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細紗機落紗機的拔紗裝置。
背景技術:
在細紗機紗的過程中,將紡好紗線的紗管從錠子上取下,這一環節成為落紗,目前細紗機落紗機的落紗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采用勾取的方式將紗管從錠子上勾住并取下;另一類是通過采用夾具從紗管的豎直方向進行夾持并向上拔出;通過第一種方式由于產生傾斜角度,在拔紗管過程中易損壞紗管,第二種拔紗方式,由于落紗機與錠子座之間的位移存在誤差,夾具定位不準,容易損傷錠子。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用于細紗機落紗機的拔紗裝置,通過定位盤與錠子座直接嚙合,編碼器與伺服電機的配合,不僅節省制造齒條的成本,實現夾紗時落紗機與夾持裝置反向等距離運行,達到靜止拔紗的目的,解決夾持裝置對于紗管的準確定位;通過定位盤保持水平方向的定位,配合手指氣缸水平夾持待拔紗管,保證手指氣缸準確夾持,水平夾持方式的位置精確度高于豎直夾持方式,且不傷害錠子;通過第三傳動機構、第四傳動機構和第五傳動機構實現夾持裝置上下、前后和左右的移動從而完成拔紗,且不會損壞紗管;通過預松裝置使得紗管與錠子相對轉動分離,確保紗管順利拔出;通過割線裝置預先對紗管進行斷線,便于后續拔紗工作的進行;整個拔紗裝置設計合理,拔紗效果顯著;其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細紗機落紗機的拔紗裝置,包括定位機構和夾持裝置,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定位盤,所述定位盤通過轉軸安裝于機架上或通過第一氣缸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第一氣缸橫向放置,所述定位盤的邊緣均布有若干個開口槽,所述開口槽與錠子座相嚙合,所述夾持裝置包括夾頭,所述夾頭為手指氣缸。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包括編碼器,其設置于定位盤上并隨著定位盤轉動測量落紗車的水平運動距離。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包括用于帶動夾持裝置上下移動的第三傳動機構、用于帶動夾持裝置水平往復移動的第四傳動機構和用于調節夾持裝置與錠子間間距的第五傳動機構,所述第三傳動機構設置于支架上,所述第五傳動機構通過帶滾珠絲杠副的第五電機或第五氣缸驅動支架在支撐架的滑軌上滑動,所述第四傳動機構水平安裝于支撐架下方。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第三傳動機構包括支撐板和用于驅動支撐板上下移動的第三氣缸或帶滾珠絲杠副的第三電機,所述夾持裝置安裝于支撐板上,所述支撐板與支架滑動連接且沿支架上下滑動,所述第三氣缸或第三電機安裝于支架頂部,并與支撐板相連。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第四傳動機構為同步帶傳動機構或齒輪齒條傳動機構或由螺母和絲杠組成的滾珠絲杠副,所述第四傳動機構由編碼器控制的第四伺服電機驅動。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包括預松裝置,位于夾頭下方;所述預松裝置包括橡膠塊和第二氣缸,所述橡膠塊固接于第二氣缸活塞桿的頂部,所述第二氣缸水平安裝于機架上,并與錠子底部相對應。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第二氣缸的排列方式與夾頭相對應,且位于夾頭的下方;所述第二氣缸安裝于機架上。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包括割線裝置,其包括靜刀片、動刀片和用于推動動刀片水平移動的推動氣缸,所述靜刀片橫向設置于機架上,所述動刀片橫向放置且與靜刀片相貼合且動刀片和靜刀片的刀刃均向上,所述推動氣缸安裝于機架上并與動刀片一端通過連接件相連,所述割線裝置與預松裝置和夾頭同側。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手指氣缸內側設有防止氣缸夾持時損傷紗管的耐磨層。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耐磨層為膠布或由聚氨酯材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定位盤與錠子座直接嚙合,編碼器與伺服電機的配合,不僅節省制造齒條的成本,實現夾紗時落紗機與夾持裝置反向等距離運行,達到靜止拔紗的目的,解決夾持裝置對于紗管的準確定位;通過定位盤保持水平方向的定位,配合手指氣缸水平夾持待拔紗管,保證手指氣缸準確夾持,水平夾持方式的位置精確度高于豎直夾持方式,且不傷害錠子;通過第三傳動機構、第四傳動機構和第五傳動機構實現夾持裝置上下、前后和左右的移動從而完成拔紗,且不會損壞紗管;通過預松裝置使得紗管與錠子相對轉動分離,確保紗管順利拔出;通過割線裝置預先對紗管進行斷線,便于后續拔紗工作的進行;整個拔紗裝置設計合理,拔紗效果顯著。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所述定位機構與夾持裝置的裝配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三傳動機構、第四傳動機構和第五傳動機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所述夾持裝置、預松裝置和割線裝置的位置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所述預松裝置與夾持裝置配合拔紗的結構示意圖;
