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墨表面檢測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487115閱讀:34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墨表面檢測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墨表面檢測系統,該墨表面檢測系統構造成進行在墨室中的墨表
面的位置的多步檢測。
背景技術
已知的噴墨打印機具有打印頭,并且當墨從打印頭排出時墨從墨容器供給到打印 頭。在一些情形下可以將墨容器固定到噴墨打印頭,或者在一些情形下該墨容器可以是構 造成可拆卸地安裝到噴墨打印機的墨盒。噴墨打印機能夠檢測存儲在墨容器中的墨量。
在JP-A-8-132642中描述的噴墨打印機具有打印頭和與打印頭流體連通的墨容 器。浮子定位在墨容器中,并且浮子隨著存儲在墨容器中的墨表面的上下運動而在墨容器 中上下移動。噴墨打印機具有墨量檢測器,并且墨量檢測器具有一對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 一光接收元件,以及一對第二光發射元件和第二光接收元件。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 收元件在水平方向上對準,將墨容器夾在中間。第二光發射元件和第二光接收元件在第一 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收元件下方在水平方向上對準,將墨容器夾在中間。第一光發射元 件朝著墨容器的內部發射光。當第一光發射元件和浮子在水平方向上對準時,浮子阻擋從 第一光發射元件所發射的光,并且第一光接收元件不會接收到光。當第一光發射元件和浮 子在水平方向上不對準時,不會阻擋從第一光發射元件所發射的光,并且第一光接收元件 接收已經穿過墨容器的光。相似地,當第二光發射元件和浮子在水平方向上對準時,浮子阻 擋從第二光發射元件所發射的光,并且第二光接收元件不會接收到光。當第二光發射元件 和浮子在水平方向上不對準時,不會阻擋從第二光發射元件所發射的光,并且第二光接收 元件接收已經穿過墨容器的光。由此,墨量檢測器在兩個步驟中檢測墨表面的位置,也就是 說,檢測墨表面的兩個不同的位置。 該對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收元件以及該對第二光發射元件和第二光接收 元件的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不可避免地取決于使墨量檢測器檢測的墨表面的位置。換言 之,在該對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收元件以及該對第二光發射元件和第二光接收元 件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大致等于使墨量檢測器檢測的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 離,。例如,當使墨量檢測器檢測墨表面的在相對大的程度上彼此離開的兩個位置時,在該 對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收元件以及該對第二光發射元件和第二光接收元件之間的 距離應該隨著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而增加。然而,依據噴墨打印機的結構,可能 沒有足夠的空間用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彼此離開的該對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收元 件以及該對第二光發射元件和第二光接收元件。相反,當使墨量檢測器檢測墨表面的在相 對小的程度上彼此離開的兩個位置時,在該對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收元件以及該對 第二光發射元件和第二光接收元件之間的距離應該隨著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的距離而減 小。然而,依據該對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收元件以及該對第二光發射元件和第二光 接收元件的結構,可能不能夠將該對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收元件以及該對第二光發 射元件和第二光接收元件定位得彼此足夠靠近。這樣,該對第一光發射元件和第一光接收元件以及該對第二光發射元件和第二光接收元件的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取決于使墨量檢 測器裝置檢測的墨表面的位置,這降低了在噴墨打印機的設計中的靈活性。

發明內容
所以,出現了對于墨表面檢測系統的需要,該墨表面檢測系統至少減少相關技術 的這些缺點和其他缺點。本發明的技術優點在于在確保定位光學檢測器的靈活性的同時在 多個步驟中檢測墨室中的墨表面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墨表面檢測系統包括墨盒,該墨盒包括構造成在其中存儲墨的墨室 和樞轉構件,該樞轉構件定位在墨室中并且構造成隨著存儲在墨室中的墨的表面的位置而 在墨室中樞轉。樞轉構件包括被檢測部分和浮動部分,該浮動部分具有比存儲在墨室中的 墨的比重小的比重。墨表面檢測系統進一步包括安裝部分,墨盒構造成可拆卸地安裝到該 安裝部分上。墨表面檢測系統進一步包括定位在安裝部分處的第一光學檢測器,該第一光 學檢測器包括第一光發射部分和第一光接收部分,該第一光發射部分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 安裝部分時在與一路徑相交的方向上發射光,被檢測部分沿著該路徑相對于墨室移動,該 第一光接收部分構造成隨著被檢測部分的在路徑中的位置而選擇性地采取兩個狀態。墨表 面檢測系統進一步包括在第一光學檢測器上方定位在安裝部分處的第二光學檢測器,該第 二光學檢測器包括第二光發射部分和第二光接收部分,該第二光發射部分構造成當墨盒安 裝到安裝部分時在與該路徑相交的方向上發射光,該第二光接收部分構造成隨著被檢測部 分的在該路徑中的位置而選擇性地采取兩個狀態。樞轉構件構造成在第一平面中相對于墨 室樞轉。浮動部分和被檢測部分定位成使得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時第二平面定位在浮動 部分和被檢測部分之間,第二平面與第一平面垂直,與樞轉構件的樞轉運動的中心相交,并 且與重力方向平行。浮動部分包括第一端,該第一端在浮動部分中定位成離樞轉運動的中 心最遠。被檢測部分包括第二,該第二端在被檢測部分中定位成離樞轉運動的中心最遠。在 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之間的第一距離不同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之間的第二 距離。 因為第一距離和第二距離不同,所以當樞轉構件隨著墨表面的運動而移動時,浮 動部分的第一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和被檢測部分的第二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 離不同。因此,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的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不取決于由墨表 面檢測系統所檢測的墨表面的位置。例如,當使墨表面檢測系統檢測墨表面的以相對大的 距離彼此離開的兩個位置,但是不能將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定位成以與在墨 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對應的這種大的距離在豎直方向上彼此離開時,第一距離設定 成比第二距離大。當第一距離設定成比第二距離大時,盡管當墨表面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 之間移動時浮動部分的第一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與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 離大致相同,但是被檢測部分的第二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變得小于在墨表面的兩個 位置之間的距離。因此,由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檢測被檢測部分,所以在第 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之間的距離變得小于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與 本發明形成對照,當如在相關技術中的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檢測浮動部分的 端部時,需要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與在墨表面 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當使墨表面檢測系統檢測墨表面的以相對小的距離彼此離開的兩個位 置,但是不能將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定位成以與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 距離對應的這種小的距離在豎直方向上彼此靠近時,第一距離設定成比第二距離小。當將 第一距離設定成比第二距離小時,盡管當墨表面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移動時浮動部分 的第一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與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但時被檢 測部分的第二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變得大于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因 此,由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檢測被檢測部分,所以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 二光學檢測器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變得大于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與本 發明形成對照,當如在相關技術中的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檢測浮動部分的端 部時,需要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與在墨表面的 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 如上所述,在確保定位光學檢測器的靈活性的同時在多個步驟中檢測墨室中的墨 表面的位置。 例如,光接收部分的兩個狀態是其中光接收部分接收具有大于或等于預定強度的 強度的光的狀態和其中光接收部分接收具有小于預定強度的強度的光的狀態。其中光接收 部分接收具有小于預定強度的強度的光的狀態包括其中光接收部分根本沒有接收到光的 狀態,也就是說,其中由光接收部分所接收的光的強度是零。 被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防止從光發射部分所發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穿過其中,或
者可以改變從光發射部分所發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路徑。 第一距離可以大于第二距離。 利用這種構造,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變得
小于由墨表面檢測系統所檢測的墨表面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當使墨表面檢測系統檢測墨表
面的以相對大的距離彼此離開的兩個位置,但是不能將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
定位成以與在墨表面的位置之間的距離對應的這種大的距離在豎直方向上彼此離開時,具
有這種構造的墨表面檢測系統是有利的。 第一距離可以小于第二距離。 利用這種構造,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變得 大于由墨表面檢測系統所檢測的墨表面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當使墨表面檢測系統檢測墨表 面的以相對小的距離彼此離開的兩個位置,但是不能將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 定位成以與在墨表面的位置之間的距離對應的這種小的距離在豎直方向上彼此靠近時,具 有這種構造的墨表面檢測系統是有利的。 安裝部分可以構造成使得通過將墨盒沿著與水平方向平行的插入方向插入到安 裝部分中將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安裝部分可以包括第一閥開口構件和第二閥開口構件。 第一光學檢測器、第二光學檢測器、第一閥開口構件和第二閥開口構件在安裝部分的相對 于插入方向的端部處可以在重力方向上對準。可以將第一閥開口構件定位在第一光學檢測 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下方。可以將第二閥開口構件定位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 器上方。墨盒可以包括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時面對安裝部分的端部的壁,定位在 壁處的第一閥機構,和定位在壁處的第二閥機構。可以將被檢測部分定位成鄰近壁。第一 閥開口構件可以構造成打開第一閥機構,使得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時墨從墨室的內部經由第一閥機構供給到墨室的外部。第二閥開口構件可以構造成打開第二閥機構,使得當墨
盒安裝到安裝部分時空氣從墨室的外部經由第二閥機構引入到墨室的內部。 利用這種構造,第一光學檢測器、第二光學檢測器、第一閥開口構件和第二閥開口
構件可以定位成彼此靠近。所以,墨表面檢測系統能夠小型化。 第一光發射部分和第一光接收部分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對準。第二光發射部分和第
二光接收部分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對準。樞轉構件可以構造成隨著存儲在墨室中的墨表面的
位置而相對于墨室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以及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間移動。被
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并且樞轉構件在第一位置時與形成在第一光
發射部分和第一光接收部分之間的第一光路相交而不會與形成在第二光發射部分和第二
光接收部分之間的第二光路相交。被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并且樞轉
構件在第二位置時與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二者相交。被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
安裝部分并且樞轉構件在第三位置時不會與第一光路相交而與第二光路相交。 利用這種構造,墨表面檢測系統能夠在至少三個步驟中檢測墨表面的位置。 樞轉構件可以構造成隨著存儲在墨室中的墨表面的位置而相對于墨室在第三位
置和第四位置之間移動。被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并且樞轉構件在第
四位置時不與第一光路相交并且不與第二光路相交。 利用這種構造,墨表面檢測系統能夠在至少四個步驟中檢測墨表面的位置。
