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系統及填充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主要涉及一種用于噴墨墨盒再填充的填充裝置、填充系統及填充方法,尤其是在負壓下進行墨水填充的墨盒填充裝置、墨盒填充系統及填充方法。
背景技術:
噴墨打印機,其打印方式通常是由用于容納墨水的墨盒提供墨源,經由相應的墨水流動通道將墨水輸送至記錄頭中,并在打印信號的驅動下將墨水從記錄頭上設置的噴嘴噴射至紙張等記錄介質上,來完成字符或圖形的記載。按照記錄頭與墨盒的配置關系,噴墨打印機墨盒包括兩種類型一體式墨盒和分體式墨盒。一體式墨盒的記錄頭與墨水儲存室合二為一,且記錄頭設置在墨盒的出墨口上; 分體式墨盒的記錄頭與墨水儲存室相互分離,墨水儲存室僅容納墨水,而記錄頭則設置在噴墨打印機的字車上。由于一體式墨盒的記錄頭容易損壞,且記錄頭的價格較高,使得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分體式墨盒。目前,市場上常見這樣的一種分體式墨盒,其結構為墨盒包括負壓腔及墨水腔, 兩腔之間通過一連通口而連接,且負壓腔中設有用于產生毛細力以保持墨水的海綿體及與打印機供墨針相連接的出墨口,墨水腔中設有一注墨口。顯然,若該分體式墨盒墨水耗盡后直接丟棄,其中的塑膠、薄膜等組成部分大多不能自然降解,如此,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為此,優選的方式是對耗盡墨水的墨盒進行二次墨水填充,使其獲得二次使用價值。中國專利CN200910109293. 6提出一種負壓墨盒填充裝置該填充裝置包括用于儲存填充用墨水的儲墨容器、用于將墨水輸送至待填充墨盒的供墨管、位于墨水容器上方的抽吸通道及抽吸器,其中,抽吸通道與墨水容器直接相連,且其與抽吸器連接以抽吸墨水容器中的空氣。利用上述負壓墨盒填充裝置對上述分體式墨盒進行填充的過程為將待填充墨盒固定在填充裝置上,此時,墨盒的出墨口與供墨管連接,且儲墨容器與墨盒之間形成一密閉空間;然后,將抽吸器與抽吸通道連接,抽吸儲墨容器及墨盒內的空氣;然后,放開抽吸器, 則此時墨盒由于氣壓平衡自動吸收儲墨容器內的墨水,即墨水經由供墨管進入負壓腔,再經由連通口進入墨水腔。在墨盒填充裝置的運輸過程中,如果環境因素的變化,如溫度升高等,而致使儲墨容器內部的壓力升高,由于此時供墨管的墨水進入端自始至終都是浸在墨水中,則墨水會在壓力的作用下進入供墨管中,此時,若用戶打開供墨管的密封部件,其中的墨水則會飛濺出來,污染環境及弄臟用戶的手及衣物。此外,墨盒填充后,由于供墨管中墨水的阻隔作用,容易使墨盒中幾乎不具有負壓,則取出墨盒時,負壓腔的海綿體處于飽和狀態,容易發生滴墨的現象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以解決現有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用戶初次使用時容易發生墨水飛濺現象的技術問題。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負 壓式墨盒填充裝置,用于向待填充墨盒填充墨水,包括墨水容器,用于儲存填充至所述待填充墨盒的墨水;注墨通道,用于輸送墨水至所述待填充墨盒,其一端0為所述墨水容器中的墨水進入所述注墨通道的入口端,另一端為與所述待填充墨盒相連接的出口端;抽吸器,用于抽吸所述墨盒填充裝置的空氣;抽吸通道,與所述墨水容器相連通,其設有與抽吸器連接的抽吸口 ;其特征是,所述入口端位于所述墨水容器的墨水水平面上方。所述入口端與所述抽吸口分別靠近或者位于所述墨水容器上相對的兩側壁。還包括用于將所述待填充墨盒固定在所述墨盒填充裝置中的墨盒定位機構,所述墨盒定位機構與所述墨水容器連接。所述墨盒定位機構的一側壁上設有卡槽。所述墨盒定位機構與所述墨水容器是一體成型或通過焊接或卡接的方式而形成一體。還包括與所述墨盒定位機構連接的上蓋,所述上蓋上還設有將所述墨盒密閉地固定在所述墨盒填充裝置中的密封部分。所述上蓋的一端與所述墨盒定位機構的一端為鉸接,另一端設有與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扣。所述出口端設置有一進行密封的密封機構,所述密封機構由密封圈、膠塞及套筒組成,所述密封圈中設有一凹部,所述膠塞與所述凹部相配合,所述套筒與所述膠塞相配
