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屬于紡絲設備技術領域,包括紡絲甬道;所述進風罩套設于紡絲甬道上方;所述進風罩兩側下方分別對稱設置有第一送風口和第二送風口;所述主送風管一端連接主送風集管,另一端連接第一次送風管和第二次送風管;所述主送風集管配置有加熱器、錐形過濾器、恒壓送風機和閥門;所述進風罩與紡絲甬道的連接處從內而外依次設置第一金屬篩板、橡膠篩板和第二金屬篩板;所述第一金屬篩板、橡膠篩板和第二金屬篩板上均密布風孔,且第一金屬篩板上的風孔、橡膠篩板上的風孔和第二金屬篩板上的風孔相一致。本裝置能有效避免氣體噴射時的阻礙和風壓的減弱。橡膠篩板的配置,能有效的減少氣流噪音,減少氣體噴射的振動。
【專利說明】
一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紡絲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為一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紡絲甬道,主要應用于紡絲設備內部氣流分布、絲束排列和伴熱系統。在干法紡絲的錦綸生產中,紡絲原液經計量栗、噴絲孔擠出后,其原液細流進入紡絲甬道,在循環熱風的作用下,原液細流中的溶劑不斷由細流及初步成型后的初生纖維內部向表面擴散,繼而蒸發,被空氣流帶走,剩余的部分形成纖維。
[0003]在紡絲制備的過程中,其紡絲速度受到氣流循環系統的限制,已經不能再大幅度提高紡絲速度。在保證氣流平穩的同時,進氣量無法大幅度提高,達不到較佳的冷卻效果,從而影響紡絲的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提到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氣流循環系統。
[0005]本實用新型實現其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包括紡絲甬道、進風罩、主送風集管、主送風管、第一次送風管、第二次送風管、下回風罩、下回風管、主真空集管、底回風罩和底回風管;所述進風罩套設于紡絲甫道上方;所述進風罩兩側下方分別對稱設置有第一送風口和第二送風口 ;所述主送風管一端連接主送風集管,另一端連接第一次送風管和第二次送風管;所述主送風管配置有加熱器、錐形過濾器、恒壓送風機和閥門;所述進風罩與紡絲甬道的連接處從內而外依次設置第一金屬篩板、橡膠篩板和第二金屬篩板;所述第一金屬篩板、橡膠篩板和第二金屬篩板上均密布風孔,且第一金屬篩板上的風孔、橡膠篩板上的風孔和第二金屬篩板上的風孔相一致。
[0007]所述第一次送風管連接第一送風口;所述第二次送風管連接第二送風口。
[0008]所述下回風罩套設于紡絲甬道下部且位于底回風罩上方;所述底回風罩套設于紡絲甬道底部;所述紡絲甬道、下回風罩和底回風罩同軸設置;所述下回風管一端連接下回風罩,另一端連接主真空集管;所述主真空集管依次連接有下回風機、冷凝器、第一溶劑回收器、溫度傳感器和主送風集管;所述底回風管連接底回風罩,且底回風罩設有底回風機和第二溶劑回收器。
[0009]所述第一次送風管設置有第一蝶閥;所述第二次送風管設置有第二蝶閥。
[0010]本裝置通過設置兩條進風通道和兩條出風通道,在保證氣流穩定的同時,提高了進風量,實現了氣流的循環。進風罩的設置,用以穩流,使兩個氣道進入的氣流在進風罩中得以均衡氣壓。本裝置結構簡單,紡絲質量更穩定。本裝置能有效避免氣體噴射時的阻礙和風壓的減弱。橡膠篩板的配置,能有效的減少氣流噪音,減少氣體噴射的振動。
【附圖說明】
[ΟΟ??]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12]圖中:1-紡絲甬道、2-進風罩、2a_第一送風口、2b_第二送風口、3_主送風集管、4_主送風管、4a-加熱器、4b-錐形過濾器、4c-恒壓送風機、4d-閥門、5-第一次送風管、5a-第一蝶閥、6-第二次送風管、6a-第二蝶閥、7-下回風環、8-下回風管、9-主真空集管、9a-下回風機、9b-冷凝器、9c-第一溶劑回收器、9d-溫度傳感器、10-底回風罩、11-底回風管、Ila-底回風機、Ilb-第二溶劑回收器、12-第一金屬篩板、13-橡膠篩板、14-第二金屬篩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4]一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包括紡絲甬道1、進風罩2、主送風集管3、主送風管
4、第一次送風管5、第二次送風管6、下回風罩7、下回風管8、主真空集管9、底回風罩10和底回風管11;所述進風罩2套設于紡絲甬道I上方;所述進風罩2兩側下方分別對稱設置有第一送風口 2a和第二送風口 2b;所述主送風管4一端連接主送風集管3,另一端連接第一次送風管5和第二次送風管6;所述主送風管4配置有加熱器4a、錐形過濾器4b、恒壓送風機4c和閥門4d。主送風集管3用以將氣流派發給各個紡絲甬道I。加熱器4a用以加熱氣流,使紡絲溶劑得以揮發。錐形過濾器4b用以過濾氣流,提升了紡絲的質量。恒壓送風機4c有利于恒溫恒壓,減少單絲的不良率。閥門4d便于設備的檢修。
[0015]所述第一次送風管5連接第一送風口 2a;所述第二次送風管6連接第二送風口 2b。