浮動部分可以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并且樞轉構件在第一位置時定位得 高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浮動部分可以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并且 樞轉構件在第三位置時定位得低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 利用這種構造,能夠檢測墨表面的從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上方的 位置移動到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下方的位置或者從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 第二光學檢測器下方的位置移動到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上方的位置的大 量運動。 浮動部分可以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并且樞轉構件在第一位置時定位得 高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浮動部分可以構造成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并且 樞轉構件在第四位置時定位得低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 利用這種構造,能夠檢測墨表面的從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上方的 位置移動到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下方的位置或者從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 第二光學檢測器下方的位置移動到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上方的位置的大 量運動。 根據本發明,墨表面檢測系統包括墨容器,該墨容器包括構造成在其中存儲墨的 墨室和樞轉構件,該樞轉構件定位在墨室中并且構造成隨著存儲在墨室中的墨表面的位置 而在墨室中樞轉。樞轉構件包括被檢測部分和浮動部分,該浮動部分具有比存儲在墨室中 的墨的比重小的比重。墨表面檢測系統進一步包括第一光學檢測器,該第一光學檢測器包 括第一光發射部分和第一光接收部分,該第一光發射部分構造成在與一路徑相交的方向上 發射光,被檢測部分相對于墨室沿著該路徑移動,該第一光接收部分構造成隨著被檢測部 分的在路徑中的位置而選擇性地采取兩個狀態。墨表面檢測系統進一步包括在第一光學檢 測器上方定位的第二光學檢測器,該第二光學檢測器包括第二光發射部分和第二光接收部分,該第二光發射部分構造成在與路徑相交的方向上發射光,該第二光接收部分構造成隨 著被檢測部分的在路徑中的位置而選擇性地采取兩個狀態。樞轉構件構造成在第一平面中 相對于墨室樞轉。定位浮動部分和被檢測部分,使得當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時第二平面定 位在浮動部分和被檢測部分之間,第二平面與第一平面垂直,與樞轉構件的樞轉運動的中 心相交,并且與重力方向平行。浮動部分包括第一端,該第一端在浮動部分中定位成離樞轉 運動的中心最遠。被檢測部分包括第二端,該第二端在被檢測部分中定位成離樞轉運動的 中心最遠。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之間的第一距離不同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 之間的第二距離。 因為第一距離和第二距離不同,所以當樞轉構件隨著墨表面的運動而移動時,浮 動部分的第一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和被檢測部分的第二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 離不同。因此,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的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不取決于由墨表 面檢測系統所檢測的墨表面的位置。例如,當使墨表面檢測系統檢測墨表面的以相對大的 距離彼此離開的兩個位置,但是不能將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定位成以與在墨 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對應的這種大的距離在豎直方向上彼此離開時,第一距離設定 成比第二距離大。當第一距離設定成比第二距離大時,盡管當墨表面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 之間移動時浮動部分的第一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與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 離大致相同,但是被檢測部分的第二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變得小于在墨表面的兩個 位置之間的距離。因此,由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檢測被檢測部分,所以在第 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之間的距離變得小于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與 本發明形成對照,當如在相關技術中的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檢測浮動部分的 端部時,需要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與在墨表面 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當使墨表面檢測系統檢測墨表面的以相對小的距離彼此離開的兩個位 置,但是不能將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定位成以與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 距離對應的這種小的距離在豎直方向上彼此靠近時,第一距離設定成比第二距離小。當第 一距離設定成比第二距離小時,盡管當墨表面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移動時浮動部分的 第一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與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但是被檢測 部分的第二端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變得大于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因此, 由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檢測被檢測部分,所以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 學檢測器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變得大于在墨表面的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與本發 明形成對照,當如在相關技術中的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檢測浮動部分的端部 時,需要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與在墨表面的兩 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 如上所述,在確保定位光學檢測器的靈活性的同時在多個步驟中檢測墨室中的墨 表面的位置。 第一距離可以大于第二距離。 利用這種構造,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變得 小于在由墨表面檢測系統所檢測的墨表面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當使墨表面檢測系統檢測墨 表面的以相對大的距離彼 離開的兩個位置,但是不能將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定位成以與在墨表面的位置之間的距離對應的這種大的距離在豎直方向上彼此離開時,
具有這種構造的墨表面檢測系統是有利的。 第一距離可以小于第二距離。 利用這種構造,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變得 大于在由墨表面檢測系統所檢測的墨表面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當使墨表面檢測系統檢測墨 表面的以相對小的距離彼此離開的兩個位置,但是不能將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 器定位成以與在墨表面的位置之間的距離對應的這種小的距離在豎直方向上彼此靠近時, 具有這種構造的墨表面檢測系統是有利的。 第一光發射部分和第一光接收部分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對準。第二光發射部分和第
二光接收部分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對準。樞轉構件可以構造成隨著存儲在墨室中的墨表面的
位置而相對于墨室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以及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間移動。被
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當樞轉構件在第一位置時與形成在第一光發射部分和第一光接收部
分之間的第一光路相交而不與形成在第二光發射部分和第二光接收部分之間的第二光路
相交。被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當樞轉構件在第二位置時與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二者相交。
被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當樞轉構件在第三位置時不與第一光路相交而與第二光路相交。 利用這種構造,墨表面檢測系統能夠在至少三個步驟中檢測墨表面的位置。 樞轉構件可以構造成隨著存儲在墨室中的墨表面的位置而相對于墨室在第三位
置和第四位置之間移動。被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當樞轉構件在第四位置時不與第一光路相
交并且不與第二光路相交。 利用這種構造,墨表面檢測系統能夠在至少四個步驟中檢測墨表面的位置。
浮動部分可以構造成當樞轉構件在第一位置時定位得高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 二光學檢測器。浮動部分可以構造成當樞轉構件在第三位置時定位得低于第一光學檢測器 和第二光學檢測器。 利用這種構造,能夠檢測墨表面的從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上方的 位置移動到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下方的位置或者從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 第二光學檢測器下方的位置移動到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上方的位置的大 量運動。 浮動部分可以構造成當樞轉構件在第一位置時定位得高于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 二光學檢測器。浮動部分可以構造成當樞轉構件在第四位置時定位得低于第一光學檢測器 和第二光學檢測器。 利用這種構造,能夠檢測墨表面的從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上方的 位置移動到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下方的位置或者從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 第二光學檢測器下方的位置移動到在第一光學檢測器和第二光學檢測器上方的位置的大 量運動。 參考附圖,從優選實施例的下列描述中,本發明實施例的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對 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較完整地理解本發明、由此所滿足的需求、以及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和優點,
11現在結合附圖參照下列描述。
圖i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排墨系統的示意圖。 圖2(A)是墨盒的主視圖。 圖2 (B)是圖2 (A)的墨盒的側視圖。 圖3是圖2(A)的墨盒的框架的側視圖,其中移去了一對側壁。
圖4(A)是沿著圖2(B)中所示的線IVA-IVA選取的墨盒的截面圖。
圖4(B)是沿著圖2(A)中所示的線IVB-IVB選取的墨盒的截面圖。
圖5(A)是與圖4(A)對應的墨盒的截面圖,其中移去了樞轉構件。
圖5(B)是與圖4(B)對應的墨盒的截面圖,其中移去了樞轉構件。
圖6是樞轉構件的透視圖。
圖7是供墨裝置的正視圖。
圖8是供墨裝置的側視圖。 圖9是沿著圖7中所示的線IX-IX選取的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圖10是第一光學傳感器和第二光學傳感器的透視圖。 圖11是沿著圖7中所示的線IX-IX選取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其
安裝到安裝部分。 圖12是噴墨打印機的電氣構造的方框圖。 圖13是當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一墨表面位置時與圖11中所示的墨盒和 相似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圖14是當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二墨表面位置時與圖11中所示的墨盒和 相似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圖15是當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三墨表面位置時與圖11中所示的墨盒和 相似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圖16是當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四墨表面位置時與圖11中所示的墨盒和 相似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圖17是顯示了通過控制單元而執行的用于判斷墨盒的墨室中的剩余墨 的步驟的流程圖。"LRP"意味著"光接收部分"。 圖18是顯示了通過控制單元而執行的用于判斷墨盒的墨室中的剩余墨 的步驟的流程圖。"LRP"意味著"光接收部分"。 圖19是顯示了通過控制單元而執行的用于判斷墨盒的墨室中的剩余墨 的步驟的流程圖。"LRP"意味著"光接收部分"。 圖20是顯示了通過控制單元而執行的用于判斷墨盒的墨室中的剩余墨 的步驟的流程圖。 圖21(A)-21(E)是顯示部分的剩余量顯示部分的示意圖。
圖22顯示了摘自圖13和圖16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和墨表面L。
圖23顯示了摘自圖13和圖15的并且彼此
圖24顯示了摘自圖13和圖14的并且彼此
圖25顯示了摘自圖14和圖16的并且彼此
圖26顯示了摘自圖14和圖15的并且彼此
中將墨盒
安裝部分 安裝部分 安裝部分 安裝部分 量的程序 量的程序 量的程序 量的程序
t置的樞轉構件和墨表面。 t置的樞轉構件和墨表面。 t置的樞轉構件和墨表面。 t置的樞轉構件和墨表面。
12
圖27顯示了摘自圖15和圖16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和墨表面。 圖28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與圖11中所示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相似的墨盒
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其中將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上。 圖29是當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五墨表面位置處時與圖28中所示的墨盒和安裝部 分相似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圖30是當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六墨表面位置處時與圖28中所示的墨盒和安裝部 分相似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圖31是當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七墨表面位置處時與圖28中所示的墨盒和安裝部 分相似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圖32是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通過控制單元而執行的用于判斷墨盒