I=I O所述抽吸口設置有進行密封的自閉密封圈。本發明同時提供一種負壓式墨盒填充系統,包括待填充墨盒和上述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所述出口端位于所述墨盒的墨水流通重力方向的上游。所述出口端與所述待填充墨盒的出墨口相連接。本發明同時提供一種利用上述負壓式墨盒填充系統進行填充的方法,可進一步解決墨盒填充后容易滴墨的問題,其包括以下步驟A.將所述負壓填充系統旋轉,直至所述注墨通道的所述出口端位于所述待填充墨盒的墨水流動重力方向上游;B.將所述抽吸器與所述抽吸口連接,進行負壓注墨;C.將所述負壓填充裝置旋轉,直至所述入口端位于所述墨水容器的墨水水平面上方。所述步驟B包括以下步驟a.拉動所述抽吸器以抽吸所述墨水容器的空氣;b.放開所述抽吸器,所述待填充墨盒由于氣壓平衡自動吸收所述墨水容器內的墨水。
在所述步驟C之后,還包括步驟D 將所述墨盒從所述墨盒填充裝置中取下,用密封機構密封出口端。在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由于入口端位于所述墨水容器的墨水水平面上方,無論環境因素怎么改變,墨水容器內的墨水均無法通過注墨通道外溢,解決了現有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用戶初次使用時容易發生墨水飛濺現象的技術問題;此外,將填充后的填充裝置旋轉至入口端位于墨水容器的墨水水平面上方的姿態后再取下墨盒,可防止出現取下墨盒滴墨的現象。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待填充墨盒的結構示意圖;圖2a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墨盒填充裝置的前側面示意圖,圖2b則為其后側面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墨盒填充裝置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圖4a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待填充墨盒與墨盒填充裝置的配合示意圖;圖4b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墨盒填充裝置進行填充的位置示意圖;圖4c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墨盒填充裝置填充時的抽氣動作示意圖;圖4d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墨盒填充裝置進行注墨的示意圖;圖4e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墨盒填充裝置初次注入墨水至待填充墨盒后的示意圖;圖4f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墨盒填充裝置注墨后的位置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墨盒填充后但取出前的墨水流動的示意圖(忽略墨盒填充裝置)。符號說明1墨盒填充裝置,2墨水容器,3注墨通道,31出口端,32入口端,4抽吸通道,41抽吸口,5墨盒定位機構,51肋條,52卡槽,6上蓋,61密封部件,611凸出部分,612 硅膠套,62卡扣,7密封圈,8膠塞,9套筒,10自閉密封圈,11把持部,12抽吸器,121筒身, 122手柄,123活塞,124活塞桿,13、14防滑墊,15墨盒,151負壓腔,1511海綿體,152墨水腔,153隔板,1531連通口,154出墨口,155注墨口,156導氣口,157棉芯,158可動桿件,159 第一接合部分,160第二接合部分。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本發明的主要技術方案為注墨通道的入口端位于墨水容器的墨水水平面上方, 且待填充墨盒進行填充時,在填充完后需要將墨盒旋轉一定角度,將入口端從浸在墨水中變成位于墨水水平面的上方。顯然,采用上述技術 方案,在墨盒填充裝置的運輸過程中,即使墨水容器中壓力升高,墨水也難以進入注墨通道中,為此,用戶在初次使用墨盒填充裝置時,只有空氣排出,而不會出現濺墨的現象;而且,使得墨盒中保持一定的負壓,當取下墨盒時,海綿體不會發生過飽和的現象。