圖5:本實用新型所述定位裝置在落紗機上的位置示意圖;
圖6:本實用新型所述割線裝置在落紗機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7:本實用新型所述定位盤與錠子座相嚙合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本實用新型所述定位盤與錠子座相嚙合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如圖1至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用于細紗機落紗機的拔紗裝置,包括定位機構和夾持裝置,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定位盤1,所述定位盤1通過轉軸安裝于機架400上或通過第一氣缸401安裝在機架400上,所述第一氣缸401橫向放置,所述定位盤1的邊緣均布有若干個開口槽11,所述開口槽11與錠子座500相嚙合,所述夾持裝置包括夾頭2,所述夾頭2為手指氣缸。機架通過驅動機構驅動,水平移動,定位盤與錠子座相嚙合,在機架水平移動中定位盤轉動。通過該技術方案解決了驅動機構驅動機架過程中,機架上的主動輪和從動輪打滑造成的定位不準的問題。
所述手指氣缸可以采用氣動手指MHZ2型氣缸。
優選的,還包括編碼器3,其設置于定位盤1上并隨著定位盤轉動測量落紗車的水平運動距離。
所述編碼器3隨著定位盤的轉動產生方波,通過方波個數計算記錄落紗機的運動距離并通過方波脈沖信號發送至控制器,當運動距離達到控制器內的設定值時,控制器發出信號,控制第一伺服電機動作,進而控制夾持裝置開始夾紗,夾持裝置與落紗機反方向同步移動,當夾持裝置將紗管拔出錠子,通過傳感器發送信號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夾持裝置停止與落紗機反方向的同步移動,然后控制夾持裝置返回至夾持裝置的開始位置。本發明的控制器并不涉及對現有控制程序的改進,對運動距離與設定值的判定為現有的已知程序。
優選的,還包括用于帶動夾持裝置上下移動的第三傳動機構100、用于帶動夾持裝置水平往復移動的第四傳動機構200和用于調節夾持裝置與錠子間間距的第五傳動機構300,所述第三傳動機構100設置于支架103上,所述第五傳動機構300通過帶滾珠絲杠副的第五電機或第五氣缸106驅動支架103在支撐架10的滑軌104上滑動,所述第四傳動機構200水平安裝于支撐架10下方。
下面列舉第三傳動機構的具體結構,所述第三傳動機構100包括支撐板105和用于驅動支撐板上下移動的第三氣缸107或帶滾珠絲杠副的第三電機,所述夾持裝置2安裝于支撐板105上,所述支撐板105與支架103滑動連接且沿支架103上下滑動,所述第三氣缸或第三電機107安裝于支架103頂部,并與支撐板105相連。
列舉一種具體的第四傳動機構,所述第四傳動機構200為同步帶傳動機構201或齒輪齒條傳動機構或由螺母和絲杠組成的滾珠絲杠副,所述第四傳動機構200由編碼器3控制的第四伺服電機驅動。
由于紗管與錠子之間存在一定的作用力,使得二者保持相對固定,所以為了使得拔紗工作更加順利,錠子和紗管松開,能夠相對轉動,還包括預松裝置,位于夾頭2下方;所述預松裝置包括橡膠塊6和第二氣缸7,所述橡膠塊6固接于第二氣缸7活塞桿的頂部,所述第二氣缸7水平安裝于機架400上,并與錠子底部相對應。通過第二氣缸推動橡膠塊,使得橡膠塊與錠子之間通過擠壓產生摩擦力,橡膠塊跟隨落紗機水平移動,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錠子轉動,此時夾持裝置夾持紗管600,錠子與紗管產生相對轉動,二者之間松動,破壞二者之間的相對固定,從而使得拔紗工作更加順利,進一步的避免紗管由于夾持及拔取的力量過大,造成的不必要損壞。更進一步,為了拔紗更順利,需預松裝置與夾持工具保持一致;所述第二氣缸7的排列方式與夾頭2相對應,且位于夾頭2的下方;所述第二氣缸7安裝于機架400上。
進一步,為了更好的拔紗,為拔紗工作做準備或者解決在拔紗過程中遇到的紗線纏繞問題,還包括割線裝置8,其包括靜刀片81、動刀片82和用于推動動刀片水平移動的推動氣缸83,所述靜刀片81橫向設置于機架400上,所述動刀片82橫向放置且與靜刀片81相貼合且動刀片和靜刀片的刀刃均向上,所述推動氣缸83安裝于機架400上并與動刀片82一端通過連接件相連,所述割線裝置8與預松裝置和夾頭2同側。
更進一步,所述手指氣缸2內側設有防止氣缸夾持時損傷紗管的耐磨層。所述耐磨層為膠布或由聚氨酯材料制成。
通過定位盤與錠子座嚙合并自傳的同時沿錠子座水平移動,編碼器發送信號至控制器,控制第四伺服電機動作,從而驅動第四傳動機構水平移動,夾持裝置與落紗機均水平移動且反向等距離運行,夾頭之間的距離設計與定位盤轉動一個開口槽的的水平距離相配適,實現手指氣缸夾持紗管的定位精確,解決了夾持裝置的定位精準的難題;通過預松裝置使得錠子與紗管之間松動,手指氣缸動作,夾住紗管后,第三傳動機構帶動夾頭向上運動,使得紗管脫離錠子,完成拔紗工作。
上面以舉例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凡基于本實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動或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