的墨室中的剩余墨量的程序的步驟的流程圖。"LRP"意味著"光接收部分"。 圖33是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通過控制單元而執行的用于判斷墨盒
的墨室中的剩余墨量的程序的步驟的流程圖。"LRP"意味著"光接收部分"。 圖34是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通過控制單元而執行的用于判斷墨盒的
墨室中的剩余墨量的程序的步驟的流程圖。 圖35(A)-35(D)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顯示部分的剩余量顯示部分的示 意圖。 圖36顯示了摘自圖29和圖31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和墨表面。 圖37顯示了摘自圖29和圖30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和墨表面。 圖38顯示了摘自圖30和圖31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和墨表面。 圖39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與圖11中所示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相似的墨盒
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其中將墨盒安裝到安裝部分上。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八墨表面位置處。 圖40是當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九墨表面位置處時與圖39中所示的墨盒和安裝部 分相似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圖41是當墨室中的墨表面在第十墨表面位置處時與圖39中所示的墨盒和安裝部 分相似的墨盒和安裝部分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通過參考圖l-41可以理解本發明的實施例和它們的特征與技術優點,在各個圖 中相似的標記用于相似對應的部分。[第一實施例]現在參考圖1至圖27,描述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排墨系 統。〈總體構造 > 參考圖1,作為本發明的墨表面檢測系統的實例的排墨系統1包括噴 墨打印機100以及作為本發明的墨容器和墨盒的實例的至少一個墨盒10。噴墨打印機100 構造成使用呈至少一種顏色的墨,例如,呈諸如黑色墨、黃色墨、青色墨和品紅色墨四種顏 色的墨,在記錄介質上例如在一張打印紙上打印圖像。噴墨打印機100包括饋紙裝置110、 傳送裝置120和打印裝置130。噴墨打印機100還包括第一盤140和第二盤141。傳送路 徑142被形成為從第一盤140延伸到第二盤141。饋紙裝置110構造成將存儲在第一盤140中的多張打印紙一張接一張地饋送到傳送路徑142。 傳送裝置120包括第一傳送輥對121和第二傳送輥對122。沿著傳送路徑142定 位第一傳送輥對121和第二傳送輥對122,并且就傳送這張打印紙的方向而言將第一傳送 輥對121定位在打印裝置130的上游側,而將第二傳送輥對122定位在打印裝置130的下 游側。 噴墨打印機100包括壓盤145。將壓盤145定位在打印裝置130的正下方。通過 第一傳送輥對121把由饋紙裝置110所饋送的這張打印紙傳送到壓盤145上。打印裝置 130對在壓盤145上傳送的這張打印紙記錄圖像。通過第二傳送輥對122傳送已經在壓盤 145上方通過的打印紙,以便將該打印紙存儲在定位于傳送路徑142的端部處的第二盤141 中。 打印裝置130包括滑架131、定位在滑架131上的打印頭132和頭控制板133。在 打印頭132中形成多個噴嘴134。打印頭132包括至少一個副容器135,例如四個副容器 135。滑架131通過多個導軌(未示出)來支撐并且構造成在與圖1的紙表面垂直的方向上 在導軌上滑動的同時往返移動。副容器135分別構造成存儲供給到噴嘴134的墨。例如, 各個副容器135存儲呈彼此不同顏色的墨。當信號輸入到頭控制板133時,頭控制板133 根據所輸入的信號控制打印頭132,并且引起墨從噴嘴134排出。 噴墨打印機100包括供墨裝置30。供墨裝置30包括至少一個安裝部分300。墨 盒10構造成可拆卸地安裝到安裝部分300。例如,將其中分別存儲了黑色墨、黃色墨、青色 墨和品紅色墨的四個墨盒10分別可拆卸地安裝到四個安裝部分300。供墨裝置30包括至 少一個柔性管350。例如,供墨裝置30包括四個管350,并且將管350的一個端部附連到定 位在安裝部分300中的供墨管320上,而將管350的另一個端部裝配到設置在副容器135 處的管接頭上。墨盒10包括墨室11。當將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時,使墨室11和副 容器135中的一個副容器經由管350彼此流體連通。當從打印頭132排出墨時,墨相應地 從墨室11供給到副容器135。〈墨盒的構造〉現在參考圖2(A)至圖6,描述墨盒10。參考圖2(A)和圖2(B),墨 盒10具有大致長方體的形狀,該形狀具有在橫向方向上的寬度12、在深度方向上的深度13 和在高度方向上的高度14。墨盒10的寬度小于墨盒10的深度和高度。
墨盒10包括框架20和一對側壁21。框架20具有大致長方體的形狀,該形狀具有 在橫向方向上的寬度12、在深度方向上的深度13和在高度方向上的高度14。框架20包括 前壁22、在深度方向13上與前壁22對置的后壁23、上壁24和在高度方向上與上壁24對 置的底壁25。將上壁24連接到前壁22和后壁23上。相似地,將底壁25連接到前壁22和 后壁23上。 框架20是透光的,例如,透明的或半透明的,使得例如可見光或紅外光的光能夠
穿過框架20。例如,框架20由例如尼龍、聚乙烯或聚丙烯的樹脂材料形成。 將該對側壁21在橫向方向12上分別連接到框架20的兩個端部上。例如,將該對
側壁21在橫向方向12上分別地焊接或通過粘合劑結合到框架20的兩個端部上。 參考圖3,墨室11形成在框架20的內部。通過該將對側壁21在橫向方向12上連
接到框架20的兩個端部上,由框架20和該對側壁21來限定墨室11。 例如,在圖2(A)和圖2(B)中所示的該對側壁21由例如尼龍、聚乙烯或聚丙烯的樹脂材料形成。在其中該對側壁21在橫向方向12上焊接到框架20的兩個端部上的情形 中,框架20的材料和該對側壁21的材料優選地是相同的。該對側壁21可以是柔性膜。換 言之,該對側壁21可以具有當外力施加到該對側壁21上時允許該對側壁21朝著墨室11 變形的厚度。例如,該對側壁21可以具有當墨室11的內部的壓力減小到小于大氣壓力時 允許該對側壁21由于在墨室11的內部的壓力和墨室11外側的大氣壓力之間的壓差而引 起的朝著墨室ll變形的厚度。〈閥機構的構造 > 參考圖2(A)至圖4(B),墨盒10包括作為本發明的第一閥機構 的實例的供墨閥機構50和作為本發明的第二閥機構的實例的大氣引入閥機構60,將該兩 個閥機構都定位在框架20的前壁22處。將供墨閥機構50定位成鄰近框架20的底壁25, 而將大氣引入閥機構60定位成鄰近框架20的上壁24。 參考圖4(B),供墨閥機構50包括圓筒形供墨室51、由樹脂形成的閥體52、由橡膠 形成的密封構件53、由金屬形成的盤簧54和由樹脂形成的蓋56。供墨室51從框架20的 前壁22在深度方向13上延伸離開墨室11,并且供墨室51包括第一端51A和在深度方向 13上與第一端51A對置的第二端51B。將第一端51A定位得比第二端51B更靠近墨室11。 供墨室51在第一端51A處與墨室11流體連通。供墨室51的第二端51B對框架20的外部 開口 ,并且密封構件53定位在供墨室51的第二端51B處。密封構件53具有在深度方向13 上穿過其形成的圓筒形開口 53A。蓋56焊接到框架20上。蓋56具有在深度方向13上穿 過其形成的大致圓錐形狀的開口 56A。在密封構件53彈性變形的同時,該密封構件53夾在 框架20的限定供墨室51的第二端51B的部分和蓋56之間。因此,阻擋了經由在框架20 的限定供墨室51的第二端部51B的部分和密封構件53之間的接觸部分的在供墨室51和 墨盒10的外側之間的連通。 閥體52和盤簧54定位在供墨室51中。凸起57從第一端51A朝著供墨室51的 第二端51B延伸。凸起57插入到盤簧54的一端內,使得盤簧54附連到凸起57上。閥體 52包括圓筒形凸起,并且閥體52的凸起插入到盤簧54的另一端內,使得盤簧54附連到閥 體52上。壓縮盤簧54,并且該盤簧朝著密封構件53擠壓閥體52。閥體52與密封構件53 接觸并且覆蓋開口 53A的端部。因此,阻擋了經由開口 53A的在供墨室51和墨盒10的外 側之間的連通。 相似地,大氣引入閥機構60包括圓筒形大氣引入室61、由樹脂形成的閥體62、由 橡膠形成的密封構件63、由金屬形成的盤簧64和由樹脂形成的蓋66。大氣引入室61從框 架20的前壁22在深度方向13上延伸離開墨室11,并且大氣引入室61包括第一端61A和 在深度方向13上與第一端61A對置的第二端61B。第一端61A定位得比第二端61B更靠 近墨室ll。大氣引入室61在第一端61A處與墨室11流體連通。大氣引入室61的第二端 61B對框架20的外部開口 ,并且密封構件63定位在大氣引入室61的第二端61B處。密封 構件63具有在深度方向13上穿過其形成的圓筒形開口 63A。蓋66焊接到框架20上。蓋 66具有在深度方向13上穿過其形成的大致圓錐形狀的開口66A。在密封構件63彈性變形 的同時,該密封構件63夾在框架20的限定大氣引入室61的第二端61B的部分和蓋66之 間。因此,阻擋了經由框架20的在限定大氣引入室61的第二端61B的部分和密封構件63 之間的接觸部分的在大氣引入室61和墨盒10的外側之間的連通。 閥體62和盤簧64定位在大氣引入室61中。凸起67從第一端61A朝著大氣引入室61的第二端61B延伸。凸起67插入到盤簧64的一端內,使得盤簧64附連到凸起67上。 閥體62包括圓筒形凸起,并且閥體62的凸起插入到盤簧64的另一端內,使得盤簧64附連 到閥體62上。壓縮盤簧64,并且該盤簧朝著密封構件63擠壓閥體62。閥體62與密封構 件63接觸并且覆蓋開口 63A的端部。因此,阻擋了經由開口 63A的在大氣引入室61和墨 盒10的外側之間的連通。 參考圖2 (A)至圖4 (B),框架20在前壁22處包括突起70 。突起70從前壁22在 深度方向13上延伸離開后壁23。突起70具有大致長方體的形狀,并且突起70的寬度在橫 向方向12上小于前壁22的寬度。突起70包括前壁71,連接到前壁71和前壁22上的一 對側壁72,連接到前壁71、前壁22和一對側壁72上的上壁73,以及在高度方向14上與上 壁73對置的并且連接到前壁71、前壁22和一對側壁72上的底壁74。參考圖4(B),突起 70包括由前壁71、一對側壁72、上壁73和底壁74限定的內部空間75。內部空間75是墨 室11的一部分。如上所述,因為框架20是透光的,所以例如可見光或紅外光的光能夠穿過 突起70。〈樞轉構件的構造 > 參考圖3至圖4(B),墨盒10包括樞轉構件90,并且樞轉構件 90定位在墨室11中。參考圖3至圖5(B),墨室10包括從底壁25朝著框架20的上壁24 延伸的一對支撐構件80。在深度方向13上在該對支撐構件80和前壁22之間的距離小于 在該對支撐構件80和后壁23之間的距離。在墨室11中由該對支撐構件80來支撐樞轉構 件90。 參考圖3至圖5(B),在橫向方向12上排列該對支撐構件80。該對支撐構件80中 的每一個支撐構件都包括基部81和支撐部分82。基部81的下端連接到底壁25,并且基部 81的上端連接到支撐部分82。支撐部分82在側視圖中具有大致C的形狀。支撐部分82 在深度方向13上與突起70對準。 樞轉構件90由添加了黑色顏料例如炭黑的樹脂材料例如尼龍、聚乙烯、聚丙烯、 聚碳酸酯、聚烯烴和丙烯酸樹脂形成。由于樞轉構件90添加了炭黑,所以當用光,例如可見 光或紅外光照射樞轉構件90時,樞轉構件90擋住光。換言之,因為樞轉構件90吸收光,也 就是說,樞轉構件90防止光穿過它,所以光不能穿過樞轉構件90。可選地,樞轉構件90可 以防止至少一部分光穿過它。 參考圖6,樞轉構件90包括大致長方體的被檢測部分91、大致圓筒形的浮動部分 92、大致長方體的連接部分93和大致圓筒形的軸94。連接部分93的一端連接到被檢測部 分91,并且連接部分93的另一端連接到浮動部分92。軸94從連接部分93在橫向方向12 上延伸。軸94定位成比浮動部分92更靠近被檢測部分91。 參考圖4(A),樞轉構件90的連接部分93在橫向方向12上定位在該對支撐構件 80之間。軸94在橫向方向12上穿過該對支撐部分82的內部從連接部分93延伸。軸94 的直徑稍微小于支撐部分82的內徑。由該對支撐部分82來支撐樞轉構件90,以便該樞轉 構件繞著軸94的在橫向方向12上延伸的中心軸線可樞轉。軸94的中心軸線是樞轉構件 90的樞轉運動的中心。軸94包括在軸94的橫向方向12上的兩端處的盤狀的終端部94A。 終端部94A中的每一個終端部的直徑與支撐部分82的外徑大致相同。樞轉構件90相對于 墨室ll在與深度方向13和高度方向14平行的平面中可樞轉。例如,在浮動部分92上的 點92P在由圖4(A)中的點劃線所示的平面P1中可樞轉。
浮動部分92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空腔,使得浮動部分92的比重變得小于存儲在墨 室11中的墨的比重。浮動部分92的體積大于被檢測部分91、連接部分93和軸94的體積 的和。而且,浮動部分92的質量大于被檢測部分91、連接部分93和軸94的質量的和。所 以,能夠用在作用于浮動部分92上的浮力和重力之間的關系來解釋樞轉構件90的運動。當 浮動部分92浸沒在墨室11中的墨表面之下時,因為作用在浮動部分92上的浮力超過了作 用在浮動部分92上的重力,所以浮動部分92試圖浮到墨表面上。所以,在圖4(B)中逆時 針移動樞轉構件90的力作用在樞轉構件90上。相反,當墨表面隨著墨室11中的墨的消耗 而向下移動并且浮動部分92的一部分從墨表面露出時,作用在浮動部分92上的浮力等于 作用在浮動部分92上的重力。當墨表面進一步向下移動時,浮動部分92隨著墨表面而向 下移動。隨著浮動部分92的下降,樞轉構件90按圖4(B)中順時針方向移動。
參考圖4(B),被檢測部分91定位在突起70的內部空間75中。
〈供墨裝置和安裝部分的構造 > 參考圖7至圖9,描述了包括四個安裝部分300的 供墨裝置30。在附圖中,用X方向和Y方向來表示與水平面平行的并且彼此垂直的兩個方 向,并且分別與X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并且與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表示為Z方向。
在圖7中,兩個墨盒10分別安裝到兩個安裝部分300。盡管為了方便,圖9是安裝 部分300的沿著圖7中所示的線IX-IX選取的截面圖,但是在圖9中的側視圖中顯示了第 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限制開關335。而且,為了方便,在圖9中顯示了 光路330D和光路332D的位置。 參考圖7至圖9,安裝部分300中的每一個安裝部分都具有大致長方體的形狀。安 裝部分300中的每一個安裝部分均包括底壁301、一對側壁302、上壁303和后壁304。該對 側壁302分別從底壁301的在X方向上的兩個端部在Z方向上延伸。上壁303在底壁301 的相對側橋接在該對側壁302的端部之間。后壁304連接到底壁301、該對側壁302和上壁 303上。在后壁304的相對側由底壁301、該對側壁302和上壁303的端部來限定開口 305。 底壁301的在后壁304的相對側的端部的下表面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凹入部分301A。墨盒 10構造成通過沿著與Y方向平行的插入方向從開口 305朝著后壁304插入安裝部分300而 可拆卸地安裝到安裝部分300上。所以,后壁304相對于插入方向定位在安裝部分300的 端部處。 圓筒形軸306在X方向上從該對側壁302中的一個側壁延伸到該對側壁中的另一 個側壁。軸306在Y方向上與上壁303對準。軸306在后壁304的相對側定位成鄰近上壁 303的端部處。 供墨裝置30進一步包括四個大致長方體形狀的門310。四個門310分別定位成與 四個安裝部分300對應。門310的一端包括兩個凸起311。凸起311中的每一個凸起均具 有在X方向上穿過其形成的開口。軸306穿過形成在各個凸起311中的開口延伸,并且由 軸306來支撐門310,以便該門繞著軸306可樞轉。門310的另一端包括爪312。當關閉門 310時,也就是說,當門310朝著安裝部分30移動,并且爪312與凹入部分301A接合時,由 門310來覆蓋開口 305。〈閥開口構件的構造〉參考圖7和圖9,供墨裝置30包括四個圓筒形的供墨管320。 在圖7中顯示了四個供墨管320中的兩個供墨管,而在圖9中顯示了四個供墨管320中的 一個供墨管。四個供墨管320分別與四個安裝部分300對應定位。供墨管320固定到安裝