下面通過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圖1為本實施例中待填充墨盒15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墨盒15內部利用隔板153分成負壓腔151與墨水腔152,且兩者通過位于隔板153下方的連通口 1531而相互連接,使得墨水腔152除連通口 1531外,基本上形成一密閉的空間。其中,負壓腔151 中包含有用以保持墨水的吸收構件1511,該吸收構件大多采用多孔性材料制成,如海綿體 1511,且負壓腔151的底壁上設有用于給打印機的記錄頭供墨的出墨口 154,負壓腔151的頂壁上設有將外部大氣輸送至墨盒15中的導氣口 156。因此,隨著負壓腔151中的墨水被消耗用于記錄,在墨水腔152中的墨水通過上述連通口 1531進入負壓腔151,同時負壓腔 151中的空氣也經由連通口 1531而進入墨水腔152中,即墨水腔152中的墨水與負壓腔 151中的空氣通過連通口 1531而進行交換。而且,隨著在負壓腔151中的空氣與墨水腔152 中的墨水不斷交換,外部大氣可通過上述導氣口 156而補充進入負壓腔151中。
此外,出墨口 154中往往還設置有一棉芯157,其密度比負壓腔151中的海綿體 1511高,當墨盒15用于打印時,其用于引導墨水流動至出墨口 154 ;而且,該墨盒15上還設置有注墨口 155,其位于墨水腔152的上方,通常在首次灌墨后利用鋼珠進行密封,防止墨盒15在運輸中或使用中發生泄漏。同時,墨盒15上還設有用于檢測墨水腔152的墨水余量的棱鏡,位于墨水腔152的底壁上。利用棱鏡檢測墨水余量的過程為本領域的成熟技術, 在此不作贅述。如圖1所示,墨盒15上還設有具有第一接合部分159的可動桿件158和第二接合部分160,其可在墨盒15裝入打印機時與打印機的相應結構相配合以將墨盒15固定在打印機中。圖2a、圖2b及圖3為本實施例的墨盒填充裝置1的結構示意圖。由圖3中可知, 墨盒填充裝置1包括墨水容器2,儲存有填充至上述待填充墨盒15中的墨水;注墨通道3, 用于將墨水容器2中的墨水輸送至墨盒15中,包括一與上述墨盒15的出墨口 154連接的出口端31及引導墨水從墨水容器2流入通道中的入口端32 ;抽吸通道4,與墨水容器2連通,設有一抽吸口 41,用于在進行填充時抽吸墨水容器2及墨盒15中的空氣而使墨水容器 2及墨盒15中形成負壓;抽吸器12,與抽吸通道4的抽吸口 41連接以抽吸墨水容器2及墨盒15中的空氣,其由筒身121、活塞123、活塞桿124及手柄122組成,其中,活塞桿124與活塞123固結在一起,并且活塞123可在筒身121中上下移動以抽吸或排出空氣;墨盒定位機構5,用于將墨盒15定位于填充裝置1中,其上設有與墨盒15的第一接合部分159、第二接合部分160相配合的相應結構,其與墨水容器2之間可以通過卡位連接或通過焊接而形成一體,在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其與墨水容器2之間通過注塑而一體成型,且如圖3所示, 為更好地限定墨盒15在其中的位置,定位機構5的內側還設有部分肋條51,且在其一側壁上設有一卡槽52 ;上蓋6,其一端與墨盒定位機構5通過鉸鏈而連接,即上蓋6可繞墨盒定位機構5旋轉一定的角度,而其另一端則設有卡扣62,可與設置在墨盒定位機構5的側壁上的卡槽52彼此扣合,使得當墨盒15裝入墨盒定位機構5后,上蓋6可將其固定在墨盒填充裝置1中。如圖3所示,上蓋6上還設有一密封部分61,以將該墨盒15密閉地固定在填充裝置1中。其中。該密封部分61由凸出部分611及硅膠套612組成凸出部分611,設置在上蓋6內側,并與墨盒15上的導氣口 156相對應,確切地說,當上蓋6與墨盒定位機構5彼此卡合后,凸出部分611可覆蓋在導氣口 156上;硅膠套612,由彈性材料制成,與凸出部分611的尺寸相當,可包圍上述凸出部分611 ;為此,當上蓋6旋轉以固定墨盒15時,密封部分 61可密封導氣口 156,防止外部空氣進入墨盒15中,使得墨盒15除出墨口 154與墨水容器 2連接外基本上為一密閉的空間,確切地說,此時,墨盒填充裝置1及墨盒15形成一密閉的空間,也可以說,上述密封部分61也對墨盒15具有一限制作用,使其不得向上移動,保證墨盒15被充分固定在墨盒填充裝置1中。 