便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分別快速從左插腔和右插腔中插入,通過在上導接槽頂端部的左右兩端設置斜邊面,從而在防水面板和內置板向內側活動時不會發生碰撞事故。
4.本發明的擠壓裝置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操作簡單方便,大大增加了信箱面板擠壓成型的工作效率,同時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擠壓成型的信箱面板牢固可靠,取下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信箱面板的平整度以及美觀度。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