17部分300的后壁304,并且從后壁304朝著開口 305凸出。供墨管320穿過后壁304延伸到 安裝部分300的外側。通過將供墨管320插入到在安裝部分300的外側的管350的內部而 將該供墨管附連到管350上。此外,通過使圓形夾具(帶)與管350的外圍接觸并且緊固 該夾具可以進一步確保管350和供墨管320的附連。供墨管320是本發明的第一閥開口構 件的實例。 參考圖7和圖9,供墨裝置30包括四個圓筒形的大氣引入管325。在圖7中顯示了 四個大氣引入管325中的兩個大氣引入管,而在圖9中顯示了四個大氣引入管325中的一 個大氣引入管。四個大氣引入管325分別與四個安裝部分300對應定位。大氣引入管325 固定到安裝部分300的后壁304,并且從后壁304朝著開口 305凸出。大氣引入管325穿過 后壁304延伸并且到達安裝部分300的外側表面。大氣引入管325是本發明的第二閥開口 構件的實例。〈光學檢測器的構造 > 參考圖7和圖9,噴墨打印機100包括作為本發明的第一光 學檢測器的實例的四個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在圖7中顯示了四個第一光學傳感器330中 的兩個第一光學傳感器,而在圖9中顯示了四個第一光學傳感器330中的一個第一光學傳 感器。四個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分別與四個安裝部分300對應定位。圖10是第一光學傳 感器330的透視圖。參考圖IO,第一光學傳感器330中的每一個第一光學傳感器均包括大 致長方體的基部330A、大致長方體的光發射部330B和大致長方體的光接收部分330C。第 一光學傳感器330定位在在Y方向上穿過安裝部分300的后壁304所形成的開口中,并且 固定到后壁304上。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定位在供墨管320的上方,而定位在大氣引入管 325的下方。光發射部分330B從基部330A的在X方向上的一端朝著安裝部分300的開口 305延伸。光接收部分330C從基部330A的在X方向上的另一端朝著安裝部分300的開口 305延伸。光發射部分330B和光接收部分330C在X方向上排列。光發射部分330B在面對 光接收部分330C的表面中形成有矩形狹縫。光發射部分330B經由形成在光發射部分330B 中的狹縫朝著光接收部分330C發射光,例如,可見光或紅外光。光接收部分330C在面對光 發射部分330B的表面中形成有矩形狹縫(未示出)。光接收部分330C經由形成在光接收 部分330C中的狹縫接收從光發射部分330B所發射的光。在光發射部分330B和光接收部 分330C之間形成光路330D。 當光接收部分330C接收到從光發射部分330B所發射的具有的強度大于或等于預 定強度的光時,光接收部分330C輸出高于或等于預定電壓的電壓。當光接收部分330C接 收到從光發射部分330B所發射的具有的強度小于預定強度的光時,光接收部分330C輸出 低于預定電壓的電壓。"當光接收部分330C接收到從光發射部分330B所發射的具有的強 度小于預定強度的光時"包括"當光接收部分330C根本沒有接收到從光發射部分330B所 發射的光時",也就是說,"當由光接收部分330C所接收到的光的強度是零時"。而且,"光接 收部分330C輸出低于預定電壓的電壓"包括"光接收部分330C根本沒有輸出電壓",也就 是說,"由光接收部分330C所輸出的電壓值是地電平"。以這種方式,光接收部分330C選擇 性地采取兩個狀態。噴墨打印機100的控制單元400,其將被稍后描述,判斷當光接收部分 330C輸出高于或等于預定電壓的電壓時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開狀態,并且判斷當光接收 部分330C輸出低于預定電壓的電壓時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關狀態。 參考圖7和圖9,噴墨打印機100包括作為本發明的第二光學檢測器的實例的四
18個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在圖7中顯示了四個第二光學傳感器332中的兩個第二光學傳感 器,而在圖9中顯示了四個第二光學傳感器332中的一個第二光學傳感器。四個第二光學 傳感器332分別與四個安裝部分300對應定位。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具有和第一光學傳感 器330相同的結構。所以,圖10也是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透視圖。參考圖10,第二光學 傳感器332中的每一個第二光學傳感器都包括大致長方體的基部332A、大致長方體的光發 射部分332B和大致長方體的光接收部分332C。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在在Y方向上穿 過安裝部分300的后壁304所形成的開口中,并且固定到后壁304上。第二光學傳感器332 定位在供墨管320的上方,且定位在大氣引入管325的下方。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在 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上方。光發射部分332B從基部332A的在X方向上的一端朝著安裝 部分300的開口 305延伸。光接收部分332C從基部332A的在X方向上的另一端朝著安裝 部分300的開口 305延伸。光發射部分332B和光接收部分332C在X方向上排列。光發 射部分332B在Z方向上與第一光學傳感器的光發射部分330B對準,并且光接收部分332C 在Z方向上與第一光學傳感器的光接收部分330C對準。光發射部分332B在與光接收部分 332C對置的表面中形成有矩形狹縫。光發射部分332B經由形成在光發射部分332B中的 狹縫朝著光接收部分332C發射光,例如,可見光或紅外光。光接收部分332C在與光發射部 分332B對置的表面中形成有矩形狹縫(未示出)。光接收部分332C經由形成在光接收部 分332C中的狹縫接收從光發射部分332B所發射的光。在光發射部分332B和光接收部分 332C之間形成光路332D。從光發射部分332B所發射的光的波長可以不同于從第一光學傳 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所發射的光的波長。 當光接收部分332C接收到從光發射部分332B所發射的具有的強度大于或等于預 定強度的光時,光接收部分332C輸出高于或等于預定電壓的電壓。當光接收部分332C接 收到從光發射部分332B所發射的具有的強度小于預定強度的光時,光接收部分332C輸出 低于預定電壓的電壓。"當光接收部分332C接收到從光發射部分332B所發射的具有的強 度小于預定強度的光時"包括"當光接收部分332C根本沒有接收到從光發射部分332B所 發射的光時",也就是說,"當由光接收部分332C所接收到的光的強度是零時"。而且,"光接 收部分332C輸出低于預定電壓的電壓"包括"光接收部分332C根本沒有輸出電壓",也就 是說,"由光接收部分332C所輸出的電壓值是地電平"。以這種方式,光接收部分332C選擇 性地采取兩個狀態。噴墨打印機100的控制單元400,其將被稍后描述,判斷當光接收部分 332C輸出高于或等于預定電壓的電壓時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開狀態,并且判斷當光接收 部分332C輸出低于預定電壓的電壓時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關狀態。〈限制開關的構造 > 參考圖7和圖9,噴墨打印機100包括四個限制開關335,這些 限制開關檢測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上的情況。在圖7中顯示了四個限制開關335 中的兩個限制開關,而在圖9中顯示了四個限制開關335中的一個限制開關。四個限制開 關335分別與四個安裝部分300對應定位。限制開關335定位在在Y方向上穿過安裝部分 300的后壁304所形成的開口中,并且固定到后壁304上。限制開關335包括殼體335A和 致動器335B,致動器從殼體335A的內部延伸到殼體335A的外部并且能夠相對于殼體335A 移動。在殼體335A的內部中,活動觸點(未示出)固定到致動器335B上。活動觸點連同 致動器335B —起相對于殼體335A可移動。在殼體335A的內部中,固定觸點(未示出)固 定到殼體335A上。依據致動器335B的相對于殼體335A的位置,活動觸點能夠選擇性地采取其中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接觸的狀態和其中活動觸點從固定觸點分開的狀態。
當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接觸時,限制開關335輸出高于或等于預定電壓的電壓。 當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分開時,限制開關335輸出低于預定電壓的電壓。"限制開關335輸 出低于預定電壓的電壓"包括"限制開關335根本沒有輸出電壓",也就是說,"由限制開關 335所輸出的電壓是地電平"。以這種方式,限制開關335選擇性地采取兩個狀態。噴墨打 印機IOO的控制單元400,其將被稍后描述,判斷當限制開關335輸出高于或等于預定電壓 的電壓時限制開關335處于開狀態,并且判斷當限制開關335輸出低于預定電壓的電壓時 限制開關335處于關狀態。當沒有將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時,限制開關335的活動 觸點與固定觸點分開,所以判斷限制開關335處于關狀態。 供墨管320、大氣引入管325、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限制開 關335在Z方向上排列。〈在安裝部分和墨盒之間的關系〉盡管圖ll是截面圖,但是為了方便,在圖11中 的側視圖中顯示了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限制開關335。在圖11中 門310是關閉的。當將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時,橫向方向12與X方向對準,深度方 向13與Y方向對準,并且高度方向14與Z方向對準。 參考圖11,當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并且門310關閉時,以平面P2定位在浮 動部分92和被檢測部分91之間的方式來定位浮動部分92和被檢測部分91。平面P2是與 平行于深度方向13和高度方向14延伸的平面垂直的平面。平面P2與樞轉構件90的樞轉 運動的中心相交,并且平面P2與Z方向平行地延伸。例如,與深度方向13和高度方向14 平行延伸的平面是在圖4(A)中顯示的平面P1。 參考圖11,當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并且門310關閉時,突起70定位在第 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光接收部分330C之間,并且該對側壁72中的一個 側壁面對光發射部分330B,而該對側壁中的另一個側壁面對光接收部分330C。當其發生 時,光路330D與該對側壁72相交。光發射部分330B在與一路徑相交的方向上發射光,被 檢測部分91隨著樞轉構件90的樞轉運動沿著該路徑相對于墨室11和第一光學傳感器330 移動。換言之,光路330D與下述路徑相交,S卩,被檢測部分91隨著樞轉構件90的樞轉運動 沿著該路徑相對于墨室11和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移動。當光路330D與被檢測部分91相 交時,被檢測部分91阻擋了從光發射部分330B所發射的光。當其發生時,判斷光接收部分 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當光路330D沒有與被檢測部分91相交時,從光發射部分330B所 發射的光穿過該對側壁72,并且到達光接收部分330C。當其發生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0C 的狀態處于開狀態。 相似地,當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并且門310關閉時,突起70定位在第二光 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和光接收部分332C之間,并且該對側壁72中的一個側壁 面對光發射部分332B,而該對側壁中的另一個側壁面對光接收部分332C。當其發生時,光 路332D與該對側壁72相交。光發射部分332B在與下述路徑相交的方向上發射光,即,被 檢測部分91隨著樞轉構件90的樞轉運動沿著該路徑相對于墨室11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 移動。換言之,光路332D與下述路徑相交,S卩,被檢測部分91隨著樞轉構件90的樞轉運動 沿著該路徑相對于墨室11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移動。當光路332D與被檢測部分91相 交時,被檢測部分91阻擋了從光發射部分332B所發射的光。當其發生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當光路332D沒有與被檢測部分91相交時,從光發射部分332B所 發射的光穿過該對側壁72,并且到達光接收部分332C。當其發生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2C 的狀態處于開狀態。 參考圖11,當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時,突起70的前壁71與限制開關335 的致動器335B進入接觸,并且將致動器335B推動到殼體335A內。當其發生時,限制開關 335的活動觸點與固定觸點進入接觸并且判斷限制開關335處于開狀態。以這種方式,通過 限制開關335,能夠檢測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的情況。 參考圖11,當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時,供墨管320打開供墨閥機構50。換 言之,供墨管320穿過蓋56的開口 56A和密封構件53的開口 53A通過,并且朝著供墨室51 的第一端51A抵著盤簧54推動閥體52的力來推動閥體52。當其發生時,在密封構件53彈 性變形的同時,該密封構件53與供墨管320的外圍進入接觸。當朝著供墨室51的第一端 51A推動閥體52時該閥體移動離開密封構件53。因此,使供墨室51經由供墨管320與管 350連通。所以,使墨室11經由供墨室51、供墨管320和管350與副容器135連通,使得能 夠將墨從墨室11供給到副容器135。 參考圖11,當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時,大氣引入管325打開大氣引入閥機 構60。換言之,大氣引入管325穿過蓋66的開口 66A和密封構件63的開口 63A通過,并且 朝著大氣引入室61的第一端61A抵著盤簧64推動閥體62的力來推動閥體62。當其發生 時,在密封構件63彈性變形的同時,該密封構件與大氣引入管325的外圍進入接觸。當朝 著大氣引入室61的第一端61A推動閥體62時,該閥體移動離開密封構件63。因此,大氣引 入室61經由大氣引入管325與安裝部分300的外側的空間連通。所以,墨室11經由大氣 引入室61和大氣引入管325與安裝部分300的外側的空間連通,使得能夠將大氣從安裝部 分300的外側的空間引入到墨室11中。〈電氣構造> 參考圖12,噴墨打印機100包括控制單元400。控制單元400構造成控 制噴墨打印機100的操作,并且執行各種判斷。控制單元400構造成微型計算機,該微型計 算機主要包括中央處理單元(CPU)402、只讀存儲器(R0M)404、隨機存取存儲器(RAM)406、 電可擦可編程只讀存儲器(EEPR0M)408和專用集成電路(ASIC)410。 ROM 404存儲用于CPU 402控制噴墨打印機100的各種動作以及執行各種判斷的 程序,例如,在圖17至圖20中的流程圖中所示的用于執行進程的程序,它們將被稍后描述。 RAM 406用作為用于當CPU402執行上述程序時臨時存儲各種數據的存儲區域或工作區域。 EEPR0M 408存儲即使在關掉噴墨打印機100的電源后還被保持的數據。
頭控制板133、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限制開關335和顯示部 分340電連接到ASIC 410。盡管在圖中沒有顯示,但是用于驅動饋紙裝置110和傳送裝置 120的驅動電路,用于相對于外部個人計算機輸入和輸出信號的輸入/輸出部分,或者由 用戶所使用的用于向噴墨打印機100發出打印指令等等的指令輸入部分也電連接到ASIC 410。 顯示部分340為用戶顯示各種信息,并且例如是液晶顯示器(簡寫為LCD)。顯示 部分340包括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見圖21 (A)至圖21 (E)),該剩余量顯示部分顯示存儲 在墨盒IO中的剩余墨量。控制單元400在從外部個人計算機(未示出)或指令輸入部分(未示出)接收到打印指令時發送信號到頭控制板133。頭控制板133構造成以從控制單元400所接收到的 信號為基礎控制墨從打印頭132排出。 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 332B中的每一個光發射部分均構造成當接收到來自控制單元400的信號時發射光,例如, 可見光或紅外光。 控制單元400構造成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和第二 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中的每一個狀態如所需的處于開狀態還是處于 關狀態。控制單元400構造成通過根據如在圖17至圖20中的流程圖中所示的預定的多個 步驟來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 收部分332C的狀態以判斷存儲在安裝到安裝部分300的墨盒10中的剩余墨量。而且,控 制單元400引起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根據上述的判斷結果而顯示剩余墨〈操作和動作 > 描述如上述構造的本實施例的操作和動作。 參考圖11和圖13至圖16,描述樞轉構件90的隨著在墨室11中的墨表面的下降 的運動。 新墨盒10包含引起樞轉構件90浸沒在墨室11中的墨中的墨量。換言之,樞轉構 件90定位在墨室11中的墨表面的下面。參考圖11,在其中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的 狀態中,浮動部分92試圖接近墨室11中的墨表面L。當浮動部分92試圖接近墨表面L時, 樞轉構件90試圖按圖11中的逆時針方向移動。然而,因為被檢測部分91與底壁74接觸, 所以防止了樞轉構件90的運動,并且樞轉構件90保持其中被檢測部分91與底壁74接觸 的位置。在該位置處,浮動部分92定位得高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 支撐部分82。因為被檢測部分91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所以當從光發 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被檢測部分91阻擋了光。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 判斷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關狀態。相反,因為被檢測部分91沒有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 的光路332D相交,所以當從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光穿過突起70的該對側壁72并且 到達光接收部分332C。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 開狀態。 當打印頭132將墨排出到一張打印紙上時,相應地,墨從墨室11供給到副容器 135。當墨室ll中的墨被消耗時,墨室ll中的墨表面L下降。 如在圖13中所示的,當墨從墨室11供給到副容器135,并且墨室11中的墨表面L 到達第一墨表面位置時,樞轉構件90的浮動部分92的一部分從墨表面L露出在墨室11中 的空氣中,并且作用在浮動部分92上的重力和浮力變得相等。第一墨表面位置高于第一光 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一墨表面位置 處時,浮動部分92定位得高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