如圖4a所示,注墨通道3的入口端32位于墨水容器2的墨水水平面的上方,故墨盒填充裝置1未使用時注墨通道3中均為空氣,無墨水,則在運輸過程中,即使環境因素發生變化或其它原因致使墨水容器2的壓力升高,墨水也無法進入注墨通道3中,故用戶初次使用填充裝置1時,拔出出口端31的密封機構時,只是注墨通道3的空氣排出,不會出現濺墨的現象,從而防止墨水污染環境或弄臟用戶的手或衣物等情況的出現。如圖3及圖4a所示,墨盒填充裝置1上還包括用于密封注墨通道3的出口端31 的密封機構,在本實施例中,該密封機構由密封圈7、膠塞8及套筒9組成。其中,密封圈7 采用硅膠、橡膠等彈性材料制成,其上設有一凹部,凹部中間設有一自閉縫,可根據兩側的壓力差而選擇性地封閉或展開,且該密封圈7與出口端31相配合;膠塞8由上部與下部組成,其中,下部的直徑與上述密封圈7的凹部相當,而上部的直徑則與套筒9的內徑相當,因此,膠塞8與密封圈7的凹部相配合,套筒9則與膠塞8相配合。如此設置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墨盒15填充裝置在運輸過程中,如空運,由于墨水容器與外部大氣之間的壓力差的作用而致使密封圈7的自閉縫打開而造成墨水泄漏,即采用該結構后,若密封圈7的自閉縫打開時,由于膠塞8的封堵,墨水無法流出。其中,套筒9由工程塑料制成,膠塞8采用橡膠或硅膠制成,這是因為為了使填充裝置1小型化,其上方容納墨盒15的空間較為狹窄,若僅用膠塞8進行密封上述凹部,則用戶在使用時需要將手伸入狹窄的空間以取出膠塞8,較為麻煩,為此,設置一套筒9,其可與膠塞8配合成一體,且套筒9的長度較長,略小于墨盒定位機構5的高度,則用戶在使用時只需要拔出套筒9即可拔出膠塞8,打開注墨通道3,簡單方便。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抽吸通道4的抽吸口 41采用自閉密封圈10進行密封,該自閉密封圈10采用硅膠制成,具有良好的彈性,且其中間設有一腔體,且腔體與抽吸通道4連通的壁上設有一貫穿自身的自閉縫。平時該自閉縫為關閉狀態,當抽吸器12插入時,自閉縫變為開啟狀態,使得抽吸器12與墨水容器2之間連通。如圖2a所示,填充裝置1上還設有方便用戶把握填充裝置1的把持部11,且該把持部11由數條與填充裝置1的外壁平行的凹槽形成,而且該把持部11還可用作相鄰填充裝置之間的連接部,此時僅需要在另一填充裝置的外部設有與上述凹槽形狀吻合的凸起即可(圖中未示出),這樣方便用戶將數個裝載不同顏色墨水的填充裝置連接在一起。如圖2b及圖3所示,在上蓋6及墨水容器2上, 與抽吸通道4相對的一側上分別設有防滑墊13及14,其由具有一定摩擦力或阻力的材料制成,確保墨盒填充裝置在填充時不容易發生滑動,充分保證填充的順利進行。為使用戶可以清楚地觀察墨盒填充的狀態,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墨盒填充裝置 1使用透明材料制成。以下根據圖3a至圖6,對墨盒填充裝置1的使用進行說明。(1)將墨盒填充裝置1放置在一平面上,捏住套筒9,拔出膠塞8;(2)如圖4a所示,打開上蓋6,將墨盒15放置在墨盒填充裝置1上,此時墨盒15的可動桿件158、第一接合部 分159及第二接合部分160分別與填充裝置1的墨盒定位機構5 的相應結構相配合而將墨盒15定位在填充裝置1上,保證墨盒15的出墨口 154與注墨通道3的出口端31相連接,然后,旋轉上蓋6,使其上的卡扣62與墨盒定位機構5的卡槽52 相應的扣合,則上蓋的密封部分61抵住墨盒15,并密封其上方的導氣口 156,則墨盒15被固定在填充裝置1中,此時,墨盒15的連通口 1531位于出口端31的下方,注墨通道3的入口端32位于墨水容器2的墨水水平面上方,墨盒填充裝置1及墨盒15形成一密閉的空間, 形成一墨盒填充系統;(3)將整個墨盒填充系統1順時針旋轉90°,即使得設有防滑墊13及14的表面與上述平面接觸,此時由于防滑墊13、14與平面之間的摩擦作用,可保證填充裝置1在上述平面上不會發生滑動,此時注墨通道3的入口端32浸在墨水中,抽吸通道4位于墨水容器2 的上方,最重要的是,墨盒15的出墨口 154位于連通口 1531的上方,即注墨通道3的出口端31位于即將注入墨盒15的墨水流通重力方向的上游;(4)如圖4b所示,將預先準備好的抽吸器12插入抽吸通道4的抽吸口 41中,使自閉密封圈10的自閉縫打開,抽吸器12與墨水容器2相連通,然后抓住抽吸器12的手柄 122,拉動活塞桿124而帶動活塞123向上運動,則墨水容器2中空氣沿著如圖4c所示的箭頭流向抽吸器12,而此時密封圈7在墨水容器2及墨盒15兩側的壓差作用下,打開自閉縫, 