[0016]所述下回風罩7套設于紡絲甬道I下部且位于底回風罩10上方;所述底回風罩10套設于紡絲甬道I底部;所述紡絲甬道1、下回風罩7和底回風罩10同軸設置;所述下回風管8—端連接下回風罩7,另一端連接主真空集管9;所述主真空集管9依次連接有下回風機9a、冷凝器%、第一溶劑回收器9c、溫度傳感器9d和主送風集管3;所述底回風管11連接底回風罩10,且底回風罩10設有底回風機Ila和第二溶劑回收器lib。
[0017]使用時,主送風集管3產生氣流,并依次經過主送風管4上的加熱器4a和錐形過濾器4b。加熱器4a對氣流進行加熱,使氣流升溫后能蒸發紡絲溶劑。錐形過濾器4b對氣流進行凈化,提高紡絲的純度。然后氣流進入第一次送風管5和第二次送風管6。進入第一次送風管5的氣流通過第一送風口 2a進入進風罩2;進入第二次送風管6的氣流通過第二送風口 2b進入進風罩2 ο本裝置通過設置兩條進風通道,在保證氣流穩定的同時,提高了進風量。進風罩2的設置,用以穩流,使兩個氣道進入的氣流在進風罩2中得以均衡氣壓。
[0018]所述進風罩2與紡絲甬道I的連接處從內而外依次設置第一金屬篩板12、橡膠篩板13和第二金屬篩板14。所述第一金屬篩板12、橡膠篩板13和第二金屬篩板14上均密布風孔,利于氣流的噴射無縫覆蓋。第一金屬篩板12上的風孔、橡膠篩板13上的風孔和第二金屬篩板14上的風孔相一致,有效避免氣體噴射時的阻礙和風壓的減弱。橡膠篩板13的配置,能有效的減少氣流噪音,減少氣體噴射的振動。
[0019]紡絲甬道I中的氣流下行,先經過下回風罩7,然后經過底回風罩10。氣流在經過下回風罩7時,部分氣流進入下回風罩7并通過下回風管8進入主真空集管9,接著依次經過下回風機9a、冷凝器%、第一溶劑回收器9c、溫度傳感器9d并最終進入主送風集管3,供循環使用。冷凝器9b用以冷卻氣流溫度,第一溶劑回收器9c用以回收氣體中因為降溫而析出的溶劑,收集溶劑后循環使用。所述溫度傳感器8用以探知氣溫。氣流在經過底回風罩10時,通過底回風管11依次經過底回風機Ila和第二溶劑回收器Ilb外排。
[0020]所述第一次送風管5設置有第一蝶閥5a;所述第二次送風管6設置有第二蝶閥6a。第一蝶閥5a和第二蝶閥6a用以分別調控進入進入第一次送風管5和第二次送風管6的風量。
[0021]本實用新型按照實施例進行了說明,在不脫離本原理的前提下,本裝置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應當指出,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等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紡絲甬道(1)、進風罩(2)、主送風集管(3)、主送風管(4)、第一次送風管(5)、第二次送風管(6)、下回風罩(7)、下回風管(8)、主真空集管(9)、底回風罩(10)和底回風管(11);所述進風罩(2)套設于紡絲甬道(I)上方;所述進風罩(2)兩側下方分別對稱設置有第一送風口(2a)和第二送風口(2b);所述主送風管(4) 一端連接主送風集管(3),另一端連接第一次送風管(5)和第二次送風管(6);所述主送風管(4)配置有加熱器(4a)、錐形過濾器(4b)、恒壓送風機(4c)和閥門(4d);所述進風罩(2)與紡絲甬道(I)的連接處從內而外依次設置第一金屬篩板(12)、橡膠篩板(13)和第二金屬篩板(14);所述第一金屬篩板(12)、橡膠篩板(13)和第二金屬篩板(14)上均密布風孔,且第一金屬篩板(12)上的風孔、橡膠篩板(13)上的風孔和第二金屬篩板(14)上的風孔相一致。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送風管(5)連接第一送風口(2a);所述第二次送風管(6)連接第二送風口(2b)。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回風罩(7)套設于紡絲甬道(I)下部且位于底回風罩(10)上方;所述底回風罩(10)套設于紡絲甬道(I)底部;所述紡絲甬道(I)、下回風罩(7)和底回風罩(10)同軸設置;所述下回風管(8)—端連接下回風罩(7),另一端連接主真空集管(9);所述主真空集管(9)依次連接有下回風機(9a)、冷凝器(%)、第一溶劑回收器(9c)、溫度傳感器(9d)和主送風集管(3);所述底回風管(11)連接底回風罩(10),且底回風罩(10)設有底回風機(Ila)和第二溶劑回收器(lib)。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紡絲機氣流恒溫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送風管(5)設置有第一蝶閥(5a);所述第二次送風管(6)設置有第二蝶閥(6a)。
【文檔編號】D01D5/084GK205676564SQ201620567941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3日 公開號201620567941.8, CN 201620567941, CN 205676564 U, CN 205676564U, CN-U-205676564, CN201620567941, CN201620567941.8, CN205676564 U, CN205676564U
【發明人】潘文斌
【申請人】新昌縣卓遠紡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