當墨從墨室11進一步供給到副容器135時,樞轉構件90隨著墨表面L的下降而 按圖13中順時針方向移動。參考圖14,當墨表面L到達第二墨表面位置時,被檢測部分91 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并且還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路332D相交。 在該狀態處,當從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被檢測部分91阻擋了 光。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關狀態。而且,當
22從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被檢測部分91阻擋了光。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關狀態。第二墨表面位置高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二墨表面位置時,浮動部分92定位得高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
當墨從墨室11進一步供給到副容器135時,樞轉構件90隨著墨表面L的下降而按圖14中順時針方向移動。參考圖15,當墨表面L到達第三墨表面位置時,被檢測部分91沒有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但是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路332D相交。在該狀態處,當從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光穿過突起70的該對側壁72并且到達光接收部分330C。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開狀態。另一方面,當從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被檢測部分91阻擋了光。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關狀態。第三墨表面位置處于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大致相同的高度處。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三墨表面位置時,浮動部分92定位在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大致相同的高度處。
當墨從墨室11進一步供給到副容器135時,樞轉構件90隨著墨表面L的下降而按圖15中順時針方向移動。參考圖16,當墨表面L到達第四墨表面位置時,被檢測部分91不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并且不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路332D相交。在該狀態處,當從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光穿過突起70的該對側壁72并且到達光接收部分330C。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開狀態。而且,當從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光穿過突起70的該對側壁72并且到達光接收部分332C。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開狀態。第四墨表面位置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四墨表面位置時,浮動部分92定位得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 控制單元400監視限制開關335的狀態并且當限制開關335的狀態從關狀態改變到開狀態時開始圖17至圖20的判斷。換言之,當檢測到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的情況時開始圖17至圖20的判斷進程。 在下列描述中,圖17至圖20的判斷進程中的各個步驟簡寫為"S"。參考圖17至圖20,當開始判斷進程時,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并且在Sl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狀態。 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l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開狀態的條件時,控制單元400在S2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狀態。 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關狀態和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開狀態的情況意味著在墨室11中的墨表面L的位置高于墨表面位置。所以,當控制單元400在S2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判斷墨室11中的剩余墨量是使墨表面L的位置高于第二墨表面位置的量,并且在S3中引起顯示部分340在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上顯示被判斷的剩余量。更具體地,如在圖21(A)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剩余墨量。此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停止發射光。 然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并且在S4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狀態。當控制單元400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周期性地重復S4。
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4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的條件時,控制單元400在S5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 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關狀態和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關狀態的情況意味著在墨室11中墨表面L的位置已經到達第二墨表面位置。所以,當控制單元400在S5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判斷墨室11中的剩余墨量是使墨表面L的位置等于第二墨表面位置的量,并且在S6中引起顯示部分340在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上顯示被判斷的剩余量。更具體地,如在圖21 (B)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剩余墨量。此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停止發射光。 然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并且在S7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當控制單元400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周期性地重復S7。
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7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控制單元400在S8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 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開狀態和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關狀態的情況意味著在墨室11中墨表面L的位置已經到達第三墨表面位置。所以,當控制單元400在S8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判斷墨室11中的剩余墨量是使墨表面L的位置等于第三墨表面位置的量,并且在S9中引起顯示部分340在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上顯示被判斷的剩余量。更具體地,如在圖21 (C)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剩余墨量。此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停止發射光。
然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并且在S10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當控制單元400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周期性地重復S10。 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10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其意味著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然后,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開狀態和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開狀態的情況意味著在墨室11中墨表面L的位置已經到達第四墨表面位置。所以,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 10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控制單元400判斷墨室11中的剩余墨量是使墨表面L的位置等于第四墨表面位置的量,并且在Sll中引起顯示部分340在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上顯示被判斷的剩余量。更具體地,如在圖21 (D)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剩余墨量。控制單元400還引起顯示部分340顯示預定的消息,以通知用戶墨盒10中的剩余墨量少。此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332B停止發射光。 然后,控制單元400在S12中開始對通過打印頭132排墨的次數進行計數。然后,在S13中,判斷通過打印頭132排墨的次數是否超過預定次數。當控制單元400判斷通過打印頭132排墨的次數沒有超過預定次數時,周期性地重復S13。 當在S13中判斷通過打印頭132排墨的次數超過預定次數時,控制單元400在S14中引起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表明墨室11是空的消息。更具體地,如在圖21(E)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剩余墨量。例如,控制單元400引起顯示部分340顯示預定的消息以催促用戶用新墨盒替換墨盒10,并且結束在圖17至圖20中的流程圖中所示的判斷進程。 當控制單元400在Sl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時,意味著在安裝到安裝部分300上的墨盒10的墨室11中的墨表面L的位置低于或等于第四墨表面位置。在該情形中,可以認為墨室11是空的。所以,當控制單元400在Sl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開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在S15中引起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表明墨室11是空的消息。更具體地,如在圖21(E)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剩余墨量。例如,控制單元400引起顯示部分340顯示預定的消息以催促用戶用新墨盒替換墨盒IO,并且結束在圖17至圖20中的流程圖中所示的判斷進程。 在S2中,當控制單元400判斷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程序轉到S5。
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5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控制單元400在S16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在S16中,當控制單元400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時,程序轉到S9。在S16中,當控制單元400判斷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程序轉到Sll。 在S8中,當控制單元400判斷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程序轉到Sll。 控制單元400可以引起光發射部分330B和光發射部分332B總是發射光,或者可
以僅僅當在圖17至圖20中的流程圖中所示的判斷進程期間判斷光接收部分330C和光接
收部分332C的狀態時引起光發射部分330B和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 以這種方式,作為本發明中墨表面檢測系統的實例的排墨系統1在多個步驟中檢
測墨室11中的墨表面并且基于該結果在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上顯示剩余墨量。 在該實施例中,例如,四個墨盒10分別安裝到四個安裝部分300。對四個墨盒IO
中的每一個墨盒執行在圖17至圖20中的流程圖中所示的判斷進程。 圖22顯示了摘自圖13和圖16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90和墨表面L。為了方便,省略了陰影線,并且在圖22中用虛線來顯示摘自圖16的樞轉構件90。