使得墨盒15內的氣體同樣會如圖示箭頭的方向經由注墨通道3流向墨水容器2,再流向抽吸器12,則墨水容器2及墨盒15中會形成一定的負壓;(5)如圖4d所示,放開抽吸器12的手柄122,此時,根據密閉空間氣壓平衡原理, 活塞123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慢慢向下運動,促使墨水容器2中的墨水如圖示箭頭的方向,經由墨水入口端32、出口端31、出墨口 154而進入墨盒15中,由于此時連通口 1531位于出墨口 154的下方,則墨水在重力的作用會經由連通口 1531而流入墨水腔152中,并停留在墨水腔152的下方;(6)再次拉動抽吸器12進行抽氣,此時如圖4e的箭頭所示,墨水腔152的上方空氣被抽走,然后放開抽吸器12,則同樣地,墨水容器2中的墨水被注入墨盒15中,且優先注入墨水腔152中;(7)上述過程反復進行,直至觀察到墨盒15被注滿墨水,此時,取下抽吸器12,則自閉密封圈10再次封閉抽吸通道4,再將整個墨盒填充系統逆時針旋轉90°,使得入口端 32再次位于墨水容器2的墨水水平面上方,如圖4f所示;(8)此時,打開上蓋6,取下墨盒15,并利用原有的膠塞、套筒等部件重新密封出口端31即可,若墨盒15上設置有芯片,還需要利用芯片復位器對芯片內部的信息進行復位。由上述填充過程可知,在墨盒15進行填充時,必須將墨盒填充系統旋轉,直至注墨通道3的出口端32位于墨盒15的墨水流通重力方向的上游,即使得與出口端31連接的出墨口 154位于連通口 1531的上方。如此,當進行墨水填充時,注入墨盒15的墨水會沿著其重力方向從出墨口 154流向連通口 1531,進入墨水腔152,并聚集在墨水腔152的上方, 這樣,墨水腔152上方與連通口 1531連通的是空氣,故當多次抽吸時,抽吸器12只能抽吸到墨水腔152的空氣,而不能抽吸到已注入的墨水,故能保證墨水腔152容易注滿,從而充分保證墨盒容易注滿。由上述填充過程可知,在墨盒15進行填充后,必須將其先旋轉至“入口端32位于墨水容器2的墨水水平面上方”的狀態后再取下墨盒15,這是因為由于抽吸器12的活塞 123與筒身121之間存在摩擦力,則墨盒15填充完后,活塞123不會回到抽吸器12未開始使用時候的位置,即此時墨水容器2中存在一定的負壓;而墨盒15填充完后,注墨通道3中均為墨水,即入口端32浸在墨水中,則在水阻力的作用下,墨盒15的負壓很少或說幾乎不存在負壓,為此,此時若直接取下墨盒15,由于海綿體1511還是處于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 容易出現滴墨的問題;但是,若旋轉后再取下墨盒15,由于此時注墨通道3為空氣,墨水容器2與墨盒15之間連通,故墨盒15中同樣具有較大的負壓,則打開上蓋6時,外部大氣會進入負壓腔151中,則此時由于物質平衡原理,海綿體1511中多余的墨水會流向墨水容器 2,如圖5所示,使得海綿體1511處于不飽和的狀態,取下墨盒15時,不會出現滴墨的現象。 應注意,抽吸口 41與入口端32應分別位于或靠近墨水容器2上相對的兩側壁上, 即抽吸口 41與入口端32總是相對設置,且分布在墨水容器2的兩側,為此,當利用上述墨盒填充系統對墨盒15進行填充時,不管其開始填充時是順時針旋轉放置還是逆時針旋轉放置,都能保證入口端32旋轉后浸在墨水中,保證墨水可以填充至墨盒15中。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理解為,上述待填充墨盒也可為無墨水腔、僅設有海綿體的墨盒。綜上所述,通過使注墨通道3的入口端32位于墨水容器2墨水水平面上方,出口端31在填充時位于墨盒15的墨水流通重力方向的上游,且墨盒15進行填充后需進行一旋轉動作,在墨盒填充裝置1的入口端32位于墨水容器2墨水水平面上方的狀態下再取下墨盒15,使得多次抽吸時不會將之前已注入的墨水再抽出,保證墨盒可充分注滿墨水,不會殘留過多的氣泡,防止取下墨盒時海綿體處于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防止出現滴墨現象,并且能保證經過長途運輸后,用戶初次使用填充裝置時不會發生濺墨的現象。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用于向待填充墨盒填充墨水,包括 墨水容器,用于儲存填充至所述待填充墨盒的墨水;注墨通道,用于輸送墨水至所述待填充墨盒,其一端為所述墨水容器中的墨水進入所述注墨通道的入口端,另一端為與所述待填充墨盒相連接的出口端; 抽吸器,用于抽吸所述墨盒填充裝置的空氣; 抽吸通道,與所述墨水容器相連通,其設有與抽吸器連接的抽吸口 ; 其特征是,所述入口端位于所述墨水容器的墨水水平面上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入口端與所述抽吸口分別靠近或者位于所述墨水容器上相對的兩側壁。