參考圖22,浮動部分92包括離浮動部分92中的樞轉運動的中心最遠定位的第一端92A,并且被檢測部分91包括在被檢測部分91中離被檢測部分91的樞轉運動的中心最遠定位的第二端91A。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92A之間的距離Ll大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91A之間的距離L2。所以,當比較在墨表面L從第一墨表面位置移動到第四墨表面位置時第一端92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2和第二端91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3時,第一端92A的距離D2和在第一墨表面位置與第四墨表面位置之間的距離Dl幾乎相同,而第二端91A的距離D3小于在第一墨表面位置和第四墨表面位置之間的距離Dl。所以,即使當使排墨系統1檢測第一墨表面位置和第四墨表面位置時,也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在墨表面位置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更彼此靠近。如在該實施例中的這種情況,當需要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在供墨管320和大氣引入管325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小空間中時,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在豎直方向上定位得彼此靠近是有利的。
圖23顯示了摘自圖13和圖15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90和墨表面L。為了方便,省略了陰影線,并且在圖23中用虛線來顯示摘自圖15的樞轉構件90。
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92A之間的距離Ll大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91A之間的距離L2。所以,如在圖23中所示的,當比較在墨表面L從第一墨表面位置移動到第三墨表面位置時第一端92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5和第二端91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6時,第一端92A的距離D5和在第一墨表面位置與第三墨表面位置之間的距離D4幾乎相同,而第二端91A的距離D6小于在第一墨表面位置和第三墨表面位置之間的距離D4。所以,即使當使排墨系統1檢測第一墨表面位置和第三墨表面位置時,也能夠將第 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在墨表面位置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 離更彼此靠近。如在該實施例中的這種情況,當需要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 感器332定位在供墨管320和大氣引入管325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小空間中時,能夠將 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在豎直方向上定位得彼此靠近是有利的。
圖24顯示了摘自圖13和圖14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90和墨表面L。為了 方便,省略了陰影線,并且在圖24中用虛線來顯示摘自圖14的樞轉構件90。
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92A之間的距離Ll大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 91A之間的距離L2。所以,如在圖24中所示的,當比較在墨表面L在豎直方向上從第一墨 表面位置移動到第二墨表面位置時第一端92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8和第二端91A 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9時,第一端92A的距離D8和在第一墨表面位置與第二墨表面 位置之間的距離D7幾乎相同,而第二端91A的距離D9小于在第一墨表面位置和第二墨表 面位置之間的距離D7。所以,即使當使排墨系統1檢測第一墨表面位置和第二墨表面位置 時,也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在墨表面位置之間的在 豎直方向上的距離更彼此靠近。如在該實施例中的這種情況,當需要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 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在供墨管320和大氣引入管325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小空間 中時,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在豎直方向上定位得彼此靠近是 有利的。 圖25顯示了摘自圖14和圖16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90和墨表面L。為了 方便,省略了陰影線,并且在圖25中用虛線來顯示摘自圖16的樞轉構件90。
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92A之間的距離Ll大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 91A之間的距離L2。所以,如在圖25中所示的,當比較在墨表面L從第二墨表面位置移動到 第四墨表面位置時第一端92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ll和第二端91A在豎直方向上移 動的距離D12時,第一端92A的距離Dll和在第二墨表面位置與第四墨表面位置之間的距 離D10幾乎相同,而第二端91A的距離D12小于在第二墨表面位置和第四墨表面位置之間 的距離DIO。所以,即使當使排墨系統l檢測第二墨表面位置和第四墨表面位置時,也能夠 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在墨表面位置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 的距離更彼此靠近。如在該實施例中的這種情況,當需要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 學傳感器332定位在供墨管320和大氣引入管325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小空間中時,能 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在豎直方向上定位得彼此靠近是有利的。
圖26顯示了摘自圖14和圖15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90和墨表面L。為了 方便,省略了陰影線,并且在圖26中用虛線來顯示了摘自圖15的樞轉構件90。
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92A之間的距離Ll大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 91A之間的距離L2。所以,如在圖26中所示的,當比較在墨表面L從第二墨表面位置移動到 第三墨表面位置時第一端92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14和第二端91A在豎直方向上移 動的距離D15時,第一端92A的距離D14和在第二墨表面位置與第三墨表面位置之間的距 離D13幾乎相同,而第二端91A的距離D15小于在第二墨表面位置和第三墨表面位置之間 的距離D13。所以,即使當使排墨系統l檢測第二墨表面位置和第三墨表面位置時,也能夠 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在墨表面位置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更彼此靠近。如在該實施例中的這種情況,當需要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 學傳感器332定位在供墨管320和大氣引入管325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小空間中時,能 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在豎直方向上定位得彼此靠近是有利的。
圖27顯示了摘自圖15和圖16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90和墨表面L。為了 方便,省略了陰影線,并且在圖27中用虛線來顯示了摘自圖16的樞轉構件90。
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92A之間的距離Ll大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 91A之間的距離L2。所以,如在圖27中所示的,當比較在墨表面L在豎直方向上從第三墨 表面位置移動到第四墨表面位置時第一端92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17和第二端91A 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18時,第一端92A的距離D17和在第三墨表面位置與第四墨表 面位置之間的距離D16幾乎相同,而第二端91A的距離D18小于在第三墨表面位置和第四 墨表面位置之間的距離D16。所以,即使當使排墨系統1檢測第三墨表面位置和第四墨表面 位置時,也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在墨表面位置之間 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更彼此靠近。如在該實施例中的這種情況,當需要將第一光學傳感 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在供墨管320和大氣引入管325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 小空間中時,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在豎直方向上定位得彼此 靠近是有利的。 在該實施例中,浮動部分92包括在其內部中的空腔。然而,當樞轉構件90由具有 比存儲在墨室11中的墨的比重更小的比重的材料形成時,浮動部分92的內部可以不具有空腔。 在該實施例中,被檢測部分91防止從光發射部330B和光發射部分332B所發射的 光穿過其。然而,被檢測部分可以構造成改變從光發射部330B和光發射部332B所發射的 光的路徑。例如,其可以以下述方式來構造,即,將鋁箔沉積在被檢測部分上,并且被檢測部 分反射從光發射部分330B和光發射部分332B所發射的光。可選地,被檢測部分可以構造 成改變所述光的至少一部分的路徑。 在該實施例中,光接收部分330C和光接收部分332C每一個均構造成當被檢測部 分91沒有阻擋從光發射部分330B和光發射部分332B所發射的光時接收光。然而,在其中 被檢測部分構造成反射從光發射部分所發射的光的情形中,光接收部分可以構造成當由被 檢測部分反射從光發射部分所發射的光時接收被反射的光。 參考圖28至圖38,描述作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排墨系統1。因為第二實施例 和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僅僅在于墨盒10和安裝部分300的元件的形狀和布置,所以將和第一 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標記使用于第二實施例的描述。省略和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元件相同 的元件的描述。僅描述和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元件不同的元件。 參考圖28,第二實施例的墨盒10的突起70的尺寸在高度方向14上小于第一實施 例的突起70的尺寸。而且,與突起70的在高度方向14上的尺寸對應,與第一實施例的第 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限制開關335相比,將第二實施例的第一光學傳 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限制開關335定位得彼此更靠近。 第一實施例的樞轉構件90的軸94定位得離被檢測部分91比離浮動部分92近,
而第二實施例的樞轉構件90的軸94定位得離浮動部分92比離被檢測部分91近。 在第一實施例中在該對支撐構件80和前壁22之間的距離小于在該對支撐構件80和后壁23之間的距離,而在第二實施例中在該對支撐構件80和前壁22之間的距離大于在 該對支撐構件80和后壁23之間的距離。當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時,第二實施例的 支撐部分82定位得低于突起70。 參考圖28至圖31,描述樞轉構件90的隨著墨表面的在墨室11中的下降的運動。
在第二實施例中存儲在墨盒10的墨室11中的初始墨量小于在第一實施例中的初 始墨量。具有這樣少初始墨量的墨盒10可以適用于偶爾使用噴墨打印機100的用戶。當 在墨室11經由大氣引入閥機構60與大氣連通的狀態下墨盒10在安裝部分300中長時間 未使用時,會使墨室11中的墨成分氧化或蒸發,使得墨劣化。當使用噴墨打印機100的用 戶偶爾使用具有大初始墨量的墨盒10時,其中在墨室11經由大氣引入閥機構60與大氣連 通的狀態下墨盒10在安裝部分300中未使用的期間變長了。所以,對偶爾使用噴墨打印機 100的用戶而言使用具有小初始墨量的墨盒10以一次用完所需墨量較好。
在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的狀態下,墨室11中的墨表面L如在圖28中所示 的定位。如在圖28中所示的,浮動部分92定位在墨表面L的下面,而被檢測部分91定位 在墨表面L的上方。浮動部分92試圖接近墨室11中的墨表面L。當浮動部分92試圖接近 墨表面L時,樞轉構件90試圖按圖28中逆時針方向移動。然而,因為被檢測部分91與底 壁74接觸,所以防止了樞轉構件90的運動,并且樞轉構件90保持其中被檢測部分91與底 壁74接觸的位置。在該狀態下,浮動部分92定位得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 傳感器332。由于被檢測部分91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所以當從光發射 部分330B發射光時,被檢測部分91阻擋了光。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判 斷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關狀態。相反,由于被檢測部分91沒有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 光路332D相交,所以當從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光穿過突起70的該對側壁72并且到 達光接收部分332C。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開 狀態。 當打印頭132將墨排出到一張打印紙上時,相應地,墨從墨室11供給到副容器 135。當墨室ll中的墨被消耗時,墨室ll中的墨表面L下降。 當墨從墨室11供給到副容器135,并且墨室11中的墨表面L到達第五墨表面位置 時,樞轉構件90的浮動部分92的一部分從墨表面L露出在墨室11中的空氣中,如在圖29 中所示的,并且作用在浮動部分92上的重力和浮力相等。第五墨表面位置低于第一光學傳 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五墨表面位置處時,浮動部分92 定位得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 當墨從墨室11進一步供給到副容器135時,樞轉構件90隨著墨表面L的下降而 按圖29中順時針方向移動。如在圖30中所示的,當墨表面L到達第六墨表面位置時,被檢 測部分91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并且還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路 332D相交。在該狀態下,當從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被檢測部 分91阻擋了光。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關狀 態。而且,當從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被檢測部分91阻擋了光。 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關狀態。第六墨表面位 置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六墨表面位置 時,浮動部分92定位得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0196] 當墨從墨室11進一步供給到副容器135時,樞轉構件90隨著墨表面L的下降而 按圖30中順時針方向移動。如在圖31中所示的,當墨表面L到達第七墨表面位置時,被檢 測部分91不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但是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路 332D相交。在該狀態下,當從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光穿過突 起70的該對側壁72并且到達光接收部分330C。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0B發射光時, 判斷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開狀態。另一方面,當從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 發射光時,被檢測部分91阻擋了光。換言之,當從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時,判斷光接收 部分332C處于關狀態。第七墨表面位置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 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七墨表面位置時,浮動部分92定位得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 第二光學傳感器332。 控制單元400監視限制開關335的狀態并且當限制開關335的狀態從關狀態改變 到開狀態時開始圖32至圖34的判斷進程。換言之,當檢測到墨盒10安裝到安裝部分300 的情況時開始圖32至圖34的判斷進程。 當開始判斷進程時,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330B和第 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并且在S21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 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 否處于關狀態。 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21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 的狀態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關狀態的條件時,控制單元 400在S22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 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狀態。 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關狀態和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開狀態的情況意味著在墨室 11中墨表面L的位置高于第六墨表面位置。所以,如果控制單元400在S22中判斷第一光 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 332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那么控制單元400判斷墨室11中的剩余墨量是使墨表面L的位 置高于第六墨表面位置的量,并且在S23中引起顯示部分340在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 示部分340A上顯示被判斷的剩余量。更具體地,如在圖35(A)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 340A顯示剩余墨量。此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 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停止發射光。 然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 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并且在S24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 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開 狀態。當控制單元400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 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周期性地重復 S24。 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24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 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的條件時, 控制單元400在S25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 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
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關狀態和光接收部分332C處于關狀態的情況意味著在墨室 11中墨表面L的位置已經到達第六墨表面位置。所以,當控制單元400在S25中判斷第一 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 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判斷墨室11中的剩余墨量是使墨表面L的位 置等于第六墨表面位置的量,并且在S26中引起顯示部分340在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 示部分340A上顯示剩余量。更具體地,如在圖35(B)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 剩余墨量。此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 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停止發射光。 然后,控制單元400引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 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發射光并且在S27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 330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是否處于關 狀態。當控制單元400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 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周期性地重復 S27。 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27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 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 其意味著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 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然后,光接收部分330C處于開狀態和光接收部分 332C處于關狀態的情況意味著在墨室11中墨表面L的位置已經到達第七墨表面位置。所 以,當控制單元400判斷在S27中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 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控制 單元400判斷墨室11中的剩余墨量是使墨表面L的位置等于第七墨表面位置的量,并且在 S28中引起顯示部分340在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上顯示剩余量。更具體 地,如在圖35(C)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剩余墨量。控制單元400還引起顯 示部分340顯示預定的消息,以通知用戶墨盒10中的剩余墨量少。此后,控制單元400引 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發射部分330B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發射部分332B停止 發射光。 然后,控制單元400在S29中開始對通過打印頭132排墨的次數進行記數。然后, 在S30中,判斷通過打印頭132排墨的次數是否超過預定次數。當控制單元400判斷通過 打印頭132排墨的次數沒有超過預定次數時,周期性地重復S30。 當在S30中判斷通過打印頭132排墨的次數超過預定次數時,控制單元400在S31 中引起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表明墨室11是空的消息。更具體地,如 在圖35(D)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剩余墨量。例如,控制單元400引起顯示 部分340顯示預定的消息以催促用戶用新墨盒替換墨盒IO,并且結束在圖32至圖34中的 流程圖中所示的判斷進程。 當控制單元400在S21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處 于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時,其意味著在安裝 到安裝部分300上的墨盒10的墨室11中的墨表面L的位置低于或等于第七墨表面位置。 在該情形中,可以認為墨室11是空的。所以,當控制單元400在S21中判斷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的狀態開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 關狀態時,控制單元400在S32中引起顯示部分340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表明墨室 ll是空的消息。更具體地,如在圖35(D)中所示的,剩余量顯示部分340A顯示剩余墨量。 例如,控制單元400引起顯示部分340顯示預定的消息以催促用戶用新墨盒替換墨盒10,并 且結束在圖32至圖34中的流程圖中所示的判斷進程。 在S22中,當控制單元400判斷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 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開狀態的條件時, 程序轉到S25。 在S25中,當控制單元400判斷沒有滿足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接收部分330C 的狀態處于關狀態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接收部分332C的狀態處于關狀態的條件時, 程序轉到S28。 圖36顯示了摘自圖29和圖31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90和墨表面L。為了 方便,省略了陰影線,并且在圖36中用虛線來顯示了摘自圖31的樞轉構件90。
如在圖36中所示的,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92A之間的距離Ll小于在樞轉 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91A之間的距離L2。所以,當比較在墨表面L從第五墨表面位置移動 到第七墨表面位置時第一端92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20和第二端91A在豎直方向上 移動的距離D21時,第一端92A的距離D20和在第五墨表面位置與第七墨表面位置之間的 距離D19幾乎相同,而第二端91A的距離D21大于在第五墨表面位置和第七墨表面位置之 間的距離D19。所以,即使當使排墨系統1檢測第五墨表面位置和第七墨表面位置時,也能 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在墨表面位置之間的在豎直方向 上的距離遠。如在該實施例中,在其中存儲在墨室ll中的初始墨量少,并且墨表面移動的 距離小的情形中,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墨表面在豎 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遠是有利的。 圖37顯示了摘自圖29和圖30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90和墨表面L。為了 方便,省略了陰影線,并且在圖37中用虛線來顯示了摘自圖30的樞轉構件90。
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92A之間的距離Ll小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 91A之間的距離L2。所以,如在圖37中所示的,當比較在墨表面L從第五墨表面位置移動 到第六墨表面位置時第一端92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23和第二端91A在豎直方向上 移動的距離D24時,第一端92A的距離D23和在第五墨表面位置與第六墨表面位置之間的 距離D22幾乎相同,而第二端91A的距離D24大于在第五墨表面位置和第六墨表面位置之 間的距離D22。所以,即使當使排墨系統l檢測第五墨表面位置和第六墨表面位置時,也能 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在墨表面位置之間的在豎直方向 上的距離遠。如在該實施例中,在其中存儲在墨室ll中的初始墨量少,并且墨表面移動的 距離小的情形中,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墨表面在豎 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更遠是有利的。 圖38顯示了摘自圖30和圖31的并且彼此疊置的樞轉構件90和墨表面L。為了 方便,省略了陰影線,并且在圖38中用虛線來顯示了摘自圖31的樞轉構件90。
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一端92A之間的距離Ll小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第二端 91A之間的距離L2。所以,如在圖38中所示的,當比較在墨表面L從第六墨表面位置移動到第七墨表面位置時第一端92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26和第二端91A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D27時,第一端92A的距離D26和在第六墨表面位置與第七墨表面位置之間的距離D25幾乎相同,而第二端91A的距離D27大于在第六墨表面位置和第七墨表面位置之間的距離D25。所以,即使當使排墨系統1檢測第六墨表面位置和第七墨表面位置時,也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相互定位得比在墨表面位置之間的在豎直方向上的距離更遠。如在該實施例中,在其中存儲在墨室ll中的初始墨量少,并且墨表面移動的距離小的情形中,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墨表面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更遠是有利的。 作為變型,例如,在其中墨盒10具有扁平墨室ll,該墨室具有在橫向方向12上的尺寸和在深度方向13上的尺寸,并且該尺寸每一個都長于在高度方向14上的尺寸的情形中,墨表面移動的距離小。同樣在該情形中,能夠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和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定位得比墨表面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更遠是有利的。 參考圖39至圖41,描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排墨系統1。由于第三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僅在于墨盒10和安裝部分300的元件的形狀和布置,所以將和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附圖標記使用于第三實施例的描述。省略和在第一實施例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的描述。僅描述和第一實施例中的元件不同的元件。 當墨表面L高于第八墨表面位置時,被檢測部分91與底壁74接觸并且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但是不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路332D相交。而且,浮動部分92定位得高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