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其特征是,還包括用于將所述待填充墨盒固定在所述墨盒填充裝置中的墨盒定位機構,所述墨盒定位機構與所述墨水容器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墨盒定位機構的一側壁上設有卡槽。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墨盒定位機構與所述墨水容器是一體成型或通過焊接或卡接的方式而形成一體。
6.如權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其特征是,還包括與所述墨盒定位機構連接的上蓋,所述上蓋上還設有將所述墨盒密閉地固定在所述墨盒填充裝置中的密封部分。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上蓋的一端與所述墨盒定位機構的一端為鉸接,另一端設有與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扣。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出口端設置有一進行密封的密封機構,所述密封機構由密封圈、膠塞及套筒組成,所述密封圈中設有一凹部,所述膠塞與所述凹部相配合,所述套筒與所述膠塞相配合。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抽吸口設置有進行密封的自閉密封圈。
10.一種負壓式墨盒填充系統,包括待填充墨盒和如權利要求1-9中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出口端在填充時位于所述墨盒的墨水流通重力方向的上游。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出口端與所述待填充墨盒的出墨口相連接。
13.一種利用權利要求12所述的負壓式墨盒填充系統進行填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所述負壓填充系統旋轉,直至所述注墨通道的所述出口端位于所述待填充墨盒的墨水流動重力方向上游;B.將所述抽吸器與所述抽吸口連接,進行負壓注墨;C.將所述負壓填充裝置旋轉,直至所述入口端位于所述墨水容器的墨水水平面上方。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填充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驟B包括以下步驟 a.拉動所述抽吸器以抽吸所述墨水容器的空氣;b.放開所述抽吸器,所述待填充墨盒由于氣壓平衡自動吸收所述墨水容器內的墨水。
15.如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填充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步驟C之后,還包括步驟 D 將所述墨盒從所述墨盒填充裝置中取下,用密封機構密封出口端。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包括墨水容器、用于輸送墨水至所述待填充墨盒,其一端為所述墨水容器中的墨水進入所述注墨通道的入口端,另一端為與所述待填充墨盒相連接的出口端的注墨通道、抽吸器和與墨水容器相連通的抽吸通道,抽吸通道上設有與抽吸器連接的抽吸口,入口端位于所述墨水容器的墨水水平面上方。由于入口端位于所述墨水容器的墨水水平面上方。無論環境因素怎么改變,墨水容器內的墨水均無法通過注墨通道外溢,解決了現有負壓式墨盒填充裝置用戶初次使用時容易發生墨水飛濺現象的技術問題。
文檔編號B41J2/175GK102371767SQ20101025179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2日
發明者欽雷, 陳偉健 申請人:珠海納思達企業管理有限公司