如在圖39中所示的,當墨從墨室11供給到副容器135,并且墨室11中的墨表面L到達第八墨表面位置時,浮動部分92的一部分從墨表面L露出在墨室11中的空氣中,并且作用在浮動部分92上的重力和浮力相等。第八墨表面位置高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八墨表面位置處時,浮動部分92定位得高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
當墨從墨室11進一步供給到副容器135時,樞轉構件90隨著墨的墨表面L的下降而按圖39中順時針方向移動。如在圖40中所示的,當墨表面L到達第九墨表面位置時,被檢測部分91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并且還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路332D相交。第九墨表面位置處于和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與支撐部分82大致相同的高度處。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九墨表面位置處時,浮動部分92定位在和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與支撐部分82大致相同的高度處。
當墨從墨室11進一步供給到副容器135時,樞轉構件90隨著墨表面L的下降而按圖40中順時針方向移動。如在圖41中所示的,當墨表面L到達第十墨表面位置時,被檢測部分91不與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的光路330D相交,但是與第二光學傳感器332的光路332D相交。第十墨表面位置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而且,當墨表面L處于第十墨表面位置處時,浮動部分92定位成低于第一光學傳感器330、第二光學傳感器332和支撐部分82。 顯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由控制單元400所執行的用于判斷墨盒10的墨室11中的剩余墨量的步驟的流程圖和顯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由控制單元400所執行的用于判斷墨盒10的墨室11中的剩余墨量的步驟的流程圖相同。
33
在上面所示的實施例中,墨容器是從噴墨打印機100可拆卸可安裝的墨盒10。然而,可以將墨容器固定到噴墨打印機100。
權利要求
一種墨表面檢測系統,包括墨盒,所述墨盒包括墨室,所述墨室構造成在其中存儲墨;和樞轉構件,所述樞轉構件位于所述墨室中,且構造成隨著存儲在所述墨室中的墨的表面的位置而在所述墨室中樞轉,其中所述樞轉構件包括被檢測部分;和浮動部分,所述浮動部分具有比存儲在所述墨室中的墨的比重小的比重;安裝部分,所述墨盒構造成可拆卸地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第一光學檢測器,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位于所述安裝部分處,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包括第一光發射部分,所述第一光發射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時在與一路徑相交的方向上發射光,所述被檢測部分相對于所述墨室沿著所述路徑移動;和第一光接收部分,所述第一光接收部分構造成隨著所述被檢測部分的在所述路徑中的位置而選擇性地采取兩個狀態;和第二光學檢測器,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設置在所述安裝部分處,位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上方,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包括第二光發射部分,所述第二光發射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時在與所述路徑相交的所述方向上發射光;和第二光接收部分,所述第二光接收部分構造成隨著所述被檢測部分的在所述路徑中的位置而選擇性地采取兩個狀態,其中所述樞轉構件構造成在第一平面中相對于所述墨室樞轉,定位所述浮動部分和所述被檢測部分,使得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時第二平面位于所述浮動部分和所述被檢測部分之間,所述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一平面垂直,與所述樞轉構件的樞轉運動的中心相交,且與重力方向平行,所述浮動部分包括在所述浮動部分中定位成離所述樞轉運動的中心最遠的第一端,所述被檢測部分包括在所述被檢測部分中定位成離所述樞轉運動的中心最遠的第二端,并且其中在所述樞轉運動的中心和所述第一端之間的第一距離不同于在所述樞轉運動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端之間的第二距離。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第一距離小于所述第二距離。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安裝部分構造成使得通過把所述墨盒沿著與水平方向平行的插入方向插入 到所述安裝部分中而把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所述安裝部分包括第一閥開口構件和第二閥開口構件,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所述第一閥開口構件和所述第二閥開口 構件在所述安裝部分的相對于所述插入方向的端部處在所述重力方向上對準,所述第一閥開口構件位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的下方, 所述第二閥開口構件位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的上方,所述墨盒包括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時面對所述安裝部分的所述端 部的壁、位于所述壁處的第一閥機構和位于所述壁處的第二閥機構, 所述被檢測部分定位成鄰近所述壁,所述第一閥開口構件構造成打開所述第一閥機構,使得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 分時把墨從所述墨室的內部經由所述第一閥機構供給到所述墨室的外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閥開口構件構造成打開所述第二閥機構,使得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 裝部分時把空氣從所述墨室的外部經由所述第二閥機構引導到所述墨室的內部。
5. 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 其中所述第一光發射部分和所述第一光接收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對準, 所述第二光發射部分和所述第二光接收部分在所述水平方向上對準, 所述樞轉構件構造成隨著存儲在所述墨室中的墨的表面的位置而相對于所述墨室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以及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間移動,所述被檢測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并且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 一位置中時所述被檢測部分與形成在所述第一光發射部分和所述第一光接收部分之間的 第一光路相交而不與形成在所述第二光發射部分和所述第二光接收部分之間的第二光路 相交,所述被檢測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并且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 二位置中時與所述第一光路及所述第二光路都相交,并且所述被檢測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并且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 三位置中時不與所述第一光路相交而與所述第二光路相交。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樞轉構件構造成隨著存儲在所述墨室中的墨的表面的位置而相對于所述墨 室在所述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間移動,并且所述被檢測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并且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 四位置中時不與所述第一光路相交且不與所述第二光路相交。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浮動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并且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 第一位置中時所述浮動部分定位得高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并且所述浮動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并且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三 位置中時所述浮動部分定位得低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
8.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浮動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并且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 第一位置中時所述浮動部分定位得高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并且所述浮動部分構造成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并且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四 位置中時所述浮動部分定位得低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
9. 一種墨表面檢測系統,包括 墨容器,包括墨室,所述墨室構造成在其中存儲墨;禾口樞轉構件,所述樞轉構件位于所述墨室中,且構造成隨著存儲在所述墨室中的墨的表面的位置而在所述墨室中樞轉,其中所述樞轉構件包括 被檢測部分;禾口浮動部分,所述浮動部分具有比存儲在所述墨室中的墨的比重小的比重; 第一光學檢測器,包括第一光發射部分,所述第一光發射部分構造成在與一路徑相交的方向上發射光,所述 被檢測部分相對于所述墨室沿著所述路徑移動;禾口第一光接收部分,所述第一光接收部分構造成隨著所述被檢測部分的在所述路徑中的 位置而選擇性地采取兩個狀態;禾口第二光學檢測器,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位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的上方,所述第二光 學檢測器包括第二光發射部分,所述第二光發射部分構造成在與所述路徑相交的所述方向上發射 光;和第二光接收部分,所述第二光接收部分構造成隨著所述被檢測部分的在所述路徑中的 位置而選擇性地采取兩個狀態,其中所述樞轉構件構造成在第一平面中相對于所述墨室樞轉,定位所述浮動部分和所述被檢測部分,使得當所述墨盒安裝到所述安裝部分時第二平 面位于所述浮動部分和所述被檢測部分之間,所述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一平面垂直,與所述 樞轉構件的樞轉運動的中心相交,且與重力方向平行,所述浮動部分包括在所述浮動部分中定位成離所述樞轉運動的中心最遠的第一端, 所述被檢測部分包括在所述被檢測部分中定位成離所述樞轉運動的中心最遠的第二 端,并且其中在所述樞轉運動的中心和所述第一端之間的第一距離不同于在所述樞轉運動的 中心和所述第二端之間的第二距離。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
11.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第一距離小于所述第二距離。
12. 根據權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 其中所述第一光發射部分和所述第一光接收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對準, 所述第二光發射部分和所述第二光接收部分在所述水平方向上對準, 所述樞轉構件構造成隨著存儲在所述墨室中的墨的表面的位置而相對于所述墨室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以及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間移動,所述被檢測部分構造成當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時所述被檢測部分與形成 在所述第一光發射部分和所述第一光接收部分之間的第一光路相交而不與形成在所述第 二光發射部分和所述第二光接收部分之間的第二光路相交,所述被檢測部分構造成當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時與所述第一光路及所述 第二光路都相交,并且所述被檢測部分構造成當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三位置中時不與所述第一光路相交 而與所述第二光路相交。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樞轉構件構造成隨著存儲在所述墨室中的墨的表面的位置而相對于所述墨室在所述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間移動,并且所述被檢測部分構造成當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四位置中時不與所述第一光路相交 且不與所述第二光路相交。
14.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浮動部分構造成當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時所述浮動部分定位得 高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并且所述浮動部分構造成當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三位置中時所述浮動部分定位得低于 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
15.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墨表面檢測系統,其中所述浮動部分構造成當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時所述浮動部分定位得 高于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并且所述浮動部分構造成當所述樞轉構件在所述第四位置中時所述浮動部分定位得低于 所述第一光學檢測器和所述第二光學檢測器。
全文摘要
墨表面檢測系統具有墨盒和第一光學檢測器,以及定位在第一光學檢測器上方的第二光學檢測器。墨盒具有墨室和樞轉構件,該樞轉構件具有被檢測部分和浮動部分。在樞轉構件的樞轉運動的中心和樞轉構件的第一端之間的第一距離不同于在樞轉運動的中心和樞轉構件的第二端之間的第二距離。本發明的技術優點在于在確保定位光學檢測器的靈活性的同時在多個步驟中檢測墨室中的墨表面的位置。
文檔編號B41J2/175GK101712235SQ20091017589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08年10月7日
發明者中村宙健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